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6+1”答题法
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有它独特的艺术规律和特点。在小说阅读答题训练中也存在着有别于其他文体而附着于小说独立、独特艺术之中的答题方法,这就是广大师生摸索出来的“6+1”答题法。希望考生能掌握这种方法,对你的答题会有所帮助。
一、小说“6+1”答题法简介
“6+1”中的“6”指的是人物、情节、环境、标题、手法(效果)、读者,“1”指的是主题。无论答小说哪类题,都要兼顾主题,把“6”个要素考虑进去。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小说阅读中的作用、好处、效果题。
运用举例:
(一)物象作用题
示例1
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
(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Ⅱ第8题)
答案 ①细节真实:板凳作为家常用品,与父亲的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场景相符,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②以板凳反映心理:“我”给父亲背着板凳跟他去下棋,既是儿子,又像徒弟,包含着“我”对父亲的跟从心理。③含有一定寓意:雪夜学棋之后背着两个板凳出去,意味着“我”得到了父亲的认可。
剖析
(1)指向人物——父亲:细节真实:板凳作为家常用品,与父亲的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场景相符,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
(2)指向人物——我:以板凳反映心理:“我”给父亲背着板凳跟他去下棋,既是儿子,又像徒弟,包含着“我”对父亲的跟从心理。
(3)指向情节——含有一定寓意:雪夜学棋之后背着两个板凳出去,意味着“我”得到了父亲的认可。
(二)景物描写
示例2 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2019年全国卷Ⅲ第8题)
答案 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剖析
(1)指向环境: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
(2)指向人物: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
(3)指向主题: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三)谋篇布局
示例3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2017年全国卷Ⅰ第5题)
答案 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剖析
(1)指向情节: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
(2)指向人物: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
(3)指向主题:使主题更突出。
(4)指向环境、手法、标题、读者等方面均无。
(四)叙事特点
示例4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18年全国卷Ⅰ第6题)
答案 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剖析
(1)指向主题: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
(2)指向人物: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3)指向手法(效果):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4)指向情节、环境、标题、读者等方面均无。
(五)情节结构
示例5 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17年浙江卷第13题)
答案 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剖析
(1)指向情节: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
(2)指向手法(情节技巧):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
(3)指向读者: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
(4)指向标题: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5)指向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均无。
这种“6+1”答题法在针对具体题目时,要素组合相对灵活,如:
“3+1”组合:情节+人物+标题→主题
“4+1”组合:情节+人物+环境+手法(效果)→主题
甚至还有“5+1”组合、“6+1”组合、“7+1”组合等多种组合模式。
这种“6+1”答题法的思维核心是抓住小说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外部(读者)的联系,是一种联系性、整体性思维方式。
二、小说“6+1”答题法的使用
小说“6+1”答题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说阅读的规律和答题特点,应该成为我们答题时主要思考的角度与方向,甚至说融进我们答题的血脉中。
但是,这种方法只是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的角度与方向,绝不可以成为答题模式而机械化。近年来,命题者为了反对答题模式化,在题干的限定上下了不少功夫。如2017年江苏卷第15题: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该题本可以命成:小狗奎尼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而考生本可以按照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答题。但是由于命题限定为“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这就只能从“人物”这一角度去答题,而且必须答得具体。这是一个反对答题模式化的很好的例子。可是,即便如此,也仍然可以借助“情节”和“人物”两个概念来答题:小狗奎尼出现在小说几处情节中,分别“映衬”了“我们”什么样的心理与性格。因此,对于这种方法,我们既要让它成为我们思考的出发点,化为思考、答题的血脉,又要因题而异,灵活使用。
