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之小说情节手法探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之小说情节手法探究(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5 12:31:43

文档简介

小说情节手法赏析:小说情节叙述手法
一小说情节叙述手法
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括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人称和叙述方式。
(一)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可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二)叙述方式
一般指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另外还有补叙、追叙、分叙、合叙等多种。
按时间发展先后依次叙述情节的,称为顺叙或正叙。作用: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楚。
把某些发生较晚的情节或结尾先行交代,再回过头来叙述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叫倒叙。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在顺叙中暂时中断主要情节的进展,而插入相关事件的说明,叫插叙。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在叙述主要事件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叫补叙。作用:对上文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介绍同一时间内不同处所发生的两件或几件事的,叫平叙。作用: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二小说情节叙述手法题提问方式
1.小说关于某某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2.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这一特点。
三小说情节叙述手法题答题技巧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情的约束,相对自由。
2.表达的方式和表现手法
主要体现在对细节的描写中,如常用的描写手法、抒情手法和各种修辞手法。
四精选考题
阅读小说,完成问题。
芭茅巷
废名
连小林一起共是八个学生,有一个比小林大的名叫老四,一切事都以他两人为领袖。小林同老四已经读到《左传》了,还要作文,还要听讲《纲鉴》,其余的或读“国文”,或读四书,只有王毛儿是读三字经。
一天,先生被一个老头子邀出去了,这个老头子他们真是欢迎,一进门各人都关在心里笑。先生刚跨出门槛,他们的面孔不知不觉地碰在一块,然而还不敢笑出声,老四探起头来向窗外一望,等到他像戏台上的花脸一般的连跳连嚷,小喽啰才喜得发痒,你搓我,我搓你。趁先生还没有回来,小林提议到“家家坟”摘芭茅做喇叭。
家家坟在南城脚下,由祠堂去,走城上,上东城下南城出去,不过一里。据说是明朝末年,流寇犯城,杀尽了全城的居民,事后聚葬在一块,辨不出谁属谁家,但家家都有,故名曰家家坟。坟头立一大石碑,便题着那三个大字。两旁许许多多的小字,是建坟者留名。
坟地是一个圆形,周围环植芭茅,芭茅与城墙之间,可以通过一乘车子的一条小径,石头铺的——这一直接到县境内唯一的驿道,我记得我从外方回乡的时候,坐在车上,远远望城墙,虽然总是日暮,太阳就要落下了,心头的欢喜,什么清早也比不上。等到进了芭茅巷,车轮滚着石地,有如敲鼓,城墙耸立,我举头而看,伸手而摸,芭茅擦着我的衣袖,又好像说我忘记了它,招引我。是的,我哪里会忘记它呢,自从有芭茅以来,远溯上去,凡曾经在这儿做过孩子的,谁不拿它来卷喇叭?
这一群孩子走进芭茅巷,虽然人多,心头倒有点冷然,不过没有说出口,只各人笑闹突然停住了,眼光也彼此一瞥,因为他们的说话,笑,以及跑跳的声音,仿佛有谁替他们限定着,留在巷子里尽有余音,正同头上的一道青天一样,深深地牵引人的心灵。芭茅也真绿,城墙上长的苔,丛丛的不知名的紫红花,也都在那里哑着不动——我写了这么多的字,他们是一瞬间的事,立在那石碑底下蹲着找名字了。
他们每逢到了家家坟,首先是找名字。比如小林,找姓程的,不但眼巴巴的记认这名字,这名字俨然就是一个活人,非常亲稔,要说是自己的祖父才好。姓程的碰巧有好几个,所以小林格外得意,家家坟里他家有好几个了。
喽啰们字也未见得都认识,甚者还没有人解释他听,“家家坟”是什么一个意义也同“前街”“后街”一样,这么听惯了的也就这么说。至于这么蹲在它面前,是见了他们的两位领袖那么蹲,好玩。
老四同小林恰得其反,非常的颓唐,找遍了也找不出与他同姓的!那么家家坟缺少他一家了,比先生夸奖小林还失体面。以前也颓唐过几回,然而说到家家坟总是欢喜的,也总还是要找。
“啊,看哪个的喇叭做得响!”许许多多的脑壳当中,老四突然抽出他的来,挤得一两个竟跌坐下去了。暂时间又好像没有孩子在这里,各人都不言不语的低头卷自己的喇叭了。
小林坐在坟头,他最喜欢上到坟头,比背着母亲登城还觉得好玩。一面卷,一面用嘴来蘸,不时又偷着眼睛看地下的草,草是那么吞着阳光绿,疑心它在那里慢慢的闪跳,或者数也数不清的唧咕,仔细一看,这地方是多么圆,而且相信它是深的哩。越看越深,同平素看姐姐眼睛里的瞳仁一样,他简直以为这是一口塘了,——草本是那么平平的,密密的,可以做成深渊的水面,两边一转,芭茅森森地立住,好像许多宝剑,青青的天,就在尖头。仰起头来,又有更高的遮不住的城垛。
“小林哥,坟头上坐不得的,我烧我妈妈香,跑到我妈妈坟头上玩,爸爸喝我下来。”毛儿的话出乎小林的意外,他是跪在那里望小林,猫一般的缩成了一团,小林望他,他笑,笑得更叫人可怜他,太阳照着墨污了的脸发汗。
“你妈妈在哪里呢?”
