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 广东卷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材料 结论
A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 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
B 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 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
C 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 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
D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上铁镞(箭头) 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
A.A B.B C.C D.D
2、“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3、下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手,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5、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
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
6、如表反映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
表 1889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执先孰后
7、清末《游学译编》上刊登的《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云:“向之极可慕恋之科举的虚荣者,今已为蕉梦矣。而出洋学成,量与出身,已见明谕,宦达之路、利禄之路、学问之路、名誉之路,胥于是乎在。”这反映了当时( )
A.出洋留学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主要来源
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 D.科举停废改变了国人的中西体用观
8、1918年,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拉》在中国出版,主人公娜拉不甘心做“丈夫的傀儡”而离家出走的行为被称赞为体现了“女性的自觉”,后来鲁迅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则作如下比喻:“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小鸟”代表尚未觉醒的女性 B.“笼子”是指落后的经济形态
C.“无路”源于君主专制的压迫 D.“鹰”等是指社会上的旧势力
9、1946年6月,中共中央致电各军区负责人说:“观察近日形势,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我军必须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因此中共中央向解放区军民发出的号召是( )
A. “武装自卫” B. “向敌后发展” C. “救亡图存” D. “解放全中国”
10、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11、从充满智慧的浮力小天平到比萨斜塔自由落体实验的传说,从摆的发现到用望远镜验证哥白尼的日心说,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描述的科学家是( )
A.达尔文 B.牛顿 C.爱迪生 D.伽利略
12、17世纪的荷兰画家作品中经常呈现如下场景。整齐的城市、房舍、家具,妻子和儿女们的漂亮服饰,宴会上盛大的排场,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这反映了当时荷兰( )
A.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 B.浪漫主义艺术风靡一时
C.商业公司垄断新航路贸易 D.启蒙运动塑造社会风貌
13、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14、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包含一些大多数国家的宪法均不涉及的内容。例如关税,商业,铁路,邮政和电报等,关于个人权利却只字未提,这反映了德国( )
A.帝国结构的松散性 B.对外政策的扩张性
C.资本主义的保守性 D.君主制度的脆弱性
15、列宁曾指出:“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的办法有( )
A.通过工业化以改变阶级结构 B.发展军事工业提升国防实力
C.实行家庭经营促进农业发展 D.恢复市场作用增强经济活力
16、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美国意在( )
A.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 B.联合欧洲消除滞胀危机
C.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 D.加大与苏联对抗的强度
二、非选择题
17、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2 明代财政收入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宝钞(万锭) 银(万两)
1430 3979 20.5 94.1 7388.9 32.9
1552 2659 13.3 32.0 2414.4 243.3
1621 2780 12.9 20.6 8.1 755.2
——摘《明实录》
材料二
《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
——据《醒世姻缘传》等
材料三
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
(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8年,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现代化的军事工业”“装备的现代化”“军队现代化”等说法。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必须“努力于建设新军知发展新的军事工业”,并强调“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等
材料二
1954年9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摘编自《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
材料三
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即“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摘编自《周恩来选集》
材料四
1979年9月,叶剑英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一、二、三中“现代化”内容变化的原因。
(2)指出材料四中“现代化”目标的新内涵,并简述其意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陆地之间”的海而著称的地中海被冠以多种称呼:“伟大的海"“堕落的海”“智慧之海""贸易之海"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地中海历史的不同理解,围绕历史上的地中海世界,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世界史具作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孝文帝认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两年后,北魏“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正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于魏晋一致。迁洛早期重建的洛阳宫太极殿广泛吸收和借鉴了魏晋洛阳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极殿的形制。整个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布局谨严,规模宏大,远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
