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短文两篇-陋室铭 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7短文两篇-陋室铭 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5 14:21: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17 短文两篇
陋室铭
刘禹锡
1.积累文言字词,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短文。
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把握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同学们,这座破旧简陋的房子,虽然没有流光溢彩的屋檐,也没有金碧辉煌的陈设,更没有珠光宝气的点缀,但是它却成就了唐代诗人和哲学家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陋室,共同感受作者超越世俗的志趣和情怀。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唐代文学家。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刘禹锡被贬到和州做通判时,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的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之内让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让他住进了一所非常简陋的小房子。他在愤激之中,一气呵成,写成《陋室铭》,并请书法家刻写在碑上,竖在门外,以明心志。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与说、表、记并称古代议论性四大文体。
德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西蜀
xīn
tái


shǔ
延安

延安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就。出名,有名。神异。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
〖译文〗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译文〗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博学的人。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功名的人。〖译文〗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调弄。官府文书。指佛经(佛经用泥金书写)。形体、躯体。不加装饰的琴。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可以弹琴,阅读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译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语出《论语·子罕》。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译文〗惟吾德馨古义:指德行美好。今义:散布得远的香气。无丝竹之乱耳古义:音乐。今义:丝绸和竹子。往
往来无白丁
表示交往的人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过去的

有仙则名
出名,有名
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名字
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无关,为什么要写这些?
开头用比喻起兴,引出陋室,以虚衬实,进行类比。
“陋室”好比“山、水”,“德馨”之人犹如“仙、龙”。“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房屋虽然简陋,但室主人品德高尚,就不觉其“陋”,“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语统领全篇。
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写陋室的?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思考
环境:
朋友:
生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 案牍之劳形。
清幽雅致
高雅脱俗、志趣相投
恬淡闲适、安然自乐
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结尾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诸葛庐、子云亭和陋室形成类比,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贤的志趣和抱负,突出德馨,表明陋室不陋。
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用“何陋之有”反问,言外之意是
“不陋”,与文章开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又显得立意高远,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写法
分析
托物言志:作者借助对陋室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抱负和志趣,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1.环者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陶渊明
2.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可持赠君。
——陶弘景
陋室铭
山水比喻陋室
仙龙类比德馨
清幽淡雅的环境(景)
博学儒雅的友人(人)
脱俗高雅的生活(事)
诸葛庐、子云亭(名贤自况)
孔子云:何陋之有(点睛之笔)
安贫乐道的情趣
高洁傲岸的情操
本文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