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同步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醉翁亭记》同步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1-26 11:2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醉翁亭记》学案1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读准难生字字音,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学习难点:
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导学过程:
一、查一查:
阅读课下注释①并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写出你所知道的与课文及作者相关的知识。
?
二、读一读
1.听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偻( ) 朝( )而往
3.试读课文。 朗读提示: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 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 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译一译
四、背一背:当堂背诵,能力提升 梳理文章脉络,抓住关键字记忆背诵。??
五、探究文本,难点突破?? (一)探究主旨? ? 以小组为单位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完成下面问题。?
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贯穿全文表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个字?文中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的景和事??? 3、作者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你认为真的仅仅在于山水之间吗?滁人游和太守“乐”有什么关系???
4、探究本文的写作特点 ?? (二)拓展延伸?? 古代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时表现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或愤世嫉俗,或隐居田园、超然世外,或进退皆忧。而范仲淹提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欧阳修在此文中表达了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理想。?? 对以上几种人生态度和理想你有何评价?你更欣赏哪一种??? 六、课堂训练?? 1、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2、翻译下面句子??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3、填空?? 文中描写“山间四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之“乐”体现在三个方面: , , ,其中作者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体现了他的“ ”思想,和范仲淹的“ , ”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
《醉翁亭记》学案2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掌握全文的脉络并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学习重点
1、感受作者对美好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导学过程
一、预习形成 1、简介作者 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2、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环滁(  )林壑(  )潺潺(  ) 穴暝(  ) 伛偻(  )(  )酿泉(  )觥筹(  ) (  ) 颓然(  )  宴酣(  ) 山肴野蔌(  )(  ) 人影散乱(  )
二:第1、2段导学:
1、解释下列词语。 环: 蔚然: 秀: 泻:
翼然: 临: 名: 辄:
意: 寓:  归: 上:
下: 归: 谓: 芳: 秀: 2、翻译下列语句。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3、合作展示 (一)、内容分析: 1、第一自然段: (1)滁州的地理特点??? (2)西南诸峰的特点? (3)琅琊山的特点?? (4)亭的位置? (5)自号醉翁的原因?
2、第二自然段: (1)朝暮景色的特点? (2)春夏秋冬景色? 三、第3、4段导学
1、重点字词
负者 于:  酣: 丝:
竹 弈: 觥: 筹:
颓然: 乎: 翳: 归: 从:
2、翻译下列语句
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4)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第三自然段: (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2)?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3)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4)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4、第四自然段: (1)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2)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 (3)理解本段衬托手法的运用: (4)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醉翁亭记》学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一、课前预习,自学热身。
1、反复诵读课文
2、文学常识积累
写作背景:宋仁宗(1045)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简介作者: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3、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并注音后整理到下面空白处(要查字典)。
环滁(  ) 琅玡(  ) 林壑(  ) 辄醉(  ) 弈( )者胜
穴暝(  )伛偻(  ) 酒冽(  )  山肴(  ) 野蔌(  ) 
觥筹(  ) 阴翳( ) 觥( )筹交错
4、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5、解释下列加黑字:
①野芳发而幽香( )
②日出而林霏开( )
③苍颜白发 ( )
④伛偻提携 ( )
二、课堂研讨,合作探究。
(一)、根据注释,词语解释:
1.环滁皆山也; 环: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 秀:
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泻:
4.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然: 临:
5.名之者谁 名:
6.饮少辄醉 辄:
7.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
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  
9.云归而岩穴暝 归:
1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归: 从:
11.吾谁与归 归:
1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芳:秀:  
13.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
14.休于树 于:  
15.山肴野蔌 肴: 蔌:  
16.宴酣之乐 酣:
17.非丝非竹 丝: 竹:  
18.弈者胜 弈:  
19.觥筹交错 觥: 筹:  
20.颓然乎其间者 颓然: 乎:
21.树林阴翳 翳:
22.鸣声上下 上: 下:
(二)、句子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9)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1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1)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1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1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三、文章内容理解:
(一)、集体朗读课文
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二)、主旨探究
1.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2.文中写出了谁“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三)、写法探究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四、语言特色探究
1.骈散结合
2.“而”字运用
.五、巩固提升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翼然临于泉上: (2)野芳花而幽香:
(3)杂然而前陈者: (4)苍颜白发:
(5)树林阴翳: (6)太守谓谁:
(7)负者歌于途: (8)林壑尤美:
(9)醉翁之意不在酒:
2.选择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将字母填入括号。
A。连接两个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
B.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
C.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转折关系
D.连接状语与中心词,表示修饰关系
(1)蔚然而深秀者( ) (2)日出而林霏开( )
(3)临溪而渔 ( )(4)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
3.请结合上下问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乐”字的含义。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 (2) (3) (4)
(5)
4.按提示默写。
(1)描写醉翁亭春夏之景的语句是:
(2)把游览山水的乐趣寄托在宴饮之中的句子是:
(3)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5.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也写到了“饮酒”。同是写“饮酒”,两篇文章所体现出的情趣与境界有什么不同?

7.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
A.环滁皆山也。B.太守自谓也。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