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作业设计
设计人:开州区德阳初级中学周群燕
作业引路
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诗人说它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 ,画家说它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它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但是亲情也时时经受着考验,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菲利普一家能不顾一切守护亲情,关爱亲情吗?
学习重点
1.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体会小说叙事的技巧。
3.激发爱善憎恶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分层作业
一、基础层级
(此系课堂作业,主要安排在阅读教学中的预习检查、文本内容写法的解读环节,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于屏幕,学生可口答、笔写,有时需学生自主探究,有时需小组合作交流,评价方式不拘,可学生评、教师评,用时约20分钟)
(一)积累汉语词汇,传承中华文明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字词音形义的识记掌握,用时约3分钟,课内完成。)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撬开(qiào) 拮据(jū) 栈桥(zhàn) 阔绰(zhuō)
B.于勒(lè) 变更(gèng) 糟蹋(tà) 狼狈(bèi)
C.煞白(shà) 罪恶(è) 拖累(lèi) 褴褛(lǚ)
D.嘟囔(nang) 无赖(lài) 张皇(huáng) 撬开 (qiào)
【解析】D项。A项中“阔绰”的“绰chuò”;B项中“变更”的“更gēng”;C项中“拖累”的“累lě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挣钱 糟塌 赔偿 与日具增
B.恭唯 迟疑 稳定 郑重其是
C.褴褛 哆嗦 无赖 莫名奇妙
D.张皇 端详 女婿 毫无疑义
【解析】D项。A项中“糟塌”的“蹋”,“与日具增”的“俱”。B项中“郑重其是”中的“事”。C项“莫名奇妙”的“其”。
3.下列加点词语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对于从小患“懒癌”“拖延癌”的他,我很有十拿九稳的把握,长大后他会一事无成。
B.被问及迟到原因,他郑重其事地辩称自己睡了懒觉。
C.这只股票股价与日俱增,有涨有跌,到年底时,他也没能赚到钱。
D.他狼狈不堪地摔在地上,想挣扎着站起来,脚却不听使唤。
[解析]D项。A项“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与前面的“很”和后面的“的把握”意思重复;从事理逻辑来看,小时懒惰拖延,不能得出长大后一定一事无成的结论,用在这里不合逻辑。
B项“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不合语境。
C项“与日俱增”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与后面的”有涨有跌“”没赚到钱“矛盾。
(二)梳理曲折情节,体会精妙叙事
(设计意图;旨在引导学生把握小说内容,体会小说情节的错落有致,疏密有间。)
4.本文开始描写“我”家生活拮据的作用是( )
A.表明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生活得很苦。
B.表明“我”家本是一个勤劳的家庭,可是生活得并不好。
C.说明急切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家的原因。
D.写明家里人的吝啬,为后文作埋伏。
5.文中反复写于勒来信的作用是( )
A.引出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
B.表明于勒是个讲感情的人。
C.表明于勒已经是个“有钱人”并且是个善良的人。
D.表明菲利普夫妇当初把于勒打发到美洲去是正确的。
6.对文中反复写父亲重复的那句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的作用,分析不当的是( )
A.内容上渲染菲利普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
B.表现出菲利普对于勒的思念,看重亲情。
C.突出菲利普夫妇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
D.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菲利普一定遇到于勒蓄势。
7.作者在小说结构上安排了旅行这一转笔。对此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情节发展舒缓下来。
B.使情节发展有所起伏。
C.为后面遇见于勒的情景作铺垫。
D.为便于插入景物描写以丰富表达方式。
(三)深入文本内核,挖掘深刻意蕴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物、主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用时约10分钟,课内完成。)
8.演读“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至结尾,结合相关细节说说自己眼中最鲜活的人物个性。
(示例)菲利普——虚荣、冲动、遇事慌乱、没有主见。
菲利普夫人——小气、临乱不慌、精明强悍、刻薄、 泼辣。
9.“孩子”表现出来的是“纯真的声音”,许多文学作品常常借助“孩子”的形象来表达作者对真理和理想的追求。请仿照示例,结合“我”见到于勒的心理和行为说说你对文中“我”的理解。
(示例)鲁迅《故乡》中的水生和宏儿:他们是新生的一代,没有“我”和闰土之间的隔膜。作者塑造他们,是希望从他们这一代起,打破中国社会旧思想和旧社会关系的恶性循环,从而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若瑟夫):
