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专题训练---突转艺术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
奚同发
刑警队的徒弟又带来新消息,老黑出狱了,且公然到公安局打听窦文贵,然后就四处寻找窦文贵了。
与老黑曾有过三次交手的窦文贵,自然三次把老黑稳妥妥地送进大牢。三进宫的老黑,早被铁窗内的岁月历练得滑溜如泥鳅,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如今出来,该是一个奔七十的老人,还能折腾个什么劝儿?不就剩条老命,还是要飞蛾扑火,一命抵一命?那怎么可能?窦文贵一个堂堂的原刑警队长,让你就拼了命?虽然没有枪,没有手铐,但身体本钱尚在,只是心存顾虑,总不能让老黑老了死在一个警察面前吧。
在公安队伍干了一辈子的窦文贵,退休七年中,没少遇到麻烦。他的办法只有一个。走!一次一次地搬家,搬一次扔一些东西,如今已家徒四壁,房子都是租的。
喝完三泡茶,窦文贵对老伴说,走。
老伴儿愣怔了一下问,还走?你我都这把年纪了。还往哪儿走啊?
走,这次必须走,老黑出来了,窦文贵毫不犹豫地说。
老伴儿不再言语,默默地开始收拾东西,其实也没什么值钱的物件,不过一些随身衣物、生活用品。窦文贵的心头一酸……老伴儿跟他这一辈子,年轻时天天夜不能寐,为他的安全担心。退了休,本想着可以安度晚年,没料到当年那些对手一个一个从监狱出来,寻仇闹事。没什么好办法,只能走。何况在他意识中,像老黑这种人,要把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到寻找他,也免得去做别的坏事儿。
下午窦文贵叫来房东,交接了钥匙,并付完提前退房的违约金,说着谢谢便告辞。刚打开门,便惊了一下,门外站的正是老黑。竟然还像当年壮实,戴鸭舌帽儿、墨镜,嘴里叼着烟斗,看来低估了他的身子骨了。
老黑一笑,虽然满嘴的牙又少了几颗,但声音还是浑厚。他说,咋,窦队这是又要走?
窦文贵先一步挡在老黑身前说,咱换个地方说话。
老黑脖子一歪,向天空望了一眼,说,都到门上了,咋说也要喝两杯薄酒!窦文贵只好放下两手的东西,吩咐老伴儿:既然来客了,你去弄俩菜。
老伴儿心知肚明,他的眼色是让她外出躲了。瞅了一眼他满头的白发,她两眼顿时湿润了。走是走不了了,她便说着你们先坐,我去买菜,心想得找人来帮忙啊。但老黑手下两臂一伸,就挡住了门口。
不必了,我早有安排。老黑一阵狞笑说着,身后已有手下端进来酒和菜。
窦文贵一句,那就请吧!自己先在迎门的桌前落座。
老黑一边走一边说,窦队,你明白,我是来兑现当年你送我入狱时的诺言——不会放过你的。怎么样,你再躲也躲不出我的手心。你以为隐姓埋名。你手机、座机电话都不用,就找不到你?呵呵,这对我就不是个事儿。你都快要灭的蜡烛,还能活几个年头,你还往哪儿躲呀?瞧瞧你,没想到竟老成这个样子,整个一糟老头子,风一吹都倒了吧?谁能想到你当年的威风?