[导语] 现在,读懂是答题的前提这一认识已越来越为广大考生所接受。考场阅读要求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与平时的浏览或慢品有区别。它要求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一篇千字文读两遍。这是考生必须练就的本领。只有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快速阅读,才能在考场上方寸不乱,成竹在胸。
快速阅读要善于抓标题、开头、结尾及意蕴深刻处,同时圈点勾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和语句。
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眼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阅读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只有整体把握了全文,将文章的骨骼、精髓看得透彻、明白,才能把命题人的命题指向、意图看得清楚、明晰,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题。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①内容——文章写了什么?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②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一、体裁特征
散文概念有广狭之分,广义上的散文泛指那些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狭义的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带有叙事、记人、状物、写景、说理性质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文体。其体裁特征如下:
1.纪实性强
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主张“大实小虚”,即在保持题材大体真实的前提下,可以虚构某些细节,乃至某个次要人物。尽管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绝对是真实的,这一点也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2.形散神聚
“形散神聚”中的“形”指的是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等,“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神”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是指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等是明确、集中、统一的。要想把“散”的材料凝聚为“神”,在结构上往往需要一条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取材广泛
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
4.形式灵活
结构多种多样,表达方式自由,语言运用灵活。
5.语言优美
讲究文采,注意节奏,诗意浓郁。
二、文体种类
1.写景状物散文。写景类侧重写景,抓住景物特征,抒发感受、认识;状物类侧重状物,描摹刻画具体事物,托物寄意。
2.写人叙事散文。写人类侧重写人,从一事或多事中表现人物;叙事类侧重记事,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或有头有尾或片段剪辑式记叙事件。
3.文化哲理散文。以议论为主,寓哲理于形象,文笔灵活。
一、散文阅读方法
情感是散文的生命,语言是其思想内容的外衣。阅读散文,应该从语言入手,进而领悟散文中人、事、物、景的丰富内涵,读懂作者在文本中所要抒发的对生命、生活、社会等的独特感受和情感态度。
1.理解景、物与情、境的关系
散文以抒情言志为主,类似于诗歌。散文表情达意,主要是通过生活画面的描绘来实现的。这些画面由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人、事、物、景等意象组成,从而形成深邃优美、富于哲理的意境。
散文写什么景物、从什么角度或截取哪一部分、选择哪一侧面、景物与景物如何安排组合,都是由作者的主观情感支配的,不是客观景物的“实录”或“说明”。
充分展开联想,是散文景、情、境关系融合的重要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所谓联想,就是由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如《荷塘月色》中,作者由眼前荷塘里的荷花,想到了“采莲的事情”,又想起《西洲曲》里的句子,再到“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因为故乡一带多水。
展开联想的翅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者就有可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充分地写景抒情。因此,理解散文中景和情、境的关系,就要沿着作者的思路逐层深入,而不是只停留在景物与感情的表层。
2.理解“形”和“神”之间的关系
散文的“形”,是指散文的外在形式,如用了什么标题,选用了怎样的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是怎样组织的,又采用了什么线索,还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得怎样等。散文可记叙,可说明,可议论,可抒情,可描写;而且几种方式经常交替出现,夹杂一处。
散文的“神”,是指蕴含于外在“形”中的情感、思想,它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一般来说,一篇散文的“神”是集中的、凝聚的。这不光是因为散文的篇幅短小,无法容纳更多的“神”,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文本的感知和审美作用。
如果什么都想说,那就什么也说不清。要重视散文散的“形”和不散的“神”的和谐统一:许多材料看似很散,但它们都从属于“思想”,是经过“思想”的选择并能积极能动地反映“思想”的;许多材料看似很散,但它们都按照“思想”的“线”组织在一起,它们的排列有着紧密的联系。
为此,我们要注重分析。分析,就是将事物的整体分解为部分,并找出每一部分的本质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面对一篇散文,选的是什么材料,怎样组织的,采用了怎样的基调,以及使用了怎样的语言等,都离不开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才能准确理解文本。
