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碱的性质
1.碱的含义: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或OH-)的化合物。
几种常见的碱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颜色状态 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溶解放热) 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俗名 烧碱、火碱、苛性钠(具有强腐蚀性) 熟石灰、消石灰
制法 Ca(OH)2+Na2CO3===CaCO3↓+2NaOH CaO+H2O===Ca(OH)2
用途 ①氢氧化钠固体作干燥剂②化工原料:制肥皂、造纸③去除油污:炉具清洁剂中含氢氧化钠 ①工业:制漂白粉②农业:改良酸性土壤、配波尔多液③建筑
2.碱的通性
(1)可溶性碱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如:
2NaOH+SO2===Na2SO3+H2O
Ca(OH)2+SO2===CaSO3↓+H2O
应用:工业上常用碱溶液来吸收SO2气体
Ca(OH)2+CO2===CaCO3↓+H2O
应用:澄清石灰水可用于检验CO2气体
(3)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4)与某些可溶性盐发生复分解反应,如:
2NaOH+CuSO4===Na2SO4+Cu(OH)2↓
现象: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3NaOH+FeCl3===3NaCl+Fe(OH)3↓
现象:产生红褐色絮状沉淀
Na2CO3+Ca(OH)2===2NaOH+CaCO3↓
现象:产生白色沉淀
应用:可用于实验室制取少量的氢氧化钠
【知识拓展】
1.氢氧化钠由于易潮解且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所以必须密封保存。
2.实验室常用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钙检验二氧化碳。
3.碱具有通性的原因是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或OH-);
4.化学上研究的碱一般指可溶性碱。在碱的通性中,不溶性碱只能和酸反应;
5.可溶性碱受热不能分解,而不溶性碱受热可能分解。
二、酸与碱的反应(中和反应)
1.由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专称为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酸和碱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的反应。
2.应用: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活和科学实验中应用很广。如用熟石灰来中和土壤的酸性,用胃舒平(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铝)来中和过多的胃酸等。
例1、小张同学学习了碱的性质后,对实验室中一瓶久置的NaOH溶液是否变质产生了疑虑,设计了以下4种实验方案:①滴加无色酚酞,若变红,说明溶液没有变质;②加适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③加适量CuSO4溶液,有沉淀生成,则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④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有沉淀产生;其中正确的是( )
A.只有① B.只有② C.只有①和③④ D.①②③
例2、向某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B.bc段发生反应的类型为置换反应
C.根据图中数据可以计算出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
D.d点溶液中主要存在的离子为Na+、Cu2+、OH-、S042-
例3、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如图所示(其中“”“” “”“”表示不同离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表示氯离子
B. 表示钠离子
C. 可用适量硝酸银溶液和足量稀硝酸进行检验
D.此反应的实质是和结合生成水分子
例4、小金通过图示装置验证CO2能与NaOH发生化学反应。推注射器活塞向充满CO2的集气瓶中注入过量的20%NaOH溶液,振荡集气瓶后打开止水夹。
(1)打开止水夹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后将集气瓶中混合物过滤,所得溶液中除CaCl2外,还存在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5、为探究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是否全部变质,小柯取少量样品配制成溶液,再取少量溶液分别装入两支试管中,进行了如甲、乙两图所示实验。(注:BaCl2溶液呈中性)
(1)小柯认为“甲图实验说明了氢氧化钠固体部分变质”。你认为小柯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分析乙图实验的现象,可以确定样品的变质情况为________。
(3)进一步探究:另取少量样品溶液,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直至过量。请在丙图中画出“生成CO2的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变化”的大致图像。
1.某校科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所示溶液呈酸性
B.向b点所示溶液中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呈紫色
C.该实验是将NaOH溶液逐滴滴入稀硫酸中
D.c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NaOH
2.为了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是否放热,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夹持等固定装置图略),针对该实验目的,下列评价或改进,错误的是( )
A.若观察到红墨水向右移,则说明该实验一定有放热现象
B.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可改用氢氧化钠固体
C.在打开活塞a之前应先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
D.为了使实验更具有说服力,可用氢氧化钾溶液再次实验
3.工业盐酸因混有少量FeCl3常显黄色,现将一定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逐滴加入到该盐酸中,直至过量,下列图像与之对应的是( )
4.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根据实验事实绘制如图所示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至b段,有蓝色沉淀生成
B.d点所含的溶质种类为三种
C.c至d段,溶液pH不断减小
D.c点所含的溶质种类最少
5.为验证Ba(OH)2的化学性质做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
(1)实验一中能够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三验证了Ba(OH)2能和某些____________________(填物质类别)发生化学反应。
