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4.1流域内协调发展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4.1流域内协调发展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2-25 18:5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第四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节 流域内协调发展
课前导入
2007年夏季,太湖水质恶化导致大面积蓝藻爆发,引发无锡市的水危机。2007年8月以来,无锡市试行“河长制”,加强污染物源头治理,河湖水质逐渐改善。2016年12月,我国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多级河长体系,构建河湖管理保护机制。
为什么要实行“河长制"
河长能协调解决哪些问题
目 录
一、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
二、黄河的调沙减淤
三、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一、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
1.水系和流域的概念
水系:河流干流和各级支流以及连通的湖泊、沼泽、地下暗河构成,又称河系。
分水岭: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
流域:由分水岭所包围的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
2、流域特点
流域从源头到河口、从上游到下游、从左岸到右岸、从支流到干流之间通过水流相互连接和影响,形成完整、独立的自然区域
拓展 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一般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小
2.流速:快或慢,地势起伏决定
3.水位:高或低,水位季节变化大或小(决定于河流的补给类型,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由降水决定;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由气温决定)
4.含沙量:大、小(取决于流域内的植被状况)
5.结冰期:有(长、短) 、无(取决最冷月气温)
6.汛期:长或短,春汛(季节性积雪融化)、夏汛(雨水补给或者高山冰雪补给)
7.凌汛:有或无(河流有结冰期,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8.水能:水能蕴藏量,流量和流速决定
9.补给类型:雨水补给、冰川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
拓展 水系特征
1.流向:干流自....向....流,注入......
2.流程:长或短
3.流域面积:大或小,由支流多少与长短决定
4.河道状况:宽窄、平直、弯曲(入海口是否多分叉)
5.水系形态: 放射状,向心状,扇形状,树枝状
6.支流数量:多或少
7.河网密度:大或小
8.落差大小:大或小
3. 流域水资源的功能
流域内的水资源具有农业灌溉、淡水养殖、提供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发展航运、水能发电、生态保护、旅游等多种功能
对于流域内不同行政区域、不同行业和部门具有开放共享性
生态保护
旅游
淡水养殖
水能发电
农业灌溉
发展航运
提供工业、生活用水
4. 水资源的协作开发的必然性
不同的利益主体对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不同,导致地区之间、上下游之间、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在水资源利用、水质保护中出现利益冲突
同一流域的上下游之间,往往存在利益冲突:
可能出现争建水库或港口码头的现象;
上游大量排污,导致下游污染严重;
上游山区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下游河道淤积、洪涝灾害;
上游养殖或工业发展会污染下游居民用水等。
4. 水资源的协作开发
流域的整体性强、关联度高,需要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统筹管理
流域跨越不同的行政区,需分别行使管理权
因此,需要综合运用工程技术措施和行政、法律、市场等手段对流域进行统筹管理,分担义务、分享权利、协调行为。为流域内各区域提供公平的共同发展的机会。
5. 水资源协作开发措施
上游地区:制定相关法律,实施水源地保护、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措施。
下游地区:下游区域征收费用作为对上游生态保护的经济补偿。
全流域: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全流域进行水量的分配和调度、水利工程建设的布局规划、排污治污管控。
河长制:由中国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为什么要实行“河长制"
由于流域水资源具有功能多样性、开放共享性、整体性强和关联度高以及自然流域跨多个不同行政区。
河长能协调解决哪些问题
河长制可以有效解决上游和下游、岸上和岸下的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等问题。
活动 莱茵河流域水污染防控的措施
莱茵河是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莱茵河不仅是沿岸上千万人的饮用水源和工农业用水的重要来源,还承担重要的航运任务,也接纳沿岸排放的生活和工农业污水,历史上曾一度变成“欧洲下水道”。但是流域内各国经过半个世纪的协调治理,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莱茵河的污染防治。
活动 莱茵河流域水污染防控的措施
1、莱茵河流域内哪个国家最急于改善水质、治理污染 为什么
荷兰。位于莱茵河下游,上中游沿岸国家工业发达,人口众多,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多
2、菜茵河氯化物污染调查的结果显示,法国、德国是污染排放的主要国家。根据“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基本原则,荷兰、德国、法国分别应承担什么责任
法国、德国应主要承担污染的治理责任
荷兰是受益国家,因此荷兰应承担污染治理的资金提供责任
活动 莱茵河流域水污染防控的措施
3、指出莱菌河水污染防控中应用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
行政手段: 成立莱茵河国际保护委员会、签署《莱茵河氯化物污染治理公约》、制定《莱茵河计划》
经济手段: 投资修建污水处理厂、生态补偿协议、产业结构调整等。
技术手段: 发展污染治理技术,开发“莱茵河预警模型”进行实时监测等。
案例探究 黄河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经9个省行政区。
黄河含沙量大,径流量少,存在着上下游之间调沙减淤、水量调控等问题,需要加强流域内的协调发展。
发源地:巴颜喀拉山脉
最终注入:渤海
流经省区:
青川甘宁和内蒙,
陕西山西豫山东。
流经主要地形区:
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案例探究 黄河
黄河上中下游分界:河口(内蒙古)、桃花峪(河南)
主要支流:湟水、洮河、汾河、渭河(最大支流)
问题:
上游:气候趋于干旱,草地退化,荒漠化严重。
中游:水土流失严重
下游:“地上河”问题突出
措施:
上游: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下游:加固黄河大堤。
案例探究 黄河
1、为什么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小?
