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测试模拟卷++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测试模拟卷++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6 13:14: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模拟卷(含答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语言文字运用(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动物在睡眠时,并不是与人 ① 的,它们的大脑能像人脑那样发出电波,也会做梦。如猫在睡觉的时候会竖起耳朵,嘴边的长须会颤动,有时它还会轻轻地叫几声,好像在追捕什么目标似的。鹦鹉睡觉时常常把头藏在翅膀下面,偶尔也会发出很低的叫声。除了猫和鹉之外,马和狗等家 ② (chù),以及其他一些哺乳类动物也会做梦。动物的梦有多有少,蝙蝠、老鼠比人更易做梦。鸟类和爬行动物都很少做梦,因为它们必须随时保持对敌人的警惕,以便能够及时逃脱的原因。
1.文中加点字“哺”的读音正确的是( )(1分)
A.bǔ B.pū C.fǔ D.pǔ
2.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汉字,正确的是( )(1分)
A.畜 B.雏 C.牲 D.蓄
3.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词语,恰当的是( )(2分)
A.大同小异 B.天壤之别 C.大相径庭 D.格格不人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它们必须保持随时对敌人的警惕,以便能够及时逃脱的原因。
B.是它们必须随时保持对敌人的警惕,以便能够及时逃脱的原因。
C.原因是因为它们必须随时保持对敌人的警惕,以便能够及时逃脱。
D.因为它们必须随时保持对敌人的警惕,以便能够及时逃脱。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白鹭洲书院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城区东面赣江中的白鹭洲上。
②南宋淳祐元年,吉州太守江万里在此创建白鹭洲书院。
③书院兼为县学,经历代修葺扩大,古迹犹存。
④宋理宗御赐“白鹭洲书院”五字。此后,白鹭洲书院与庐山白鹿洞书院、铅山鹅湖书院、南昌豫章书院并称“江西四大书院”。
⑤白鹭洲形状如梭,因洲上多栖白鹭而得名。
A.①⑤②③④ B.②④①③⑤ C.①⑤②④③ D.②⑤④①③
6.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游晴同学邀你到他家去玩,你说:“行,届时我一定光临寒舍。”
B.你对一位获奖的同学说:“祝贺你!有什么经验向我介绍介绍,好吗?”
C.小闵接电话时,发现电话打错了,他说:“你打错了!也不看清电话号码就乱拨。”
D.肖强对深夜在大声喧闹的邻居说:“不要再喧闹了,没看我们要休息了吗!”
二、古代诗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每小题2分,共4分)
陇西行①
[唐]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②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③边骨,犹是春闺④梦里人。
[注]①《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陇西,即今甘肃宁夏山以西的地方。②貂锦:这里指精锐部队。③无定河:黄河中游支流,在今陕西北部。④春闽:这里指战死者的妻子。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次句写五千精良士兵丧生于“胡尘”,确实令人痛惜。
C.“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两句直接描写战争场面的惨烈,渲染战死者家人的悲伤情绪。
D.这首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诗情凄楚,吟来令人潸然泪下。
8.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任举一种并加以简要分析。(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10分)
义鼠
[清]蒲松龄
二鼠出,其一为蛇所吞,其一瞪目如椒①,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蛇果腹②,蜿蜓入穴,方将过半,鼠奔来,力嚼③其尾。蛇态,退身出。鼠故便捷④,欻然⑤遁去。蛇追不及而返。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蛇入则来,蛇出则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鼠来嗅之,啾啾⑤如悼息⑦,衔之而去。
(选自《聊斋志异》)
[注]①椒:花椒,比喻老鼠的眼睛班得很圆。②果腹:填饱肚子。③嚼:咬。④便捷:敏捷。⑤欻(xū)然:快速的样子。⑥啾(jiū)啾:拟声词,形容动物细小的叫声。⑦悼息:悼念,叹息。
