第17课《孤独之旅》作业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孤独之旅》作业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5 10:5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名称 第四单元 课题 17 孤独之旅 节次 第1课时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和题目来源
基础性 作业 (必做)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油麻地jiādǐ( )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 (2)杜雍和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不肯给他们一点mì shí( )或xī’nào( )的机会。 (3)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kōngkuàng( ),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4)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liáodòu( )一个少年的心思。 (5)黄昏,船舱里的小泥炉,飘起第一缕chuīyān( ),它是这里的惟一的炊烟。 (6)鸭们十分guāiqiǎo( )。 (7)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chānzá( )在芦叶的清香里,使杜小康不时地去用劲嗅着。 (8)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qūchú( )杜小康的恐慌。 (9)第二天,父子俩登上芦苇滩,找了一个合适的地方,用liándāo( )割倒一大片芦苇,然后将它们扎成把。 (10)然而这群平时很wēnshùn( )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2.请结合语境,将正确的成语字母选项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1)杜小康家竟在一天早上,忽然 ,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 (2)杜雍和对杜小康带着哭腔的请求, ,只是不停地撑着船,将鸭子一个劲赶向前方。 (3)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 地变得迫切。 (4)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 地读书……” (5)过不一会,暴风雨就 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 A.置之不理 B.歇斯底里 C.日甚一日 D.一落千丈 E.无忧无虑 (参考答案:1.家底;觅食;嬉闹;空旷;撩逗;炊烟;乖巧;掺杂;驱除;镰刀;温顺。2.DACEB 。) 设计意图:通过正确掌握字音、准确书写汉字和辨析成语运用的方式,积累和巩固本课字词。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2.自主阅读,按照提示,梳理杜小康成长的过程,找出描写他心理变化的语句,完成下面的表格。 经历过程心理变化文中的句子行程最初拒绝去放鸭① 途中②“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 到达放鸭地点恐惧、胆怯③ 放鸭初期④“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 放鸭中期仍然寂寞,逐渐习惯⑤ 经历了暴风雨⑥“又想起母亲……但他没有哭” 八月的一天清晨欣喜⑦
(参考答案:①“我不去放鸭了”“带着哭腔”;②茫然;③“第一回真正刚到害怕”“有一种永远逃不走了的感觉”“紧紧地挨着父亲”;④寂寞、孤独、想家;⑤“不会再忽然地恐慌起来”;⑥安定、从容;⑦“惊喜地跑过去”。)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全文主要情节和人物的心理变化,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初步了解人物形象。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3.通过梳理杜小康的心理变化,我们对他又多了一些了解,请你评价杜小康在这趟孤独之旅中的表现。 (参考答案:略,可以从杜小康从孤独走向坚强,成长成熟的角度来谈。) 设计意图:在梳理全文主要情节和人物的心理变化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为研究本文主旨打下基础。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表达应用 探究
拓展性 作业 (选做) 1.少年时代,我们开始睁大眼睛看世界,品尝生活的甘美,也经历着成长的苦涩和无奈。在小说《孤独之旅》中,杜小康战胜了孤独和恐惧,收获了成长。 (1)九年级1班举行主题班会,班主任老师给同学们分享了几句有关成长的名言,请你分析,它们分别是从哪个方面来解读成长的,并按要求归纳: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高尔基 陶渊明告诉我们,成长要 (动宾短语); 韩愈告诉我们,成长要 (并列短语); 高尔基告诉我们,成长要 (主谓短语)。 (2)十几年的人生经历,你也一定品尝过酸甜苦辣的滋味,请回忆成长过程中记忆最深刻的事情,以“成长要……”开头,结合自己的经历,写一段话。(不少于100字) (参考答案:(1)珍惜时间;勤奋刻苦;志向远大。(2)略。 )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并分析概括名人名言,复习语法知识,引导思考成长的意义,并结合自身经历写作,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表达应用□探究
2.小说主人公杜小康是一个十来岁的少年,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使他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去放鸭。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一场暴风雨过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请你根据文中的细节,发挥想象,续写小说,说说杜小康后来又有怎样的经历。 (不少于200字) (参考答案:略。文中有父亲杜雍和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这样的细节,可以续写成长后的杜小康重回校园的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微写作(续写)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和主旨,文从字顺地表达。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表达应用 探究
单元名称 第四单元 课题 17 孤独之旅 节次 第2课时
作业类型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和题目来源
