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3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3.4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33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2-24 20:3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土壤剖面或土壤标本,说出不同土壤层次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2、结合案例,分析土壤的形成因素,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举例说明人类生产生活与土壤的关系,以及保护与改良土壤的措施,培养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 “五色土”
为什么要按五个方位选取五种颜色的土壤呢?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五”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概念,而是内涵丰富的特殊数字,天数中“九”为最大,地数中“五”为最大。在各个领域中,都存在着五个基本元素,“五”代表的是全部,涵盖着整体。五种颜色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也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因此“五色土”象征着我们祖国辽阔的大地和疆土。
一、认识土壤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77-78,找到:
1、土壤的概念? 陆地表面,肥力,生长植物,疏松表层
2、土壤的物质组成? 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3、自然土壤剖面的分层结构?
1、土壤的概念:
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本质特征
土壤风化物和沉积物的区别;
指土壤能持续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
2、土壤的物质组成:课本P78
(1)矿物质:
(2)有机质:
(3)水分
(4)空气
岩石经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形成的,占土壤固相部分总重量90%以上,是土壤的骨骼和植物营养元素的重要供给来源。
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在一定含量范围内,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肥力水平呈正相关。
【合作探究】
1.土壤中的有机物质来源于何处?
2.有机物质的多少与土壤肥力高低有何关系?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的参与加快了成土过程,使土壤发育不断深化,形成土壤肥力。
土壤有机质多集中在表层,虽然它在土壤中含量较少,但是通常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越丰富,土壤的肥力就越高。
3、自然土壤剖面的分层结构:
(1)腐殖质层
(2)淋溶层
(3)淀积层
(4)成土母质层
(1)腐殖质层:
腐殖质是已死的生物体在土壤中经微生物分解而形成的有机物质。
特点:
①黑褐色;
②含有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一些元素,特别是氮;
③疏松,透水性能好;
④矿物质颗粒团聚成团粒状或粒状结构;
⑤能改善土壤,增强肥力,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枯枝落叶层(有机层)
(2)淋溶层:
淋溶作用指下渗水流通过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等作用,使土壤表层中部分成分进入水中并被带走的作用。
淋溶层是在湿润地区的土壤剖面上部,由于长时间水分自地表向下淋溶,使上部土层中的可溶性物质和细微土粒遭到淋洗而形成的。
特点:
①土色变浅;
②质地变粗;
③酸度加大;
④肥力较低。
改善肥力的方法: 增施有机肥料和粘粒性泥肥。
在雨水充足地方,淋溶作用常遗留下较具酸性而贫瘠之土壤,在多雨地区,这是对植物的生长不利的,起消极作用 。
(3)淀积层:
淀积作用又叫淀积过程。从土壤上层被淋溶下渗的物质,由于浓度逐渐增大,酸性中和,以及机械的阻留等,使物质在下层重新淀积的作用。
由淀积作用形成的土层叫淀积层。
特点:
①粘重紧实;
②色暗:在森林土壤的淀积层多是红色至棕红色,呈核状结构;草原土的淀积层常有钙盐和钠盐的淀积,如钙积层、盐积层、石膏淀积层等。
(4)成土母质:
上为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下为母岩层(坚硬的岩石)。
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形成疏松的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
特点:
①产生孔隙,具有通气透水性;
②化学风化使部分营养元素成为简单易溶盐状态供植物吸收;
③母质中细小黏粒也具有一定保蓄养分和水分的性能。
耕作土壤剖面
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耕作土壤剖面自上而下分为三层:
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耕作层的厚度一般为15 20cm,作物根系最为密集。
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由于长期耕作经常受到犁的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所致,厚约5-7厘米,最厚可达到20cm。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土壤颜色: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黑土
红壤
黄土
红壤
黑土
红壤
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在野外可以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断。
土壤质地
(1)砂土:
成分以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血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而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
(2)壤土:
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3)黏土:
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土壤剖面构造
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这些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转化、迁移和积累的结果。
土壤剖面可以反映什么?
1.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
土层薄、层次少或分层不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低。
2.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反映环境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P78活动 在野外如何感受土壤的孔隙和水分?
水分五级:
干——无湿感,尘土
稍润——有凉感,无尘土
润——纸变湿
潮——粘手
湿——出水
【合作探究】
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1)养分因素:指土壤中的养分贮量、强度因素和容量因素,主要取决于土壤矿物质及有机质的数量和组成。
(2)物理因素:指土壤的质地、结构状况、孔隙度、水分和温度状况等。它们影响土壤的含氧量、氧化还原性和通气状况,从而影响土壤中养分的转化速率和存在状态、土壤水分的性质和运行规律以及植物根系的生长力和生理活动。
(3)化学因素:指土壤的酸碱度、阳离子吸附及交换性能、土壤还原性物质、土壤含盐量,以及其他有毒物质的含量等。
(4)生物因素: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及其生理活性。
【案例】阅读案例,分析影响黑土形成的因素、作用及其表现?
