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2 回延安
贺敬之
(第二课时)
话延安——描绘见到亲人的热烈场景
第三节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选择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事物,渲染气氛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语言描写
典型场面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语言描写
典型人物
神态描写
典型环境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比喻、夸张
滔滔不绝、唾沫横飞的热烈。
(1)环境的烘托、渲染,说明延安人的热情、好客;(2)选取有代表性的老爷爷、中青年和娃 娃三代人,写出了延安人的贡献和成长(3)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方法,“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从侧 面反映谈话 的情 投意合,谈话内容丰富异常。
读了这一节,我们看到了什么画面 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内容的
画面:我们看到了亲人相见的热烈、真挚之情,看到了延安人的成长和美丽、淳朴的心灵,
看延安——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四节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夸张
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
承上两句
从镜中看延安,一览无遗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排比
拟人
描绘出延安10年来的变化
形象鲜明可爱
(1)用“换新衣”写延安的变化,是拟人手法,这样写,既有鲜明的形象,又包含着丰富的感情。
(2)在具体描写延安变化时,作者选择典型的材料,用夸张、比喻、排比的手法,延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便跃然眼前。
诗歌第四部分,是怎样来具体写“换新衣”的
颂延安——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第五节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夸张
从延安向全国扩展的大好革命形势
回顾延安历史,延安人民前赴后继,似滚滚延河水不断向前
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念之情。
诗歌采用了“信天游”的民歌形式,具有地方特色,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诗人运用了“信天游”民歌的形式歌颂延安。这种诗歌形式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起来悠扬高亢。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揭示事理。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羊羔吃奶”起兴,比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
再有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也是民歌中经常采用的,它们会为诗歌增添了亲切、活泼的感彩。这首诗里还有不少陕北方言,如多次出现的叠音词“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白生生”“一口口”等,一些儿化音“紧紧儿”“手把手儿”等。总之,用“信天游”的形式歌颂延安,抒发诗人心中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这首诗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如何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这是孩子对母亲的深情。这种感情产生于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当年,诗人与千万热血青年一样,从祖国各地奔向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生活、学习、战斗。后来,诗人又和千万革命青年从延安走出去,走向全中国。可以说,延安像母亲一样哺育了一代革命者。十年后,诗人重回旧地,心中千言万语,奔涌而出,这是从血管里流淌出来的孩子对母亲的深情。诗人歌唱延安,其实也是在歌唱中国革命。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根据下面的提示深入体会,完成练习。
1.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
文中第六诗节和第七诗节中“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带”“来”“怀”字字押韵,诗行错落有致,读起来高亢悠远,充满了韵律美。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中“几回回”是陕西方言,表示一回又一回,数量多。下文“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一……又一……”的意思。“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中的“白生生”是陕西方言,表示很白。
2.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描摹了当地的生活细节和场景。试找出几处,感受陕北的地域风俗。
品味下列诗句,说说修辞手法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3.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4.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1.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揭示了“我”和“延安”
的关系。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重回故地的无
限欣喜之情,好像延安一切都有了生命,都在欢迎自己回家。
3.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延安的巨大的喜人的变化。
4.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延安的浓厚感
情和对延安旧貌换新颜的由衷歌颂。
赞美之情
激动
感激
真挚
喜悦
热爱
回延安
回延安
忆延安
话延安
看延安
颂延安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写出阔别十年重回母亲延安的怀抱,以及与亲人相见的喜悦,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共23张PPT)
2 回延安
贺敬之
(第一课时)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节奏;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感受作者抒发的浓郁的故乡亲情,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
延安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从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体会阔别十年之后,诗人对于延安的思想感情。
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剧作家。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主要作品有《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出版有诗集《放歌集》《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等。
本诗选自《贺敬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1956年,诗人从北京回到了曾经生活过的革命圣地延安,看到了十年中延安的巨大发展变化,内心充满激动和喜悦,于是用陕北“信天游”的形式写下了这首抒彩浓郁的诗歌,歌颂了党中央的伟大,表达了对延安人民深厚而真切的无产阶级感情。这首诗发表在1956年6月的《延河》上。
信天游是流行于陕北一带的一种民歌形式,又叫“顺天游”。曲调淳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歌词一般是上下两句构成一节,经常是上句比兴,下句点题,表真实情感。短的只有一节,长的可达数十节。每节的上下两句都押韵,多节可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演唱时,用同一曲调(有时稍加变化)反复演唱。
《回延安》是采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现代诗,其新意在于:
(1)描写革命生活,抒发革命情感;
(2)多用普通话而少用陕北方言;
(3)比兴句少,直接叙事抒情的诗句居多。
mó
pàn
kuàng
zhǎn
méi
dǔ
盏 登时 糜子 油馍
dēnɡ shí
脑畔 眼眶 羊羔 白羊肚
ɡāo
窑洞 搂抱
yáo
lǒu
心窝:
糜子:
脑畔上:
白生生:
几回回:
人体上心脏所在的地方。
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各物。
文中指窑洞的顶上。
陕北方言,表示很白。
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表示数量多。
第一节:抒写久别后回延安时的激动与喜悦之情;
第二节:回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情景,表达对延安的感激之情;
第三节:写与延安亲人欢聚的感人场面,表达亲人相聚的喜悦之情;
第四节: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表达对延安建设成就的赞美之情;
第五节:赞颂延安在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功绩,并展望它的美好前程,
表达诗人的惜别之情。
朗诵全诗,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延安
延安
回
延安
忆
延安
话
延安
看
延安
延安
回
忆
延安
延安
延安
话
看
颂
情感:
线索:
朗读课文,说说每部分应读出怎样的感情,思考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一、抓住带有感彩的心理描写的词语;
二、抓住诗中的议论句、抒情句;
三、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的词语;
四、抓住描写景物、场景等的句子;
五、抓住省略号、问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
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方法:
全诗以诗人离别十年后重返延安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为线索,
即“重逢——回忆——赞美——展望”。
朗读课文,说说每部分应读出怎样的感情,思考诗人是按照怎样的线索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一
激动、跳跃
二
深厚
三
真挚、亲切
四
热情、明快
五
激越、昂扬
回延安——抒写久别重逢的激动和喜悦
第一节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无法控制内心的激动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动作描写
夸张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夙愿已偿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欢迎场面的热烈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拟 人夸张直抒胸臆动作描写见到亲人的激动借 代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抓”“贴”等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双手搂定宝塔山”的“搂”字,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唱”“笑”“招”具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强烈、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想念。
忆延安——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二节
比兴手法
养育之恩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委婉含蓄,寓意深远。
比兴手法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火热的战斗和学习的生活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培育之恩
对母亲延安的怀念和感激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两句, 具体地写出了诗人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延安的“小米饭”,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哺育着作者长大成人,因此,作者像吃奶的羊羔“眼望着妈”一样,对于延安,感激不尽;就像树梢树枝树根根,紧连一起一样,延安与作者,同样是血肉相连,那里是“亲山亲水有亲人”!
第二部分中,延安母亲到底教会了作者些什么
为什么这样写
诗不宜直说。内容、文字要概括,形象与思想要具体,正因为如此,这首诗运用了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借代、拟人等方法,揭示了诗人对于延安热爱、感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