基础性 作业 (必做) 1.请阅读下面四段选文,说说它们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A.动作描写 B.环境描写 C.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 ( )(1)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荡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 )(2)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 ( )(3)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 )(4)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参考答案: BACD)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和分析文段,判断描写方法。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2.请为下列句子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空。 ( )(1) 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 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 )(2) 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 )(3)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 有价值。 ( )(4)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 唱什么, 充满一种纯朴本色美。 A.倘若……便 B.不论……都 C.……才…… D.如果 (参考答案:ADCB) 设计意图: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关联词,掌握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关联词的用法。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
3.文中除了写杜小康和他的父亲,还写了一群鸭子。请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描写“鸭群”的句子,分析描写的作用,完成下面表格。 阶段鸭群表现分析起初“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写出鸭群在杜雍和的驱赶下,显得坚定,与杜家父子的不安形成对比。途中“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惟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① 暴风雨中“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寸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②结尾“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③
(参考答案:①写出鸭群对陌生环境心生畏怯,侧面表现杜家父子的“慌张”。②鸭群在暴风雨中十分惊恐,但当杜小康找到它们时,反过来依附着他,反衬杜小康的成长。③鸭们长成漂亮的大鸭,开始下蛋,象征着主人公的成长成熟。)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小说中对鸭群的描写的作用,了解小说中的各种内容都不是游离于主题的,都是为主旨服务的。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表达应用 探究
拓展性 作业 (选做) 1.“与这种孤独相比,杜小康退学后将自己关在红门里面产生的那点儿孤独,简直就算不得是孤独了。”“孤独”是小说中的高频词。请你结合课文及《草房子》中的《红门》,具体分析这两种孤独,多层次地感受“孤独”。 小结: 命运把杜小康无情地抛到了路上,路连接着家与前方。杜小康循着路,向前流浪。 对比两种孤独后,我读出了——(请写出你的感受,不少于100字) (参考答案:终止学业;家境败落;独自承担生活重担。走向陌生;心灵寂寞;面对环境变化;面对未来。 杜小康昔日关在红门里的孤独,更读出了他离开油麻地后的孤独,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孤独”的凝重与难以忍受,还有杜小康为了走出孤独而付出的努力,体悟到虽然前方充满艰辛,充满危险,充满未知,然而它却能促使自己变得强大。) 设计意图:通过延伸阅读,理解“孤独”的含义,引导同学们进一步把握文章主旨,深入思考并探究成长中孤独的意义。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表达应用 探究
2.阅读下面文章,并思考文章后的问题。 寂寞的感觉 罗兰(台湾) 你一定也有过这种感觉。当你心事重重, 渴望找一个人聊一聊的时候,那个可以聊的人来了,可是你们却并没有聊什么。当然,聊是聊了,可是他聊他的,你也试着开始聊你的,只是到后来,你放弃了。   于是,你们的聊天成了两条七扭八歪的曲线,就那么凄凉地、乏力地延伸下去。   你敷衍着,笑着,假装聊得很投机。但是,你心里渴望他离去,渴望自己静下来,静下来啃啮那属于自己的寂寞。   “倒不如自己闷着的好!”这是你的结论。   “希望别人来分担我的心事是多么愚蠢别人不一定会了解我,大多数人都更关心自己。”   于是,你领悟到,有些事情是不能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不必告诉别人的,有些事情是根本没有办法告诉别人的,而有些事情即使告诉了别人你也会马上后悔的。   所以,假使你够聪明,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静下来,啃啮自己的寂寞——或者反过来说,让寂寞来吞噬你。   于是,你慢慢可以感觉到,午后的日影怎样拖着暗淡的步子西斜,屋角的浮尘怎样在毫无目的地游动,檐前的蜘蛛怎样结那囚禁自己的网,暮色又怎样默默地爬上你的书桌,而那寂寞的感觉又是怎样越来越沉重地在你心上压下……直到你呼吸困难,心跳迟滞,像一辆超重的车,在上坡时渐渐地减慢,渐渐地停下。   于是,你觉得自己胀得无限大,大得填满了整个宇宙空间,而在这无限大的你的里面,所胀满的,只是寂寞,寂寞,无边的寂寞。没有一声呼叫,没有一滴眼泪,没有一丝情感,没有一线希望,没有一点欲望,没有动,没有静,只有一种向下沉落的感觉,沉落……向着那无底的幽暗之中沉落。 于是,夜色密密地涂满了宇宙,在上下前后左右都是墨一般的幽暗里,你不知道自己是否仍在继续沉落,你所知道的只是那沉重的、无边的、墨染的、死一般的寂寞 。 这篇文章和课文《孤独之旅》都是写孤独,但却截然不同,请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提示,可以从体裁、内容、语言等方面进行比较) (参考答案:(1)从体裁上看:《孤独之旅》是一篇小说,通过小说三要素反映主题,以事件的发展来组织全文。《寂寞的感觉》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以寂寞由浅至深来组织全文。(2)从内容上看:《孤独之旅》通过写少年杜小康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成熟的道理。《寂寞的感觉》用第二人称,淋漓尽致地描写出了各种“寂寞的感觉”。(3)从语言来看: 《孤独之旅》的语言比较平实质朴,侧重于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寂寞的感觉》多用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来渲染寂寞的感觉。)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特点,理解分析文章主旨,并能够文从字顺地表达。 学科素养: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能力维度: □识记 理解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表达应用 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