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1.会写“莺”等生字。
2.能说出江南春抓住哪些景物突出了江南特点,通过想象画面了解《江南春》大意。
3.体会诗歌的表达特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诗歌前后的情感变化。
4.感受江南的美景与历史的变迁,结合诗人时代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说出江南春抓住哪些景物突出了江南特点,通过想象画面了解《江南春》大意。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朗读表达诗歌情感的变化。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诗歌填空,引入课题:
①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②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高鼎《村居》
提问:在填空的这三首诗歌里,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它们都带有什么字?)(板书“春”)
追问:没错,这三句诗描写的都是春天之景。那么它们描写的都是什么地方的“春景”?(板书“江南”)
2.感知课题
①齐读课题:江南春,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所学诗的题目。
②解释课题:通过题目,你能推断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江南的春天)
所以,这首诗的题目多巧妙,它正是由地点和时间(季节)组成的,短短的三个字就概括了诗歌的内容。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一起用心体会这江南的春天。
(二)了解作者,整体感知
1.走近诗人,了解背景
①说到诗人杜牧,你能想到哪些相关的信息(回想我们曾经所学,说说你所知道的诗人杜牧?)
(字号、作品、朝代)
②总结学生的回答,对诗人进行系统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时期的文学家。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称他为“杜紫微”“杜樊川”。杜牧诗歌成就尤高,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杜牧性格刚直,敢于论述国家大事。其诗或感怀时事、忧虑朝政,或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与同情,或抒写对历史兴亡成败的深沉感慨,或借题发挥讽刺现实,或寓于着深刻的历史和政治见识。他的主要作品有《泊秦淮》《题乌江亭》《清明》《阿房宫赋》等。
2.读写生字
①提问:预习过程中,你觉得有哪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
②补充总结:“莺”(板书,强调秃宝盖和整体字词结构)、“郭”
3.朗读诗歌(音乐)
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是一首几言诗歌?七言诗歌的节奏应是如何?(“223”)
①读准字音
②圈出前两句诗中诗人所描写的景物,思考这些景物体现出了江南春天的什么特点?
(三)抓住主要景物,初步感知
1.感知明朗之江南
①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前两句中的景物:
莺啼、绿映红(绿和红分别指什么?)
水村、山郭、酒旗风(酒旗是什么?酒旗风的含义?)
以提问--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了解上述词语含义。
②提问:纵向观察两行板书,你有什么发现?(补充:每一行的景物,有何共同特点?)
总结:分别描写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稍作解释),简单的两句诗融合了江南的自然春光和富有生活气息的人文景观,这正印证了我们本单元篇章页上的话:“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齐读)
③感知画面,体会喜爱与赞美
课件出示一张空白画卷:这是一卷神奇的画布,当你读着这两句诗,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时候,它就会在你的脑海里展现出一幅属于你的江南春景图。大家先来读一读这两句诗。接下来,请你以语言为画笔,为大家描绘出你脑海中的江南春景图。(课件提供参考句式:读到...我听到了....看到了.....闻到了.....想到了.....)
总结:在这两句诗里,我们能感受到“莺啼”的声音美,也能体会到“绿映红”的色彩美,
还感受到了迎风招展的酒旗的动态美。诗人通过声色结合、动静结合,描绘出了江南春景这明朗绚丽的一面。漫步在这样美如画的景色之中,你能体会到诗人杜牧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喜爱)
(板书:声音美、色彩美、动态美;喜爱、赞美)
④有感情朗读,读出赞美、喜爱,读出江南春景的明朗绚丽。
先由学生个别读,教师点评,随后全班齐读。
朗读指导:柔和舒缓的语调,读出欢快、明朗之感。“千里”稍拉长。
2.感知烟雨之江南
过渡句:前两句中“明朗绚丽”的风景只是江南春景的其中一面,而后两句诗却画风突变。在春天的烟雨之中,江南又展现出怎样的一面呢?读一读诗歌的后两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寺庙、楼台、烟雨)
①了解南朝时代背景
先引导同学关注注释,教师再进行补充讲解:
南朝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其中梁朝的开国皇帝梁武帝,十分迷信佛教,把国家繁荣的希望寄托在佛教身上,命令全国人民投身佛教建设事业,洒尽血汗,建筑了数百座金碧辉煌的寺庙、数万座金光闪闪的佛像(劳民伤财)。这时候,乱臣叛党们,看准皇帝沉迷佛教,趁机起兵造反,国家不但没有实现繁荣富强,反而陷于内乱之中。
诗歌中所提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实际就是南朝灭亡后所遗留下来的。
②解读“四百八十”
引导学生借注释明白“四百八十”是“虚数”,直言寺庙很多,勾连了历史上南朝佛教盛行的风貌。
回顾前文“千里”同样为虚指,引导学生体会“千里”的含义,表现的是地域的广阔。“四百八十四”与“千里”相互照应。
联系所学“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中的虚词
③“多少楼台烟雨中”,体悟厚重的历史感。
提问:多少楼台烟雨中,你在这烟雨朦胧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烟雨中亭台楼阁的朦胧美;对历史的感叹与惋惜,时过境迁,曾经国家繁荣盛景不再,只留有多少楼台寺庙在这历史的风雨中飘摇,“南朝”一词增加了后两句的历史的厚重感,“多少楼台烟雨中”给人留下了绵绵无尽的历史遐想与淡淡的感伤。)
④体会“借古讽今”的意蕴。
1)过渡:前两句写的是眼前的江南春景,后两句又与历史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用两个字来说明——写今、怀古。(板书“写今、怀古”)
提问:诗人为何会怀古呢?
背景:在距离南朝两百多年的晚唐,国家渐渐衰败。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当朝统治者却忘记了佛教给国家带来的苦难,效仿南朝,大建寺庙,想祈求神灵保佑,永保江山稳固。身为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牧是如何心情?(担忧)作者在诗中重提南朝旧事,只是为了惋惜吗?(对当朝统治者的劝诫,不再重蹈覆辙)这种写法,也叫做借古讽今。
2)想象说话
烟雨中的楼台,仿佛在说:南朝的统治者呀,___________;当朝的统治者呀,_________.
3)总结:“多少楼台烟雨中”,这烟雨如梦如烟,就像一句诗中提到的:“无边丝雨细如愁。”烟雨既是写雨,也是写愁。这样的愁,无边无际,无孔不入,随着这如烟入雾的雨丝,笼罩着江南,笼罩在作者心头。让我们用朗读表达。
④朗读
1)先点名读,学生评价,再齐读。
2)分男、女朗读全诗,体现诗歌前后的变化。(调动情绪:前两句写景有多美,诗人的爱就有多深,爱有多深,后两句的悲伤与担忧就有多浓)
朗读指导:后两句语调低沉,表现烟雨的朦胧和叹惋的感伤。
(四)拓展延伸
在杜牧的其他作品中,也有类似的“借古讽今”,例如《泊秦淮》(先景后抒情),《过华清宫》中“一起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