老黑站在桌前用牙咬开瓶盖,给两个玻璃杯都倒上酒,自个儿先端起一杯去碰了窦文贵面前的杯子,仰脖,喝凉水似的一饮而尽,而后左手一抹嘴边的残酒说,你知道我在里面的日子多难熬吗?你个窦文贵,把我三次弄进去,加起来就是我人生的二分之一。我他妈就毁你手里,栽你手里了。我恨你,恨得在里头铆足劲要好好活着出来找你算账。
此时,窦文贵端起杯子把酒也一口喝了。
老黑突然从腰间拔出刀来,老伴儿一惊欲往前来,被窦文贵抬手制止了。
面对老黑,窦文贵只是迎着刀锋去握住酒瓶,从容地给两个空杯斟满,端起一杯,也去碰了一下桌面上老黑的杯子,然后身子向后正了正,“嗞”一口香香地喝了进去。他的余光并没有离开酒瓶,那可能是他唯一的武器了。
老黑的刀在空中晃了几晃,终是插在两人之间那块牛肉上。接着,他走到窦文贵面前,鞠了一躬,说,我知道许多人在找你麻烦,弄得你东躲西藏。从今天起,你再也不用这样了。我就住你隔壁,我也干不动了,咱俩就做邻居!我在这儿,想着也就没什么人敢来报什么狗屁仇了。
窦文贵不知他葫芦里卖什么药。
老黑咳了一声,再“唉”地叹了口气,慢语道,其实啊,我这次出来便派手下四处找你,当时的念头是找到你把你弄个半死,至少要让你断胳膊瘸腿躺床上,慢慢等死……他喝了一口酒又说,后来我听一个老警讲,当年你们逮我的时候,正赶上我带着孙子逛街。你坚决不让在孩子面前抓,因这事还跟局长吵了起来。你们整个包围圈是跟着我在不停地时紧时松,甚至冒着我脱钩的风……直到我儿媳把孩子接走,你们才动的手。就这一点,我敬你……
是夜,老伴儿突然被窦文贵推醒:快点儿,收拾东西走!
老伴疑惑地问,还走?
窦文贵斩钉截铁地说,我一个警察,怎么可能让他保护起来了?啥也别说了,走。
(选自《啄木鸟》2019年第6期)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结构严谨,以“走”为主线串起全文,仅用人物对话推进情节,使行文集中紧凑。
B.小说篇幅短小,但细节刻画生动逼真,犯人的嚣张跋扈、警察的镇定自若都跃然纸上。
C.本文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善用短句,既能营造紧张的氛围又能表现人物的干脆利落。
D.文章主旨深刻,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有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有对人性的深入透射。
2.本文情节有多次突转,请简要概括后分析其效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二本书
宁肯
“有旧鞋换洋火——”
像早先一样,吆喝反复出现,但不是同一个人。秋良竖着耳朵不用分辨,一下跑出去。这人穿得破烂,黑脸,缺着黄板牙笑。
“我有好东西,可我不想换洋火,除非换别的。”
“什么?”
“闹钟,我有个小闹钟。你有小人书吗?你要有我就拿它跟你换。”
“闹钟坏了?”黑脸人明知故问很烦人。
“没坏,就是不走了。”
“不走了不就是坏了?”
黑脸人说话怪怪的,秋良几次想转身离去。
“修修就能走,是好闹钟,”秋良咕哝。忽然打起精神,“你有小人书吗?你要有,我就拿它跟你换。”
秋良有三本小人书,像听祖奶老掉牙的故事一样不知看过多少遍了,三本小人书原都不是秋良的,是全院的小孩集中到秋良这里的。三本小人书没头没尾,更不用说封面。其中一本简直不能称作一本了,因为只有三页,秋良粘了一个书脊勉强保住了这本书。
“有旧鞋换洋火——”
早晨下起了雪。黑脸人忽然站在大门口,手里拿着一本小人书。
“你的闹钟呢?”黑脸人晃着小人书,“我费了很大劲才找到一本,你可别拿不出闹钟来。”
黑脸人晃着小人书,小人书包了褐色牛皮纸书皮,一看就不是新包的,因为牛皮纸都很旧了。黑脸人打开小人书翻到扉页,是一本古装小书——《双枪将陆文龙》。
秋良跑回屋,拉出太师椅站上去爬上八仙桌子,从最里边的玻璃框拿出红色小闹钟,二话不说往外跑。祖奶追到大门洞,金红色小闹钟已落入黑脸人之手。黑脸人正左看右看,转来转去,嘎嘎拧发条。祖奶眼见生米做成熟饭,再者过去答应过秋良可以用小闹钟换小人书,便没好气地说:
“甭看!看什么看!”祖奶百岁的声音像干木头,“这是好闹钟,修修就能走,能换你十本小人书,你亏心不亏呀,没看他有病!”