[解析] 首先,在回顾作品的基础上,对作品中的这一类形象作进一步的了解;其次,概括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小说中以菲利普夫妇为代表的社会,只是以金钱为基准判断一个人的“好”与“坏”,反倒是“我”这样一个涉世不深、天性正直善良的少年,却能抛开这些,直面事情的本质:船上的于勒是一个十分可怜的穷人,是自己家的亲人。这其中蕴含着作者对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期望。
他是一个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作者借这个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期盼。
10.改标题。文章标题往往能提示写作对象。本文标题是文章主人公吗?请从主人公角度给文章换个标题。
示例:钻进钱眼里的人
11.假设在哲尔赛岛上,“穷于勒的事”被“我”的姐夫知道了,请设想一下事情会怎样发展,,用几句话概述一下,并简要说明其理由。
示例:穷于勒的事被二姐夫知道后,二姐夫一定会和二姐分手的。因为从文章前半部分看,在利益面前变得自私冷酷的不只是菲利普夫妇,二姐夫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就是因为菲利普一家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本题属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只要合理,能自圆其说即可。
二、提高层级
(此系课后作业,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以小卷形式发放给学生。用时约10分钟)
(一)延伸小说题旨,树立正确观念
设计意图:旨在培养学生爱善憎恶的情感,树立学生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
12.有人说:穷在对面不相识,富在深山有远亲。在菲利普夫妇身上毫无亲情可言,“金钱至上”已成为他们的灵魂主旨。你对金钱有什么认识呢?请仿照下面例句,写出你对金钱的认识。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不一定能买到温馨;
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不一定能买到气质;
钱可以买到药物, ;
钱可以买到纸笔, ;
, 。
, 。
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不一定能买到健康;
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不一定能买到文思;
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不一定能买到智慧;
钱可以买到礼物,但不一定能买到友谊;
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不一定能买到忠诚;
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不一定能买到和平;
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不一定能买到亲情……
13.生活中,“菲利曾夫妇“比比皆是。仔细阅读下面这幅漫画,试着介绍画面内容并给这幅漫画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示例)画面上有三个女人,中间的老人藏有存折和养老金,左右两边的女人拽着老人手臂,使劲往自己这边拉,还大叫着“我来照顾老娘!”“娘和我过!”,老人急得大汗淋漓。 《娘?钱?》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以及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画面上有三个女人,中间的老人藏有存折和养老金,左右两边的女人拽着老人手臂,使劲往自己这边拉,还大叫着“我来照顾老娘!”“娘和我过!”,老人急得大汗淋漓。至此,我们明白了两人的用意:两人争着赡养老娘,完全是因为看中了老娘手中的钱。
(二)仿照美言佳句,训练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求异创新思维、迁移思维。)
14.小说巧妙地利用特定的景物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深化小说主题。试着仿照文中的例子写一段环境描写的文字。
【课文片段在线】①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②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解析】在运用环境描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不宜拖沓,尤其不能将渲染情景的铺垫句子写得过多,将延伸叙述的相关事情说得太杂,否则有喧宾夺主之嫌。另外,景物的色调与人物的心情最好形成呼应。
【例文】窗外,夜色迷人,凉风习习;窗内,灯光明亮,安静和平。同学们正认真地温书复习,脸上满是认真和愉悦。
三、拔尖层级
(此系课外作业,针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以小卷形式分发给学生,用时15-20分钟)
设计意图:旨在培养学生运用阅读技巧,提升语文素养的能力。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烧伞记
[法]莫泊桑
①奥莱依太太四十多岁,爱活动,爱清洁,面上略带皱纹,并且时常要生气。
②她丈夫因为要忍受她的种种节约时时觉得不平,甚至感到痛苦,因为太太有些要求伤了他的自尊心。
③奥莱依是陆军部的一个主任科员。这两年以来,他永远提着那柄打满了补丁的雨伞使得同事们发笑。奥莱依气极了,就吩咐他妻子买一柄价值二十个金法郎的薄绸子的新伞,并且要她带了发票回来作证明。
④她却买了一柄价值十八个金法郎的,愤愤地红着面孔交给她的丈夫,一面说道:“你有了这柄,至少要用五年。”
⑤洋洋得意的奥莱依在办公室里真正挽回了面子。
⑥到了他夜间回家的时候,她接过新伞把橡皮圈捋开,把伞衣摇散,将眼光盯在伞衣上。但是她又吃惊了。在伞衣上发现了一个鹅眼大小的圆洞,那是一个被雪茄烟烧出来的焦痕!
