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是唐朝诗人孟浩然所写,这首诗写了诗人停船夜宿江心洲时的愁苦心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意思是远望苍茫空旷的野外,天幕下降,似乎比树还低,笼罩一切。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一轮明月却是那么亲近船上的客人。在夜幕中,诗人看到黑漆漆的天空低垂着,体现了诗人郁闷孤寂的心情,在孤寂中,近处的明月与诗人相伴,它给诗人带来一点慰藉与亲近的感觉。诗人以舟泊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把写景同自己的真实感受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感慨人生的复杂心情。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之前接触了大量的古诗文,已经掌握了结合注释、联系生活经验、搜集资料等学习古诗的方法,具备了初步的古诗鉴赏能力。
【设计理念】
2022版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点培育以下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第一,文化自信。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认同传承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并且对中华文化的蓬勃发展怀有坚定信心。
第二,语言运用。培养语感,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培育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
第三,思维能力。培养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
第四,审美创造。通过对语言文字和文学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培养审美能力,涵养高雅情趣。
本节课的设计即为着诗词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是对2022新课程标准的践行。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宿建德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这首古诗的大意,感受诗的意境。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以景入情,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这首古诗的大意,感受诗的意境。
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以景入情,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 “月”行古话 意象激趣
1.过渡: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美在同一样事物出现在不同情境中表达出了不同人物的独特情感。
2.师生互读:
师:古人用婵娟来形容月光的美好,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苏东坡的——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古人发现月亮上有一些斑驳的影子,认为那是吴刚在伐桂,于是就有了——
生:“天河争起浪,月桂不闻香。”
师:天上的明月出没在云间,地上的长桥如苍龙横卧水面,元曲中就出现了——
生:“玉华寒,冰壶冻。云间玉兔,水面苍龙。”
师:月亮,它的称呼不仅仅是这几句诗中这几个,还有很多很多,如:夜光、素娥、桂魄、蟾蜍、玉钩、冰镜等,它的出现总是带着思念的色彩,和牵挂与忧伤相伴,源远流长。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了解月亮的其他名称,引导学生发现我们独特的语言文化,创设出古诗学习的氛围,激发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3.引出课题,板书课题:那月、那人、那境——《宿建德江》。
4.释题。
二、舟泊暮宿 景中话“愁”
(一)读古诗,知心情。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
自学提示:
自由朗读古诗,把古诗读准确、读通顺。
想一想:诗人孟浩然此时心情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
2.指名朗读古诗,正音、正节奏。
3.指名交流:诗人孟浩然此时心情如何?从哪句诗可以看
出?(预设:“愁”——“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二)读古诗,想画面。
1. 自由朗读古诗,结合注释和插图想象画面。
2. 师配乐范读,生闭眼想画面。
3. 学生描述想象到的画面,相机指导:移舟、渚。
(诗人划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沙洲旁,暮色沉沉,阵阵愁绪弥漫心头,无边无际的原野上,天幕低垂和树木连在了一起,江水清澈,那月,距离诗人那么近。)
(三) 知“日暮”、明客情、话“愁新”。
1. 知“日暮”
探究:为什么日暮时分会引发愁情呢? 出示:《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
讲解:来自《诗经》的这首诗写了:一位妇女的丈夫在外服役,没有人知道归期,当夜幕降临,鸡归笼舍、牛羊入圈时,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更甚。
过渡:日暮时分的思念由此成文,诗人孟浩然值此日暮,所思又是什么?(思念家乡)
2. 明客情
从哪个字可以看出诗人思念的是家乡?(客)出示: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齐读诗句,指名交流这些诗句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结:在这些诗句中,没有“思乡”一词,一个“客”字却诉说着浓浓的思乡。
【设计意图】教师适时引进了与古诗内容有关联的诗句,让学生在感受古诗用词特点的基础上,更好地感知诗人的情感,降低了理解坡度,使学生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诗意。
3.话“愁新”
(1)过渡:暮色沉沉,伴着思乡的心绪,一阵阵愁情漫上心头,诗人在“愁”什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出示: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
(2)此时,诗人移舟暮宿建德江,望着眼前的苍茫暮色、朦胧烟雾,愁的是什么呢?
(3)指名回答,集体交流。
(预设:愁——不知该如何跟父老乡亲交代、愁——不知该往何方、愁——接下来该做什么……)
【设计意图】此环节采取了扶放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层层深入学习古诗。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也在思维过程中,实现了语言的建构运用。
三、月近于人 情动辞发
1.过渡: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的“愁”藏在他目之所及处。
2.以景诉情
小组合作交流:
此时,诗人内心茫茫然,那本该生机勃勃的原野看起来却是 ,那本该用晚霞渲染的天幕也变得 。江水清澈,唯一与自己亲近的居然是那一轮映在江中的明月。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边读边想:此时此刻,那月会对诗人说些什么;诗人会对那月说些什么。
(预设:那月会给予诗人安慰、陪伴、鼓励;诗人会对那月进行倾诉,诉说孤独、思乡、郁郁不得志……)
【设计意图】在对诗人遭遇理解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开拓思维,充分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想象画面,让学生幻化成距离诗人最近的那月,幻化成距离那月最近的诗人,更好地融入到诗的意境中,辅助突破重难点。
四、 课堂小结 再读古诗
因着一轮孤月,诗人寂寞的愁心似乎找到了慰藉,本诗至此戛然而止,然而,言虽止,意未尽,这首诗留给我们的愁绪还在蔓延,让我们带着这种寂寞、愁情,背诵《宿建德江》(配乐)。
五、作业超市 巩固拓展
1.工整地抄写《宿建德江》。
2.把《宿建德江》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3.搜集背诵《自洛之越》。
(任选其中两项完成)
【板书预设】
舟 渚
暮 客
野 天 愁
江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