秋良的雪白一望而知。
秋良充耳不闻,低头翻书,走走停停,祖奶想把秋良数落一顿,却没有,她知道说什么也没用,秋良一对什么入迷耳朵就聋了,说了白说。
“有旧鞋换洋火——”
又一天,黑脸人站在阳光中,手里的小人书没包书皮,彩色封面一目了然,金光闪闪。不过封面一看就是陈年旧书,有许多很细的裂纹。封面人物高头瘦马,金盔银甲,拿着很大的盾牌。旁边还有一头驴,一个小人儿。秋良见所未见,很陌生。
“我没东西跟你换了。”
“借你的,你可以拿回家去看,下次还我就行。” 黑脸人给秋良的小人书叫《堂吉诃德》,秋良看不懂也不喜欢。雪白的眉头一直皱着,一看就很是较劲。要说也不是完全不懂,字面都懂,画面也懂,只是不理解:这个瘦干儿狼的半人不鬼的家伙没任何本领,也拿着长枪,可简直像个玩笑、大傻瓜,总被打得丢盔弃甲,抱头鼠窜,还神经病,把风中转动的“风车”当敌人。桑丘呢,倒是有点猪八戒的可爱,比堂吉诃德还聪明一些,但猪八戒也还有三十六变,有时也能使点劲,最不明白的是堂吉诃德顶不济也该比桑丘强吧?但是不,就更别提和孙悟空比了。
“有旧鞋换洋火——”
一听就是黑脸人,声音不太大,秋良一耳朵便听出。
“喜欢《堂吉诃德》吗?”
秋良不知说什么。读不懂能说什么?他把小人书还给他。黑脸人从破棉袄兜里摸出一本新小人书让秋良拿着。
“我没东西了。”
“傻瓜,你怎么回事,还看不出来?”
秋良还是不太相信。
“是我欠你的,你奶说得对。”黑脸人看着秋良的眼睛,继续问那本小人书。
“至少喜欢桑丘·潘沙,对吧?”
“喜欢!”秋良说,眼睛亮晶晶的,“桑丘像猪八戒,我喜欢他。”其实也没那么喜欢,但是这两本小人书都是他的了,太高兴了。
“桑丘很好玩!”
“你要不说,我还真没想到猪八戒,还真有点像,你很聪明,能想到猪八戒真不错。”他们聊起来,有点像朋友了。
“什么时候你要是觉得堂吉诃德也好玩就好了。现在我已把你的小闹钟完全修好了,我每天听着它唱歌起床。”
“它怎么会唱歌?”
“唉。”黑脸人叹,“因为是你的闹钟,难道不是唱歌吗?丁零零,丁零零。你太饥饿了。”
“我不饿。”
“不饿。”黑脸人笑笑。
临别,黑脸人说:“这个闹钟你拿回去。春天快来了,你就可以上学了。现在你连下雪都不怕了,病好多了。拿着,听话,必须拿着。不然我们都再换回来?你把小人书都还给我?”
“不换!”
