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画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 画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5 19:02: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年级上册《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远 有”等10个本课生字,会认“走之”和“斜刀头”这两个偏旁,学会书写“去”。
2.了解“远”和“近”“有”和“无”等是反义词。
3.正确、流利朗读古诗。
4.初步感受中国山水画的魅力和意境,感受谜语诗的有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生字,会认“走之”、“斜刀头”这两个偏旁。了解“远”和“近”“有”和“无”等是反义词。
难点:利用多种方法识字生字,理解字义,在识字的过程中感受谜语诗的有趣和山水画的魅力。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知道大家特别喜欢猜谜语,还记得我们之前学习的一首谜语诗吗?一起来读一读:“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水中都不见。”谜底是什么?——雪花。
2.今天,老师再给同学们出个谜语。(课件展开,出示山水动画)
2.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说一说画面上的内容。指名回答。
3.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让学生感觉熟悉和亲切,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引出新知识,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谜语诗”。另外,通过在课件中插入山水的动画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能更直观地感受到山水画的魅力和意境,再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疏通字词
1.听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听和读的要求:边听边指,边读边指。
2.初读生字:同学们响亮的读书声把我们的生字宝宝也吸引过来了,我们一起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3.交流识字方法:
(1)用“偏旁归类”、“加一加”的方法识字。出示:“远、近、还、引”导学生寻找共同点,认识认识新部首“辶”。理解走之的含义,借助偏旁识记。
(2)用“换一换”的方法识字。“找不同”,课件出示“天—无”,“爸—色”,“近—听”指导学生找找它们的不同,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新偏旁斜刀头。
(3)用“反义词”的方法识字。找出诗句中的反义词,用方框框出来。课件出示:“远、近、有、无、去、来”,借助反义词,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①具体情境中理解“远、近”:在教室里,哪些同学离老师比较近?哪些同学离老师比较远?让学生应远近自主练习说话,学生交流。
②联系生活理解“有—无”。 让学生观察:老师一只手里有东西,另一只手里没有。
③演一演,说一说:“来—去”。演一演:老师走来,老师离去。
(4)认读反义词:有—无;来—去;远—近。指名读,排火车读。
(5)把这三组反义词送回古诗中,我们再读一读古诗。学生自由朗读。
【设计意图:在识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通过多种识字方法交替出现,让方法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并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来举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识字欲望,巩固和掌握识字方法。】
(三)再读古诗,游戏巩固
1.把生字送回古诗,再读古诗。
2.识字游戏:发微信(课件出示发微信页面,让学生上来选词语发微信,巩固识字。
【设计意图: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另外,微信是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使用的软件,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都对发微信有一定的了解,通过让学生上台参与“发微信”游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让学生有一种自己是课堂主角的感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四)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去”,引导学生观察。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教师巡视,二次修改。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书写能力,通指导书写环节,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生字,为日后的书写实践打下基础。】
(五)课堂总结
1.教师总结识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