(1)由言及意,既要有理智的分析,也要有情感的判断
一方面,要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对重要信息进行辨识、筛选及整合;另一方面,要注意披文以入情,从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散文的主旨。在阅读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或阅读积累,然后“将心比心”地去领会、揣摩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和鉴赏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这就是“由言及意,寻象以观境”的散文阅读鉴赏的思维要求。
(2)整体把握与局部确认要相互对照,比对分析
“整体把握”是宏观,“局部确认”是微观。没有微观的确认就谈不上宏观的把握。可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是相当危险的,在答题时容易犯“断章取义”的错误。
因此,读文时一定要养成勾画全篇结构图的习惯,这样才能胸有全局,看得透、吃得准,解题才能各个击破。
(3)要懂得散文“由实至虚”的文体思维特点
明确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这是现代文阅读应试必备的基本功。散文,交汇着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形”的铺展往往是“神”的凸显的前提,看似松散,其实多有联系或链接的痕迹。阅读的关键点不在于所记叙、描写的客体(实),而在于记叙、描述中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虚)。
二、三步阅读,整体把握
1.阅读步骤
2.阅读示例
(2020·天津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线条之美
梁 衡
①我第一次对线条感兴趣,是有人送我一个细长的瓶子,里面装着一种很名贵的牡丹油。但我“买椟还珠”,目不见油,竟被这个瓶子惊呆了。它的设计非常简洁,并没有常见的鼓肚、细腰、高脚、束口等扭扭捏捏的俗套。如果把瓶盖去掉,就剩下左右两条对称的弧线。但这线条的干净,让你觉得是窗前的月光,空明如水;或是草原深处的歌声,直飘来你的心底。我神魂颠倒,在手中把玩、摩挲不停。工作时置于案头,常会忍不住抬头看两眼。
②初中学几何时就知道,空间中先有一个点;点一动,它的轨迹就生成了一条线。所谓轨迹者,只是我们的想象,或者是一物划过之后,在我们的脑海里的视觉驻留。原来这线条的美正在似有似无之间,是自带几分幻美的东西。主客交融,亦幻亦真,天光云影,想象无穷。正是因了它的来无踪,去无影,永不停,却又永无结果,也就让你永不会失望。线条,一种虚幻的、没有穷尽的,可以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的美。
③点动生线,线动生面,在大千世界里,这线永处于一种过渡之中。当它静卧于纸面时就含而不露,或如枪戟之威,或如少女之娴;而一旦横空出世,就如羽镝之鸣,星过夜空。这线内藏着无尽的势能与动能。所以中国画的白描,不要颜色,也不要西画的透视、光影,只需一根线,就能表现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山水的磅礴雄浑。那线的起落、走势、轻重、弯曲等,居然能分出几十种手法,灵动地捕捉各种美感。叶落霜天,花开早春,大河狂舞,烈马嘶鸣。确实在大自然中,从天边群山的轮廓,到眼前的一片树叶、一枚花瓣,都是曲线的杰作。无论平面还是立体的艺术,一线便可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块垒。曹植的《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简直是一幅美人线描图。张岱的名篇《湖心亭看雪》写雪后西湖的风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你看一痕、一点、一芥、一粒,虽是文字,作者却如画家一般纯熟地运用了点和线的表现手法。
④线条既然有这样的魔力,便为所有艺术之不可或缺,或者算是艺术之母了吧。最典型的是书法艺术,洗尽铅华,只剩了白纸上一丝黑线的游走。那飞扬狂舞的草书,漏痕、飞白、悬针、垂露等等,恨不能将人间所有的线条式样收来,再融入作者的情感,飞墨于纸。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就这样牵着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再如舞蹈,一个舞蹈家的表演实际上是无数条曲线在空间做着力与势、虚与实、有与无的曼妙组合,不停地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视觉的叠加。正如纸上绝不会有两幅相同的草书,台上也绝不会有两个相同的舞姿。这永不休止的奇幻变化,怎么能不教你的神经止不住地兴奋呢。至于音乐,那是声音加时间的艺术,是不同声音的线条在不同时间段上的游走,轻轻地按摩着我们的神经,形成听觉上的驻留。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其实那梁上绕着的是些乐谱的彩色线条。
⑤线条魅力的最高体现在于我们的人体。人,除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外,还是世间高贵的审美对象。郭兰英唱:“姑娘好像花一样,小伙心胸多宽广。”奚秀兰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这些都是在说他们身上阴柔至美或阳刚至强的线条。于是就专门产生了美术界的人体绘画、摄影、雕塑,舞台上的舞蹈、戏剧、模特,竞技场上的体操、健美、杂技等等。这些都是人对自身形体线条的欣赏、开发与利用。
⑥线的魅力不止于具体的人或物,还常常注入主观精神,可囊括一个时代,代表一个地域,成了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秦篆、汉隶、魏碑、唐楷,还有春秋的金文、商代的甲骨,这每一种字体的线条,就是贴在那个朝代门楣上的标签。新中国成立之初,林徽因受命参与设计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其时她已重病在身,研究出方案后便让学生去画草图。一周之后交来作业,她只看了一眼,便大声说:“这怎么行?这是康乾线条,你给我到汉唐去找,到霍去病墓上去找。”多年前,当我初读到这段资料时就奇怪,只用铅笔在白纸上勾出的一根细线,就能看出它是康熙、乾隆,还是大汉、盛唐?带着这个疑问,我终于在去年有缘亲到霍去病墓上走了一趟。那著名的《马踏匈奴》,还有石牛、石马等作品,线条拙朴、雄浑、苍凉,虽时隔两千年,仍然传递着那个时代的辉煌、开放、不拘一格与国家的强盛。康乾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已是强弩之末,线条繁缛奢华,怎能表现当时新中国的如日初升呢?