孩子的世界简单而残酷,仨儿一群俩儿一伙儿分分合合,策反背叛的事时有发生。不过有了小人书,情况不太一样,那段时间,我们都到秋良家看小人书。小人书承载着世界,闻所未闻的世界。秋良也会把从黑脸人那儿听到的自己也还似懂非懂的东西讲给大家。大家都爱听,放下小人书听。像后羿射日、海底两万里、加加林、计算机——计算的机器,可不是算盘子儿,秋良竭尽全力描绘,一秒钟能算多少秋良说不出,似乎脸都憋红了。秋良不再是秋良。
每次,黑脸人送来一本新的小人书都像一股春潮,大家奔走相告。
老祖奶真是老糊涂了,她竟然说黑脸人不该送钟,将秋良的死归咎于黑脸人送钟。好像很奇怪,秋良死后,“有旧鞋换洋火——”的吆喝再也没有响起过——黑脸人再也没来过,他知道秋良没了吗?从初秋到隆冬,直到快春天的残冬,黑脸人一共给了秋良九本书,加上原来没头没尾的三本,总共十二本书。
秋良的十二本书后来分散到了我们每个人的手中,流出了我们院,流到社会上,像漂流瓶一样,一直在流传。我们院最后只剩下那本只有三页的小人书,书脊一直都还在,书脊在就仍是一本书。
(删改自《十月》2020年第4期)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的生活化场景,波澜不惊。人物轻、故事轻,叙事的语调也轻,体现了作者独有的创作特点。
B.本文以“十二本书”为线索,连缀多个与小人书有关的场景,架构小说“换书——送书——传书”的主体结构,脉络清晰。
C.文中“每次,黑脸人送来一本新的小人书都像一股春潮,大家奔走相告。”借用比喻来形容大家对小人书的欢迎,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无趣的生活现状。
D.十二本书的来历是回忆,而如今十二本书“一直在流传”,则是现实,表达了“我们”对秋良的深切怀念。
2.本小说叙事上虽然平淡克制,但多次运用“突转”艺术,使情节不断呈现跌宕之势。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忆症
江岸
为了防止老人走失,刘永强和田红霞经常从外面把家里的门牢牢地锁上。公公只认识刘永强,认不得田红霞了。刘永强可以正大光明地进门,田红霞不行,她每次都是偷偷摸摸地溜进家门,万一被公公发现,就要颇费一番唇舌。
刘永强出差的当天晚上,田红霞就要面对公公了。她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居然三次被公公撵出了家门。
第一次进家,老人问她,你找谁?
田红霞说,爸爸,我是红霞啊。
老人说,红霞?我不认识你。
田红霞说,爸爸,我是永强的媳妇红霞啊。
老人吼道,什么?强子这个兔崽子,居然在学校谈恋爱了?等他回来,老子不打断他的腿……
第二次进家,老人问她,你找谁?
田红霞说,大叔,我是家政公司的保姆,您儿子刘永强雇我过来照顾您。
老人说,强子雇你来的?他一个学生娃,哪有钱雇保姆?
田红霞说,大叔,我去给您做晚饭。
老人伸手拦住她,说,我们家没钱雇保姆,我攒的几个钱,还要留着给强子读大学呢……
第三次进家,老人问她,你找谁?
田红霞说,刘伯伯,我是强子的同学田红霞,他到省里参加数学竞赛,让我过来帮您料理家务。
老人笑着说,谢谢你姑娘,我好胳膊好腿的,家务活自己能干,你走吧……
田红霞没辙了,拨通了刘永强的手机。她有些气恼地说,你说怎么办?我什么招儿都使尽了,咱爸就是不让我在家里待。
沉吟一会儿,刘永强说,我读高中的时候,班主任是个女老师,姓赵。咱爸最听老师的话,你再冒充一下赵老师试试。
没想到,田红霞这次不仅没被公公赶走,还被他客气地让到客厅沙发上坐下,老人还手忙脚乱地替她沏了杯热茶。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围绕刘永强考大学的话题,越聊越投机。最后,老人说,赵老师,您无论如何别走了,就在我家吃晚饭。
当然是田红霞主动请缨做的晚饭。吃罢晚饭,田红霞说,大叔,外面黑灯瞎火的,我走夜路有点害怕,能不能在您家借宿?
就这样,田红霞顺利地留在家里过了夜。
田红霞心想,看来自己只能把班主任赵老师这个角色好好演下去了。
刘永强出差回来,两个人继续演。一个演学生,每天回到家里,就忙于复习功课,演算习题;一个演班主任赵老师,每天上门辅导学生的功课。由于配合默契,老人竟未发现破绽,每天总是毕恭毕敬地感谢赵老师。有一天早晨,他们醒来的时候,听到客厅里老人细碎的脚步声。刘永强赶紧翻窗户跳到阳台上。
转眼之间,夏天到了。田红霞开车到高铁站去接放暑假归来的儿子小宝。小宝问,我爸呢?田红霞叹口气,说,你爷爷监督你爸在家复习功课呢!