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1)方( )(2)故( )(3)去( )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似甚恨怒,然遥望不敢前。
(2)及入穴,鼠又来,嚼如前状。
11.阅读全文,说说这是一只怎样的老鼠。(3分)
(三)默写(6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峨眉山月歌》中点出了诗人远游的路线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 。
(2)《《论语》十二章》中强调要坚定信念、勤于思考、广泛学习的句子是: , 。
(3)《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月色如霜的句子是: , 。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16分)
互相依偎的温暖
苔米
我家刺猬生宝宝了。那一天,猬猬完全不吃不喝,躲进窝里不肯出来。
我很纳闷,她到底怎么了。第二天中午,我们听到一阵微弱的吱吱声,像受伤的小鸟。儿子迫不及待地去看,猬猬的身后多了两只粉红色的肉团,他们暖暖地互相依偎着,像粉红色的海参。
对我来说,养宠物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儿子一时兴起,却会成为我的常事务。那么最好不要太脏,不能麻烦,互动要少,万一往生了也不会太难过。选来选去,我们决定养刺猬。
最先接回来的是女生,叫猬猬。猬猬生于宠物店,我在一大堆毛刺球中一眼相中了她。她蜷缩在角落,毛色偏白,体形丰满。我们为她布置了一个最大号的整理箱,放上食盆和水壶。她很聪明,很快就熟悉了家里的环境。我早出晚归,她昼伏夜出。每个夜晚,她安静而孤单地闲庭信步,像个公主。
儿子总是对我说,你看她多孤单啊,再买一只吧。
经不起儿子的反复劝说,我又订购了一只。男生来路迢迢,由苏州经快递小哥送达。盒子打开的时候,他惊慌失措,瑟瑟发抖,蜷缩成一个小球。儿子管他叫刺刺。
过来人说得一点没错,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对待刺刺,我们漫不经心得多。我不再百度搜索刺猬的习性,不再关心他白天做了什么,吃了什么。刺刺比猬猬活跃,他努力地在整理箱的每个角落留下自己的印记。他去固定的地方吃食喝水,却坚决不肯去固定的角落里排泄。
和人类一样,生生不息,用繁衍的欢乐抵抗虚无,这是本能。新来的家庭成员给大家带来了无穷乐趣。小刺和小猬一天天长大,从粉红色变成灰白色,软刺也变得坚硬起来。猬猬总是把两只宝宝牢牢地挡在身后,一副生人勿近的样子。有几次我试图拍张刺猬宝宝的照片,没等我靠近,猬猬咻的一下支棱起全身的刺,不断哼哼。母爱是天性,她在拼尽全力保护她的孩子。
初夏的一个早晨,我们发现刺刺不见了,整理箱里只剩下三个毛线团。
我们翻箱倒柜,终于在沙发下发现了他,他自在地躺在角落,享受着来之不易的自由。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爬出整理箱的,更不知道他要做什么。这个寻找刺猬的游戏让我们焦虑地玩了好几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刺刺大概是摸熟了环境,他每晚逃走,又会在清晨准时爬回自己的窝,安静地等待我们去发现他。他到底在做什么呢?是为自己寻找自由,还是为母子寻找食物?
我更愿意相信后者。有时候动物比人类更有感情,哪怕他们不说话。与刺猬的互动完全超越了我最初的设想,这一家四口成了我们的牵挂,早也问候,晚也请安,投食换水一点也不觉得麻烦。谁说刺猬没有感情呢,他们就像幸福的一家人,互相关照,互相依偎。对于我们,他们竟然也卸下了软猬甲,有时,甚至容许我们去摸摸刺。
如今究竟是谁离不开谁,又是谁在陪伴谁?谁也说不好。但我深信,那是互相依偎的温暖。
13.通读全文,梳理文章情节,理解“我”的情感与态度,填写下表。(4分)
情节 “我”的情感与态度
① 细心呵护
养刺刺 ②
③ 焦虑
刺猬卸下软猬甲,容许“我们”去摸摸刺 ④
14.文章从刺猬生宝宝开始写起,这是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好处?(4分)
15.文中称呼刺猬猬猬为“女生”“她”,称呼刺刺为“男生”“他”,请你揣摩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称呼而不是用“它”。(4分)
16.作者说“有时候动物比人类更有感情”,请你从文中找出刺猬与我们人类有哪些相似的感情。(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4分)
父亲的玳瑁
王鲁彦
①净洁的白毛的中间,夹杂些淡黄的云霞似的柔毛,恰如透明的妇人的瑁首饰的那种猫儿,是被称为“瑁猫”的。我们家里的猫儿正是那一类,父亲就给了它“玳瑁”这个名字。
②它什么时候来到我们家的,我不很清楚,据说大约已有三年光景了。父亲给我的信,从来不曾提过它。在他的理智中,仿佛以为玳瑁毕竟是一匹小小的兽,比不上任何的家事,不足以通知我似的。
③但当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和玳瑁的感情。
④每当厨房的碗筷一搬动,父亲在后房餐桌边坐下的时候,瑁便在门外“咪咪”地叫了起来。这叫声是只有两三声,从不多叫的。它仿在问父亲,可不可以进来似的。
⑤于是父亲就说了,完全像对什么人说话一样:“玳瑁,这里来!”
