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3课明朝建立与清军入关说课课件(共20张PPT含内嵌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3课明朝建立与清军入关说课课件(共20张PPT含内嵌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25 09:24: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说课
从宦官看明朝国家治理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四单元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下 启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上 承
并列
知识的重要性:明清时代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世界从分散发展的文明到整体化发展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学习本课不仅有助于学生构建通史体系,也有助于让学生理解那时中国落后的原因。
教材分析
知识的前后联系:
75%
75%
90%
学 情 分 析 :
高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明朝历史,基本掌握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具备一定的史料解读、识图读图的能力。
·对历史概念的具体内涵理解不深刻;
·对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把握不深入;
·缺乏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意识。
1.通过史料并结合教材得出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通过地图及时间轴的运用,认识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及对少数民族的经略措施,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时空观念)
3.联系郑和下西洋史实,感受明王朝的大国风范,树立国家自豪感;结合戚继光抗倭事迹,提升对民族英雄的认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海陆边疆问题及治理
重点
难点
教法
讲授法、谈话法、板书笔记法
地图法、问题解决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自主学习,归纳总结
学法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教学过程从宦官看明朝国家治理——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本内容重组为三大板块:从“宦官之权何来”看明朝专制政治的强化——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从“宦官之职何如”看明朝的海陆边疆形势——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内陆边疆从“宦官之乱何去”看明朝的统治危机。——明清易代线面点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郑和下西洋》片段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树立史料实证意识。
思考:
郑和是何身份?为何可以担此大任?体现了明朝什么政治特点?在中后期产生了什么影响?
讲授新课
【设计意图】:
使用地图和时间轴相结合的方式简单梳理明朝建立的过程,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朱元璋的废相政策导致国家管理任务分担部门出现空缺……臣下和外戚是不可信任的,又要达到内外相制的目的,那么近在眼前,对自己权力不成威胁的宦官就自然而然成为不二的人选。宦官自此进入明朝的权力中心。
——夏雷,田苗《明代宦官权力扩张的原因解析》
环节一:宦官之权何来
环节一:宦官之权何来
材料一“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制相互牵制),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材料二
 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411件。
根据材料与教材 小组讨论:明太祖废丞相的原因及其影响?
教材81页问题探究
废除宰相制度
权分六部,六部直属于皇帝
明朝中央官制的变迁
政务繁多,皇帝力不从心
设置内阁
“大权尽归内阁”
司礼监代理皇帝批红
宦官专权
从宦官看明朝国家治理——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第二环节:宦官之职何如呈现:【问题设置】宦官之盛的表现【文献史料】宦官全面参与朝政【文献史料、表格】从宦官职权扩大(比如掌领兵马、镇守地方等)引入明朝在海上交通、海陆边疆等方面的经略措施,比如郑和下西洋、亦失哈出巡奴儿干都司、侯显出使乌思藏等。材料:在“后祖制时代”,宦官突破祖制,实现了对朝政的全面参预。宦官之权可分两类,一是内府衙门职掌规定的职权……;二包括参预机务、掌领兵马、镇守地方、缉察奸宄、提督利源等……——胡丹《明代宦官制度研究》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盗。
——(明)谢杰《虔台倭纂 倭原二》
◎戚家军抗倭路线图
“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
“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
——《明太祖实录》
“永乐二年,倭寇浙直,乃命太监郑和谕其国王源道义。“
——(明)冯应京《皇明经世实用编》
经略边疆——海疆问题
【设计意图】:
感知明朝中后期面对的新挑战,辨析海禁政策实行对明朝保守、落后的历史伏笔影响;同时从戚继光抗倭斗争中感受民族英雄的气节与情怀,提升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家国责任感。
【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运用地图史料信息论证、解释历史的素养,理解郑和下西洋是中国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充分彰显大国风范,感受大明风华的同时提升对家国的自豪感。
(地图)《郑和航海路线》
“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明史·宦官传序》
环节二:宦官之职何如
设计意图 站在全球史观的角度,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与实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与唯物史观,同时突破本课的重点之一——郑和下西洋。
引导学生通过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动因及特点
如果当时欧洲有什么感到完全不能理解的,那就是明朝的这些远航为何是为某些未知的、但肯定是非商业方面的原因进行的,为何是由宫廷太监,而不是由河谷公司组织和领导?为何返航时带回的是供帝国朝廷观赏的斑马、鸵鸟和长颈鹿,而不是投入国内市场可生产利润的货物?为何接到中国皇帝的命令,便会完全的不可挽回的停止?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他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的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
【 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明史·宦官传序》
陆疆问题
民族势力 经略措施
蒙古
藏族
女真
根据教材79-80页以及地图,自主完成表格
历史事件 时期 主要人物 官职 具体
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 郑和 总兵太监 七下西洋
亦失哈 出巡奴儿干都司 明成祖 亦失哈 钦差太监 辽东镇守太监 多次率军到黑龙江招抚+奴儿干都司;加强辽东防务
侯显出使乌思藏 明成祖 侯显 司礼少监 将藏族宗教首领顺利请到南京,接受新王朝的官职和封号
作为郑和副手参加第二次第三次下西洋
设计意图 强化历史空间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理解明王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中的意义,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368年
红巾军起义
16-17世纪
女真统一
1351年
明朝立国
1644年
明朝灭亡
努尔哈赤
称汗、
国号大金
1616年
1636年
清军入关
称帝、
国号大清
皇太极
环节三:宦官之乱何去
以时间轴梳理女真族的发展历程清楚明了,明确女真族日益壮大。既为清军入关做铺垫,又培养学生时序观念。
对明代宦官问题,一般的见解是:……明代之有“宦官之祸”,自英宗重用太监王振始。王振专权的结果,是明朝从此中衰。以后天子越发昏庸……宦祸愈演愈烈,最后与王朝的大厦一起倾覆。——胡丹《明代宦官制度研究》
板书设计
宦官之权何来
宦官之职何如
宦官之乱何去
废宰相
设内阁
宦官专权
郑和下西洋
倭寇问题
西方殖民者
海疆
问题
陆疆
问题
女真
蒙古
藏族
明清易代
以宦官群体看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学反思
因为追求情境的设置,在处理“面”上知识与“点”上知识的关系上很容易出现片面求全的问题,导致重要问题没有办法深入。因此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做“减法”;
在设计历史情境时,要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注意立场和视角问题,防止出现偏差。
课后练习
1 完成课后相关练习
2面对当今变化的国际形势我们如何抓住机遇又如何未雨绸缪、妥善应对,写写你的建议
设计意图 既可以巩固知识,又可以检测学生学习成效,同时学生感受到明朝因专制封闭,沉迷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一步步错失转型机遇,以史为鉴,使历史课堂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恳请批评指正,谢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