——摘编至钱国祥《北魏洛阳外郭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等
(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阳的原因和举措。
(2)简析北魏重建洛阳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意义。
21、[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之前保守党长期在英国执政,相当多的重要成员都属于极为富有的阶层,内阁大臣们也多来自工业和商业大家族。保守党人主张纳粹德国应当得到支持,认为它是对抗布尔什维克主义向西蔓延的堡垒。在保守党执政下的英国,伦敦的各大银行给纳粹德国提供了大量商业信贷,英德贸易使德国获得相当可观的英镑外汇,由此,德国重新武装具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实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相当多的英国银行家和商人在同德国的生意中赚取了丰厚利润;对他们来说,通过与德国维持良好关系获取私人利益的重要性要大于国家利益。1939年4月,苏联建议成立英法苏三国联盟,民意测验表明84%的英国人赞成该倡议,保守党政府却坚决地拒绝了。
——摘编自(英)桑德拉·哈尔珀琳《现代欧洲的战争与社会变迁》
(1)概括二战爆发之前英国保守党政府对纳粹德国的政策,并简述其后果。
(2)指出影响英国保守党政府对德政策的因素。
22、[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徐建寅(1845-1901),科学家徐寿之子,从小研习“格致之学”,怀抱科学救国理想。早年效力于翻译西方科学书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1874年,研制成功硝酸,产品广泛应用于火药制造。1875年,被任命为山东机器局总办,营建兵工厂,“躬自创造,未尝延用西人”,1879年,受命负责到欧洲考察造舰、兵工,“留心访询”,订购舰只。在德国订造的两艘铁甲船后来成为北洋舰队的主力“镇远”舰和“定远”舰。在欧洲期间,还悉心考察近代工业技术和管理制度,所撰《欧游杂录》详细记录了多种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制造工艺和设备,并绘制了许多草图。这部书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份珍贵资料,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外国停止供应火药,他创办火药厂,亲自试制无烟火药,“日手杵臼,亲自研炼”,很快获得成功。后试验室不幸发生爆炸,他献出了宝贵生命。
——摘编自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
(1)概括徐建寅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贡献。
(2)简述詹天佑、徐建寅等中国近代科学家的共同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根据材料可知,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B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B项正确;A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的商朝青铜器可能是通过贸易等方式传入当地的,不一定属于商朝的统治范围,排除A项;C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说明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晚于东周,排除C项;D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不代表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地方管理。根据材料可知,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封国的实际控制权到了中央派驻的国相的手里,客观上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D项正确;遏制地方豪强势力扩张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国相是由中央派驻的,刚开始是作为朝廷的监督人员,此时开始郡守化,相当于“郡县长官”,排除B项;此现象与外戚干政无关,排除C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度。图示显示出北齐时期的政府机构到隋唐时期变为明确的六部,这样划分促使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故选D项;图示中机构属于行政机构变化,不是决策机构,排除A项;材料中机构变化属于宰相直辖部门的变化,排除B项;行政机构合并和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北宋儒学的复兴。材料中宋代士大夫李觏认为儒学教化功能下降,张载认为佛道的追求与儒学截然不同,面对佛道冲击,士大夫们显然要复兴儒学,故选C项;宋代儒学并没有吸收法家思想,排除A项;立足考据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学术思想,排除B项;张载反对佛道思想,显然不主张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西学东渐。清代出现众多出口瓷器,而广州“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体现出广州当时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现象与官营、民营无关,故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西方艺术在中国产生的影响,故排除C项;题干不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根据材料可知,张之洞认为应该先炼铁然后修筑铁路,李鸿章认为应该先修筑铁路然后炼铁,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张之洞与李鸿章争论“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方面的信息,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科举考试的废除。材料反映了新政期间清政府鼓励留学,不断削弱科举地位,人才培育方向和人才流动方向发生变化,新型知识分子阶层的力量不断壮大,因此新政改革加快了社会结构变动,C项正确;根据《劝同乡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学书》可知当时社会对于出国留学并没有广泛认可,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落第士人成为官派留学生的主要来源,排除B项;“改变了”属于完成时态,此时国人中依然存在不少保守派,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1918年正值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材料中“小鸟”代表反对传统礼制的新女性,跑到外面的世界依然会遭到社会上旧势力的反对,故D项正确;材料中“小鸟”代表已经觉醒的女性,排除A项;“笼子”是指落后的封建礼制,排除B项;此时君主专制已经被推翻,排除C项。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放战争。
选项 分析 结论