⑦美哉!博大精深的线条。(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第一步:关注标题
标题告诉我们本文的写作对象是线条,其特点是美。
第二步:理出思路
本文按照由实到虚的思路,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①~④段):从物的层面介绍线条体现的审美意蕴。第二部分(第⑤段):从人的层面揭示人体线条的欣赏、开发与利用。第三部分(第⑥⑦段):从理的层面揭示线条可以承载国家与民族精神。[说明:第一部分也可以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第①②段),从生活的层面突出线条的审美意蕴;第二部分(第③④段),从艺术的层面说明线条创造美的作用。]
第三步:概括主旨
本文通过线条在生活、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审美意蕴和作用的描写,勾画出由线条构成的多种多样、精彩纷呈的艺术美,揭示了线条创造美的作用,引领读者不断向上向美向善进发。(意思对即可)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买椟还珠”加引号,突出了朋友所赠之物带给“我”的惊艳感受。
B.第③段谈到中西方绘画技法,突出了中国画白描技法中线条的丰富表现力,语气中含有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
C.文章引用《洛神赋》文句,意在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丰富了线条美的内涵,增添了本文的文化韵味。
D.文中写了舞蹈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通过线条在空间里的组合和在时间中的游走来阐释线条奇幻的动态之美。
答案 C
解析 “意在赞美曹植的艺术想象力”错。第③段中,作者引用曹植的《洛神赋》之前,写道:“一线便可定格一个美丽的瞬间,同时也吐纳着作者内心的块垒。”可以看出,引用《洛神赋》文句,意在说明线条与作者情感的关系。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修辞角度:运用拟人、通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有力地展现了线条赋予草书简约而富于变化的艺术活力,体现了线条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作用。(2)语言角度:从词语运用角度讲,多用动词和书法专用术语,富有动感和文采;从句式角度讲,整散结合,富于变化;从语言风格角度讲,呈现出情感与理性交融的特点。
解析 该题可以从修辞和语言两个角度赏析。修辞角度,拟人、比喻、排比修辞手法好辨认。“或如晴空霹雳,或如灯下细语”这句既是比喻,也可看作由视觉通听觉的通感。表达效果既要揭示草书的特征——灵动、变化,还要扣准语段论述线条对书法艺术起到的作用这一主旨。语言角度,可以分别从用词、句式、风格三个具体角度展开。
3.综观全文,线条对创造美有哪些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寄托理想、情感和审美;(2)蕴藏艺术能量;(3)体现人体之美;(4)是各种艺术形式的基础;(5)承载主观精神,是时代和国家的象征。
解析 题目中的关键词是“创造美”。首先,文章从生活中朋友赠送的装礼物的瓶子和数学中的几何写起,突出线条“可以寄托我们任何理想、情感和审美”;其次,举出绘画、书法、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中线条蕴藏着的艺术潜能,说明线条在这些艺术领域可以创造美;再次,作者指出“线条魅力的最高体现在于我们的人体”;最后,指出“线的魅力不止于具体的人或物,还常常注入主观精神”,成为“一个国家或一段历史的符号”。
[导语] 高考真题是最好的复习资源,它反映了命题者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考生水平的客观评价。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时间研练、研究这些真题。通过对真题的训练,在做题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体会,可以理解命题专家的思路,知道他们是如何设置陷阱的,效果绝对立竿见影。同时,做高考题能提前感受高考氛围,提高应试实战能力,无论是对考试时间的把握、解题方法的灵活应用,还是解答过程的规范性,都可以在做真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为真正的高考奠定基础。因此,真题是最好的检验题目,做真题更是检验水平的绝佳机会。
一、(2020·全国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记忆里的光
蒋子龙
①我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火车。1949年初冬,我正式走进学校,在班上算年龄小的。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同学,炫耀他见过火车的经历,说火车是世界上最神奇、最巨大的怪物,特别是在夜晚,头顶放射着万丈光芒,喘气像打雷,如天神下界,轰轰隆隆,地动山摇,令人胆战心惊。许多同学都萌生了夜晚去看火车的念头。