“在好远。”
“你记得你妈妈吗?”
毛儿没有答出来,一惊,接着哈哈大笑——老四的喇叭首先响了。
他们从家家坟转头,先生还没有回。有几个说回家去吃饭,老四不准,“人家烟囱里不看见出烟哩。”先生临走嘱咐过他,“吃饭的时候,我如果没有回,可以放学。”
大家气喘喘地坐在门槛上乘凉。小林披着短褂,两个膀子露了出来,顺口一句:“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老四暗地里又失悔,这一句好文章被小林用了去了,本于《古文观止》上的《黄州快哉亭记》,曾经一路读过的。
(节选自《桥》,有删改)
小说使用了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双重叙述视角,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好处。
一、必备知识
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括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小说常见的结构手法及作用
1.悬念
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2.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3.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照应
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5.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6.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7.衬托
指描绘某一事物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8.铺垫
也称铺叙补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二、提问方式
1.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艺术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分析。
2.请简要赏析某某情节。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艺术点+体现点。所谓“艺术点”是指艺术技巧或艺术特色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三、答题技巧
1.叙述的方式和顺序
顺叙: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插叙:使情节更完整,内容更充实。时空交叉:历史和现实交映,古今对照,凸显主题等等。
2.情节安排的技巧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抑扬使文势曲折多变,增强作品的可读性;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铺垫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精选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左二老爷
青铜
桥镇是水陆码头,商铺林立,旗幌蔽日,每逢集日,卖狗皮膏药的、打把式卖艺的、撂地儿说书的、打竹板唱莲花落的……哭的笑的喊的叫的说的唱的,样样俱全。
这正是热闹的时辰、热闹的场合,平地里忽然钻出一个细小的声音:“左二老爷来了!”你再看,书不说了,戏不唱了,做买卖的也不讨价还价了,齐刷刷地闪到街边。打人缝开处,走来一个矮小精瘦的老者,病怏怏的一副气色,倒比不上他身后跟着的那两杆快枪来得气派。
左二老爷似一阵小风吹过长街,两旁的人便像倒伏的麦浪,齐刷刷地鞠躬致意。左二老爷只微微颔首,眼皮也不抬地走过去。直到那老迈佝偻的身影走出很远,人们才醒过神来,该干啥的还干啥。左二老爷何许人也?非耕非读、不官不商,手上却有丁当哗啦花不完的银钱,眼前有跑前跑后使不完的跟班,外头有甩得开叫得响的威风和脸面,用桥镇人的话说:“手不捉笔,脚不踩地,头不戴纱,不耽误吃香喝辣。”他凭什么!
