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 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5 14:27:41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5张PPT)
21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第一首)
1.了解有关陈子昂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全诗。
2.理解诗歌的主旨,体味诗歌优美的意境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感受诗人的怀才不遇、寂寞悲凉的心情。
封建社会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看不惯黑暗的现实,选择了种豆南山、采菊东篱的田园生活;生在晚唐乱世的杜牧虽有济世之才,却英雄无用武之地,愤愤不平地发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感慨;南宋主张抗金的陆游不被朝廷重用,发出了“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悲叹……不平则鸣,今天我们来学习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看看这首诗是怎么引起万千士子共鸣的。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人,唐代文学家,唐诗革新的先驱者。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两次从军边塞,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延安

延安
登/幽州台/歌
前 / 不见 / 古人,
后 / 不见 / 来者。
念 / 天地 / 之 / 悠悠,
独 / 怆然 / 而 / 涕下!
yōu
yōu
chuànɡ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过去
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未来
现代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译文:向前看不见古代的贤君,向后望不见后世求才的明主。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想到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悲伤的样子
指眼泪
译文:想到天地广阔,历史久远,独自一人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1、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这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人”“者”指任人唯贤的人。
这两句是从时间角度写的,作者俯仰古今,写时间之绵长,叹古时明君之不复见,悲怀才不遇之际遇。
2、“念天地之悠悠”是从什么角度写的?给人什么感受。
是从空间角度写的,写出空间之广大,衬托出人之渺小。面对浩瀚宇宙,个体总是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3、诗句中的“独”字该怎么理解?
“独”字渲染了诗人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诗人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表现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
合作探究
“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诗人为什么要“独怆然而涕下”?
属于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长流的情态和悲愤。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眼观天地,宇宙辽阔绵长,个人却渺小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还有诗人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建功立业的积极精神。
艺术特色:
 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
人心,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一二句:时间:俯仰古今,时间绵长。
前--后;古人--来者。两 用“不 见”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
三四句:空间:宇宙寥阔与绵长,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于是伤感无限,涕泪交横。
抚今思昔,壮志难酬
登幽州台歌
气势磅礴
胸怀宏伟
感慨时空,怆然涕下
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