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业设计 (含参考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业设计 (含参考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5 12:40: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语文九年级下 第五单元 作业设计
17《屈原》(节选)
一、作业内容
1.话剧剧本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有时也会安排大段独白表达人物心理和情感。课文节选的这一场,靳尚和郑詹尹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人的对话与屈原的独白有什么联系?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的心理和情感,体会人物形象。也可尝试分小组进行表演。3.观看历史剧《屈原》第五幕或阅读完整的历史剧《屈原》第五幕,并把你的感受记录下来。
二、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是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或独白的作用;二是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作业1对应目标一,引导学生理解“话剧剧本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这一特点,通过理解剧本中的对话、独白等,把握剧本的主要内容。
作业2对应目标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人物思想情感,并为本单元任务二准备与排练做准备。
作业3对应目标二,引导学生通过视频,更直观地把握人物形象,感受戏剧的魅力,并为本单元任务三演出与评议做准备。
三、参考答案
1.课文节选的这一场中,靳尚先出场,郑詹尹随后,二人展开对话,主要是商议如何处置屈原。屈原后续出场,用独白的形式,对风、雷、电进行热烈的歌颂。屈原在独白中展示出的光明、磊落、冲破黑暗、睥睨一切的胆识和勇气,与前面靳尚、郑詹尹二人的猥琐、阴暗、狡诈形成鲜明的对比。二人的密谋、对话,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顶点,既引出屈原的出场,也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奠定基础。
2.提示:这里的人物主要有靳尚、郑詹尹和屈原三个。靳尚:高高在上、阴险、恶毒。郑詹尹:则阴险、胆怯、狡诈;他对靳尚毕恭毕敬,他的迟疑,不是因为心善,而是因为“怕出乱子”,心疼东皇太一庙,而在靳尚威胁说“大义灭亲”时,他“最后下定决心”。屈原:是物我同化、光明磊落、坚贞高傲的形象。注意读出那种喷涌而出的愤慨激情。
3.提示,感受可以从剧本的张力、演员的表现力、剧情效果的呈现等方面表述。
四、完成时间:30分钟左右
18《天下第一楼》
一、作业内容:
1.《天下第一楼》中人物众多,戏剧冲突此起彼伏。梳理课文,概括剧本的主要情节,完成下面表格,并思考这些戏剧冲突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2. 课文中,修鼎新的一句“一个人干,八个人拆”,道出了福聚德由盛转衰的直接原因。了解剧中故事的时代背景,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福聚德衰落根本原因的认识。
3. 拓展延伸,阅读《茶馆》,与本文进行比较阅读,简要说说二者有何差异。
二、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是梳理选文情节,把握主要戏剧冲突;二是品味人物台词,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剧本主旨。
作业1对应目标一,引导学生把握剧情的戏剧冲突,理解这些冲突的内容,把握主要情节。
作业2对应目标二,引导学生结合剧本的时代背景,理解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把握这幕戏的主旨。
作业3拓展课外阅读,引导学生把握并运用阅读剧本的方法,结合剧本的时代背景,对剧本中的人物形象、戏剧冲突、剧本主旨等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三、参考答案
1.②克五借机敲诈,卢孟实威严应对。④罗大头要撂挑子并羞辱卢孟实。⑤唐茂盛支钱要人,卢孟实欲哭无泪。这些戏剧冲突都是围绕福聚德由盛转衰的原因展开的。
2.内忧(内部的勾心斗角):①唐茂昌和唐茂盛两兄弟仗着自己东家的身份,强行要钱;②罗大头自恃手艺高超,居功自傲,动不动撂挑子要挟卢孟实;
外患(社会秩序混乱):①官府的压榨,地痞流氓的破坏;②世俗社会里的各种偏见对传统文化及传统技艺的影响。
3.共同点:都是立足于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以餐饮这一行业为切入口,以一家小店铺为放大镜,反映清末明初中国社会的腐朽已不可救药。都有丰富的意蕴和内涵。
不同点:《茶馆》中政治、文化氛围更浓厚深沉一些,《天下第一楼》的经济意识更突出。
四、完成时间:30分钟左右。
19《枣儿》
一、作业内容
1. 阅读课文,想一想:“枣儿”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2. 结合文中的台词和舞台说明,体会老人和男孩这两个人物各自的特点。选择感兴趣的片段,与同学合作进行表演,注意人物表情、说话语气的差异,尽量表现出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3. 联系现实生活,关注社会上出现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二、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是把握戏剧情节;二是通过台词、舞台说明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各自的特点;三是了解剧本的社会意义,对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有自己的理解。
作业1对应目标一,引导学生理解剧本构思,把握剧本内容。
作业2对应目标二,引导学生把握剧本中的人物形象。
作业3对应目标三,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现实生活,理解文章主旨和社会意义,感悟生活。
三、参考答案
1.①“枣儿”是全剧的标题;②“枣儿”贯穿全剧,是全剧的线索,让老人与“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③“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更是精神家园的象征;④作者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全剧只有两个人物出场:老人和男孩。剧中的老人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心后代,念旧而又传统。男孩则是新生一代的形象:思念父亲,喜爱关心自己的老人,好奇懂事,纯真可爱。
3. 示例:近来,“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已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生活等各种原因青壮年们不得不外出打工或学习,从而使他们无法照顾孩子和老人。我身边就有很多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多数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养大,甚至有留守儿童独自一人居住在家中,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这一类人是非常需要关心关爱的。所以外出务工人员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家里的儿童和老人沟通交流;在防疫形势允许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学校也要加强家校沟通,邻里之间也要和睦相处,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
四、完成时间:30分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