在车上,田红霞告诉了儿子家里发生的变故。爷爷一直在城里住不惯,有时候会回老家黄泥湾住些日子。三个月以前,他在山上摔了一跤,经过医院治疗,外伤痊愈了,可是大脑受了损伤,留下了失忆症。奇葩的是,他记不住眼前发生的事情,记不住过去经历的许多事情,单单记得你爸读高中那段日子。医生说这叫作选择性失忆症,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恢复。现在,我在家里的身份是辅导你爸功课的班主任赵老师。你到家了,一切听我的安排。
田红霞先进的门。她对老人说,这位是永强的同班同学,是来帮助永强提高学习成绩的。
老人不解地问,我强子不是班里第一名吗?怎么还需要同学来帮助?
田红霞说,大叔,永强同学虽然总成绩在班里第一,但是数学成绩不如这位同学。他是专门来帮助永强提高数学成绩的。儿子后进的门。他一眼瞥见爸爸刘永强坐在书桌前,手里拿着笔,面前铺着作业本,正在演算习题。他不敢喊爸爸,飞快地冲爸爸做了个鬼脸。第二天一大早,老人把刘永强喊到一边,对他说,让你同学赶紧走吧。他从进门到现在,没有看过一页书,没有做过一道题。我怕他把你带坏了!说着,老人警觉地四处看看,压低声音说,我还发现他和你们班主任赵老师勾肩搭背、嬉皮笑脸的,不像个正经孩子!
刘永强心想,糟了,小宝的戏没演好,穿帮了。
老人往外轰小宝的时候,小宝急眼了。他抓住老人的手,大声喊道,爷爷,您真的什么都忘了吗?连您的宝贝孙子都忘了吗?
老人一愣,嘀咕道,孙子?
小宝继续喊道,对呀,我是您的宝贝孙子小宝啊。我这个小名还是您老人家起的呢。
老人仍然发着愣。
小宝一把拉过刘永强,说,这是我爸爸。二十多年前,我爸就大学毕业了,您瞧,他两鬓都斑白了,怎么可能还读高中呢?小宝又一把拉过田红霞,说,这是我妈妈,嫁给我爸二十多年啦,她可不是什么班主任赵老师!
老人喃喃自语,爸爸?妈妈?
小宝紧紧抱着老人,说,对呀,爷爷,我们是一家人啊。
突然,老人咧开嘴哭起来,大叫一声,小宝,想死爷爷了!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田红霞三次被公公撵出家门,这样层层加码,既写出了公公所患失忆症的严重性,又侧面表现出田红霞不能够进家照料公公的焦急心情。
B.小说前半部分田红霞和公公的对话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还能反映公公所患失忆症的表现特征以及田红霞想方设法照料公公的心理。
C.总体上看,小说叙述性语言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偶尔还灵活运用一些词语,如“正大光明”“主动请缨”“穿帮”等,增强了叙述的特殊韵味。
D.题目“失忆症”是小说线索,全文围绕刘永强、田红霞照顾失忆症老人展开情节:高潮部分是刘永强演学生时代的自己和田红霞假扮刘永强的班主任。
2.小说结尾的突转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万事通先生
(英)毛姆
我在见到凯兰达之前就有点不喜欢他。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横渡太平洋的航线非常繁忙,客舱是很难预订到的。我很高兴弄到个双人客舱,但想到在这十四天的旅途中(我从圣弗兰西斯科到横滨)将和一个叫凯兰达的人共用一间房就很不爽。上船后,我来到客舱,发现凯兰达的行李已经在那里了。他的衣箱可真难看,上面贴满了标签。
我不喜欢凯兰达。他不但和我在一个房间,而且一日三餐都非要和我挤在一张桌子上吃饭。不论在什么地方,我都无法摆脱他。
凯兰达擅长交际,在船上的第三天,就差不多认识了所有的人,他什么事都干,好像比谁都懂得多。我们都叫他“万事通”先生,甚至在他面前也是这样。他把这当作我们对他的恭维。
一天晚上,我们坐在医生的桌旁,在座的还有拉姆齐(在神户的美国领事馆工作)和他的夫人。
这次是带着妻子重返神户的。他的妻子已独自一人在纽约待了一年,拉姆齐夫人的样子十分可爱,举止优雅,颇富幽默感。虽然她丈夫工资低廉,但她知道怎么着装,使她自有一番优雅而又与众不同之处。
这时,话题谈到精明的日本人正在进行的人工珍珠养殖。我看见凯兰达一开始还很激昂健谈,最后他被拉姆齐的一句话激怒了,因为他敲着桌子在喊:“我最清楚自己在说什么。我这次到日本就是去洽谈珍珠生意的。没有哪一个懂这一行的人不认为我刚才所说的都是千真万确的。”他得意扬扬地看着周围的人。
他指着拉姆齐夫人戴的项链:“夫人,你的这串珍珠项链就非常值钱,并且它的价格还在上涨。”
谦逊的拉姆齐夫人脸红了,她把那串项链轻轻塞进她的衣服。拉姆齐身体前倾,他看了看我们,眼角滑过一丝笑意。“当然,这不是我买的,但我想知道,你认为它值多少钱?”