②一天晚上,真要付诸行动了,却只集合起我和三个大一点的同学。离我们村最近的火车站叫姚官屯,十来里地,当时对我来说,就像天边儿一样远。最恐怖的是要穿过村西一大片浓密的森林,里面长满奇形怪状的参天大树。森林中间还有一片凶恶的坟场,曾经听过的所有鬼故事,几乎都发生在那里面,即便大白天我一个人也不敢从里面穿过。进了林子以后我们都不敢出声了,我怕被落下,不得不一路小跑,我跑他们也跑,越跑就越瘆得慌,只觉得每根头发梢都竖了起来。当时天气已经很凉,跑出林子后却浑身都湿透了。
③好不容易奔到铁道边上,强烈的兴奋和好奇立刻赶跑了心里的恐惧,我们迫不及待地将耳朵贴在道轨上。大同学说有火车过来会先从道轨上听到。我屏住气听了好半天,却什么动静也听不到,甚至连虫子的叫声都没有,四野漆黑而安静。一只耳朵被铁轨冰得太疼了,就换另一只耳朵贴上去,生怕错过火车开过来的讯息。铁轨上终于有了动静,嘎登嘎登……由轻到重,由弱到强,响声越来越大,直到半个脸都感觉到了它的震动,领头的同学一声吆喝,我们都跑到路基下面去等着。
④渐渐看到从远处投射过来一股强大的光束,穿透了无边无际的黑暗,向我们扫过来。光束越来越刺眼,轰隆声也越来越震耳,从黑暗中冲出一个通亮的庞然大物,喷吐着白汽,呼啸着逼过来。我赶紧捂紧耳朵睁大双眼,猛然间看到在火车头的上端,就像脑门的部位,挂着一个光芒闪烁的图标:一把镰刀和一个大锤头。
⑤领头的同学却大声说是镰刀斧头。
⑥且不管它是锤是斧,那把镰刀让我感到亲近,特别地高兴。农村的孩子从会走路就得学着使用镰刀,一把磨得飞快、使着顺手的好镰,那可是宝贝。火车头上还顶着镰刀锤头的图标,让我感到很特别,仿佛这火车跟家乡、跟我有了点关联,或者预示着还会有别的我不懂的事情将要发生……
⑦十年后,我以第一名的成绩入伍,进入海军制图学校,毕业后成为海军制图员,接受的第一批任务就是绘制中国领海图,并由此结识了负责海洋测量的贾队长。贾队长有个破旧的土灰色挎包,缝了又缝,补了又补,唯一醒目的是用红线绣的镰刀锤头图案。
⑧既然已经站在了军旗下,自然也希望有一天能站在镰刀锤头下,我对这个图案有一种特殊的亲近和敬意,于是就想用自己的新挎包跟他换。不料贾队长断然拒绝,他说这个挎包对他有特殊的纪念意义,目前还有很重要的用途,绝不能送人。有一次他在测量一个荒岛时遇上了大风暴,在没有淡水没有干粮的情况下硬是坚持了十三天,另外的两个测绘兵却都牺牲了。他用绳子把自己连同图纸资料和测量仪器牢牢地捆在礁石上,接雨水喝,抓住一切被海浪打到身边的活物充饥……后来一位老首长把这个挎包奖给了他。
⑨贾队长答应在我回家探亲的时候可以把挎包借给我,但回队时必须带来一挎包当地的土和菜籽、瓜子或粮食种子。原来他每次出海测量都要带一挎包土和各样的种子,有些岛礁最缺的就是泥土。黄海最外边有个黑熊礁,礁上只驻扎着一个雷达兵,一个气象兵,一个潮汐兵,他们就是用贾队长带去的土和种子养活了一棵西瓜苗,心肝宝贝般地呵护到秋后,果真还结了个小西瓜,三个人却说什么也舍不得吃……
⑩又过了几年,我复员回到工厂干锻工。锻工就是打铁,过去叫“铁匠”。虽然大锤换成了水压机和蒸汽锤,但往产品上打钢号、印序号,还都要靠人来抡大锤。我很快就喜欢上了打铁,越干越有味道,一干就是十年。在锻钢打铁的同时,也锻造了自己,改变了人生,甚至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我成了民间所说的“全科人”:少年时代拿镰刀,青年当兵,中年以后握大锤,对镰刀锤头有了一种说不出的特殊感情。(有删改)
第一步:关注标题
标题暗示我们文体的性质——回忆性散文,以及行文的线索。标题中的“光”则告诉我们写作对象,并形成阅读期待:它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第二步:理出思路
全文共十段,按照时间顺序,先后写了三个层次:第一层(①~⑥段),写少年时看火车,初识镰刀锤头的图标;第二层(⑦~⑨段),写青年当海军时认识贾队长,羡慕镰刀锤头的挎包;第三层(第⑩段),写中年时在工厂,喜欢锻钢打铁的生活。
第三步:概括主旨
本文通过自己人生三个阶段对镰刀锤头的认识及情感经历的回忆,抒发了作者对新事物的向往,对家乡土地的眷恋,对尽忠职守、踏实肯干等精神的赞美,以及对自己勇于锻造意志、不断改变境遇、不断成就自我的成长历程的肯定。(大意对即可)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队长不肯把旧挎包送人,是因为这个挎包关联着他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不仅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
B.尽管“我”的情感体验在各段落中表现不同,但连缀在一起,就将“我”对镰刀锤头图案“说不出的特殊感情”巧妙地“说”了出来。
C.本文借对火车、挎包、铁锤等寻常事物的记述,有意形成一种朴实无华的文体风格,暗示正是这些寻常事物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
D.文章寓象征于写实,喷吐着白汽、冲破黑暗呼啸而来的火车,既是写实的,也是象征的,它象征着伟大的力量、崭新的时代。
答案 C
解析 “有意形成一种朴实无华的文体风格”错,“有意”应该是“自然”;“这些寻常事物成全了‘我’的文学创作”表述不当,从尾段看,成全“我”的文学创作的是“铁锤”,即“我”锻钢打铁的经历,而不包括“火车”“挎包”。
2.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萌生念头:大同学对火车形象的描述,让“我”萌生看火车的念头。(2)付诸行动:夜间穿过坟场,耳朵贴在铁轨上,写出“我”看火车时的兴奋与好奇。(3)抒发感受:火车头上挂着光芒闪烁的镰刀锤头图案,让“我”感到特别,也感到亲切。(每点2分)