①黄河含沙量大, 当黄河流到地势低平的下游时, 流速减缓泥沙沉积, 使下游河床不断抬高,形成“地上悬河”;
②河床高于两岸地面, 几乎没有支流汇入。
2、为什么黄河没有成为重要的航运通道?
①黄河径流量相对较小且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常会出现断流;
②冬季封冻;
③泥沙含量高,水位较浅,不利于航运发展。
二、黄河的调沙减淤
1、含沙量大是黄河最突出的水文特征
黄土高原(中游):水土流失严重,导致黄河挟带泥沙数量之多,居世界大河首位。
下游地区:流经华北平原,坡度变小,流速缓慢,泥沙沉积使下游河床不断抬高,因此下游的黄河自古以“易淤、易决、易徙”而闻名。
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严重
华北平原
泥沙淤积,河床抬高。
下游“地上悬河”:
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
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河道变迁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给华北平原人民带来过多次灾害性的洪涝灾害。为了防治水害,两岸不断加高大堤,使得黄河下游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
2、黄河沙患的解决措施
对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侵蚀区):
水土保持是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措施,在黄土高原,由政府投资、补偿,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进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
侵蚀区—需要减少入河泥沙量
2、黄河沙患的解决措施
生物措施
封山育林
退耕还林还草
2、黄河沙患的解决措施
耕作措施
沿等高线耕作
留茬少耕、免耕
2、黄河沙患的解决措施
工程措施
修建梯田和水平沟、打坝淤地、挖鱼鳞坑
2、黄河沙患的解决措施
通过综合治理,有效地减少了从黄土高原进入黄河的泥沙量
案例探究 南小河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
南小河沟是泾河支流蒲河左岸的一条支沟,位于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西南,是黄土高原地区的典型小流域。治理前,这里水土流失严重,每平方千米每年平均泥沙流失量达4300吨,最高可达1万吨。
20世纪50年代,这里开始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根据土壤侵蚀的规律,实行了“保塬、护坡、固沟” 的治理方针。经过几十年的治理,在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综合作用下,南小河沟现在已经是塬面条田连片、沟坡林草茂密,沟底坝库相连,一般暴雨时水不下塬,泥不出沟,农、林、牧业得到全面发展。如今,这里的林大草覆盖率已达84%,被誉为“黄河中游的一块翡翠”。
2、黄河沙患的解决措施
对下游地区河道减淤(堆积区):
①工程措施:通过修建水库,对河流中的大量泥沙进行拦截,实现河流减淤的目的;
②每年在黄河汛期到来之前,应用调水调沙的原理对上下游水库进行联动调度,同时调动上中游的水库向下游放水,在小浪底形成“人造洪峰” ,提高下游行洪输沙能力对下游河道实施全线冲淤,将下游河道中淤泥的泥沙送入大海
2、黄河沙患的解决措施
黄河下游的冲淤平衡,对黄河入海口地区会产生什么影响?