A.“武装自卫” 根据“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我必须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等信息可知,中共判断战争不可避免,只有通过战争才能争取和平,所以中共中央发出的号召应是“武装自卫” √
B.“向敌后发展” “向敌后发展”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 ×
C.“救亡图存” “救亡图存”是中国近代史的主旋律之一,但不是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向解放区军民发出的号召,排除C项; ×
D.“解放全中国” “解放全中国”号召出现在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候,排除D项。 ×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由于国际形势的需要,我国要调整外交政策。此时的民族解放运动如火如荼,也需要中国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以提升国际影响力,B项正确;是国际形势的需要,而非国内建设的需要,排除A项;“求同存异”方针到1955年才提出,排除C项;不结盟运动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才开始兴起,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伽利略。根据“比萨斜塔自由落体实验”“用望远镜验证哥白尼的日心说”等信息可知,这些都是伽利略所进行的实验,因此材料描述的科学家是伽利略,D项正确;达尔文是生物学家,撰写了《物种起源》;牛顿是著名物理学家,创建了牛顿力学体系;爱迪生是发明家,他们都和“比萨斜塔自由落体实验”无关,排除A、B、C三项。
12、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正是由于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殖民霸主,海外贸易繁荣,艺术上才出现了“海员的英勇,商业的辉煌以及穿梭于各大洋上的荷兰商船”等题材,由此可见海外贸易丰富了艺术题材,A项正确。材料不是憧憬未来的浪漫主义,而且浪漫主义出现的时间是18世纪末,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垄断公司,排除C项;材料和启蒙运动无关,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8世纪后期英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的出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此时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多干活,目的是增加利润,这加大了对工人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加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分化,说明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B项正确;机器的出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但未说明工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排除A项;工人工作中的一些活动被禁止,但并不足以说明其生活境遇恶化,排除C项;材料信息和物价上涨无关,排除D项。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宪法》。据题意可知,《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了很多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容,但没有涉及个人权利的内容。《德意志帝国宪法》未体现人权观念,反映了资本主义的保守性,C项正确;没有涉及个人权利的内容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的保守性,但不能据此说明帝国结构的松散性和对外政策的扩张性,更不能体现君主制度的脆弱性,排除A、B、D三项。
1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苏俄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根据“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等信息可知,苏联为了铲除资本主义经济基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通过实行工业化,建立公有制,从而改变阶级结构,A项正确;发展军事工业、实行家庭经营都不是“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的办法,排除B、C两项;恢复市场作用是苏俄应对政治经济危机的措施,但并不能“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排除D项。
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根据题目内容可知,由于欧洲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尼克松认为美国与欧洲建立伙伴关系更加符合美国的利益,而不是再像之前那样对欧洲采取扶持态度,说明美国意在调整与西欧国家的关系,C项正确;美国是要调整与西欧的关系,而非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排除A项;美国是要调整与欧洲的关系,并不是联合欧洲消除滞胀危机,排除B项;此时的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因此并不是加大与苏联的对抗强度,排除D项。
17、答案:(1)根据“明代财政收入”可得出材料一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在财政税收方面的数量用作用;根据“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须繁。”可得出材料二中的三言二拍,描绘了当时的生活场景,有利于我们从日常生活消费的角度了解白银流通的情况;但要区别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要考虑作者的立场与意图,需要其他史料印证。根据“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可得出材料三可从白银货币化存在的问题的角度研究。
(2)影响:综合材料和所学,可从促使明朝税收体系的转型;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城镇商业繁荣;一定程度上拉大了贫富差距等角度概括。
(3)根据所学可得出还有实物史料,如银锭;图像史料,如相关的绘画作品。
解析:本题考查明代白银货币化。第(1)问,依据材料一表格中明朝财政收入以白银计算,说明此时白银货币化,《明实录》是当时的官修史书,史料价值较高,具有较高可信度;材料二出自明代小说,属于当时的文学作品,记载使用白银,说明当时社会流行白银使用,文学作品属于二手史料,有一定参考使用价值;黄宗羲的观点是不赞同使用白银,一定程度上反映白银货币化带来负面影响,可以作为研究白银货币化的佐证材料。第(2)问,依据材料一表格可得出促进国家财政收入货币化,依据材料二的“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可得出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依据材料三“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等可得出是对白银货币化的反对,体现出白银货币化加重了人民负担。第(3)问,研究历史的史料还可以补充实物史料和国外文献史料,如出土的明代银锭,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或葡萄牙同明朝进行贸易的相关文献记载等。
