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表格式教案 (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表格式教案 (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4 19:0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第22课(节) 上课时间 课时 2课时
课题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型 阅读教学 主备老师 上课老师
教学目标 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生字,并能够规范书写13个汉字。 学习抓住人物和主要事件梳理课文脉络,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课文运用倒叙、对比、描写等多种方式表现主要人物特点的方法。 体会少年周恩来发奋读书立志振兴中华的情怀,借鉴课文的表达方式介绍自己的志向和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生字,并能够规范书写13个汉字。指导学生学习抓住人物和事件梳理课文的场景,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两部分的内容。 教学难点: 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发现课文表现主要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学以致用,指导学生结合课后练笔,借鉴课文的表述方式,写一写自己的志向以及理由。
学习支架 课堂作业本
核心问题设计
学习活动设计与导学策略 学习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板块一:谈“志”入题 学习活动一: 谈“志” 2.切题
板块二:生字识写 学习活动二: 读词串一,读准字音 读词串二 看一看字形有什么不同 比一比,谁记得准、记得快 读词串三 看一看,按照字形分分类 说一说,不同结构的字书写要注意什么。比如左右、上下结构的字的偏旁占比,偏旁间的笔画穿插;整体的字笔画多的要写得紧凑一些 记一记、写一写,选择典型的字书写
板块三:梳理文脉 学习活动三: 读文思考: 自由读课文,做到读准确、读通顺 想一想: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看一看: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是哪些自然段? 组织交流: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周恩来。 (2)课文描写了两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第1—10自然段和第11—17自然段 回答追问: 第一部分:师生对话,周恩来立志“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志发奋读书。 第二部分:耳闻和目睹,真正体会“中华不振”的内涵。——体会中华不振。
板块四:概括内容 学习活动四: 尝试运用抓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华不振”的现象,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默读阅读链接,感知周恩来的爱国情怀。 默读课文,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师生交流,先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再联系课文内容,概括一下少年周恩来身上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板块一:听写词句 学习活动一: 听写:注意把字写正确、写规范,注意行款整齐,并根据内容加上标点。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交流: 检查字词、标点的书写是否正确,并改正。 (2)读一读、想一想伯父当时的心情,并说一说你的依据。
板块二:体会表达 学习活动二: 学习第11—17自然段,走进少年周恩来的内心。 默读课文第11—17自然段,文中哪里写出了“中华不振”的现象?找出有关的语句,说一说你的理解。 交流1:读课文第11自然段,思考什么是“占据”?周恩来当时听到这句话,是什么样的心情? 交流2:读课文16自然段,少年周恩来看到了这个场景,从哪里看出“中华不振”? 联系比较。第16自然段与第11自然段之间有什么联系?听到伯父的话后,周恩来疑惑不解,当看到此刻的场景时,他的内心怎么样? 交流反馈: 第11自然段,耳闻“中华不振”,略写。第16自然段,目睹“中华不振”,详写。耳闻:不能完全明白;目睹,真正体会。 此时的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沉重分量,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 2.学习第1—10自然段,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决心。 (1)默读课文,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的表现与众不同,思考作者是如何突出地表现主要人物的特点的? (2)练习读好这个对话的场景,注意人物的角色和内心 (3)揣摩表达顺序 想一想:倒叙有什么作用。把最重要的内容先写,然后再交代原因,可以突出主要人物的特点。 小结:作者是如何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的(倒叙手法,对比描写等)
板块三:言志练笔 学习活动三: 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的回答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回答?想一想,仿照课文倒叙的方式来,先写一写是什么,再写清楚这样回答的原因。 师生交流。
课内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本
课后作业设计与布置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