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期中考试卷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那一天,一架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投下了一个“大炮仗”,伴随着升腾而起的蘑菇云和一声巨响,耀眼的光芒让大漠上空又升起了第二个“太阳”。中国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我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抢在法国前面,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这颗成功爆炸的氢弹,不仅“炸”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坚毅品格,更“炸”出了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勇气、信心、智慧和力量,由其凝练而成的“两弹一星”精神,更成为催人上进的精神食粮。
“在戈壁荒漠上,穿军装和不穿军装的人,隐姓埋名,历尽艰辛曲折,为民族的兴盛和老百姓扬眉吐气做着有用的事。这是一份家国情怀,更是一种使命担当。”杜祥琬说。
1960年底,在原子弹研制逐渐走上正轨、重大攻关进展顺利时,氢弹的预研工作被正式提上日程。
氢弹是真正的热核武器。不同于原子弹依靠核裂变产生能量造成杀伤,氢弹凭借核聚变反应,能够产生数十倍乃至百倍于原子弹的威力。
中国开始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时,还有一些资料,在当时有核国家封锁遏制的严酷局势下,中国氢弹研制攻关中没有一点可供参考的信息资料,只能从概念研究、原理探索起步。
1960年12月的一个早晨,在钱三强的组织下,一群年轻的科学工作者秘密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
1961年初加入的于敏是队伍中的灵魂人物。
1951年,从北京大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所时,于敏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改学原子核理论。历经10年刻苦研究,于敏发表了专著、论文20余篇。
与上次不同,这次于敏是从基础性很强的科研领域,转到氢弹原理这个应用性很强的领域。这次转身,对一个刚刚崭露头角的青年科学家来说,意味着巨大牺牲——核武器研制集体性强,需要隐姓埋名常年奔波,从此,他的名字从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消失了。
除了组长黄祖洽、副组长于敏,理论组最初成立时还有蔡少辉、萨本豪、刘宪辉等人。后来,擅长粒子物理的何祚庥也加入进来,领导具体业务。此后队伍逐渐壮大,最多时有四十多人,绝大多数都是三十岁上下的年轻人。
经过仔细分析,于敏认为在原子弹中加入聚变材料虽然能够提升其威力,但由于聚变材料燃烧不充分,威力虽有提高,但较氢弹仍相去甚远。
于敏一边忙着给科研人员讲课,提高大家的物理概念和分析能力,一面日夜思索寻求大幅度提高热核材料燃耗的可行途径。终于他想到了一种方案,立即组织力量进行计算验证,并很快看到了成功的苗头。
在对大量计算结果抽丝剥茧地研究、对多个可能模型反复数值模拟后,于敏和团队发现了轻核材料燃烧过程中几个特征量与释放能量的关系,并找到了实现自持热核反应的关键条件,逐渐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1966年12月28日,罗布泊上空传来一声巨响,经过对所获爆炸数据的分析,研究人员得出结论,氢弹原理试验成功。“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事后曾这样评价,这是我国掌握氢弹的实际开端。按这个时间点算,从突破原子弹到氢弹原理试验成功,我国只用了两年零两个月。
半年后的1967年6月17日,同样在罗布泊,由徐克江机组驾驶的轰炸机从空中投下携带降落伞的氢弹。在闪过一束盖过太阳的耀眼光芒后,紧接着传来一声巨响,强烈的冲击波横扫过罗布泊,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两年零八个月,我国创造了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的世界最快速度。
氢弹这曲改变了新中国命运的交响乐,是成千上万人努力拼搏合奏出来的。于敏也一直表示,“不要叫我‘氢弹之父’,我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卒子’。”
与于敏一样,因研制氢弹改变了命运的人,还有很多。
2022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广大航天青年,希望广大航天青年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勇于创新突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回望历史,55年前的那一声巨响、那一束耀眼的光芒,不仅在我国科技创新的长河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由它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也早已穿越时空,照耀着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不断创造新的奇迹,攀登新的高峰。
(摘编自都芃 孙瑜《从原子弹到氢弹两年零八个月背后的创新奇迹》)