⑦现在,怒气塞住了她的嗓子,她简直说不出话了:“你……你……你烧焦了……你的……你的雨伞。你……你……你真发痴了( )你想把大家弄得倾家荡产!”
⑧她好像要打他似的朝他扑去,激烈地把那个圆圆的小小焦痕放在他的鼻子下面。
⑨瞧见那个焦痕,他不免呆住了,吞吞吐吐说道:“这……这……这是什么?我不知道!我什么也没有做,我向你发誓。我不知道这柄雨伞是怎么搞的!”
⑩她气得跳起来了,跟她丈夫狠狠地大闹了一场,使那些爱和平的男子觉得家庭比弹丸如雨的战场还可怕一些。
她量了大小,在旧雨伞上割了一块颜色不同的旧绸子补上去。第二天奥莱依委屈地拿着这件经过修理的雨具出门了。到了部里,他就把伞搁在柜子里,因为心里有可怕的回忆,所以不大惦记它了。
但是,他在傍晚时候回到家里,他的妻子便双手接住雨伞撑开来看,她发现伞已损坏得不可收拾,气得嗓子都噎住了。雨伞上穿了无数的小孔,那明明是烧成的,仿佛有人把烟斗里没有熄灭的灰倒在上面一样。东西是断送了,断送到不可救药的地步。
她一言不发地检查着,气得一个字也吐不出。他也一样,他检查着损坏的情况,他发愣了,吓糊涂了,狼狈不堪了。他发誓说他一点也不知道,说这件事只能是由于恶意或报复而来。
门上铃子一响可把他救出来了。原来那是一个到他们家里来访的朋友。
奥莱依太太把情况告诉了那个朋友。那个朋友对她讲道理:“那么,太太,假如这件事是由于恶意或报复而来,没有了伞,他的衣裳岂不断送了?衣裳当然比雨伞更值钱。”
那个矮小妇人依然是气愤愤的,她说道:“那么他只准用厨房里的雨伞,我没有新绸伞给他。”
听见这种意思,奥莱依生气了,他说:“那么我就辞职,我!我是决不肯拿着厨房里的雨伞到部里去的。”
那位朋友接着说:“拿这个去换一块伞面吧,那并不很贵。”
奥莱依太太依然是忿忿不平的。那位朋友是一个可怜的小资产阶级,忽然得着一种灵感,他说道:“叫您的保险公司赔偿吧。只要这损害是在您家里发生的,公司应当赔偿烧了的东西。”
听到这种主意,矮小妇人的怒气完全平息了,她思索了一分钟,就向丈夫说道:“明天,你在到部以前,先到慈爱保险公司叫他们验明这柄雨伞的情况,再要求赔偿。”
奥莱依跳起来说道:“算什么话,我这一辈子也不敢去!那十八个金法郎是丢定了的。没有什么可说。我们不会因为这就送了命的。”
第二天,他携着手杖出门了。幸而天气晴朗。
奥莱依太太独自坐在家里,对于十八个金法郎的损失依然无法接受。光阴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了,她简直打不定主意。随后忽然如同懦夫变成了勇士似的,她得着她的解决方法了。“我一定去,去了再说!”