(3)实验四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上述实验后四支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个烧杯,充分混合后过滤,得到白色固体和溶液A。取一定量溶液A,加入少量Ba(OH)2溶液,振荡后只得到无色溶液。综上分析,溶液A中除酚酞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酸、碱、盐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实验时最好戴防护眼镜,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小丽同学总结了碱的化学性质如图,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小丽同学发现,以前取用氢氧化钠溶液时试剂瓶忘记盖瓶塞,依据反应③说明NaOH必须 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要变质,如果该溶液变质,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2)要检验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选择下列试剂不能达到目的是________;
A.稀HCl B.酚酞试液 C.CaCl2 D.Ca(OH)2
(3)为了验证反应④,小丽将无色酚酞试液分别滴入NaOH溶液和澄清石灰水中,溶液由无色变 成红色,原因是它们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________
(4)依据反应②,KOH能与下列物质反应的是________
A.H2SO4 B.BaCl2 C.CuSO4 D.Na2CO3
7.某校的科学兴趣小组对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固体产生了兴趣,他们围绕这瓶氢氧化钠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①氢氧化钠是否完全变质 ②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查阅资料】①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②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混合物中加入盐酸时,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再与碳酸钠反应。
(1)【设计实验】实验一:探究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情况
取少量该固体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滴加足量的________(填“Ca(OH)2溶液”或“CaCl2溶液”),观察到________的现象,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滴入少量的欲试液,观察到________的现象,说明氢氧化的固体部分变质。
实验二:测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2)【设计方案一】①称取16.4g样品,加入过量的盐酸直到反应停止,共收集到4.4g二氧化碳。
②计算过程:解:设样器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CO2↑+H2O
106 44
X 4.4g
x=10.6g
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x100%=35.4%
【交流与反思】在交流时,老师问同学们“能否用上述实验所得的数据准确计算出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但小科分析后,认为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会因吸水而潮解,所以方案一中测得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结果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3)小科重新设计新方案:通过计算可知方案一样品中含Na2CO3质量为10.60g。小科用电子秤重新准确称取16.40g变质的NaOH样品放入坩蜗中,用电子秤杆得坩锅及样品的总质量为51.40g,用酒精灯对固体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称得坩锅及固体的总质量为50.90g。请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向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某个量y随稀硫酸的加入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y表示( )
A.沉淀的质量 B.氢氧化钡的质量C.溶液的pH D.溶质的质量
2.某锥形瓶内盛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100g,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锥形瓶内溶液质量m1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m2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至A点时,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为40g
B.反应至A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CuCl2和NaCl
C.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的质量为280.4g
D.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23.4g
3.向盛有20g10%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入7.3%的稀盐酸,下列是关于溶液总质量或溶液pH随盐酸质量变化的关系图(Q点表示恰好完全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
A.B.C.D.
4.小科在研究碱的化学性质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五组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组和戊组实验能观察到相同现象
B.甲组实验能观察到无色变成红色,可推出氢氧化铜也能使指示剂变色
C.乙组实验无明显现象,说明两者不能发生反应
D.丁组实验产生蓝色絮状沉淀,说明碱都能和含铜离子的溶液发生反应
5.向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慢慢通入CO2气体,看不到明显现象。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对所得溶液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并完成以下问题:
【提出问题】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査阅资料】资料一:将CO2气体慢慢地通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可能发生以下两个化学反应:
先发生反应:2NaOH+CO2═Na2CO3+H2O
当NaOH反应完全后,继续发生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
资料二;Ca(HCO3)2易溶于水;CaCl2溶液均呈中性; NaHCO3溶液呈碱性,可使酚酞溶液变红色。
【猜想与假设】小组同学通过讨论,提出了以下四种猜想
猜想一:溶质为NaOH和Na2CO3
猜想二:溶质全为Na2CO3
猜想三:溶质为________
猜想四:溶质全为NaHCO3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取适量反应后的溶液置于试管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________
② ________ 有气泡产生 猜想三成立