⑥我初到的几天,家里突然增多了四个人,玳瑁似乎感觉到热闹与生疏的恐惧,常不肯即刻进来。
⑦“来吧,玳瑁!”父亲望着门外,不见它进来,又说了。但是玳瑁只回答了两声“咪咪”,仍在门外徘徊着。“小孩一样,看见生疏的人,就怕进来了。”父亲笑着对我们说。
⑧但是过了一会儿,瑁在大家的不注意中,已经跃到了父亲的膝上。
⑨“哪,在这里了。”父亲说。
⑩我们弯过头去看,它伏在父亲的膝上,睁着略带惧怯的眼望着我们,仿佛预备选遁似的。
父亲立刻理会它的感觉,用手抚摩着它的颈背,说:“困吧,玳瑁。”一面他又转过来对我们说:“不要多看它,它像姑娘一样的呢。”
我们吃着饭,我瑁从不跳到桌上来,只是静静地伏在父亲的膝上。有时鱼腥的气息引诱了它,它便偶尔伸出半个头来望一望,又立刻缩了回去。它的脚不肯触着桌。这是它的规矩,父亲告诉我们说,向来是这样的。
父亲吃完饭,站起来的时侯,瑁便先走出门外去。它知道父亲要到厨房里去给它預备饭了。那是真的。父亲从来不曾忘记过,他自己一吃完饭,便去添饭给玳瑁的。瑁的饭每次都有鱼或鱼汤着。父亲自己这几年来对于鱼的滋味据说有点儿厌,但即使自己不吃,他总是每次上街去,给玳瑁带一些鱼来,而且给它储存着。
白天,玳瑁常在储藏东西的楼上,不常到楼下的房子里来。但每当父亲有什么事情将要出去的时候,瑁像是在楼上看着的样子,便溜到父亲的身边,绕着父亲的脚转几下,一直跟父亲到门边。父亲回来的时候,它又像是在什么地方远远望着,静静地倾听着的样子,待父亲一跨进门,它又在父亲的脚边了。它并不时时刻刻跟着父亲,但父亲的一举一动,父亲的进出,它似乎时刻在那里留心着。
晚上,睡在父亲的脚后的被上,陪伴着父亲。
我们回家后,父亲换了一个寝。他现在睡到弄堂门外一间从来没有人去的房子里了。
玳瑁有两夜没有找到父亲,只在原地方走着,叫着。它第一夜跳到父亲的床上,发现睡着的是我们,便立刻跳了出去。
正是很冷的天气。父亲惦念着玳瑁,怕它夜里受冷,说它恐怕不会想到他会搬到那样冷落的地方去的。而且晚上弄堂门又关得很早。
但是第三天的夜里,父亲一觉醒来,瑁已在床上睡着了,静静的,“咕咕”念着猫经。
四半个月后,瑁对我也渐渐熟了,它不复躲避我。当它在父亲身边的时候,我伸出手去,轻轻抚摩着它的颈背,它伏着不动。然而它从不自己走近我。我叫它,它仍不来。就是母亲,她是永久和父亲在一起的,它也不肯走近她。父亲呢,只要叫一声“瑁”,甚至咳啾一声,它便不晓得从什么地方溜出来了,而且绕着父亲的脚。
有两次玳瑁到邻屋去游走,忘记了吃饭。我们大家叫着“瑁玳瑁”,东西寻找着,不见它回来。父亲却猜到它到哪里去了。他拿着玳瑁的饭碗走出门外,用筷子敲着,只喊了两声“玳瑁”,玳瑁便从很远的邻屋上走来了。
“你的声音像格外不同似的,”母亲对父亲说,“只消叫两声,又不大,它更老远地听见了。”
“是哪,它只听我管的哩。”
对于寂寞地度着残年的老人,玳瑁所给予的是儿子和孙子的安慰,我觉得。
17.作者说“但当我去年回到家里的时候,我看到了父亲和玳瑁的感情”,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对玳瑁的感情。(3分)
18.体会文章画线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3分)
瑁像是在楼上看着的样子,便溜到父亲的身边,绕着父亲的脚转几下,一直跟父亲到门边。
19,第②段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0.猫是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一种动物,人们常通过写猫,表达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篇选文与郑振铎先生的《猫》相比,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4分)
四、名著阅读(10分)
2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聒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
(1)结合选段中的相关语句分析孙悟空的性格特点。(4分)
(2)整部小说写了孙悟空三次离开取经团队,选段写的是第一次。请写出孙悟空另一次离队时的表现,并说明他的成长变化。(6分)
五、写作(50分)
22.请以《那一次,我真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补全题目;②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④不少于600字。
