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安塞腰鼓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安塞腰鼓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5 13:2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3 安塞腰鼓
刘成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安塞腰鼓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它是黄土高原的产物,其粗犷、雄浑的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浑然一体。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源远流长,风格独特,融舞蹈、音乐、武术于一体,具有队行多变、刚劲、豪放的特点。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刘成章,生于1937年,陕西延安市人,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写于1986年,它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内蕴的诗性礼赞。
“安塞腰鼓”对从小生长在黄土高原的刘成章影响相当大,当他远离家乡后,脑际里常回闪着“安塞腰鼓”那气吞山河的恢宏气势,耳畔回旋的是“安塞腰鼓”爆发的鼓点。
20世纪80年代,刘成章面对祖国在改革开放中体现出的蒸蒸日上的情况,心中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决定用“安塞腰鼓”这种特定的意象来传达他对生活、对时代的感受,传达他对生命的理解。于是,他用洒脱的文笔、淋漓的激情挥洒出了《安塞腰鼓》这篇激扬生命的浪漫散文。
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指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达方式多种多样。“神不散”是指散文的主题要明确而集中。
文体特征总结:
(1)表现手法灵活,富于变化发展。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以夹叙夹议、状物写景、由景触情。它不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完整的人物形象,也不要求展示矛盾发展的全过程。
(2)语言朴素和谐、凝练优美。散文的语言是最有风格的语言,作者可用不同风格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思想、经历、爱好、个性等。
瞳仁 恬静 亢奋 晦暗 束缚 羁绊
闭塞 冗杂 严峻 震撼 磅礴 渺远
大彻大悟 叹为观止 戛然而止 蓦然
kànɡ
chè
zhǐ

huì
jiá

hàn
jùn
tónɡ
tián


rǒnɡ
miǎo

亢奋:极度兴奋。
晦暗:昏暗,这里是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羁,约束。
蓦然:突然,猛然。
冗杂:繁杂。
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渺远:遥远。
大彻大悟:彻底觉悟或醒悟。
元气淋漓:文中指生命力充沛、强盛。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浏览课文,完成文章结构图。
第一部分(1—4)
第二部分(5—27)
第三部分( )
写安塞腰鼓(表演前)的安静氛围。
写安塞腰鼓( )的舞姿和鼓声是生命的赞歌和力量的赞歌。
写安塞腰鼓( )的寂静。
第一部分(1—4)
第二部分( )
写安塞腰鼓( )的安静氛围。
第一部分( )
1—4
表演前
5—27
28—30
表演结束后
表演时
1-4段沉稳期待,中速不乏力量;
5—27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 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段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稍慢。
朗读提示
写安塞腰鼓表演前的安静氛围。
第一部分
写安塞腰鼓表演时的舞姿和鼓声是生 命的赞歌和力量的赞歌。
第二部分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排比,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制
比喻,表现后生们从沉静陡然转为热烈打鼓时的激情。
排比、比喻、反复,具体地写出了打腰鼓时的声响、阵势、风姿、舞蹈场面的壮美。突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读来节奏分明,铿锵有力。
直接
描写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索,隆隆隆隆的犁间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观众的心变成牛皮鼓面”从人的感受的角度写安塞腰鼓多释放出磅礴能量和对观众产生的奇特效应。它震撼人心,使观众受到感染,产生了心灵共鸣。
“隆隆”既是拟声词又是叠词。反复使用,生动形象有强烈地表现出安塞腰鼓声响的特点,气吞河山的场面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让读者产生联想,有身临其境的效果。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愈捶愈烈!形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秘密!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交错运用了排比和反复两种修辞手法,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将安塞腰鼓所表现出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句式丰富多样,短句和长句搭配,使整段句子错落有致,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
交织等一连串动词,运用了独词句,令人仿佛置身于沸腾的群舞中,应接不暇。同时也是短句,短促有力,可以持续地、有节奏地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
本文用得最多的修辞方法是什么?是怎样使用的?有什么好处?
排 比
(1)句内部的排比
(2)句与句之间的排比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好处:使文章语言有气势,节奏明快,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而这和本文所描写的对象安塞腰鼓的特点是相吻合的。
从用词方面说:叠词、反义词
从句式上说:铿锵的短句、独词句
从修辞上说:比喻、排比、反复
从写法上说: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内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本文的艺术特色
安塞腰鼓“好”在哪里,用“好一个________的安塞腰鼓”的句式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
壮阔
豪放
火烈
有力
元气淋漓
惊心动魄
奇伟磅礴
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文章反复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有何作用?
结构上:是文章的主线,将第二部分(第5—27段)很自然地分为四层,使文章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整齐有序,节奏感强。
内容上:从场面、声响、击鼓的后生、舞姿四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的“好”,使安塞腰鼓的内涵不断加深,突出了安塞腰鼓震撼人心的力量美,也使作者的赞美之情不断深化。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这里以第二人称“你”来写黄土高原,有何作用?
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产生一种与作者对话的感觉,亲切自然,便于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便于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对黄土高原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把“多水的江南”比作“易碎的玻璃”,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江南的婉约柔和。这里并非对江南和黄土高原作评判,而是在对比中突出黄土高原的粗犷豪放,进而表现黄土高原所承载的安塞腰鼓的豪迈气势,表达作者对安塞腰鼓所蕴含的生命力量的赞美。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句话是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深情礼赞。在作者看来,黄土高原上的人“朴实”“沉稳”“安静”,还保存着生命的“元气”,积蓄着原始的力量。
为什么说“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人们看了震撼人心的腰鼓表演后,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从内心喷薄而出,因鼓声而产生的丰富想象力还处于最活跃的时候,久久不能平静,热血沸腾的内心与“寂静”的黄土高原产生极大的反差,因而感到“陌生”。
相对而言,中国西北较为贫穷落后,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在20世纪80年代,西北好像确实落伍了。但“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朴实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强力喷发,震惊世人。作者歌颂西北汉子,意在表明,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读了本文,你对西北高原的民俗文化有了怎样的认识?
①西北高原有高粱地,有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有杂着草根的土浪,等等。
②西北高原的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有着沉稳而安静的一面,更有着豪放而强壮的一面,他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元气淋漓,可以释放出奇伟磅礴的能量。
③在国家开发大西北的战略背景下,西北人民将会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作为源远流长的黄土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安塞腰鼓,将具有更深厚、更积极的文化意义。
安塞腰鼓
激昂的腰鼓
寂静的腰鼓 
表演前
表演中
表演后
安静的腰鼓
宏伟的场面
雄壮的响声
击鼓的后生
奇丽的舞姿
《安塞腰鼓》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 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 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