黄河下游的冲淤平衡,会使入海口地区获得稳定的泥沙来源,三角洲面积逐步扩大,河道稳定,不会出现频繁改道现象,入海口地区的生态保护良性发展。
三、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1、调配背景
黄河流域面积约是长江流域面积的40%,但年径流量约是长江的1/15。径流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但人口、生产总值、粮食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10%左右。
①黄河径流量少是黄河又一突出水文特征。
②黄河流域人口、城乡较为密集,耕地数量多,人水矛盾突出。
2、出现的问题
随着工农业发展和人口增加迅速,黄河流域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上下游缺少调控用水的措施,致使黄河下游自1972年出现断流现象。
为什么黄河下游断流现象会越来越严重
自然原因:
①黄河流域大部分流经干旱、半干旱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水量小;
②下游形成“地上河”,无支流汇入;
③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
①流经区域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
②水资源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
3、黄河下游断流的影响
空间范围 主要影响
主河道 ● 河道萎缩,降低了行洪能力,增加了汛期决口的风险
● 干涸河道演变为沙带,增加了土地沙化的可能性
河流沿岸 ● 影响工业供水与城乡居民生活供水
● 影响农田的灌溉用水,农田受旱面积增大
● 水环境容量越来越小,加剧了黄河水污染
● 沿岸大量开采地下水
河口三角洲及海域 ● 海岸侵蚀后退,海水倒灌
● 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 渤海水域失去重要的饵料来源,影响海洋生物的繁衍生存
4、黄河水资源调配措施
1999年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被授权实施黄河水量的统一调度和分配。
● 2009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制定了《黄河取水许可管理实施细则》,依据河流径流量和用水需求的变化,对全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宏观控制和年度调整。
● 黄河流域节水水平大大提高。水资源统一调配体制的逐步建立和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基本保证了在严重枯水年份黄河下游不断流。
活动 对比分析黄河不同河段水资源的利用
黄河2015年总用水量中,农业用水(农田灌溉和林牧渔畜业用水)占79%,工业用水占10%。生活用水(包括城镇公共和居民生活用水)占7%,生态用水占4%。其中,兰州到头道拐、三门峡到花园口两河段2015年分别从黄河取水153.03亿立方米、22.99亿立方米,用水结构如图4.13所示。
活动 对比分析黄河不同河段水资源的利用
1、图4.13 所示两河段的用水结构与全流域的相比,各有什么特点
兰州到头道拐: 农业用水比重大,工业用水比重较少;
三门峡到花园口: 工业用水比重大,农业灌溉用水占比依然最大。
2、从提高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提出改善水资源利用的建议。
①农业方面: 喷灌、滴灌; 推广耐旱型农作物;
②工业方面: 提升工艺流程; 污水处理后再排放等;
③生活方面: 提高水价 洗菜水进行浇花、冲厕所等;
④全流域协调用水,分配用水份额等;
课堂小结
不同的区域
流域内协调发展
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
黄河的调沙减淤
黄河下游断流的影响
调配措施
沙患成因
调配背景
水系和流域概念
流域内水资源的功能
水资源协作开发措施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沙患解决措施
山西省作为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积极开展小流域的治理工作,取得了卓越成效。读山西省某小流域等高线地形图和鱼鳞坑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  )
A.充分利用沟底谷地,扩大耕作业规模
B.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综合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C.通过固沟、护坡、保塬工程,彻底治理水土流失
D.实行轮荒耕作制度,提高土壤肥力
2、图示小流域治理最适合采用农业技术措施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B
A
课堂练习
3.鱼鳞坑是该小流域在陡坡地植树造林的一种措施,人们在挖坑培埂时往往将半圆形的埂筑得中间高、两侧低,其目的是(   )
A.提高鱼鳞坑美观度,增强观赏性
B.增加鱼鳞坑容量,防止坑水外溢
C.使坑内溢水分散流动,减弱径流的冲刷力
D.增强坑埂的坚固度,防止洪水冲毁坑埂
C
下图为黄河花园口至利津河段年均排沙比(河段出口年均排沙量与河段入口年均来沙量之比)与花园口站年均来沙系数(河流含沙量与河流流量之比)关系图。据图完成4~5题。
4.为使花园口至利津河段不淤积,花园口站年均来沙系数应至少在(   )
A.0.007以下 B.0.012以下 C.0.022以上 D.0.032以上
5.该河段来水量增加,必定导致(   )
A.河段含沙量减小 B.河段排沙比减小
C.花园口站来沙系数增大 D.利津站排沙量增大
B
D
(1)简述H河近20年来断流的原因。
H河流域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属于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在350~450 mm之间,灌溉农业较为发达,素有“北方粮仓”之称。下图为H河流域位置及区域简图和1981~2005年H河断流天数曲线图。
气候变化导致降水减少;
上游水库蓄水过多;
沿岸地区工农业生产用水增加。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
分析H河断流对下游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影响。
H河流域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属于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在350~450 mm之间,灌溉农业较为发达,素有“北方粮仓”之称。下图为H河流域位置及区域简图和1981~2005年H河断流天数曲线图。
降水减少,气候变干;
地表水资源不足,导致草场退化、林木矮化,
许多湿生植物被耐旱植物代替;
加剧土地沙化、盐碱化;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3)结合所学知识,提出缓解H河断流的对策。
H河流域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属于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在350~450 mm之间,灌溉农业较为发达,素有“北方粮仓”之称。下图为H河流域位置及区域简图和1981~2005年H河断流天数曲线图。
合理调度水资源,强化全流域管理;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
发展科技,改进灌溉技术,提高用水效率;
加强水源涵养,减少支流断流;
开辟新水源,提高水资源的再生能力。
(3)面对该河流连续发生断流,说明政府应发挥的积极作用。
H河流域地处我国农牧交错带,属于半干旱气候,年降水量在350~450 mm之间,灌溉农业较为发达,素有“北方粮仓”之称。下图为H河流域位置及区域简图和1981~2005年H河断流天数曲线图。
河流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整个流域内进行,
统一管理和分配,考虑到各地区的利益;
通过立法,规范流域资源的利用;
通过工程措施和管理方法,合理配置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