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0张PPT。岳阳楼记范仲淹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滕
王
阁 黄
鹤
楼? 岳阳楼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历史 三国时东吴大将鲁肃在洞庭湖畔训练水军,建起阅兵楼。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宰相张说被贬岳州(岳阳),在阅兵楼旧址修建岳阳楼。
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贬至岳州,两年后大规模重修此楼。完工后,他将楼的建筑结构、四周风光及唐代诗人的作品写下,连同一幅《洞庭晚秋图》寄给了远在河南邓州的好友范仲淹。庆历六年,范仲淹写下千古流传的《岳阳楼记》,抒发了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洁怀抱。自此《岳阳楼记》名传千古,岳阳楼也名满四方。返回上页 下页 岳阳楼 岳阳楼岳阳楼岳阳楼大观岳阳地理位置岳阳作者范仲淹
(969-1052)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简介 范仲淹,苏州吴县人,出身贫寒,幼年丧父,经发奋苦读,26岁中进士。因敢于直言强谏,久不被重用。庆历元年(1041)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卓立功勋,使西夏多年不敢入侵。当时边境上流传歌谣:“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夏军中也流传:“小范老子,胸中自有十万雄兵。”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因力主改革遭保守派反对,于庆历五年(1045)贬官邓州。后来还做过杭州、青州太守。死后谥号文正。有《范文正公集》。成语故事:断齑划粥 范仲淹自幼丧父,随母亲改嫁到长山朱家,就读于长白山寺。他在生活十分困顿的情况下发奋苦读,常于寺中熬一锅粥,划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取山韭野菜,切成数段,用盐腌一腌就着吃。这样度过三年,终于考中进士。(《续资治通鉴》《湘山野录》《幼学琼林》等书对此都有记载)
齑(jī):酱菜或腌菜之类。返回上页 下页 苏州高义园范文正公祠苏州高义园范文正公祠注释:按课本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 重点掌握加红色的词语规模唐今贤人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贬官做太守
注意:不是“守卫”之意同“嘱”嘱托二、疏通文句 口译课文写文章难句解释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要按现代汉语习惯颠倒语序: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唐贤今人”的语序应是“唐今贤人”,即唐代和当代的贤人。这叫“互文”。
在上面刻上唐代和当代名人的诗赋。译文1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了岳阳楼,扩展了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和当代名家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注释:水流浩大的样子聚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怎么能壮丽景象这样,那么那降职远调的人诗人日光难句解释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虽然)这样,那么(此地)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水湘水的尽头 译文2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它衔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从清晨到傍晚,有时湖上洒满阳光,有时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的景色,前人已经描述得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此地)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湘尽头,被降职远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多聚集在这里,他们观赏景物时的心情,能没有不同吗?注释:这个说坏话国都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昏暗
另见后面“说文解字”冲向桅杆船桨迫近像那说文解字:冥下面的“六”是两只手。冥,两只手把天幕拉上,表示“昏暗”。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
译文3 像那阴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翻腾到空中,日月星辰的光辉消失了,山岳也隐藏了它的行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歪斜,船桨折断,傍晚时分,湖上一片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产生离开都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害怕被人讽刺的心情,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注释: 鸟儿栖止
另见后面“说文解字”至于
又如有时皎洁
明亮心胸开阔
精神愉快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全一起圆形的玉说文解字:集上半部分是一只鸟的象形。
本意是鸟落在树上,即栖止。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 译文4: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来临),湖面平静,天光和水色交相辉映,碧绿的湖水一望无际,沙鸥时而展翅高飞,时而落下栖息,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岸上、小洲上的芷草、兰花,香气浓郁,青翠碧绿,有时湖上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湖面上闪烁着金光,月儿的倒影犹如一块玉璧静静的沉在水底,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里有穷尽!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荣辱得失都被忘却,(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极点了。注释:啊!为……
忧虑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探求为……
忧虑或许没有在-----之前 难句翻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高高的朝堂上就为百姓忧虑。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
处在遥远的江湖上就替君主担忧。
不在朝廷做官就替君主担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于)天下之忧而忧后(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属宾语前置,需颠倒语序:吾与谁归。
除了这样的人,我和谁同道呢? 译文5 唉!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他们或许跟以上两种感情不同,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国君担忧。这样进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处江湖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啊!除了这样的人,我还能和谁同道呢?第一部分(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由。第二部分(2~4段)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写出“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产生的两种不同受。 可分为两层。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第二层(3~4段):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第三部分(5段):借对“古仁人之心”的探求,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四部分(6段):点明作“记”的时间1、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三、质询研讨 深入理解2、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旷达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3、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写景的句子是?其中哪两个字最有气势?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衔、吞。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写岳阳楼远眺之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
作者先从空间写了浩瀚的湖面,再从时间上写湖上变化万千的壮丽之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前人之述备矣”呼应前文哪一句?“前人之述”指的是什么?呼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分别划出:1.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2.从空间上描写洞庭湖的广阔无垠的句子
3.从时间上描写洞庭湖景象的句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所述登楼者是什么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去国怀乡”的迁客,多愁善感的“骚人”很多均流连于此地。这种人容易触景生情,自然有“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之感,一个“异”字,为下文打下伏笔。“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1、3.4小节写景有何不同?和上文有什么联系?