解析 看火车为①~⑥段,按照时间顺序,写了“缘起——行动——感受”三个层次,情感也不断发生变化:向往——恐惧——兴奋、好奇——激动、震撼——亲切。写答案要点时注意顺序(层次)、经历和感受等关键信息。
3.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记忆里的光”,指火车头上“光芒闪烁的图标”,即镰刀锤头,是本文的核心意象;(2)围绕这一核心意象,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我”少年、青年、中年的人生片段,每一片段都同“镰刀锤头”相关;(3)最后,以“全科人”的身份表达出“我”对“镰刀锤头”的深厚感情,呼应题目,升华主题。(每点2分)
解析 本题考查散文标题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统摄全文。先要点明“记忆里的光”在文中指的是什么,然后再说它如何统摄全文——串起文章三个层次及呼应题目、升华主题。
二、(2017·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窗子以外
林徽因
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②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③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④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⑤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⑥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⑦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
编者注 本文是民国女诗人林徽因的散文代表作,收录于《你是人间四月天》。原文5 000字左右,有删改。
第一步:关注标题
标题为“窗子以外”,“窗子”有可能一语双关,既指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窗子,又有特定的寓意。
第二步:理出思路
本文共七段,全文思路由实到虚。第①段写自己的渺茫之感;②~④段写自己坐在窗内看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并感慨市井风景全在窗子以外;第⑤⑥段写在家中只能看到窗外有限的景物,感到气闷决定出走;第⑦段写外出旅游仍感到坐在窗内,仍有无形的窗子存在。
第三步:概括主旨
本文通过对无论在家中还是外出都有“窗内”之感、都有窗子存在的叙述描写,揭示了人生其实就是“窗内窗外”的生存境况,抒发了人永远都是旁观者,无法打破有形无形窗子的隔膜的悲剧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②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答案 B
解析 B项表述与全文中心尤其是末段表述不一致,全文中心是即使外出旅游,仍无法打破无形的窗子的隔膜。
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2)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解析 文章题目为“窗子以外”,全文始终都在写窗子,“窗子”是文中最重要的词语。文章先从有形的实用窗子入手,写了窗外的生活情景,然后写到一种无形的抽象的窗子。虽然没有给窗子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分类细说窗子,但读完全文大体能体会到窗子有有形与无形两种,含义有表层与深层两类。作答时要答出“窗子”具体所指和作用这两点。
3.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2)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每点3分)
解析 先审题,题干并没有问第一、二人称的表达作用,而是要回答人称变化中的情感态度。要注意“交替”一词的提示作用,它意在提示我们:“你”“我”两种人称在“交替”中结构文本,在“交替”中寻找答题角度。全文共七段,第②段全用“我”叙述,第⑥段换了一次“我”叙述,其余段落全用“你”叙述。从全文看,先用“你”,再转为“我”,再转为“你”;中间转为“我”叙述了一句,接着转为“你”一直到结束。也就是以“你”为主,中间穿插了两次“我”。
用第二人称“你”叙述,是把自己个别具体的事情上升到一种抽象的一般概念上来,带有一种研究思考的味道。这就是冷静审视的态度。
第②段用“我”叙述,是从眼下场景开头,引出一个共性话题,即“所有的活动……在你窗子以外罢了”,这个话不知从哪里说起,其实到处都是,既渺茫地找不到源头,也到处都是源头,不信你看,眼下就是。第⑥段中间突然来了一句“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最后的结果是游了一大圈,还是在窗子以内,无法打破那无形的隔膜。这就是自嘲与反思的态度。
三、(2017·全国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们的裁缝店
李 娟