这三教九流之地、鱼龙杂处之所,免不了生出些事端,骗钱昧货伤人打脸,闹得风波汹涌天昏地暗,只要找到左二老爷,就风平浪静云住雨歇。也因此,不管是江浙大贾,还是沧州豪客,乃至各家店铺,街头摆摊炸果子、卖菜的小贩,只要踩着桥镇的地面,都要孝敬左二老爷一些日用钱,桥镇人管它叫“地皮税”。
这一日,左二老爷照例转完了街,正在富春楼喝茶,突然来了个推独轮车的少年人,一头拜倒在左二老爷身前。原来,这是个打北乡过来卖馍的,头一回来桥镇,刚交了“地皮税”,车子还没扎稳,馍就被哄抢一空。这满街的人,问谁要钱去?左二老爷细细地抿着茶,眼皮也不抬。末了,把茶碗往桌上一顿,说:“去吧,少不了你馍钱。”少年人前脚走,管家后脚上街,提一面响铜锣往十字街口一站,“咣咣咣”三声响过,说:“谁吃了人家的馍,把钱送到富春楼柜上。一个馍,一个铜板。”一个馍,一个铜板?忒贵了些吧!可左二老爷说了,天底下没有白吃的馍!
富春楼一时挤破了脑袋。这边,卖馍的少年人抹着眼泪一路走,忽听身后马蹄声疾雨般撵上来,马上人抬手扔过个手巾包儿,说:“左二老爷说了,您一个外乡人来俺桥镇做买卖,照顾多有不周。这多出的馍钱,就当跟您赔不是了。”
日子快如马蹄,转眼五年过去。县里忽然来了个年轻的新县长,新官上任三把火,剿土匪、惩恶霸、治青皮,砍砍杀杀。桥镇却依然故我。
这一日,左二老爷闷得慌,就去了戏园子里。唱的是豫剧《包文正二下陈州》。演包文正的是光州城来的名角儿赛金锣,一条嗓子盖过了铜锣家伙:
“私访走上陈州道/不戴乌纱不穿袍/不骑快马不坐轿……/水影里庄稼佬/有谁知乔装改扮的开封府尹黑老包……”
听到要紧处,左二老爷忍不住喊声“好”!这时候,邻座来了个长袍客,二十上下年纪,却吸着一杆两尺半长的旱烟袋,一个劲儿喷云吐雾。那长袍客落座时,却坐歪了条凳,身一斜,通红的烟袋锅子猛地蹭在了左二老爷脸上,“滋”的一道白烟过后,空气中顿时弥漫起一股子肉焦味儿。
左二老爷疼得浑身一哆嗦,差点没蹦起来。身后的跟班还没撩起衣襟,左二老爷的手早已伸过来,摁住了。
长袍客似笑非笑地望一眼,问:“这位老爷,没烫着您吧?”左二老爷笑笑,顺手端起茶碗抿一口,眼皮也不抬地说:“不碍事儿,听戏,听戏。”戏台上,锣鼓一紧,赛金锣抖开一条铁打的嗓子唱:
小衙内杨金吾火上浇油真可恼/俺倒要细查细访细盘细问细推敲/查明了真赃实据定斩不饶……
长袍客起身走了。管家说:“咦,这不……”
“你那眼色!五年前推车卖馍娃,今日个坐衙县大人。”左二老爷抿口茶,幽幽地道:“包文正下陈州,是要血溅狗头铡的……”
次日,左二老爷将枪械、钱粮封了,差管家送往县里,自己却关了宅门,去了镇外一处小院,闭门谢客。数日后,打县城快马递来一封素笺,没有称呼和落款:
识时务方为俊杰,知深浅才是达人。你赠我馍钱一吊,我还你性命一条。
【问题】小说的情节处理精妙得当,请结合文本,谈谈这篇小说在情节处理上的艺术特色。小说情节手法赏析:小说情节叙述手法
一、小说情节叙述手法
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括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的是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人称和叙述方式。
(一)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可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二)叙述方式
一般指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另外还有补叙、追叙、分叙、合叙等多种。
按时间发展先后依次叙述情节的,称为顺叙或正叙。作用: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楚。
把某些发生较晚的情节或结尾先行交代,再回过头来叙述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叫倒叙。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在顺叙中暂时中断主要情节的进展,而插入相关事件的说明,叫插叙。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在叙述主要事件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叫补叙。作用:对上文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介绍同一时间内不同处所发生的两件或几件事的,叫平叙。作用: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二、小说情节叙述手法题提问方式
