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
《诗情画意之菊意》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第9课《诗情画意之菊意》,根据艺术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板书设计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诗情画意之菊意》选自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美术上册第九课。本节课以水墨画菊花为切入点,对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以及形象塑造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有跨学科的特点是诗与画的融合。中国古人有“诗画同源”说,有“诗画同体”说。更有“为画者不懂诗不为画家而为画工”说。都是强调诗画间的互通与互借的密切关系。说明了文学素养是艺术家的灵魂。而诗如此之多,绘画范围过广,故我经过筛选,选择品菊花之诗,绘菊花之韵,作为本课的绘画主题。当诗画完美结合才能真正体现“诗情画意”的艺术思想。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新课标将其划分为第二学段,本课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只要学生能够理解古诗的意境,把握诗景与诗情的统一,他们就一定能够以“画”的形式丰富诗句的内容,创造诗的表象“身临其境”,进而激起与诗人情感的共鸣,达到诗画共同提高的目的。学习要求:为描写菊花美好的诗句配水墨菊花图。使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些绘画水墨花鸟的方法和技巧。但个别学生造型能力稍差,有的学生是想象能力但动手能力稍差,对这一部分学生加以引导和指导。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核心素养):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要求,我通过艺术课程的四个核心素养点,分别是感知审美、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感知审美:使学生发现诗词之美,水墨绘画之美,将感情融入绘画之中,运用花卉的艺术形象,表达诗词意蕴。
艺术表现 :通过赏诗听诗、看画选诗、读诗选画;诗中入画;画中落诗,诗画共鸣等方法的学习掌握用水墨进行诗情的描绘创作。学习用水墨画表达古诗诗意的造型方法,掌握水墨画中主次虚实的构图与落款表现方法。
创意实践:本课将语文语言和美术语言相结合,体会中国画的写意、抒情、传趣,以画意描绘诗意的艺术美感。
文化理解:传统绘画技艺的学习,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重点:感受水墨画与古诗之间诗画共构,传意抒情的美感。
难点:掌握十字定位法和双沟填色法画菊花的水墨绘画技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讲述法、观察法、启发法、讨论法、示范法
学法:本课通过营造良好的读诗赏画的氛围;引导学生在诗画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品读描写菊花的诗,为其配画。推陈创新,以自己对诗的解读,读诗绘画,感受诗画合一的艺术境界。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菊花鲜花 书法诗情画意课题 完整的菊花范画
国画材料
学具:国画绘画材料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游戏导入,小游戏看画猜诗,分别猜《咏鹅》、《静夜思》、《游子吟》。
提出问题,古人吟诗作画,他们为什么要作诗,为什么要做画?
引出答案:以诗抒情,以画表意。引出课题《诗情画意》。
设计理念:
使学生发现诗词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兴趣,点开本课课题,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2.新授阶段
塑造情景,即同学们是文人雅客,体会诗画结合的意境。
展示准备的诗句,引出今天绘画的主题,为赞美菊花的诗文配画。
带同学们赏菊,在赏菊的过程中了解菊花的分类,感受菊花的优美,从分类入手进行国画技法学瓣类菊花,运用十字定位法绘画,已经学过为复习项。
匙瓣类菊花,运用双勾填色法绘画,新学习内容。
教师一边带学生赏菊,一边做范画,讲解知识点。
欣赏菊花绘画作品,提示同学们注意构图,为写诗,落款留下位置。
设计意图:
了解菊花的诗,感受这些诗的韵味,仔细观察菊花的形,从而学习菊花的绘画方式,这一部分体现核心素,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3.学生绘画,教师巡回辅导。
在学生绘画作品的同时,播放清雅的古筝曲,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绘画。
4.展示阶段
将不同画法同学的作品依次展示在黑板上,老师进行点评,并邀请各位同学做文人雅客状对作品进行欣赏。
5.课后拓展
了解梅兰竹菊对于中国写意画的重要意义。
七、说课后反思
本次课程结束以后,本人对本课的教学做出如下反思:
优点:本科课程内容丰富,节奏紧凑,同学们学习氛围良好,知史吸纳较快,并且能快速的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画面中去,因教具准备充足、新颖很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美术产生持续的热爱。
不足:学情分析不准确,没有考虑到本班学生对水墨画的接触较少,学生对于水墨画材料虽然使用过但并未熟练,课堂生成不好,结尾出未将课堂推向高潮,结尾匆匆结束。
对于以上问题,我将作出以下修改
1.备课做好备学生,充分了解本班学生的学情,做到因材施教。
2.做好课堂预设,对课堂会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的不当反应提前做出预设,并做好合理的教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