①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②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很多个那样的日子,狂风呼啸,昏天暗地,小碎石子和冰雹砸在玻璃窗上,“啪啪啪啪”响个没完没了……但我们的房子里却温暖和平,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一波一波地滚动,墙皮似乎都给香得酥掉了。
③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最不可思议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闪动,透明的尾翼和双鳍缓缓在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
④这样,等他们回过神来,再谈价钱,口气往往会软下去许多。
⑤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店。最固执的是一些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试穿,即使试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⑥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⑦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⑧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⑨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
⑩“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
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才有的笑容。
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
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凑不够现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挂回原处。
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身飞快跑掉。
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排料、剪裁、锁边、配零料、烫粘合衬、合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有删改)
第一步:关注标题
标题表明所写内容与“裁缝店”密切相关,“我们”一词,流露出对“裁缝店”的喜爱之情。暗示体裁是写人叙事散文。
第二步:理出思路
本文以裁缝店为线索,先写裁缝店的外部环境背景及店内环境的温暖而有情趣(①~④段);再写与裁缝店相关的人们,展示其纯朴善良、耿直爽快和对美的追求(⑤~ 段);后写裁缝工作的艰辛及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段)。
第三步:概括主旨
本文通过对发生在裁缝店的生活琐事的叙述和描写,展现了边民生活的艰辛、民风的质朴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的感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
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
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答案 B
解析 从文章内容看,养金鱼并不是为了生意,店里的金鱼增添了生活的情趣、温馨和美。和顾客讨价还价,是因为裁缝工作的艰辛,也是因为人们生活的艰辛,双方自然会为做衣服的工钱讨价还价。在相持不下的时候,让顾客看金鱼是将问题暂时放一放,而不是让金鱼去转移顾客的注意力,因此B项中的“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错误。另外,从文本看,金鱼这精灵、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给顾客美的享受,这让店主与顾客之间更多了一层温暖,顾客就会做出适当让步,自然也表达出了最终在顾客适当让步的同时“我们”也适当让步了,双方都让步了,问题就解决了。这不能表明顾客“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因此B项错误。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2)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解析 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要结合语句所处文中位置和文章内容、主题等,并注意关键词语,从表层(字面意思或者内容层面)和深层(文字背后意思或者思想情感层面)这两个维度思考作答。答题时要注意由表及里的顺序。
