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短歌行
学习目标
1.了解相关文化常识,熟练地诵读诗歌。
2.结合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和艺术手法。
3.联系实际,学习曹操对理想、事业的不懈追求,激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4.背诵诗歌。
新知导入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是东汉时期曹操创作的,诗人慷慨激昂、意气风发,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预习检查
譬如 呦呦 子衿 三匝
度阡 越陌 契阔 谈讌
鼓瑟 可掇 吐哺
读准下列生字读音。
pì yōu jīn zā
dù qiān mò qì kuò yàn
sè duō tǔ bǔ
作家介绍
曹操:字梦得,小字阿瞒,东汉末年沛国谯郡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罗贯中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 政治家:二十岁举孝廉,参加过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朝廷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他削平群雄,击灭
作家介绍
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了与吴、蜀鼎立的局面。选拔人才唯才是举,不论出身。210——217年,三下“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军事家:钻研兵法,有高深的军事理论,曾熟读孙武、吴起等前代军事家的著作。指挥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兵书。
作家介绍
文学家:曹操喜爱坟典和六艺之学。精音
律,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后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魏武帝”,庙号“太祖”。
作品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
寿》等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创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诗《短歌行》。
文化常识
行:古代诗歌体裁 。
《短歌行》:汉乐府的曲调名。“长歌”、“短歌”是依照歌词音调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短歌比较短促,微吟低徊,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诗句都是四字句,朗读节奏为二二节拍。
除了“行”,还有“歌、吟、引、曲、谣、辞”都是诗歌的体裁。如《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代悲白头吟》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朗诵诗歌
新知讲解
自由朗读诗歌——范读诗歌
要求:1.声音洪亮。
2.读准语气、语调。
3.读出情感。
整体感知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整体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这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抒写了诗人求贤若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是一曲“求贤歌”,感情基调慷慨悲凉。
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毛泽东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句。——钟嵘《诗品》
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刘勰《文心雕龙》
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
古今对曹操和诗的评价:
整体感知
新知讲解
这首诗用了哪一个字来表达诗人的情感?
诗眼
忧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感叹中有问,表达对人
生的思考。
比喻,抒发了对年华易逝
的苦闷和人生苦短的感叹。
设问,自问自答,突出心中的苦闷。
“杜康”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用名字来借代酒。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新知讲解
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之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
诗人因何而忧?
新知讲解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诗人如何表达求贤若渴之情的?
手法:用典和“兴” 的笔法用“子衿”“鹿鸣”起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表达贤才难得的忧愁。
《诗经·小雅·鹿鸣》,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表达求贤难得的惶恐。
新知讲解
忧愁不止,期盼贤才求贤不止,照应第一个八句。
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贤才”到来,以礼待贤,照应第二个八句。
《诗·邶风·击鼓》:“生死契阔,
与子成说。”,契阔,久别重逢。
讌,通“宴” 。
掇,拾取,摘取。另通“辍”,停止。
陌,东西向田间小路。阡,南北向的小路。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
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枉
驾;用,以;存,问候,思念。
表达访求贤才的态度。
新知讲解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借用了《管子·形
解》中陈沆说:“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比喻人才越多越好。表达广纳人才的真诚。
用典、类比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
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
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
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说明自己像周公一样求贤若渴的心情,表
达,爱才之情的殷勤。
以“乌鹊”无枝可依比
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
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
何去何从。希望人才们要善
于择枝而栖,赶紧到自己这
里来。表达难觅贤才的孤独。
合作探究
你认为曹操是一个英雄人物还是一个奸雄?
《三国演义》中的定位:奸雄。一般而言,中国历史上都城设在北方的朝代,就会以直接继承曹魏的西晋司马炎的晋朝为正统。而定都在南方的,就会以刘备的蜀国为正统。明朝定都南京,罗贯中于是就取了刘备做正统。另外封建王朝一直认为不是同姓人篡位的就是乱臣贼子,曹丕废汉称魏,所以曹操也就背了另外一个骂名。在《三国演义》中说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合作探究
而《三国志》中记曹操小时候“性聪敏,多机变”。曹操起家是靠举孝廉,后来镇压黄巾起义,逐步靠近了封建统治集团的核心。曹操在混乱中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渐渐剪除了一些军阀势力。官渡之战更是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地位,也为他谋求进一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
他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他的
“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等,他的文学造诣以及三曹对诗歌的贡献,用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艺术作品中的曹操只是一个艺术形象,不能等同于现实中曾经叱咤风云的三国人物曹操。
课堂练习
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
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
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
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
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C
拓展提高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①。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②,刻玺于北方③。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①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②淮南弟称号。
③刻玺于北方:指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
帝,并刻制印玺。
拓展提高
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蒿里行”为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相和曲》,本为当时人们送
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
B.“初期”句用典,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盟津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
指关东诸将期望也能像那八百诸侯一样同心协力,除奸诛恶。
C.诗人称诸将为“义士”,带兵讨伐“群凶”,指出“乃心在咸阳”,
意在恢复汉祚,抒发了作者对诸将的钦佩、敬仰之情。
D.“势利”到“刻玺”句写关东诸将各为势利而争、发展到自相残杀,
最后点明他们称帝的野心,可谓如层层剥笋,步步深入。
E.全诗使用了简洁明了的白描手法,无意于词句的雕凿粉饰,而用明快
有力的语言来表达,风格质朴,豪放飘逸,引人慨叹。
参考:C项中“钦佩、敬仰之情”错,E项中“豪放飘逸”应为“沉郁悲壮”。
C E
课堂总结
全诗运用比喻、反问、设问、借代、典故和《诗经》中“兴”的笔法,把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绘与主观思想上苦闷忧郁情绪的抒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曲折有致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立意深远想象丰富,感情充沛。
板书设计
生命之忧——诗人的感叹
贤才之忧——能臣的期盼
天下之忧——雄主的壮志
忧
作业布置
1.背诵诗歌,默写诗歌。
2.完成课后相关习题。
3.课外阅读曹操的《观沧海》,体会诗歌的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