材料二: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眼中的科学家精神是怎样的?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发布的“青少年眼中的科学和科学家精神”调查显示,对于科学家精神,72.9%的受访青少年首推“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在受访青少年选出的科学家最令自己佩服的品质中,有家国使命感(66.7%)排在第一位。
在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精神传承感召下,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开始在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挑大梁、当主角。
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在各大高校,一批批青年科学家和科研团队走向广阔天地,取得了众多重大科研成果,“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未来已来,青春元宇宙发出回响。我们倡议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为引领,创新报国,踔厉奋发,共同逐梦星辰大海。
(摘编自崔丽 韩飏 先藕洁《致敬科学家精神!青春元宇宙回响创新自立最强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研发到爆破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B.氢弹是凭借核聚变反应,产生数十倍乃至百倍于原子弹的威力的热核武器,与原子弹依靠核裂变产生能量造成杀伤有区别。
C.于敏在忙着给科研人员讲课的同时,还日夜思索寻求大幅度提高热核材料燃耗的可行途径,想到方案后立即组织力量进行计算验证。
D.研制氢弹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也影响着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领域勇当大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在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信息资料的情形下,从概念研究、原理探索起步进行氢弹研制攻关的工作。
B.1961年初加入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的于敏是队伍中的核心人物,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改学原子核理论。
C.材料一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氢弹成功爆破的创新奇迹,氢弹的成功爆破是成千上万人努力拼搏的结果。
D.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大高校,众多重大的科研成果来自高校的青年科学家和科研团队。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精神传承感召”的一项是(3分)( )
A.航空工业沈飞新机装配试制中心的董舒说,罗阳的航空梦,是航空人的报国梦,更是中国的强国梦,“我要像罗阳一样,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做出青春贡献。”
B.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的学生陈新龙说:“袁隆平院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深深激励着我。我将以袁老为榜样,创新争先,躬耕实践。”
C.四川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的学生罗杰感慨道:“我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张洪沅先生的科学家精神一直激励着我。我们这一代青年将砥砺奋进,为国家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贡献力量。”
D.清华女博士白蕊带领的研究团队在RNA剪接体的研究中取得了进一步的突破,率先发表学术论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奖典礼上,白蕊拿下了“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奖项。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构思脉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科学家精神的具体内涵。(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棉衣
孙博闻
隆冬已至,惹得人频频打颤。
这片老城区建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些年头儿了。顺子一家就住在这儿,据街坊邻居讲,顺子一家四口,除了顺子还有一位体弱多病的老母亲,她患了耳疾,听不清人讲话;有一位骨瘦如柴的老父亲,他常年都抽着散花牌的烟;还有一个已经远嫁他乡的姐姐,好几年都没联系了。这一家的生活过得清苦贫寒,顺子在家附近给人打零工,卖过报纸、洗过鞋、修过自行车,最近又换了份差事——在巷子口给过路的人发单子。老父亲愈加年迈,身体不吃力了,帮街坊邻居收收废塑料瓶,也赚不了几个钱。老母亲更不中用了,半聋的她整天呆滞地望着窗外,盼着儿子回来,偶尔蹬蹬那个一碰就“吱扭”响的老缝纫机,做几个簡单的手工。