答案
1.A 2.A 3.C 4.D 5.C 6.B 7.C
8.示例一: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出征前的慷慨誓师场面与战死沙场的壮烈结局对比,河边“骨”与梦里“人”的对比,都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无限痛苦。
示例二: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貂锦,代指精锐部队;春闺,代指战死者的妻子。用语凝练,意味深长。(2分)
9.(1)刚刚 (2)本来,素来(3)离开(每小题1分,共3分)
10.(1)好像十分愤怒,但远远望着不敢上前。(2分)
(2)等(蛇)想进洞时,老鼠又来了,像以前那样去咬(蛇尾)。(2分)
11.有情有义、机智、勇敢。(3分)
[参考译文]
两只老鼠出来,其中一只被蛇吞吃,另一只眼睛瞪得很圆,好像十分愤怒,但远远望着不敢上前。蛇填他肚子,蜿蜒曲折地连洞,刚刚进入了一半,那只老鼠跑来,用力咬住蛇的尾巴。蛇发怒,遇回身子出(了洞)。
老鼠本来就捷,快速地逃走了。蛇追不到
(老鼠)就返回。等(蛇)想进洞时,老鼠又来了,像以前那样去咬(蛇尾)。蛇想进洞(老鼠)就来,蛇出洞(老鼠)就跑开,像这样反复了好久。蛇(只好)出来,把死鼠吐在地上。另一只老鼠过来嗅嗅死鼠,“啾啾”地叫着好像在哀悼叹息,(然后)衔着死鼠离开了。
12,(1)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3)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13.①养猬猬 ②漫不经心 ③刺刺不见了(寻找刺刺)④温暖(每空1分)
14.倒叙(1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人胜: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跌者起伏(3分)。
15.作者把刺猬用“她”“他”指代,而不是用“它”,这是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刺猬当作人来写,亲切自然,表现了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也体现出作者平等地对待小动物,尊重每一个生命(2分);“女生”“男生”的称呼,幽默风趣,富有生活情趣(2分)。
16.和人类一样,生生不息,用繁衍的欢乐抵抗虚无,猬猬有母爱的天性,拼尽全力去保护孩子;刺刺的“出走”像是寻找自由又像是为母子寻找食物:他们就像幸福的一家人,互相关照,互相依偎。
17.①亲近。父亲把玳瑁当作孩子,能领会它的感觉,会用手轻轻抚摩它的颈背。②疼爱。父亲厌烦了鱼的味道,但还是经常给玳瑁带鱼回来,为玳瑁准备饭。③挂念。父亲在新的地方睡觉,还挂念着玳瑁夜里受冷。(意对即可,每点1分,共3分)
18.运用“溜”“绕”“转”“跟”等动词描写瑁在父亲将要出门时的动作,生动地表现了玳瑁对父亲的亲昵和依赖。(3分)
19.对比(1分)。将大家呼唤“玳瑁”不见它回来,和父亲只消叫两声玳瑁就走来了进行对比,表现了玳瑁对父亲的亲近(3分)。
20.郑振铎的《猫》表现了作者的正义感和同情心,表明了作者“凡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心存偏见,要学会宽容、同情弱小”的观点(2分);本文则通过叙述父亲与玳瑁之间的日常小事,表现了父亲与玳瑁之间的深厚感情(2分)。
21.(1)示例一:由“按不住心头火发”“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等语句,可以看出孙悟空任性、急躁的性格特点。
示例二:由“不必恁般绪聒恶我,我回去便了”等语言描写,可以看出孙悟空急躁、率性的性格特点。
(2)示例一:孙悟空打死白骨精后,唐僧要赶他走,孙悟空向师父下拜告别,并嘱咐沙僧,止不住流泪,表明孙悟空看重师徒之情。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悟空由任性急躁变得成熟稳重,说明他成长了。
示例二:孙悟空打死了草寇,唐僧要赶他走,孙悟空离开后又回来向师父求饶,被拒后,向观音菩萨求助。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悟空能理性地处理问题,说明他成长了。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