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蒹葭》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蒹葭》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4 19:48:4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蒹葭》教案
课时课型
课时:45分钟
课型:诗歌鉴赏课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通过诵读感受诗歌音韵的和谐,句式的回环往复,体会《蒹葭》的语言美,并且掌握诵读技巧。
情境教学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在朦胧的意境中探究“伊人”的多重含义。
点拨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厘清诗歌内在逻辑,把握主人公的情感以及深入“伊人”形象。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能力:
-能够运用注释和工具书准确地读写蒹葭、溯洄、晞、跻、涘、坻、沚等词语,并且能概括文章大意
-在诵读中判断《蒹葭》的比兴手法,体会《蒹葭》回环往复的节奏和韵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归纳诗歌朗诵技并应用到具体朗诵中
-通过小组讨论,能够深入诗歌描述“伊人”的深层次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追寻“伊人”过程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归纳并学习主人公执着追求不放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诗歌
理解“伊人”的深层次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朦胧的场景和意境
(2)理解“伊人”的深层次含义
五、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和技能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两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领悟能力,但对于情境体会方面的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图片和音乐来渲染氛围,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情境。但是《蒹葭》这首诗歌场景朦胧,意境含蓄,学生要真正领会还是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对学习内容的态度
对于青春的孩子来说,《蒹葭》爱情诗的主题会引起孩子们的情趣,但是多数学生面对爱情诗时会有羞涩和不敢表达见解的想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激发表达的兴趣。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一) 图片导入 同学们,图片上的植物大家知道叫什么吗?没错,就是芦苇,那它呀还有一个别名叫蒹葭。我们可以看到布满芦苇的水边是非常美丽的,那早在先秦时期就在这样的水边又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 创设情境,学生通过图片对诗歌场景有一定的熟悉
(二) 初读诗歌,掌握朗读技巧 多种形式朗读 同学们自由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歌内容并写下来。 分别请两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多媒体展示)教师明确字音 (强调)引导学生明确朗读技巧之一: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 教师带有感情地示范朗读。 【提问】老师和其他同学朗读有什么不同? (强调)引导学生明确朗技巧之二:蕴含感情。 3.合作配乐朗读 学生明确朗读技巧之后以合作的形式配乐朗读。 【提问】在朗读时有没有注意到形式上和以往读过的古诗有什么不同? (屏幕展示)结构特色—重章叠句、双声叠韵 (强调)引导学生明确朗技巧之三:节奏和韵律。 【小结】掌握朗读技巧,不仅要读准字音、带有感情,还要把握节奏和韵律。 在展示与倾听中明确字音,加强记忆 引导有感情朗读诗歌 在朗读中感受《诗经》表达形式的特点
活动一:品析意象 【提问】在刚刚的描述中,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景色,这些景色有什么作用? 蒹葭:是芦苇的意思,有一种秋天萧瑟的气息。 白露:芦苇上的露珠,更增添一份凄冷之感。 (明确)诗歌中蒹葭、白露等意象一般都象征着秋天的萧寒之意,有着较为浓厚的悲彩。 【提问】为什么不直接写寻找“伊人”,而是从“蒹葭”茂盛的样子入手呢? (展示课后《诗经》简介,引导理解《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活动二:再读诗歌,追寻“伊人”形象 【提问】在刚刚的朗读中,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明确)在满是芦苇的水边,一位白衣飘飘的诗人,在河边愁眉不展,左顾右盼却找不到他的“伊人”。 【小组讨论】寻找“伊人”的过程是怎样的?主人公的情感又是如何?找出对应的词语完成下列图表。 (明确) 主人公——憧憬、迷茫、坚持不懈 “伊人”——思慕之人——朦胧美、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及。 【提问】我们明确了诗歌中的“伊人”是主人公追求的思慕之人,除了思慕之人还可不可以指其他人?现在请同学们从班级、生活中找一找你心中的“伊人”,并说明原因。(参考《诗沈》对于“伊人”的解读) (明确)“伊人”可以指生活中美好、贤德的人,例如防疫人员、环卫工人、消防员、父母、老师等等。追求“伊人”就是学习他们身上的美好品质。 (延伸)“伊人”指一切值得追求的真善美以及人生的目标。 【小结】明确“伊人”的丰富内涵以及学习主人公坚持不懈的精神。 考察对诗歌情境感知 把握诗歌具体内容,注重情感认知 理解“伊人”的多义性,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四) 课后作业 参考蒹葭的改写版,用自己的语言将课堂开始写下的内容做一段诗意的表达。要求: 语言简练精准 贴近原诗大意 注重读写结合,在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丰富语言表达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反思
首先,诗歌教学应该以朗读为主,所以这堂课我注重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在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其次,运用图片和音乐创设情境,在课堂上营造了轻松的课堂氛围;最后,教学方法运用了自读、朗读、讨论探究等多种方法的结合。
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蒹葭》一诗距离我们较为久远,文字略显深奥,因此教学中准备还不充分,对于诗歌的意境挖掘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