冬天的早晨,天色亮得特别晚。顺子还没等天亮就摸索着出门了,留了几个昨夜的馒头在小方桌上,好让父母起床后垫垫肚子。顺子一如往日地来到巷口发单子,他琢磨着等干完今天这份工,就去集市里给父母添件棉衣。今年的冬,实在是冷得让人受不住。寒冷好似把老城区的人们紧紧地锁在了屋里,一上午过去了,顺子也没发出去几单。顺子有些着急了,不断搓着那双紧握着单子的被冻得通红的手,跺着穿了好几个年头儿都有些开胶了的鞋子,神情无助又局促。冬日里的一整天实在是溜得飞快,眼看夜色将至,顺子一咬牙,急急忙忙收起没发完的单子,骑着那辆旧得不能再旧的自行车向集市驶去。看着五花八门的开襟棉衣,顺子露出了辛苦一天后久违的笑容,而后紧接着脸色就黯淡下来了。他与卖衣服的女人不断交谈着,问来问去要几个钱,声音有点儿颤抖,语气里夹杂着哀求。那个女人似乎可怜他,按比平时低很多的价钱卖给了他。顺子把选好的棉衣挂在车把上,随即将口袋里被捏得皱皱巴巴的钱递给了那个女人。夜色越来越暗了,看不清顺子的表情,无法辨别是难堪还是满足。随后,他一转身,骑上车子,飞快地向家的方向驶去了。
昏黄的路灯在漆黑的夜晚显得格外温暖澄亮,树上本已没剩多少的叶子还在不断被风吹散,最后被行走在寒冬里的人们踩在脚下。顺子一如既往地将自行车倚靠在楼道,然后进了屋。屋中的父母早已准备好几碟咸菜和一碗粥,静默着等儿子归来。“爹,娘,我回来了。”顺子的语气故作轻松。“快坐下吃吧,在外受冻了吧。”父亲一边拾掇着塑料瓶子一边说着,声音有些哑。顺子摇头道:“不冷!今儿生意特别好!”边说边将买来的棉衣递给老母亲,比划着让母亲套上。父亲缓缓抬起佝偻着的背,嘬了口烟,皱了皱眉头,然后问:“几个钱?”顺子咬了口馍,笑着说:“不值钱。”父亲低下头继续拾掇起塑料瓶,没再吭声。母亲坐在床边反复端详着新衣服,神情有些欣喜,又似乎溢着心疼。
再过半个月就是新年了,近些日子又飘起了雪。顺子熟练地操起火炉生起了火,木柴在火焰里噼里啪啦地响,泛起点点火星。母亲躺在床上一阵一阵咳喘,父亲叹道:“一入冬啊,你就受不住,年年都这样,拗着不去看病,谁劝都不肯呐。”顺子挠了挠头,有些用力,而后透着燃燃的火光痴痴地望着母亲,一句话也说不出。
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除夕前夜,她走了,静悄悄的。外面还飘着雪,父亲神情哀伤,在一旁默默地整理着母亲的遗物,安静的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顺儿。”父亲叫道,“这是你娘留给你的,她让我撇下的。”顺子接过父亲递过来的棉衣,再也忍不住了,突然悲恸起来。听父亲讲,母亲早一个年头就开始为顺子做棉衣了,她身体不好,老了眼也花,一天做不了多少,但她每天都会坚持做点儿,一来二去,就做成了。顺子紧紧地抱着怀里的棉衣,似有难言之隐,站在门槛边久久不能回神。
新年的炮声放得响亮,黑白电视机里的春晚节目热闹非凡。父子俩待在空荡的房间里,感受置身于时间里的沉寂,若有所思。父亲无神地看向电视,嘬着烟,发出浅浅的哀叹。一旁的顺子静静地望向窗外,漫天飘散的雪花与散落在地面的红色炮纸碰撞,静谧与热闹在此刻相交。恍惚间,顺子似乎看到了孱弱的母亲坐在昏暗的灯下一针一线缝制棉衣的模样,她佝偻着背,戴着一副老花镜,手指套上了顶针,脚踩得那缝纫机吱吱作响。那一刻,她安静无声,却又好似热情恣肆。
这个大雪夜晚即将过去,似乎将失去一切与它连接的线索,只有记忆,将会以一种深刻的不可触及的形式,存留在顺子的心里。
往后的每一年春节,顺子都会照旧穿起母亲为他亲手缝制的棉衣,这件满溢着无声母爱与火热温度的棉衣,成了他今生最珍视的礼物。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顺子坐在窗前静静地写下:冬去春来,爱无声,却常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多处可以感受到顺子一家的清苦贫寒,如没有多少收入、年老体弱的父母,顺子开胶了的鞋子。
B.母亲“偶尔蹬蹬那个一碰就‘吱扭’响的老缝纫机”,为后文母亲过世留给顺子棉衣埋下伏笔,令人感动。
C.顺子去买棉衣时露出笑容,他为能孝顺母亲而感到满足,“紧接着脸色就黯淡下来了”是怕带的钱不够。
D.最后写“顺子坐在窗前静静地写下:冬去春来,爱无声,却常在”,说明顺子很有文化,且有诗人气质。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寒冷好似把老城区的人们紧紧地锁在了屋里”运用了比拟的手法,体现冬季的寒冷。
B.“搓着……冻得通红的手”“跺着……”等细节描写,表现出顺子出工不利的着急和无助。
C.“黑白电视机里的春晚节目热闹非凡”与“空荡的房间”形成对比,突显顺子的绝望。
D“顺子似乎看到了孱弱的母亲……缝制棉衣的模样”运用想象,写出顺子对母亲的思念。
8.简要分析画横线处环境描写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最后一段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谦弗许,以疾免,卒于家。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粲二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
(节选自《三国志·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
B.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
C.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
D.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宾客,古代有客人的总称、门各、别国来的便者、古代豪门所养的食客等意。现代汉语只保留客人的意思。
