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26 08:4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两个凡是的提出
实质:继续“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
意义:①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
②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正在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4年 1992年 1997年 1999年 2001年 2005年 2015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告台湾同胞书》
设立经济特区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九二共识
香港回归祖国
澳门回归祖国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反分裂国家法》
两岸领导人新加坡会面
改革开放初期阶段
改革开放深化阶段
中共十四大
第28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课程标准】
1.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
重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一国两制
难点: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历史意义。
材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当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而“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的讲话
思考: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列举内容并认识其意义?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2)内容: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十一届三中全会
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经济路线 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组织路线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
(3)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年5月,真理标淮问题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它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1927年八七会议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1935年遵义会议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知识回顾: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几次?实现了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中共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第一次: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第二次: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将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第三次: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6)
①平反冤假错案
②正确评价新中国成立要的重大历史问题和领导人的功过是非
有效调动全党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标志着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为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奠定思想基础。
2、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
材料二:
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1982年宪法序言
材料一:
1954年宪法共计4章106条;
1975年宪法共计4章30条;
1982年宪法共计4章138条;
八二宪法有哪些进步之处?
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地位 表现
民主政治初步构想 1980年,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依法治国方略建立 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
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将“依法治国”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下来。
法律体系的完善 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
2、新时期民主与法制建设
二、改革开放——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1、对内改革:首先在农村突破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思考: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大包干”的契约上摁下鲜红的指印。请以“敢为天下先”为主题,谈谈你对农村改革的认识
图中的文字是: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要钱要粮。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到十八岁的协议。我们都按了手印将来这个事如果上面追究,我们担全部责任。
背景:人民公社体制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束缚农村生产力。
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特点:包产到组、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按劳分配
实质:经营方式(集体生产→分户经营)和分配方式(平均主义→按劳分配)发生变化,土地所有权未发生变化,仍为集体所有
进程: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自发包产到户。
1978年,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农村试行包产到组的生产责任制。随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推广。
1980年6月,四川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取消人民公社,“改社建乡、政社分开”。人民公社体制随之在全国逐步废除。
1980年,邓小平肯定"大包干"
1982年,党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正式承认包产到户的合法性)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意义: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③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1949——1952 土地改革,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
1953——1956 农业合作社,
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
1958——1978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 公有化程度更高
1978年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公有,经营权自主(两变一不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先后调整了四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规律认识:制定经济政策应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合乎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事件 原因 内容 意义
土地改革 1950—1952 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新的解放区没有土改,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道路
农业合作化1953—1956 分散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把土地等主要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城市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人民公社化1958 错误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一大二公”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 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教训,做出了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扩展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材料: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措施,当时降温措施很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现在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 ;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以及吃大锅饭的现象。 一一《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思考:依据材料指出当时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弊端,结合所学说明是如何解决这些弊端的。
原因:计划经济体制束缚;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企不分;分配搞平均主义。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解决:政企分开、扩大国企经营自主权;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改革深化(1992):
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改革开放——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司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
1982年中共十二大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7年中共十三大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1992年春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的本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三个有利于标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发展才是硬道理,
为十四大召开做了重要思想理论准备。
1992年中共十四大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理论准备
目标确立
二、改革开放——对内经济体制改革
3、深化: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 提出基本经济制度,非公经济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1世纪初 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2010年 到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基本框架确立
基本确立
理论完善
探究: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特点
(1)实质:
(2)特点: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①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广、推动。
②由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
③由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
④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特点 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资源配置方式 行政手段配置为主 市场配置为主
起步
(1978
—1992)
① 1980年
② 1984年
③ 1985年 设立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④ 1988年 设立海南岛经济特区
⑤ 1990年 开发上海浦东
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逐步深化
( 1992
—2001)
①建立一批经济开发区与保税区
②2000年
③2001年
提出“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全球化进程
稳步推进
(21世纪以来)
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读图思考:对外开放格局特点
点—线—面,沿海—沿江—内陆,东—西,引进来—走出去
逐渐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目的:以此引进外资、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对外开放
材料: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我们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经意义的伟大转折,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战胜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旗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的关健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一一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07月01)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这句话的理解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改革从农村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调动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80年中央决定设立经济特区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积极引进外国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定不移沿着改革开放之路走下去。
(2022·江苏·高考真题)浦东新区居民在1996年接受采访时表示,家庭中粮食、蔬菜的开支从几年前的50%降到现在的30%左右,而瓜果以及消闲食品在家庭开支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该地区居民生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B.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C.中国入世影响百姓生活
D.经济特区建设成效显著
A
材料:“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香港问题也是这样。”
——邓小平(1983年6月26日,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杨力宇教授)
1、提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2、内涵: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前提和核心),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三、一国两制——特色统一
一、“一国两制”构想
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香港、澳门的回归。
意义:标志着祖国统一大业向前迈出重要一步。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范例。
3、成功实践:港澳回归
问题思考:中国为什么能够收回香港、澳门?
前提条件——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关键因素——“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
法律依据——《联合声明》的发布,《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行
群众基础——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回归
2.台湾问题
1979年元旦
1992年11月
1993年4月
2005年3月
2005.4.29
2015.11.7
《告台湾同胞书》
“九二共识”
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
《反国家分裂法》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国家分裂法》,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
两位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习马会
海协会会长与海基会董事长在新加坡举行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汪辜会谈”
两位领导人在北京会面,是继重庆谈判以来两党主要领导人的首次会谈,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胡连会
三、一国两制——特色统一
历史依据:
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主要阻力:
①国际反华势力;
②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
有利条件:
①根本保证:强大的综合国力;
②正确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统一方针;
③经济联系:两岸经济联系加强;
④人心所向: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⑤榜样借鉴:港澳的顺利回归和繁荣稳定。
【课堂小结】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
民主政治建设
改革:
开放:
“一国两制”
平反冤假错案
《历史问题决议》
1982宪法
农村 城市 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特区 沿海港口城市 开放区 内地
理论提出
港澳回归
两岸关系发展
经济现代化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定不移沿着改革开放之路走下去。
(2022·湖北·高考真题)北京在成功举办第11届亚运会后,正式提出申办2000年奥运会。经过多次商讨,北京奥申委于1992年6月确定并公布了申奥主题口号——“开放的中国盼奥运”。这一口号体现了中国( )
A.积极地传播奥运精神
B.适应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C.改革开放的坚定姿态
D.巩固经济体制改革成果
C
(2022·辽宁·高考真题)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与此论断相关的史实是( )
①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③“两弹一星”试验成功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港珠澳大桥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大桥建成通车,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
——习近平在出席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时强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