1.小说关于某某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
2.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这一特点。
三、小说情节叙述手法题答题技巧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情的约束,相对自由。
2.表达的方式和表现手法
主要体现在对细节的描写中,如常用的描写手法、抒情手法和各种修辞手法。
四精选考题
阅读小说,完成问题。
芭茅巷
废名
连小林一起共是八个学生,有一个比小林大的名叫老四,一切事都以他两人为领袖。小林同老四已经读到《左传》了,还要作文,还要听讲《纲鉴》,其余的或读“国文”,或读四书,只有王毛儿是读三字经。
一天,先生被一个老头子邀出去了,这个老头子他们真是欢迎,一进门各人都关在心里笑。先生刚跨出门槛,他们的面孔不知不觉地碰在一块,然而还不敢笑出声,老四探起头来向窗外一望,等到他像戏台上的花脸一般的连跳连嚷,小喽啰才喜得发痒,你搓我,我搓你。趁先生还没有回来,小林提议到“家家坟”摘芭茅做喇叭。
家家坟在南城脚下,由祠堂去,走城上,上东城下南城出去,不过一里。据说是明朝末年,流寇犯城,杀尽了全城的居民,事后聚葬在一块,辨不出谁属谁家,但家家都有,故名曰家家坟。坟头立一大石碑,便题着那三个大字。两旁许许多多的小字,是建坟者留名。
坟地是一个圆形,周围环植芭茅,芭茅与城墙之间,可以通过一乘车子的一条小径,石头铺的——这一直接到县境内唯一的驿道,我记得我从外方回乡的时候,坐在车上,远远望城墙,虽然总是日暮,太阳就要落下了,心头的欢喜,什么清早也比不上。等到进了芭茅巷,车轮滚着石地,有如敲鼓,城墙耸立,我举头而看,伸手而摸,芭茅擦着我的衣袖,又好像说我忘记了它,招引我。是的,我哪里会忘记它呢,自从有芭茅以来,远溯上去,凡曾经在这儿做过孩子的,谁不拿它来卷喇叭?
这一群孩子走进芭茅巷,虽然人多,心头倒有点冷然,不过没有说出口,只各人笑闹突然停住了,眼光也彼此一瞥,因为他们的说话,笑,以及跑跳的声音,仿佛有谁替他们限定着,留在巷子里尽有余音,正同头上的一道青天一样,深深地牵引人的心灵。芭茅也真绿,城墙上长的苔,丛丛的不知名的紫红花,也都在那里哑着不动——我写了这么多的字,他们是一瞬间的事,立在那石碑底下蹲着找名字了。
他们每逢到了家家坟,首先是找名字。比如小林,找姓程的,不但眼巴巴的记认这名字,这名字俨然就是一个活人,非常亲稔,要说是自己的祖父才好。姓程的碰巧有好几个,所以小林格外得意,家家坟里他家有好几个了。
喽啰们字也未见得都认识,甚者还没有人解释他听,“家家坟”是什么一个意义也同“前街”“后街”一样,这么听惯了的也就这么说。至于这么蹲在它面前,是见了他们的两位领袖那么蹲,好玩。
老四同小林恰得其反,非常的颓唐,找遍了也找不出与他同姓的!那么家家坟缺少他一家了,比先生夸奖小林还失体面。以前也颓唐过几回,然而说到家家坟总是欢喜的,也总还是要找。
“啊,看哪个的喇叭做得响!”许许多多的脑壳当中,老四突然抽出他的来,挤得一两个竟跌坐下去了。暂时间又好像没有孩子在这里,各人都不言不语的低头卷自己的喇叭了。
小林坐在坟头,他最喜欢上到坟头,比背着母亲登城还觉得好玩。一面卷,一面用嘴来蘸,不时又偷着眼睛看地下的草,草是那么吞着阳光绿,疑心它在那里慢慢的闪跳,或者数也数不清的唧咕,仔细一看,这地方是多么圆,而且相信它是深的哩。越看越深,同平素看姐姐眼睛里的瞳仁一样,他简直以为这是一口塘了,——草本是那么平平的,密密的,可以做成深渊的水面,两边一转,芭茅森森地立住,好像许多宝剑,青青的天,就在尖头。仰起头来,又有更高的遮不住的城垛。
“小林哥,坟头上坐不得的,我烧我妈妈香,跑到我妈妈坟头上玩,爸爸喝我下来。”毛儿的话出乎小林的意外,他是跪在那里望小林,猫一般的缩成了一团,小林望他,他笑,笑得更叫人可怜他,太阳照着墨污了的脸发汗。
“你妈妈在哪里呢?”
“在好远。”
“你记得你妈妈吗?”