“在有些市场要1.5万美元,但在美国第五大道,卖到三万美元也用不着吃惊。”
拉姆齐冷笑起来:“这是我夫人离开纽约前在一家百货商店里买的,只花了十八美元。你吃惊吧!”
凯兰达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胡说,这项链不但是真的,而且就其大小而言是我见过的最好的。”
“你敢打赌吗?我要用一百美元和你打赌这是仿制品。”
“可以。”
“不,亲爱的,你怎么能拿一件事实和人打赌呢?”拉姆齐夫人说道。
“为什么不呢?如果放弃这样一个轻易能弄到钱的机会,那才是一个傻瓜。”
“但你也不能证明它是仿制品呀?”她急道。
“把它拿给我看一看,如果是赝品,我马上就能告诉你。这一百美元我还是出得起的。”凯兰达说道。
“亲爱的,解下来,把它拿给这位先生看看。”
拉姆齐夫人犹豫着,她两手紧握。拉姆齐跳起身,“我来解开。”他把项链递给了凯兰达。
我突然预感到一件不幸的事要发生了。凯兰达拿出一个放大镜,仔细地察看起项链来。一丝得意的微笑闪现在他光滑黝黑的脸上。他把项链递给拉姆齐,正准备开口说话时,忽然看见拉姆齐夫人的脸是那样的苍白,好像她马上就会晕过去。她的眼睛看着凯兰达,那是一种绝望的哀求。她丈夫居然没有看到这些,我真是奇怪。
凯兰达张着嘴,半天都没有说出话。他的脸通红,你看得出他在努力地克制着自己,“我错了。”
他说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仿制品,这种次品十八美元正合适。”
他从钱包里拿出一百美元递给拉姆齐,没有再说一句话。
“年轻人,也许这能教会你以后不要太自以为是了。”拉姆齐接过钱说。
我注意到凯兰达的手在发抖。
这件事很快在全船传开了,那晚凯兰达不得不忍受着别人的戏弄和嘲笑。“万事通”先生露了馅,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笑话。但是,拉姆齐夫人再也没有出来过,她有点头痛。
第二天早上,我起来正在刮脸,凯兰达躺在床上抽烟。忽然一阵轻微的刮擦声,我看见一封信从门下塞了进来。我打开门向外望,外面没有任何人。我捡起信封,信是写给凯兰达的。名字用印刷字体写的,我把信递给了他。
他打开信封。拿出的不是信,而是一张一百美元钞票。他看了我一眼,脸变得通红,然后把信封撕成碎片从舱口扔了出去。
“没有谁愿意被别人看成是一个傻瓜。”他说。
“那珍珠是真的吗?”我问道。
“如果我有一个漂亮的妻子,我绝不会让她一个人在纽约待一年而自己在神户。”他拿出钱包,小心翼翼地把一百美元放了进去。
这时,我觉得我不那么讨厌凯兰达了。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我”作为一个观察者与主人公“万事通先生”保持联系并产生作用。显然,“我”的身份设置有助于使读者对人物产生亲切感。
B.小说叙述了“我”和凯兰达相处的过程,把人物性格塑造得十分鲜明。小说中的“我”是虚设的,并不能与作者本人等同。
C.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作者用细节描写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性格更加鲜明、丰满和具有特色。比如“凯兰达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就是因为凯兰达被拆穿他是夸夸其谈,而非真才实学展现的愤怒。
D.《万事通先生》一文围绕着“我”对凯兰达先生观感的改变展开,之所以发生改变是“我”在观察凯兰达与相关人物的交往的过程中被他的行为触动。
2.情节突转,是指小说情节出现令人始料不及的一百八十度的突然转变,由此造成强烈的戏剧性。根据文本,概括文中情节突转的地方,并分析这样的突转有何作用?
