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二课时)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待人厚
律己严
作者重点塑造了叶圣陶先生的两种过人品行:
第一部分(第 1 段)
谈写作本文的缘由
列举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
第1段
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年月日的清晰记录,可见哀伤之深。
在除夕这个阖家团圆的好日子,却传来不幸的消息。“繁碎而响亮”的鞭炮声,乐景衬哀景,倍增其哀。“我”失去了一位相交多年、感情深厚的老师及朋友,表达了张中行对叶圣陶先生的尊敬与爱戴。
第二部分(第 2 段)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2段
文中有句话,对叶圣陶先生提出了高度赞扬,谁能找到?
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第三部分(3-5)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4~5段
品读第4、5段,思考作者在刻画人物时还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开头概括评价
中间具体叙述描写
结尾表达感悟
叙议
结合
本文主旨是记人,以叙述为主,结合议论。但因作者并非空泛地叙议,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来再现人物,评说随叙述自然生发,所以既有鲜明的形象又有动人的情感力量。
第5段
猜测回信的内容
我非常悔恨,因为去天坛看花,没有见到你,你……
第四部分(6-8)
详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一面
第7~8段
精读7~8自然段,找出叶圣陶先生的言、行,感受叶老的严,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在旁边做好标注。
(1)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
“特别”一词修饰“重视”,突出叶先生对文风“简洁”的重视程度,也可见其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
(2)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同样”一词说明先生不仅重视以上所讲的文风问题,写作中的细小的方面也毫不放松“不……决不”更表现其认真的程度,“完全”对妥帖一词起限制作用,其严谨的态度自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五部分(第 9 段)
谈学习和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第9段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思考:怎样理解结尾“深重的苦心”的含义?
深重的苦心:
深思熟虑、语重心长的良苦用心,这是对先生极高的评价。只要动笔,只要写作,就会想起先生的写作主张,这是对先生最好的怀念。
品味作者评价叶圣陶先生的语句,体会深情的赞美和仰慕。
1.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2.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3.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叶圣陶名言名句:
1.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2.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
3.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4.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地带。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写作缘由:先生去世,“我”心悲哀
具体叙述:待人厚
律己严
总结全文,追怀学习
过人品行追思景仰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从这些小事中洞察到叶圣陶先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格,也学习到了他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深刻感受了叶圣陶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作为一个大儒者的风范。希望同学们也能向优秀的前辈学习,学习他们为人处事的方式并努力实践。(共22张PPT)
中华美德源远流长。本单元,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美德的呼唤。
学习略读,根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确定阅读重点,其他文字可以快速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对内容和表达等要有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第一课时)
14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1.学习略读,能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2.理清全文思路,赏析精彩语段,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3.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质,全面感知、总体把握课文内容。
《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为人处世。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 年 10 月 28 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著有童话故事《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长篇小说《倪焕之》等作品。
人物简介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香河县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作者和叶圣陶交往多年,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年2月,叶圣陶逝世 。3个月后,作者写下这篇文章,表达自己对叶圣陶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散 文
散文是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注重主观抒写的、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是和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散文可以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和哲理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修润 生疏 商酌 恳切
譬如 朦胧 累赘 别扭
拖沓 妥帖 诲人不倦 不耻下问
颠沛流离 以身作则
rùn
shū
zhuó
kěn
pì
ménɡlónɡ
zhuì
tà
huì
diān pèi
诲人不倦:教育人极有耐心,从不厌倦。
修润:修改润色。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 为可耻。
一以贯之: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在他的全部学说之中(语出《论语·里仁》),后来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自作自受: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理清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第 1 段)
谈写作本文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 2 段)
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3-5段)
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6-8段)
详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一面
第五部分(第 9 段)
谈学习和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所谓略读,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
学习略读,捕捉重点
本文约两千字,尽量在五分钟内读完。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写话”
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作者从自己所熟知的关于叶圣陶的事情中进行选择,最终选择了这些生活或工作琐事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这样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动人,更能引起普通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文章描写的事件都是叶圣陶工作或生活中的 一些小事,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事来写?
读懂“二三”事
他具有高尚的品德。他待人厚,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对待他人都谦虚恳切、彬彬有礼、尊重有加;他律己严,在文字方面对自己要求严格、追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初读课文,叶圣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描”这个字的解释为“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改”是直接变换更改,“描”与“改”不同,这一个“描”字就能体现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作者(吕叔湘)的尊重。
以下句子体现了叶圣陶哪些品质?谈谈你的看法。
(1)有一天到叶先生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活方面随和的品性,易于相处;但是在工作方面坚决用普通话,对比表现了先生的这种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
(2)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作为一个颇有成就的大家,能够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与别人商讨课本的修润,不厌其烦,足可见他的谦和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
(3)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送客
(3)第五自然段:复信
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待人厚:
律己严: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
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