毛儿没有答出来,一惊,接着哈哈大笑——老四的喇叭首先响了。
他们从家家坟转头,先生还没有回。有几个说回家去吃饭,老四不准,“人家烟囱里不看见出烟哩。”先生临走嘱咐过他,“吃饭的时候,我如果没有回,可以放学。”
大家气喘喘地坐在门槛上乘凉。小林披着短褂,两个膀子露了出来,顺口一句:“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老四暗地里又失悔,这一句好文章被小林用了去了,本于《古文观止》上的《黄州快哉亭记》,曾经一路读过的。
(节选自《桥》,有删改)
小说使用了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双重叙述视角,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好处。
【参考答案】
①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比如文中“我”对芭茅巷的主观感受。②第三人称: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比如文中对小林看草时候的心理描写。③双重叙述视角打破了惯常的叙述方式,使读者的审美距离不断变换,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解析】文章用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比如文中对小林看草时候的心理描写。又如“那么家家坟缺少他一家了,比先生夸奖小林还失体面。以前也颓唐过几回,然而说到家家坟总是欢喜的,也总还是要找”。又如“小林坐在坟头,他最喜欢上到坟头,比背着母亲登城还觉得好玩”。文章同时还使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比如文中“我”对芭茅巷的主观感受。“等到进了芭茅巷,车轮滚着石地,有如敲鼓,城墙耸立,我举头而看,伸手而摸,芭茅擦着我的衣袖,又好像说我忘记了它,招引我。是的,我哪里会忘记它呢,自从有芭茅以来,远溯上去,凡曾经在这儿做过孩子的,谁不拿它来卷喇叭?”双重叙述视角自然切换,打破了惯常的叙述方式,使读者的审美距离不断变换,既可以透视人物的心理活动,又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人感到真实亲切,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
一、必备知识
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括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
小说常见的结构手法及作用
1.悬念
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2.抑扬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3.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照应
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5.伏笔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6.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7.衬托
指描绘某一事物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8.铺垫
也称铺叙补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二、提问方式
1.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艺术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分析。
2.请简要赏析某某情节。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艺术点+体现点。所谓“艺术点”是指艺术技巧或艺术特色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三、答题技巧
1.叙述的方式和顺序
顺叙: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插叙:使情节更完整,内容更充实。时空交叉:历史和现实交映,古今对照,凸显主题等等。
2.情节安排的技巧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抑扬使文势曲折多变,增强作品的可读性;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铺垫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精选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左二老爷
青铜
桥镇是水陆码头,商铺林立,旗幌蔽日,每逢集日,卖狗皮膏药的、打把式卖艺的、撂地儿说书的、打竹板唱莲花落的……哭的笑的喊的叫的说的唱的,样样俱全。
这正是热闹的时辰、热闹的场合,平地里忽然钻出一个细小的声音:“左二老爷来了!”你再看,书不说了,戏不唱了,做买卖的也不讨价还价了,齐刷刷地闪到街边。打人缝开处,走来一个矮小精瘦的老者,病怏怏的一副气色,倒比不上他身后跟着的那两杆快枪来得气派。
左二老爷似一阵小风吹过长街,两旁的人便像倒伏的麦浪,齐刷刷地鞠躬致意。左二老爷只微微颔首,眼皮也不抬地走过去。直到那老迈佝偻的身影走出很远,人们才醒过神来,该干啥的还干啥。左二老爷何许人也?非耕非读、不官不商,手上却有丁当哗啦花不完的银钱,眼前有跑前跑后使不完的跟班,外头有甩得开叫得响的威风和脸面,用桥镇人的话说:“手不捉笔,脚不踩地,头不戴纱,不耽误吃香喝辣。”他凭什么!
