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阿来
1
2
品味优美语句在文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体会作者以一滴水的视角去游览丽江的新颖构思。
3
体会与感悟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掌握“水”的行踪,弄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在我国的西南边陲,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她的名字叫丽江,因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喜聚的地方。作家阿来以一滴水的独特视角,带领我们去游览这座古城,更增添了一份新奇的美感。今天
我们就来赏读这篇佳文
——《一滴水经过丽江》吧!
阿来,男,藏族,四川省马尔康县人,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获奖者,四川省作协主席,兼任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
2012年6月,阿来第三次来到丽江,应允写一篇“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有关丽江的文章。但如何着手,阿来心下茫然,他说:“丽江很好,写丽江的文章也很多,但我总觉得很多文章并没有写出丽江的精髓。丽江的精髓是水!从玉龙雪山上的冰雪,到黑龙潭这些水体,乃至古城中淙淙流淌的河水,水是丽江之美的载体和精魄。”最终,阿来匠心独运,以一滴水这个独特的视角,写成了这篇美文。
游记是散文的一种,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它以叙述为主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具有形式灵活、文情并茂的特点。
驿道( ) 草甸( ) 砚池( )
蘸到( ) 模样( ) 翡翠( )
眺望( ) 擦拭( ) 硕大( )
yì
diàn
yàn
zhàn
mú
fěi
tiào
shì
shuò
漫溢:
苍劲:
眺望:
硕大:
依止:
轻盈:
目眩神迷:
指水满向外流。
指(树木、诗文、字画、歌声等)苍老挺拔。
指从高处远望。
高大。肥大,巨大。
依托,依附。
形容人或物(女子、蝴蝶等)动作、姿态轻柔优美漂亮。
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整体感知
文章以“一滴水经过丽江”为题妙在何处?
一滴水经过丽江
“我”
时间、空间
对象
标题点明了文章的内容与地点,新颖别致,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滴水在什么时候经过了哪些地方?在文中标划出来,把握一滴水的游踪,并说说文章的写作顺序。
古代:
玉龙雪山
驿道
纳西族村庄
草甸
落水洞
现代:
黑龙潭
四方街
小桥
店铺
纳西人院子
果园和田地
金沙江
(白天—黄昏—夜晚—黎明)
写作顺序
(1)从古到今、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
(2)从高到低、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
玉龙雪山
纳西族村庄
古城四方街
金沙河
按照一滴水的游踪,给课文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
(第1—5段)
以水滴“自叙往事”的方式,叙写历史。由高而下,从雪峰直入地下。
第二部分
(第6—16段)
以水滴“旅途记事”的方式,描写现在。平地起伏,接近游人的视角。
精读细研
1、根据文章前两段的介绍,“我”这“一滴水”是怎样形成的?
“我”是由雾气化成的一片雪,然后变成坚硬的冰,成为冰川的一部分,再遇到阳光,融化成一滴水。而在成为雾气之前,“我”也是一滴水。
2、一滴水在去丽江坝的路上都看见了些什么?
1.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
2.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作杜鹃,叫作山茶。
3.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
4.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
景美
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
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了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
历史
渊源
名声传播
厚重的历史感
3、一滴水在进入四方街以前看到了哪些景象?
(1)看见了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
(2)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
(3)看见了花与树。
(4)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
(5)看见了古城,看见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见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
自然风景之美
合作探究
只有用美的语言,才能描绘出美的事物,请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1、作者将自己比作一滴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写这滴水在丽江的旅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丽江水多,水美,使行文生动有趣,有地域特色,吸引读者。
2.如童话般奇幻,充满童趣。
3.第一人称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2、文章第14段的描写极其细腻,从多角度来品味这一段文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从视觉的角度来描绘丽江古城的繁华,五彩斑斓,五光十色;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丽江人民的闲适与怡然自乐;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夜晚水的冰凉。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热爱与赞美。
一滴水经过丽江
“我”由雪变成冰川,再变成一滴水
一滴水的漫长旅行
来到丽江坝
奔流走过草甸、落水洞的情景
仰望着玉龙雪山兴奋地来到丽江古城
在四方街的漫游历程
一滴水奔流到金沙江边,汇入了江海
风景美
民俗美
热爱
向往
本文用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写出了丽江古城的美丽和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丽江的喜爱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