答案:
一、1.A “仅用人物对话推进情节,使行文集中紧凑”错误。文章主要以事情的发展推进情节,插叙的窦文贵对往事的回忆,对老伴的歉疚,以及老黑的剖白,都有宕开一笔的效果,使行文节奏舒缓有致。
2.突转:
①准备再次躲开的窦文贵竟然被老黑堵在门口;
②老黑的刀没有落在窦文贵身上而是插在牛肉上;
③窦文贵将有老黑保护,日子即将安定,他却再次“逃离”。
效果:
①加快行文节奏,制造紧张的气氛;
②既表现出老黑快意恩仇的匪气和深谙人性的义气,也体现了窦文贵遇事的沉着与冷静;
③表现窦文贵内心对原则和正义的坚守;
④多次突转扣人心弦,引发读者对窦文贵命运的关注,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可读性,也升华了作品的主旨。
二、1.B 本文线索不是“十二本书”,是语言“有旧鞋换洋火——”。
2.本文多次运用“突转”艺术,使情节不断呈现跌宕之势①先有秋良起初想用闹钟换书而不得,祖奶为秋良打抱不平,认为红色小闹钟至少可以换十本小人书,而秋良却不在乎。②后来出乎祖奶和秋良的预期,那个黑脸人,从此不断地给秋良带来没有看到过的小人书。这包括祖奶和秋良都不懂的洋书《堂吉诃德》,且给孩子凑齐了十二本。③正在大家为得到小人书奔走相告时,秋良得白化病不幸离世,小说再一次反转,好不容易有了读书的机会,却不幸早逝。④更加反转的:老祖奶说,黑脸人不该送钟,将秋良的死归咎于黑脸人送钟(民间一说“送钟”即“送终”)。⑤最后的反转:热衷于送书的那个黑脸人再没有来到过胡同,再没有来过“这里”!小胡同大杂院,便又重新回到过去。
三、1.D “高潮部分是刘永强演学生时代的自己和田红霞假扮刘永强的班主任”错误。高潮部分应是小宝跟爷爷的对话,刘永强演学生时代的自己和田红霞假扮刘永强的班主任是发展部分。
2.①异峰突起,收束全文。小说大部分情节叙述老人失忆症的严重性,结尾老人却咧开嘴哭起来,还说“小宝,想死爷爷了”,情节至此发生逆转,出人意料,收束全文,令人回味。
②升华主题,照亮全篇。结尾的突转是刘永强一家精心照顾老人的结果,他们坚持不懈,想方设法,最终让老人恢复了记忆,赞美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孝亲孝老”精神。
③感人肺腑,引人共鸣。小说结尾的突转符合读者的心理预期,让读者为老人恢复记忆而高兴的同时,也为刘永强一家的执着不放弃点赞。
四、1.C “就是因为凯兰达被拆穿他是夸夸其谈,而非真才实学展现的愤怒”错误,凯兰达脸通红是因为在争辩他所鉴定的项链是真的,而描写的模样。不是被拆穿其夸夸其谈。
2.情节突转:拉姆齐夫人写给凯兰达先生的信,曝光了凯兰达先生之前的鉴定是正确的,他只是为维护拉姆齐夫人而撒谎。
作用:①人物:刻画了凯兰达先生虽然争强好胜(夸夸其谈),但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形象。文本中凯兰达先生在关键时刻(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冷静判断,牺牲自己的名誉,维护了拉姆齐夫人。②情节:真相的曝光逆转(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改变了我对凯兰达的印象。③主旨上:通过此处情节突转突出了主题:不要以貌取人,用刻板印象来界定人的品格。或:在不是大是大非、生死攸关的大事面前,不了解事情全貌,不要轻易揭露他人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