B.侍中,古代官职名。秦汉之时,侍中为少时属下宫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元以后废止。
C.下车,有官吏到任、从车辆上下来等意,文中指官吏到任。
D.“善属文”中的“属”意思是撰写,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将军何进因为王谦是公卿望族的后代,于是想要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王谦的儿子王粲,但王谦没有答应。
B.蔡邕赞赏王粲有特异的才能,即便蔡邕的才学有很大名气,在朝廷中地位显贵,他还是觉得自己比不上王粲。
C.刘表因为王粲相貌丑陋,身体瘦弱,行为不拘小节,不很器重他。刘表死后,王粲劝说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附太祖。
D.王粲学识广博,有问必答。当时旧的礼仪制度荒废破坏,恢复建立新的礼仪制度,都是由王粲一直主持这件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是如何体现王粲“富有才华”的形象的?(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①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②空文藻,云雨荒台③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注释】①宋玉,字子渊,楚国文人。②故宅:江陵和归州(秭归)均有宋玉宅,此指秭归之宅。③云雨荒台: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之“先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是推崇楚国著名文人宋玉的诗。诗人亲临宋玉故居凭吊,体会深切,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B“风流儒雅亦吾师”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宋玉风流的文彩、儒雅的仪表,堪称“我”的师长。
C.颔联包含动作描写:面对千秋往事,诗人惆怅不已,洒下泪水,虽然与宋玉生在不同的朝代,但萧条感相同。
D.颈联引用宋玉《高唐赋》中的故事,这个故事充满荒诞之感,用以说明世事变化无常,充满虚妄。
16.试比较此诗与杜甫《登高》一诗所用抒情方式的异同。(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短歌行》中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两句是对天姥山上天气和环境的描写,渲染了一种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写仙人们的出场作了铺垫。
(3)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元成18~20题。
一次电视采访中,主持人请谢芳留下墨宝,总结自己的表演生涯。谢芳拿起笔, ① ,写下五个字——无私亦无畏。这是谢芳的表演哲学,也是她对所钟爱电影的真情告白。
《青春之歌》明谢芳的成名作,也是处女作。在拍摄过程中,谢芳体会到演员不是跑腿的、唠嗑的、游玩的,轻轻松松、 ② ,而是苦力工,吃的是苦力饭,干的也是苦力活。
1959年10月1日,《青春之歌》在北京公映,反响极为轰动,电影院全部爆满,很多影院24小时放映,昼夜不停,观众甚至 ③ 排队买电影票。
作品是演员的生命。谢芳记得谢晋导演说过,拍一部电影好比手捧一窝水,自始至终要做到滴水不漏,如果东洒一点,西洒一点,最后水都漏完了,电影也就砸了。谢芳把它当座右铭,每次表演都如高空举水,小心翼翼、精益求精。
谢芳拿到剧本后都会仔细揣摩台词动作并在台词动作跟日常生活的对照中将好的、尚好的和不合理的分别加以渲染、润色以及跟导演商量后予以修改。“台词要发自人物肺腑,去掉旁枝剩杈,尽可能做到惜字如金,弹无虚发。”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_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这里是承德,一座深远而厚重的城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颗“紫塞明珠”,感受这片非凡热土上的无尽魅力。
穿行在茫茫林海间, ① 。朗朗晴空、悠悠碧水、茫茫林海,在塞罕坝,给人带来心灵上的悠然与舒适。以塞罕坝精神为引领, ② 。承德正在河北率先争创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推进高水平生态建设上再建功立业。
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 ③ ,传承好、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面对新的考题,承德将在全国率先全面开展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组建一支由遗产监测、勘察设计、古建施工、工程管理、文保科研等多学科合作的综合性文保团队,建立承德古建筑保护信息库,逐步向主动预防性修缮转变。承德正全力抓好文物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深入挖掘文物精神内涵,让文物遗产不断焕发新光彩。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公园里,一位母亲对另一位母亲说:“我们是男孩,我们三岁半。你们呢?”