2、两种不同的景象使得前来“览物”的“迁客骚
人”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这两段描写了洞庭湖景色阴晴的变化以及迁客骚人登楼时不同的心情,与上文“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相照应。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朗读第3段,想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凄凉、萧条
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4、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5、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
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指出第三、四段写“迁客骚人”心情的句子。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些迁客骚人因什么而或悲或喜?
因物(景物)、因己。请朗读9、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0、“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而乐”。11、“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12、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1.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动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是为民生疾苦而忧心忡忡。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也许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土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力主革除弊政、做官勤政爱民。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 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结尾一段使用的表达方式是:议论
这段文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抒发政治抱负,
点明全文主旨。 抒发自己旷达胸襟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请高声朗读 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与规箴之意的句子是:微斯人,吾谁与归?政治抱负的语句(主旨句):和政治抱负的语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也。解释加红色的词语:谪守巴陵郡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
增其旧制
属予作文以记之贬官 做太守
政事顺利 百姓和乐
同“俱”,都
于是
规模
同“嘱”,嘱托,嘱咐五、归纳要点 复习巩固夫巴陵胜状浩浩汤汤朝晖夕阴岳阳楼之大观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得无异乎那
水流浩大的样子
日光
雄伟景象
虽然这样,那么
尽,到尽头
降职远调的人 诗人
聚集
怎么能不若夫淫雨霏霏浊浪排空樯倾楫摧薄暮冥冥登斯楼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像那
连绵的雨
雨雪繁密的样子
冲向
桅杆 船桨
傍晚 昏暗的样子
这
离开国都
说坏话
萧条冷落的样子至若春和景明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静影沉璧心旷神怡至于
日光
栖止
美丽的鱼
有时
全
皎洁,明亮
圆形的玉
开阔 愉快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嗟夫予尝求古仁人或异二者之为不以物喜微斯人吾谁与归一起
面对
啊,唉
研究,探求
或许
因为
无,没有
归依,同道从第五段找出四对反义词喜—悲
进—退
先—后
忧—乐翻译句子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在上面刻上唐代和当代名人的诗赋。
把唐代和当代名人的诗赋刻在上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虽然)这样,那么(此地)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水湘水的尽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在高高的朝堂上就为百姓忧虑。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处在遥远的江湖上就替君主担忧。
不在朝廷做官就替国君担忧。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
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同道呢?理解性背诵默写1、抒发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的名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2、表“古仁人之心”名句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与规箴之意的句子是: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知识: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骈散结合”。 骈,原意是二马并列,引申为“并列”。所谓“骈句”,就是指成双成对的句子。对偶句,当然都是骈句。 请找出本文中的对偶句。下面哪些句子是对偶句?1.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2.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3.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4.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6.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7.沙鸥翔集,锦鳞游泳。√√√××××8.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9.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是进亦忧,退亦忧。
1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3.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领字对√ 阅读下面的短文,解释加红色的词语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已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少而无父年轻就冲,淋吃能忍受说坏话贬官当太守已经六、开阔视野 拓展迁移你知道岳阳楼上有哪些“唐贤今人诗赋”吗?水天一色;风月无边。(李白)
荆楚无双地;湖湘第一楼。(何绍基)
洞庭西下八百里;淮海南来第一楼。
(徐侍清)
杜诗范记高千古;山色湖光共一楼。
(童道让)你知道岳阳楼上有哪些“唐贤今人诗赋”吗?(续)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周立中)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 。
(周元鼎)
一楼铭古今兴废;两字系天下安危。
(缪英)清道光年间窦进士所撰长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课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滕子京的政绩:
2、总写岳阳楼大观的句子:
3“迁客骚人”登岳阳楼的“览物之情”是悲和喜,悲则 喜则“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