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 (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 (共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26 10:2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苻坚
376年前秦苻坚统一黄河流域
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
一、淝水之战
1、背景
建康
长安
西安
洛阳
彭城
徐州
剧县
寿光东南
寿阳
寿县
南京
洛阳东














(351 - 394年)


(317 - 420年)


前秦军进攻路线
东晋军进攻路线
东晋前秦形势
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前秦 87万
东晋 8万
2、淝水之战
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万、骑兵27万、从长安南下,企图一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苻坚骄狂地宣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淝水之战
在决战即将爆发时,东晋将领提出要前秦军队稍稍后撤,以便晋军过河交战。苻坚认为在晋军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随即命令军队后撤。不料,当前秦军队后撤时,有人在阵后大喊“秦军被打败了!”前秦顿时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晋军乘机发动猛烈进攻,打败前秦军队。苻坚中箭负伤,带领残兵败将讨回北方。
影 响:
经淝水之战,东晋成功抵御了来自北方的军事威胁,统治局面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而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状态。
虽有长江,其能固乎!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房玄龄《晋书·载纪》
投鞭断流
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有惧色。
——房玄龄《晋书·载纪》
草木皆兵
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房玄龄《晋书·列传》
风声鹤唳
投鞭断流何雄壮,
风声鹤唳究可哀。
草木皆兵成一梦,
东山再起新局开。
前秦拥兵八十余万,为什么却不能统一江南
因素
前秦败
东晋胜
民心
指挥
①前秦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民族矛盾尖锐;内部民心不一;
①东晋内部团结,保卫江南,士气高昂;
②劳师远征,苻坚骄傲轻敌,指挥不当。
②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370年车骑十六万灭前燕
371年步骑七万灭仇池
373年五万攻取梁、益二州
376年三十万大军灭代国
378年十七万人攻取襄阳
383年战争前,朝臣皆反对出兵
苻融哭着对苻坚说出自己最大的心事:鲜卑人、羌人、羯人布满在长安附近一带,他们都是前秦的仇敌,大军一旦东下,关中会发生极大危险。
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鲜卑族发祥地——嘎仙洞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鲜卑族发源于我国的东北大兴安岭地区。魏晋时期开始内迁到辽宁和内蒙古河套地区。鲜卑族分为好几个部落,他们相继建立了政权。前秦瓦解后,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把国号改为“魏”,史称“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十六国以来的割据局面。
1、北魏政权的建立


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汉名元宏。北魏王朝第七位皇帝,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生母李夫人。自幼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材料一 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收入主要依靠掳掠与赏赐战利品。统一北方后,战争与掠夺的机会少了,于是,官员开始公开贪污受贿,搜刮百姓。霸占农民土地,农民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
材料二 “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
材料三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背景
①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②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
生于467年,卒于499年,他四岁即
皇帝位。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
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魏书》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
探其精奥……才藻富瞻,
好为文章,诗歌铭颂,任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
不改一字。”
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1、迁都洛阳
此间(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书》
......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威大举,因以胁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魏书》。
问题思考:孝文帝为什么要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1、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洛阳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根本原因)
平城
洛阳
(1)使用汉语
(2)穿汉服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孝文帝出御图
(3)改汉姓
汉化: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好处:
1: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了北魏的统治力量。
2:血缘的交融,胡汉通婚,可以赢得汉人的信任爱戴,两族在不断的通婚之中逐渐融为一体,亲如一家,北魏的江山由此就可以坚如磐石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四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六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在鲜卑上层的示范上,民间的两族通婚也愈加普遍,俨然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鲜卑与汉人,也就渐渐融为了一体,成为了不可分割的同胞。
想一想:联姻对北魏的统治有什么好处呢?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 《洛阳迦南记》
影响:
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的表现
采桑
扬场
开始定居生活;
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由畜牧业生产转变为农业生产
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学习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北方少数民族《耕耙图》
汉人牧马图
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穿裤褶服的汉族乐队
汉人胡食图
胡床
椅子
方凳
饮食生活
经济
服饰
北魏经典拓碑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汉语成了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
南方汉人喜爱西北乐器和歌舞。
北朝乐府《木兰诗》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敦煌飞天乐舞壁画
魏晋时期, 少数民族音乐不断传入中原,西域的乐器也大量传入——
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风气,各兄弟民族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推进了乐舞的民展。
北魏盛乐乐舞俑
云冈石窟乐舞石雕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思想文化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犁地图》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
汉族妇女蒸馍与烙饼砖画
民族心理
北方地区民族交融有何影响
(1)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2)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从表象上看是一个大分裂、大动乱时期,其实深入探究起来,它其实应该说是由分裂走向再统一的时期……关键就是“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各民族在融合中求同存异,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国史概要》
背景: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经过:南下进攻东晋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背景: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措施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淝水之战
意义: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方式
迁都洛阳
推行汉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
影响: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生产生活:各民族相互学习
政治制度: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民族心理: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社会习俗: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课堂小结
1、成语的来源以及构成形式复杂,又往往包含典故史事,警世箴言,散见于历代典籍。很多成语典故或历史故事源于战役。下列成语与淝水之战有关的是(  )
①投鞭断流 ②草船借箭 ③风声鹤唳 ④草木皆兵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相比商鞅变法,上述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
A.废分封行郡县 B.废旧俗兴汉化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废九品行科举
课堂练习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