B.语文老师对学生们说:“我们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C.当我们想到劳动时,也只有在这时,我们才觉得我们太老了。
D.校长在新生大会上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樊锦诗把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管理工作当作终身事业,在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初来乍到,莫高窟几乎是废墟,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没有交通工具,信息也特别闭塞。一个20多岁的姑娘,在这里住土房、睡土炕、吃杂粮、喝宕泉河水……衣食住行苦,工作更苦。每天进洞去做研究,都要跟先生们爬“蜈蚣梯”。但樊锦诗却用尽一生守望着莫高窟。
守护敦煌,其实是一场依然在进行中的“接力赛”。樊锦诗说,“从常书鸿先生到段文杰先生,再到我,我们一直在接力,把守护莫高窟这根接力棒一代代传下去。我白天想敦煌,晚上梦敦煌。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敦煌努力。”樊锦诗说,“更多的事业还要靠年轻人去做,我希望年轻人能继承‘莫高精神’。只要莫高窟存在,敦煌研究院就要陪伴它,不断探索前进。接力棒总要一代代传下去,我相信年轻人会做得更好。”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期中语文答案
1.A(“从研发到爆破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错误,原文表述是“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我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氢弹的研发工作从1960年底就开始了。)
2.B(“1961年……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改学原子核理论”张冠李戴,原文表述是“1951年,从北京大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所时,于敏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改学原子核理论”,不是“1961年初加入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时。)
3.D(该项只谈到了我国青年科研者取得的成果,其他三项都谈到了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对青年科研者的感召,因此选择D项。)
4.①先通过氢弹爆炸成功的意义引出对中国科技者科学精神的分析;②其次,阐述氢弹研究的详细过程,特别是于敏对氢弹研究做出的贡献;③最后,具体分析氢弹成功爆破产生的影响及其中蕴含的科学家精神对科技工作者的感召。(每点1分,答满三点得4分,意对即可)
5.①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坚毅品格。②向更高目标不断攀登的勇气、信心,智慧和力量。③淡泊名利、心怀天下、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④不断创新、求实务实、互相合作、育人树人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每点1分,意对即可)
6.D(“说明顺子很有文化,具有诗人气质”过度解读。)
7.C(“突显顺子的绝望”错误,根据后文,顺子虽然因母亲过世而感到伤心.但不至于绝望。)
8.①通过“昏黄的路灯”、“被风吹散”的落叶等,既描绘了冬季的寒冷萧瑟,又渲染出一种静谧而带着一点温暖的氛围;②为后文顺子带着给母亲买的棉衣回家做铺垫;③烘托顺子此时的心情:虽然生活清寒,但家里有等待自己、关心自己的父母,内心洋溢着温暖;④被人们踩在脚下的落叶具有象征义:象征顺子身处社会底层,物质生活无依无靠的现状(每点2分,答满三点即可,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①“阳春三月.万物复苏”与前文描绘的冬季景象形成对照,在时间变化中顺子的生活也将迎来春天,充满希望;②“爱无声,却常在”意指母亲为顺子做棉衣,即使母亲不在了,但依然可以让顺子感受到母爱;③体现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然处境艰苦,但亲情之爱可以给生活带来希望、温暖和支撑。(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0.B(原文标点为: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
11.D(“属予作文以记之”中的“属”通“嘱”,是嘱咐,嘱托的意思,与“善属文”中的“属”含义不同.)
12.A(“于是想要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王谦的儿子王粲”理解有误,原文“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意为“想要和他结为婚姻,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叫出来见王谦,让王谦挑选一个为妻”。)