于是她从壁炉台子上取了一根火柴,在伞骨之间把伞面烧去手掌大小那么几块;然后仔仔细细地把剩下的绸伞面卷起再用橡皮圈箍住,自己披上围巾,戴上帽子,提起快步走下楼来,向着保险公司所在的黎伏力街走去。
(保险公司)经理写了一张片子交给奥莱依太太,她伸手接了它,道了谢,害怕经理变卦就匆匆走出来了。
她现在欢欢喜喜地在街上走着去寻一家与众不同的雨伞店。等到寻得了一家华美的铺子,她就走进去用一道安安稳稳的声音说道:“这是一柄要换绸面的雨伞,要顶好的伞面。请您拿最好的装上去。我决不在乎价钱。”
(选自莫泊桑短篇小说《烧伞记》有删减)
(初读梳理)
1.请根据文章的情节,把下面的示意图补充完整。
奥莱依先生因为用打满补丁的伞而被同事嘲笑—— ——奥莱依太太发现雨伞被雪茄烧破了——
【解析】答案示例:奥莱依吩咐太太买一柄价值二十个金法琅的伞 奥莱依太太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述。依据提示找到情节的发展阶段,结合重点句子的理解概述。
2.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往往因标点符号而丰富。请品读下面这句话,在括号中补充标点符号,并说说你的用意。(备选:省略号;问号;感叹号;)
“你……你……你真发痴了(________)你想把大家弄得倾家荡产!”
【解析】示例一:省略号表示说话断断续续,十八个金法郎就这样没了,表明奥莱依太太此时情绪暴怒。
示例二:问号表示责问,语气咄咄逼人,对丈夫这一行为表示难以理解,厉声呵斥,不容对方回答。
示例三:感叹号表明感情的强烈,奥莱依太太面对金钱失去时的难过和绝望。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和表达效果的理解。
3.小说中“朋友”这一角色的出现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小说文本简要回答。
【解析】示例:“朋友”这一形象推动了小说的情节发展,正是朋友建议奥莱依太太将损坏的雨伞拿去保险公司要求赔偿,才有了下文奥莱依太太要求丈夫到保险公司要求赔偿,在遭到丈夫拒绝后,自己烧坏雨伞,亲自拿去保险公司得到赔偿的情节;同时,文中“朋友”作者特地交代是一位可怜的小资产阶级,他的建议不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是在此处透露出了像奥莱依太太这样的以金钱为中心的法国小资产阶级的特点。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从而更加深刻地体现了小说的思想内涵。
本题考查对重要人物作用的理解。
4.小说结尾处,奥莱依太太说:“我决不在乎价钱。”她真的不在乎价钱吗?请说说你的看法,并结合文章简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解析】示例:小说叙述了奥莱依太太因新买的雨伞被弄坏而引发的一场闹剧,结尾“我绝不在乎价钱”是奥莱依太太获得保险公司赔偿后极具反差性的语言。奥莱依太太是小市民阶层的典型,吝啬势利,惜金如命。结尾这一句“绝不在乎价钱”幽默感十足,与奥莱依太太的贪财形成极大反差,塑造了口是心非、贪婪心机的人物形象,结尾一句,刻画得淋漓尽致,耐人寻味,极具讽刺意味。莫泊桑借助结尾的语言描写,使得奥莱依太太这一形象更加丰满,揭露了“小人物”的生活习俗和社会状态,批判了这类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精神本质,从而披露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势利、金钱至上,引发读者的思考。
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章主旨,明确结尾句子的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