这三教九流之地、鱼龙杂处之所,免不了生出些事端,骗钱昧货伤人打脸,闹得风波汹涌天昏地暗,只要找到左二老爷,就风平浪静云住雨歇。也因此,不管是江浙大贾,还是沧州豪客,乃至各家店铺,街头摆摊炸果子、卖菜的小贩,只要踩着桥镇的地面,都要孝敬左二老爷一些日用钱,桥镇人管它叫“地皮税”。
这一日,左二老爷照例转完了街,正在富春楼喝茶,突然来了个推独轮车的少年人,一头拜倒在左二老爷身前。原来,这是个打北乡过来卖馍的,头一回来桥镇,刚交了“地皮税”,车子还没扎稳,馍就被哄抢一空。这满街的人,问谁要钱去?左二老爷细细地抿着茶,眼皮也不抬。末了,把茶碗往桌上一顿,说:“去吧,少不了你馍钱。”少年人前脚走,管家后脚上街,提一面响铜锣往十字街口一站,“咣咣咣”三声响过,说:“谁吃了人家的馍,把钱送到富春楼柜上。一个馍,一个铜板。”一个馍,一个铜板?忒贵了些吧!可左二老爷说了,天底下没有白吃的馍!
富春楼一时挤破了脑袋。这边,卖馍的少年人抹着眼泪一路走,忽听身后马蹄声疾雨般撵上来,马上人抬手扔过个手巾包儿,说:“左二老爷说了,您一个外乡人来俺桥镇做买卖,照顾多有不周。这多出的馍钱,就当跟您赔不是了。”
日子快如马蹄,转眼五年过去。县里忽然来了个年轻的新县长,新官上任三把火,剿土匪、惩恶霸、治青皮,砍砍杀杀。桥镇却依然故我。
这一日,左二老爷闷得慌,就去了戏园子里。唱的是豫剧《包文正二下陈州》。演包文正的是光州城来的名角儿赛金锣,一条嗓子盖过了铜锣家伙:
“私访走上陈州道/不戴乌纱不穿袍/不骑快马不坐轿……/水影里庄稼佬/有谁知乔装改扮的开封府尹黑老包……”
听到要紧处,左二老爷忍不住喊声“好”!这时候,邻座来了个长袍客,二十上下年纪,却吸着一杆两尺半长的旱烟袋,一个劲儿喷云吐雾。那长袍客落座时,却坐歪了条凳,身一斜,通红的烟袋锅子猛地蹭在了左二老爷脸上,“滋”的一道白烟过后,空气中顿时弥漫起一股子肉焦味儿。
左二老爷疼得浑身一哆嗦,差点没蹦起来。身后的跟班还没撩起衣襟,左二老爷的手早已伸过来,摁住了。
长袍客似笑非笑地望一眼,问:“这位老爷,没烫着您吧?”左二老爷笑笑,顺手端起茶碗抿一口,眼皮也不抬地说:“不碍事儿,听戏,听戏。”戏台上,锣鼓一紧,赛金锣抖开一条铁打的嗓子唱:
小衙内杨金吾火上浇油真可恼/俺倒要细查细访细盘细问细推敲/查明了真赃实据定斩不饶……
长袍客起身走了。管家说:“咦,这不……”
“你那眼色!五年前推车卖馍娃,今日个坐衙县大人。”左二老爷抿口茶,幽幽地道:“包文正下陈州,是要血溅狗头铡的……”
次日,左二老爷将枪械、钱粮封了,差管家送往县里,自己却关了宅门,去了镇外一处小院,闭门谢客。数日后,打县城快马递来一封素笺,没有称呼和落款:
识时务方为俊杰,知深浅才是达人。你赠我馍钱一吊,我还你性命一条。
【问题】小说的情节处理精妙得当,请结合文本,谈谈这篇小说在情节处理上的艺术特色。
答案解析
【答案】①欲扬先抑,跌宕起伏;先写左二老爷其貌不扬,病秧秧的,为“抑”,再写他在桥镇叱咤风云,欺行霸市,为“扬”。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听戏时面对长袍客的失手伤害,左二老爷却隐忍不发,这异常的表现引起了读者的兴趣。③伏笔和照应,环环相扣。五年前左二老爷对少年的仗义相助为伏笔,五年后县长放他一马是照应;县长铁腕惩治恶霸,桥镇却依然如故是伏笔,结尾的信笺是照应。④意外与巧合,波澜起伏。五年前软弱无依的卖馍少年,如今居然为一县之长,为意外;恰好管辖桥镇,专治左二老爷这样的恶霸,为巧合,正是这样的安排,才使故事跌宕起伏,精彩动人。
【解析】分析此类题,应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内容,着眼于全篇,联系小说常见的写作手法及技巧,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本题可分别从欲扬先抑、设置悬念、伏笔和照应、意外与巧合等几个方面分析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