13.(1)现在袁绍在黄河以北起兵,依仗人多势众,立志要兼并天下,然而他喜爱贤才却不能任用,所以杰出的人才都离开了他。(“起”“志”“去”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观看别人下围棋,棋局被搅乱,王粲把棋子恢复成原样。下棋的不相信,用头巾盖住棋局,让他用另一副棋照样摆出来。(“覆”“以”“更”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侧面描写:如写富有才名的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前求见,匆忙中倒穿着鞋子出来迎接王粲;②正面描写:如写他擅长写文章,提笔就一气呵成,没有需要修改订正的地方。(每点2分,答满两点得3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都是汉代的三公。父亲王谦,是大将军何进的长史。何进因为王谦是公卿望族的后代,想要和他结为婚姻,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叫出来见王谦,让王谦挑选一个为妻。王谦没有答应。因病免官,死在家中。
汉献帝向西迁都,王粲迁居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他,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异。当时蔡邕的才学有很大名气,在朝廷中地位显贵,前去他家的车马经常堵住了里巷,家里宾客满坐。听说王粲在门前求见,蔡邕匆忙中倒穿着鞋子出来迎接他。王粲进来后,看到他年纪轻轻,身材矮小,满座的座客都很惊讶。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特异的才能,我不如他。我家里的书籍文章,全都应当送给他。”王粲十七岁时,司徒征召,皇帝下诏任命他做黄门侍郎,因西京长安局势混乱,他都没有就职。于是上荆州依附刘表。刘表因为王粲相貌丑陋,身体瘦弱,行为不拘小节,不很器重他。刘表死,王粲劝说刘表的儿子刘琮,要他归附太祖。太祖征召王粲做丞相属官,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太祖在汉水边设置酒宴,王粲举杯祝贺说:“现在袁绍在黄河以北起兵,依仗人多势众,立志要兼并天下,然而他喜爱贤才却不能任用,所以杰出的人才都离开了他。刘表从容不迨地据守荆州,坐观时局的变化,自认为可以效法西伯周文王。到荆州避难的士人,都是国家的杰出人才;刘表不知道任用他们,所以国家面临危难而无人辅佐。明公平定冀州的时候,下车就整治军队,招揽豪杰并任用他们,从而在天下纵横驰骋;待到平定了长江,汉水一带,便引用当地才德兼备的人,把他们安置在重要的职位上,使天下人心归附,顺应时势而期望得到太平,文治武功并用,英雄全力效劳,这正是夏、商、周三代开国明君的举动啊!”后来升任军谋祭酒,魏国建立后,授任侍中。王粲学识广博,有问必答。当时旧的礼仪制度荒废破坏,恢复建立新的礼仪制度,都是由王琴一直主持这件事。
起初,王粲和别人同行,读到路边的碑文,那人问他:“您能背诵吗?”王粲回答说:“能。”于是那人让他背过身去诵读,没有漏掉一个字。观看别人下围棋,棋局被搅乱,王粲把棋子恢复成原样。下棋的不相信,用头巾盖住棋局,让他用另一副棋照样摆出来。将他摆出的棋局和原来的棋局相比较,没有错一个棋子。他强记默识的能力就是这样的。他生来擅长计算,做算术时,能通达运算的原理。他擅长写文章,提笔就一气呵成,没有需要修改订正的地方,当时人们常常认为他是事先打好了腹稿;然而即使经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也比不上他写得好。王粲创作的诗、赋、论、议将近六十篇。建安二十一年,他跟随太祖征伐吴国。建安二十二年春,在路上得病死去,当时年龄四十一岁。王粲的两个儿子,受魏讽谋反罪的牵连,被杀。绝了后代。
15.D(“说明世事变化无常,充满虚妄”理解错误,根据后文“舟人指点到今疑”,诗人是为了说明世人对宋玉的误解,赋文的故事题材虽荒诞,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诞,欣赏风流艳事。)
16.相同点:①都有借景抒情:此诗开篇写草木摇落,景物萧条,表达对宋玉的悼念;《登高》开篇写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以表达内心的悲伤之情,②都有直接抒情:此诗中的“怅”“泪”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直接表露;《登高》则用“悲”字体现作者登高后的感受。(每点2分,意对即可)
不同点:此诗还有借古抒怀,借助宋玉的为人以及所写文章,表现对宋玉的敬仰和对宋玉遭受误解的愤懑之情。(2分,意对即可)
17.(1)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2)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每空1分,错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得分)
18.示例:①不假思索 ②唾手可得 ③通宵达旦(每空1分,意对即可)
19.①将拍摄电影比作用手捧水;②生动形象地说明拍摄电影需要小心谨慎的态度。(每点2分,意对即可)
20.拿到剧本后,谢芳都会仔细揣摩台词动作,跟日常生活对照,好的进行渲染,尚好的加以润色,不合理的,跟导演商量后,予以修改。(4分,酌情给分)
21.C(C项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我们”是包含说话者在内的一群人;其他三项是不包含说话者在内的群体的统称。)
22.①感受到的是惬意与宁静 ②一座生态之城正在不断崛起 ③如何保护好历史资源(每空2分,意对即可)
23.【写作指导】材料的关键在于思考守护,传承敦煌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当代年轻人如何一代代传递守护莫高窟的接力棒。樊锦诗将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管理工作当作终身事业,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体现传承敦煌文化需要年轻人持之以恒、不惧艰苦等精神。考生可对此展开立意。
【参考立意】①接力敦煌文化,需要我们年轻一代不惧艰苦的精神;②无惧挑战,持之以恒,为传递敦煌文化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