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三上《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与想象,体味两首诗晴雨变化的景象。
2.对比学习,体悟苏轼“拟人”手法的妙用,提升分析对比等高级思维的发展。
3.链接人生经历,在品词鉴赏中感悟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情怀和态度。
教学重点:
能在比较中感受两首诗的关联,感悟“拟人”手法的妙用。
教学难点:
品词鉴赏中感悟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情怀和态度。
教学过程:
1. 借助注释、诗配画等手段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2. 采用比较的教学策略,抓住动词、比喻的不同写法,感悟诗歌不同的意境。(重点)
3. 在品词鉴赏中感悟两位诗人豪放、悠闲的情感和开阔的胸襟。(难点)
板块一、印象苏轼
1.借资料,认识诗人,了解写作背景。
2.导入课题。
板块二、印象西湖
(一)揭示诗题识西湖
1. 齐读诗题,了解西湖。
2. 解析题意。师:两首诗题完全相同,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预习单:两首诗对比图谱,交流谈发现。
小结:同样写饮酒,同样写山水,同样是有晴有雨。但是读来却给我们留下不一样的感觉。
3.指导朗读诵西湖
(1)多形式诵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认识新词(“潋滟”“空蒙”),感受叠韵连绵词的读音特点。
(2)再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借助注释理解“重冈”指的是群山。
(二)对比异同赞西湖
1.整体感知西湖。
(1)《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板书:总相宜)
(2)《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这首诗呢?(板书:君不会)
2.小组谈论:同写西湖的晴雨天,为什么会给我们留下不同的感受呢?请你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总相宜”,感受到“君不会”,用笔画下来,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交流探讨:《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紧扣拟人方法。
A.借助“诗画结合”“借助注释”“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理解“潋滟”“空蒙”,读懂第一二诗句描述的画面。
B.补充“西施”背景材料,指导诵读,感受第三四行诗句比喻的妥帖。
小结:诗人通过神奇的想象,贴切的拟人,写出了西湖的独特神韵。
(2)交流探讨:《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紧扣对比。
A.借助“诗画结合”“借助注释”“联系生活”等多种方法理解“艳重冈”“入醉乡”,读懂第一二诗句描述的画面。(板书:对比)
B.指导诵读,感受第三四行诗句拟人的巧妙。(板书:拟人)
小结:诗人通过神奇的想象,贴切的拟人,写出了西湖的独特神韵。
(三)探寻关联悟“西湖”
1.思考:两诗有何关联?(学生交流畅谈自己的观点)
2.揭示:第二首诗作为第一首的注脚,就是为解释“此意自佳君不会”而创作的诗。
板块三、印象人生
1.视频欣赏西湖晴雨图,朗读背诵。
2.设置悬念:13年后苏轼重游西湖,写下了另一首千古绝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播音视频,感受诗境。布置研学作业——走近苏轼“西湖”心
3.教写生字:“饮”和“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