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分析 《习作:国宝大熊猫》
《习作:国宝大熊猫》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本)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习作主题是:国宝大熊猫。
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教学有这样的要求:1.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2.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3.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4.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结合本课特点,进行如下分析。
一、结合《课标》,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1.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2.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
其中第一项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这是对本册第三单元“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进一步提升,从怎么把一段话写清楚到怎么把事物写清楚,体现了能力训练的梯度发展。“写清楚”正是中年级学段习作目标中,“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提到的。
落实到本单元中,语文要素“写清楚”的内涵,一是指文章主要写了“事物”的什么特点,二是了解文章是从“事物”的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本课《习作:大熊猫》的“写清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多方面介绍,二是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在习作评改教学中,将从这两个方面为评改标准入手,指导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设计具体教学环节。
第二项语文要素,是针对本单元的习作提出的要求。“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大熊猫,然后根据问题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写一篇介绍大熊猫的习作。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提取文中明显的信息,为本单元学习初步整合信息提供了基础。
二、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时间还给学生。
在《课标》的“实施意见”中提到“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结合这一建议,在教学设计是,设计多处学生根据老师指导的方法,具体修改自己习作和互评互改的环节。全课有三次学生动笔修改的时间,全课40分钟,有三分之一是留给学生当堂修改和讲解自己是如何修改的。以达到把课堂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自身学习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上。
三、习作训练、修改技巧,扎实有效。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学生自主修改的时间和环节设计合理,进行了切实地现场修改和讲评。尤其由教师带着,在投影仪上,用上学过的修改符号,用红笔具体的错别字、错标点、准确用词等方面进行具体修改。进行了良好规范的示范,再由学生独立展开个人的修改,最终实现比较完整的修改后的习作成果。
四、归纳板书,总结方法。
在指导学生如何修改方面,适时总结板书,让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尤其在指导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方面,由学生通过谈自己如何写大熊猫外形的,进行总结。课件和板书,构成了一个完成的写作和修改标准。
因此,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对于语文知识的渗透,就尤为重要了。比如本课中,已经学过的修改符号的使用,就是体现了规范修改的方法。既有已有知识的回顾,又涉及了更广泛的运用,让学过的语文工具,做到每个学生真正用起来。这些环节和方法的设计,无时不刻地都在渗透着语文知识;让我们语文课,时时处处流露出“语文”的味道。
以上就是结合(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国宝大熊猫》第二课时——习作评改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