【实验总结】针对上述实验,实验小组总结并写出了上述探究过程中的各步反应方程式。
答案及解析
例1、B
【解析】氢氧化钠变质,其实就是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哪种方法能够检测出碳酸钠的存在,哪种方法就是正确的。
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成碱性,因此滴加无色酚酞变红,也不能说明溶液是否变性;
②加适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其实就是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则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
③加适量CuSO4溶液,有沉淀生成,只能说明其中含有氢氧化钠,不能说明没有碳酸钠,即不能确定是否变质;
④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无论氢氧化钠是否变质,都不会有沉淀产生。那么只有②能够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例2、C
【解析】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NaOH会先与H2SO4反应,然后在于CuSO4反应;
所以 Ob段为:2NaOH+H2SO4=Na2SO4+2H2O;bd段为:2NaOH+CuSO4=Cu(OH)2+Na2SO4;
A、在a点时,硫酸还没有反应完,即氢氧化钠不足;所以溶液中存在H2SO4 CuSO4 Na2SO4 共3种溶质;故A错误;
B、bd段为:2NaOH+CuSO4=Cu(OH)2+Na2SO4;该反应为复分解反应;故B错误;
C、设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X%;
2NaOH+CuSO4=Cu(OH)2+Na2SO4
80 98
(200-100)X% 24.5g
X%=20%;故C正确;
D、d点时,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2SO4,所以存在的离子有Na+ SO42-;故D错误;
例3、D
【解析】根据题意,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则表示氢离子,表示钠离子,表示氯离子,表示氢氧根离子。
例4、CaCl2溶液通过导管进入左边集气瓶,且集气瓶原有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合理即可)
NaCl、NaOH和Ca(OH)2
【解析】(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导致左边集气瓶中的气压减小,打开止水夹后,氯化钙溶液被压入左边集气瓶中,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例5、(1)不正确,无论氢氧化纳是否全部变质,都能让无色酚酞变红色
(2)部分变质
(3)
【解析】氢氧化钠变质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 ;
(1)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溶液都是碱性的,所以通过酚酞无法鉴别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故答案为:不正确,无论氢氧化纳是否全部变质,都能让无色酚酞变红色; ;氯化钡过量,则碳酸钠一定会被消耗完,剩余溶液中加入酚酞仍然变红色,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NaOH;故答案为:部分变质;加入盐酸时,盐酸会先与NaOH反应,再与碳酸钠反应; ;所以实验现象是先无明显现象,过一会儿会有气泡出现;故答案为: ;
1.B
【解析】a点时溶液的pH大于7,呈碱性。b点时溶液的pH等于7,呈中性,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呈紫色。由图像可知,pH值是从大于7逐渐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呈碱性,然后不断地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将稀硫酸逐滴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c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显酸性,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
2.B
【解析】中和反应酸和碱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A、NaOH与HCl反应没有气体的生成,但红墨水依然向右移动,说明烧瓶内的压强增大了,可以证明NaOH与HCl反应放热;故A正确;
B、NaOH固体溶于水过程会放出热量,会干扰实验;故B错误;
C、整个装置形成了一个密封的容器,为了平衡烧瓶的气压和分液漏斗内的气压,要提前打开橡皮管上的止水夹;故C正确;
D、该实验是探究一个普遍的规律,为了使实验更有说服力,要更换不同的碱重复实验;故D正确;
3.A
【解析】NaOH 溶液逐滴加入到该盐酸时,首先发生中和反应,待盐酸反应完毕,NaOH再与FeCl3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
4.D
【解析】实验过程中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然后和硫酸铜反应。a至b段是氢氧化钠中和硫酸,没有蓝色沉淀生成;d点时氢氧化钠过量,此时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有硫酸钠和氢氧化钠,溶质种类为两种;c至d段,氢氧化钠过量,溶液中氢氧化钠增多,碱性变强,pH变大;c点时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此时对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钠,溶质种类最少。
5.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盐 Ba(OH)2+2HCl===BaCl2+2H2O NaCl、HCl和MgCl2
【解析】(1)无色酚酞遇碱性Ba(OH)2溶液变红;(2)MgCl2和Na2SO4均属于盐;(3)酸碱中和反应:Ba(OH)2+2HCl===BaCl2+2H2O;(4)往溶液A中加入少量Ba(OH)2溶液,得到无色溶液,由于溶液A中含有酚酞,因此溶液A显酸性,一定含有HCl。四支试管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同一个烧杯,所以Mg(OH)2沉淀会与HCl反应,形成MgCl2。白色固体为BaSO4,所以不含SO。因此溶液A中除酚酞外,还含有HCl、MgCl2、NaCl,可能含有BaCl2。
6.(1)2NaOH+CO2=Na2CO3+H2O (2)B (3)OH- (4)A,C
【解析】(1)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2)A.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有气泡冒出,故A不合题意;
B.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溶液都成碱性,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故B符合题意;
C.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C不合题意;
D.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D不合题意。故选B。
(3)小丽将无色酚酞试液分别滴入NaOH溶液和澄清石灰水中,溶液由无色变 成红色,原因是它们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OH-离子;
(4)A.H2SO4与 KOH 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故A符合题意;
B.BaCl2和 KOH 不能反应生成水、沉淀或气体,故B不合题意;