黑土在各种成土母质上发育,成土母质中丰富的斜长石、铁镁矿物和碳酸盐等矿物质和无机养分有利于黑土的发育。中国黑土涉及的成土母质以石灰性母质为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土壤性状以黏土较多。
黑土分布于四季分明的北温带。黑土区气候条件比较湿润,年降雨量一般为500-800毫米上下,大多集中于暖季,其中以7、8、9三个月份最为集中。暖季热量资源丰富,雨热同期,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和微生物的活动。水热条件同时影响到矿物质的风化和物质的迁移。黑土区冬季严寒少雪,岩石的风化速度慢,生物活动不活跃,土壤形成非常缓慢,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400年的积累。
黑土的自然植被为草原化草甸植物,以杂类草群落为主,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改变土壤结构,形成肥力。暖季热量充沛、土壤水分较好,植物生长繁茂,绿色植物有选择的吸收成土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地上茎中及地下根系累积量都很大。到了漫长的冬季,土壤微生物活动很弱,大量枯枝落叶和植物残体难以迅速腐化分解,历经千百年形成了厚厚的腐殖质层,也就是肥沃的黑土地。
(1)成土母质
(2)气候
(3)时间
(4)生物
【案例】阅读案例,分析影响黑土形成的因素、作用及其表现?
黑土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平坦地貌面(如高原面、平原和台地)或低洼地(坡地下段及盆谷地)都有分布,以海拔低于300米的地形为多。
东北的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土以其深厚的腐殖质层、高肥力、良好的理化性质及生物特性,而素有“土中之王”的美称。但经过多年不合理的开垦、耕作,加之特有的气候、地貌条件,该区土壤侵蚀严重,破坏了土壤结构,形成了土壤退化,黑土资源出现明显的退化现象。也因过度使用化肥出现了土壤板结等问题。
(5)地形
(6)人类活动
(一)成土母质:课本P78
1、来源:坚硬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
2、作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
3、表现:
基于花岗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含砂较多。
土壤性状的差异
基于石灰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黏土较多。


(二)气候:动力
1、表现:为土壤的形成提供水分和热量,影响着矿物质风化、物质迁移和动植物、微生物活动。
2、举例:
(1)常年温暖湿润的地方:岩石风化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形成速度快。
(2)干燥、寒冷地区:岩石风化速度慢,微生物活动不活跃,土壤形成速度慢。
(三)生物:决定性因素
1、表现:为土壤提供有机物,改变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其中,植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2、举例:
植被类型→归还土壤的养分数量及形式→有机质含量
比较森林和草地土壤有机质含量?
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而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以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明显得集中在土壤表层,向下突然减少。
(四)地形:高度、坡度、坡向
1、表现: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等条件,同时还影响
物质的转换,进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2、举例:
(五)时间:决定土壤的发育进程
表现:随着时间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
土壤的形成过程:缓慢
裸露的岩石
风化作用
疏松的成土母质
微生物
低等植物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高等植物
(六)人类活动:不可忽视
表现:
(1)人类的耕作活动,将自然土壤改造为各种耕作土壤,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
(2)一些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人类活动,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如不合理灌溉-盐碱化,大量施用化肥——土壤板结。
因素 作用 表现
成土母质 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为土壤形成提供最基本的矿物质和无机养分 不同的成土母质会造成土壤性状的差异
气候 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 为土壤的形成提供水分和热量,影响着矿物质风化、物质迁移和动植物、微生物活动
生物 是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为土壤提供有机物,改变土壤的结构,形成肥力。其中,植物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地形 高度、坡度、坡向等影响土壤的发育 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等条件,同时还影响物质的转换,进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时间 决定土壤的发育进程 随着时间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
人类活动 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人类的耕作活动,将自然土壤改造为各种耕作土壤,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的生产能力。一些违反自然成土过程的人类活动,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退化、肥力下降
我国不同颜色的土壤分布示意
类别 分布 成因
黑色土壤 我国东北到内蒙古东部 冬季寒冷,有机质分解慢,积累较多
红色土壤 南方地区 高温多雨,矿物质淋溶作用强,氧化铁等含量高
青色土壤 东部地区长期积水之地 土壤中的铁多以氧化亚铁的形式存在,土壤呈青灰色
白色土壤 西部地区 气候干旱,盐碱比较高,有机质少,水分较少
黄色土壤 黄土高原 在黄土基础上发育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