首先,要从最小语境出发来思考和分析。画线句子“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在第 段结尾(文章靠后部分),这个段落是一个抒情议论段落,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段话是这句话的最小语境——“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这段话是从前文所叙述的小故事和自己做裁缝的真实体验有感而发的,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裁缝工作艰辛的感受,这样艰辛让人真不想干了,但是不干这个干什么呢?其实干什么都同样辛苦,并且还得从头学起——裁缝的工作自己已经很熟练很熟悉了。
其次,就这句话的关键词语和字面意思看,需要思考分析“干什么”“都一样”这两个短语。“干什么”意思是作者知道的别的任何谋生的职业;“都一样”意思是无一例外都相同——都如同裁缝一样艰辛,都需要踏实劳动。因此,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无论干什么谋生的职业,都会像裁缝一样艰辛,需要踏实劳动”。
再者,从文章内容与主题看。文章的内容就是写了裁缝店的温馨、裁缝工作的艰辛、裁缝店的几件小事,表达了作者对裁缝店和裁缝工作的切实体会和特殊情感——一针一线辛苦踏实劳动的裁缝工作是自己一家人的谋生行当,能够给一家人带来平稳的生活,从而揭示了“唯有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有平稳的生活”的道理。从这个角度看,这句话的深层意思就是“虽然裁缝工作很辛苦,但是它是一家人平稳生活的依靠,我对裁缝这个工作有着特殊的情感”。
3.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比如“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2)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比如写到年轻媳妇做裙子,提醒别让自己的公公知道,说公公知道了要“当当嘛”。(3)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比如年轻媳妇用三只鸡来换裙子,作者说“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要了”。(每点2分)
解析 题目要求赏析“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可从三个方面思考:一是语言文字上的特点,二是文中人物的语言,三是文章呈现出的整体的语言艺术风格。然后做概括。
首先看作者在语言文字上的特点。读过之后,我们不难感受到如同作者所写的这些小故事一样,语言真实、亲切、朴实易懂,大量运用口语,如话家常。比如第②段“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做饭。但这样的房间一烧起炉子来便会特别暖和”,“十来个平方”就是“十个平方左右”的生活化表达,“前半截”“后半截”也是口语的表达。再如第⑤段写老头儿取衣服不愿试穿,写得生动、真实、亲切自然,“死活不愿试穿”“死活不肯照镜子”“双手死死捂着脸”都是生活化的表达,都是口语化的语言。
再看文中人物的语言。这篇散文,注重人物对话,有精彩的人物语言描写。人物语言除了展现人物形象、构成内容之外,也能体现作者的语言风格。细心体会,很容易发现,文章中的人物语言都很有特色:鲜活真实,极具个性,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比如写库尔马罕的儿媳妇来做裙子时,没有钱付订金,就用三只鸡抵订金时的语言:“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嘛!”“婆婆嘛,好得很嘛!”“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这些语言既将库尔马罕的儿媳妇的爽直性格刻画了出来,也展现出语言的鲜活真实和地域特色。“嘛”这个语气词多次出现,很生动、鲜活;“当当”就是极具喀吾图地域特色的语言,意思是“唠叨、责怪”。
最后看文章整体的语言艺术风格。认真感知,不难感受到文章的语言艺术风格与所写内容高度协调融合:自然率真、亲切朴实而又明快风趣。文章写的是裁缝店的一些日常生活小故事和自己的真实体会与感受,裁缝店这间屋子是热闹的,充满生机的,温暖温馨的;裁缝店里的人无论是顾客还是主人,都热情质朴,率真爽直,心直口快,活泼风趣。与之相协调,文章在叙述这些故事、描绘这些情景时,语言自然生发,从心底流出,在笔尖滴落,自然而然,亲切朴实,明快风趣。
在上面认真研练真题的基础上探究命题特点:
选文特点 以中国现当代散文为主,所选散文内容上贴近生活,注重哲理性、抒情性,更加注重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题型特点 选择题 ①考查重点:内容、主旨、结构、语言、手法等。 ②考查方式:既有整体的,又有局部细微的。大部分切入点小且具体。 ③选项表述方式:一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二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
简答题 ①以理解词句内涵、分析作品结构、赏析表现手法和精彩语言为重点。 ②在具体命制上,往往以某个角度(线索、层次、语言、手法等)为切入口,要求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阐述作品中的审美价值或艺术魅力。 ③从命题趋势看,越来越重视文本的文学艺术价值的发掘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