C.CuSO4与 KOH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钾,故C符合题意;
D.Na2CO3 和 KOH 不能反应生成水、沉淀或气体,故D不合题意。
7.(1)C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无色溶液变红
(2)偏大
(3)解:由方案一已知Na2CO3的质量为10.60g,则样品中NaOH和H2O的总质量为16.40g-10.60g=5.8g。
设样品中NaOH的质量为 ,固体质量增加质量为
2NaOH+CO2=NaCO3+H2O △m
80 106 +26
X y
因为样品中水的质量为 ,且固体充分加热后总质量减少:
可得:
样品中NaOH的质量分数=
【解析】(1)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呈碱性,所以要验证氢氧化钠溶液变质情况时,在验证碳酸钠的同时要将碳酸钠除去,所以取少量该固体样品溶于水配成溶液,滴加足量的氯化钙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验证出碳酸钠并除去碳酸钠,再加酚酞试液验证氢氧化钠是否存在;
【交流与反思】 部分氢氧化钠潮解,则会使得碳酸钠相对含量偏小,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大;
1.D
【解析】向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时,沉淀质量不断增大,因此y不能表示沉淀的质量;随着反应进行,氢氧化钡质量不断减小,因此y不能表示氢氧化钡的质量;随着反应进行,氢氧化钡不断减少,溶液碱性不断减弱,pH不断降低,因此y不能表示溶液的pH;随着反应进行,氢氧化钡不断减少,溶质质量不断减少,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质量为零,继续加入稀硫酸时,溶质质量增大,因此y可以表示溶质的质量。
2.D
【解析】根据向盐酸和氯化铜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及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代入方程式计算生成氢氧化铜质量、生成氯化钠中钠元素质量与氢氧化钠中钠元素质量相等分析。
A、向盐酸和氯化铜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由图像可知,A点为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的反应,反应后溶液质量为140克,则所加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40克,不符合题意;
B、反应至A点时,溶液中盐酸完全反应,溶质为氯化铜和氯化钠,不符合题意;
C、反应至B点时,氯化铜完全反应,所加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200g-40g=160g,则氢氧化钠质量为160g ×10% =16g,设产生氢氧化铜质量为x
2NaOH+CuCl2=2NaCl+Cu(OH)2↓
80 98
16g x
80:98=16g:x x=19.6g,则锥形瓶中溶液质量为100g+200g-19.6g=280.4g,不符合题意;
D、反应至B点时,锥形瓶内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200g 反应至B点时,根据生成氯化钠中钠元素质量与氢氧化钠中钠元素质量相等,可知锥形瓶内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200g ×10%×÷=29.25g ,符合题意;
3.B
【解析】氢氧化钠溶液是碱溶液pH>7,稀盐酸是酸pH<7。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能发生反应,产物是氯化钠和水,氯化钠显中性。据此可判断反应时溶液总质量与pH的变化。
向盛有20g10%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入7.3%的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所以溶液的增加量为加入的稀盐酸溶液的质量。当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时,需要的稀盐酸的质量为:
NaOH+ HCl=NaCl + H2O
40 36.5
20×10% x×7.3%
解得x=25g
所以两者恰好完全反应需要25g稀盐酸溶液,B选项正确。
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7,当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稀盐酸后溶液的pH逐渐减小,当Q点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溶液的pH=7,之后稀盐酸过量溶液pH<7,C、D均错误。
4.A
【解析】A.丙组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能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能够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戊组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能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也能够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故A正确;
B.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成红色;但是氢氧化铜不溶于水,不能使指示剂变色,故B错误;
C.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能生氯化钠和水,无明显现象,故C错误;
D.丁组实验产生蓝色絮状沉淀,但是碱溶液才能和含铜离子的溶液发生反应,而不是碱,故D错误。
5.Na2CO3和NaHCO3;猜想四不成立(或有Na2CO3生成);取步骤①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加入稀盐酸
【解析】 【猜想与假设】猜想三: 根据通入二氧化碳的质量从少到多的顺序对溶质的种类进行猜想;
【实验探究】①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这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钠存在,而猜想四中没有碳酸钠,因此结论就是猜想四不成立;
②加入氯化钙能够生成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碳酸钠存在;加入稀盐酸后,碳酸氢钠和它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可以证明有碳酸氢钠存在。
【解答】【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如果通入的二氧化碳气体较少,那么氢氧化钠不能全部转化为碳酸钠,因此溶质可能为NaOH和Na2CO3;
猜想二:如果通入二氧化碳的量刚刚好,能够使氢氧化钠全部转化为碳酸钠,因此溶质可能全为Na2CO3;
猜想三:如果通入的二氧化碳气体比较多但又不足以将碳酸钠全部转化为碳酸氢钠,那么溶质可能为: Na2CO3和NaHCO3 ;
猜想四:如果通入的二氧化碳租赁,那么溶质可能全部为NaHCO3。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取适量反应后的溶液置于试管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四不成立(或有Na2CO3生成)
② 取步骤①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加入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猜想三成立
2023浙教版科学中考第一轮复习--化学模块(七)
中和反应与碱的性质探究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