18、答案:(1)材料一:抗战全面爆发,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材料二:一五计划开展,工业化起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材料三:中苏关系恶化,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当时正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新内涵:经济上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政治上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思想上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意义: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促进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与完善;有利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现代化。第(1)问,依据材料一“1938年”“《论持久战》”可得出背景是抗日战争爆发,中国持久抗战的需要;依据材料二“1954年9月”和所学可知此时中国正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依据材料三“1964年12月”“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和所学可知此时中苏关系恶化,在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第(2)问,依据材料四“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可得出新内涵;依据材料四和所学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党的正确思想路线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角度回答。
19、答案:1选择“伟大的海”,可结合名言:伟大的罗马展开论述,具体为,罗马的扩张以及罗马帝国的建立与发展,以及伴随的罗马法从十二铜表法发展到民法大全的历程等史实进行论述,史论结合,最后小结即可;
2选择“堕落的海”,可结合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中世纪的相关历史史实进行论述,但是这块知识相对来说考生更加陌生,不建议选择这个论题,当然,主要史实有罗马的衰落、封君封臣制、基督教会的统治、罗马教皇、宗教战争、十字军东征、赎罪券等。
3选择“智慧之海",主要以人文主义这一线索展开,以普罗泰格拉为代表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此后是文艺复兴:文学三杰、艺术三杰等,以及宗教改革以及近代科学的兴起;
4选择“贸易之海",可结合古希腊的对外贸易、罗马帝国的扩展促进贸易的发展以及连接中国丝绸之路的旧航路等相关史实进行论述,以及新航路开辟也可展开论述,比如,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是地中海地区的意大利人。史论结合,最后小结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地中海的历史。可以依据材料中地图信息选择一个观点,比如可以从“智慧之海”拟定论题,论述依据所学从古代的地中海区域孕育出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在政治与法律制度、思想文化方面的智慧,比如古代的雅典民主政治、古代希腊思想和哲学、古代罗马的法律进行阐述,最后以古代地中海是一片智慧之海进行归纳。
20、答案:(1)原因:洛阳旧城衰败;为迁都做准备;便于对中原的控制,强化政权正统性。举措:任用汉人筹划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晋洛阳城主体建筑;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外郭城;统一规划里坊。
(2)使古都洛阳重现生机;成为中国古代后世都城建设的榜样;影响日韩等亚洲国家古代城市建设。
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第(1)问,根据“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阳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迁都。由于迭经战乱,洛阳早已衰败”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孝文帝之所以重建洛阳是因为平城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基础不足以担负都城的功能;孝文帝意图通过迁都洛阳吸收汉族先进文化,促进国家治理和政权建设;洛阳地理位置优越,但历经战乱早已衰败;根据“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阳,令穆亮和汉族人氏李冲、董爵等人筹划重建”可知主要是巡幸洛阳,提前筹划重建。第(2)问,根据“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内统一规划建造里坊,使郭城区域的功能进一步明确和丰富,是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一大创举。三重城围都城行制的出现,也改变了过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开东魏、北齐邺都南城和隋唐长安城宏大整齐之先河”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即可。
21、答案:(1)政策:支持纳粹德国,将其视为对抗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堡垒;支持银行给纳粹德国提供大量商业信贷,鼓励英德贸易。后果:方便纳粹德国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使德国重新武装具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加速纳粹侵略势力的崛起。
(2)因素:保守党代表极富有工商业大家族的利益;保守党敌视苏联布尔什维克主义;很多英国银行家和商人将私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的绥靖政策。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主张纳粹德国应当得到支持”“伦敦的各大银行给纳粹德国提供了大量商业信贷”“英德贸易使德国获得了相当可观的英镑外汇……德国重新武装具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等信息进行总结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首先是使英国的绥靖政策逐渐形成,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野心;导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逐渐瓦解,二战爆发。第(2)问,根据“相当多的重要成员都属于极为富有的阶层,内阁大臣们也多来自工业和商业大家族”“相当多的英国银行家和商人在同德国的生意中赚取了丰厚利润”“通过与德国维持良好关系获取私人利益的重要性要大于国际利益”“苏联建议……保守党政府却坚决地拒绝了”等信息,可从意识形态、阶级利益、经济利益等几个方面进行概括。
22、答案:(1)翻译西书,传播西方科学知识,有利于社会启蒙,推动科技教育近代化;研制硝酸,研究和制造现代火药,推动科技研究近代化;营建兵工厂,创办火药厂,推动产业近代化;考察近代工业技术和管理制度,记录先进制造工艺和设备,推动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近代化。
(2)家国情怀(或爱国主义);勇于实践;奋斗献身;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解析:本题考查徐建寅。第(1)问,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怀抱科学救国理想”“躬自创造,未尝延用西人”“创办火药厂,亲自试制无烟火药”“试验室不幸发生爆炸,他献出了宝贵生命”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同的精神品质包括家国情怀、勇于实践、奋斗献身、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