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标要求:①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② 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③ 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向社会主义过渡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文革”时期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大改造的完成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发展
文革开始
文革结束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国现代史分期
过渡 时期
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
2012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概况:
内容:
①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确定首都、国旗、代国歌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
1949年9月21日,北平(中南海怀仁堂),662人
广泛性、民主性
代行人大职权
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国家性质 (即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国家权力 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重大意义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思考 :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㈡ 标志:
开国大典(1949.10.1.下午3时,天安门广场)。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朱德总司令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
(三)意义:
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改变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建国初期,面临怎样的严峻形势 中央政府如何应对?
⑴ 军事: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武装土匪威胁新生政权;
⑵ 经济: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尚未完成,财政经济困难严重;
⑶ 国际: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严重的安全威胁。
肃清残敌
剿匪镇反
土地改革
解放农民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稳定物价
统一财经
巩固
新政权
1
2
4
3
(一)背景
1、政治上:剿匪镇反(1949-1951)
1949年,解放贵州、四川、云南地区
1949年,和平解放新疆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0年,解放海南
北京
㈡ 巩固政权的举措:
1949年底,解放闽南、
广东大部、广西全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经济上:
(1)农村:土地改革(1950-1952)
A.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B.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①背景:②过程:
③实质:④意义: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在的新解放区展开。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已基本上完成了士地改革。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即变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㈡ 巩固政权的举措:
2、经济上:(2)城市:稳定物价,统一财经(1949.6-1952)
①背景
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②举措
①党和政府采取经济措施和行政、法律等手段,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②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银元之战”:1949年6月,人民政府为制止恶性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同投机资本进行斗争。当时拥有大量资产的投机者试图通过银元的投机来阻止人民币进入市场,严重冲击金融市场,引起物价飞涨,以上海市斗争最为激烈。人民政府查封上海证券大楼,逮捕进行非法交易的投机巨头和银元贩子。至新中国成立时,人民币已基本占领了所有城乡市场。
“米棉之战”:新中国成立初期打击米棉投机活动的一场斗争。投机资本转向粮食、棉纱和煤炭市场,利用物资极其匮乏的情况,大做投机生意,引发又一次全国性涨价高潮。人民政府指导各地集中时间、集中物资统一向市场抛售,同时收紧银根。暴涨的物价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上迅速下跌。人民政府掌握了市场主动权。
④作用
A.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信任。
B.1952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中国共产党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不仅能打天下,还会治理天下。
③实质:
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㈡ 巩固政权的举措:
①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干涉
②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解放台湾
③美国操纵联合国,组成 “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威胁 中国国家安全
①1950年10月,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中朝军队把美军赶回“三八线”,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1)背景:
3、抗美援朝(1950-1953)
(2)概况:
① 打出国威和军威,提高国际地位。
②形成强大民族凝聚力,鼓舞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3)意义:
杨根思
黄继光
邱少云
罗盛教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者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威胁 措施
国内 政治
经济 农村
城市
国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土匪威胁新生政权;
共和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千疮百孔,财政困难。
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武力干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美苏两极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孤立、封锁、包围。
剿匪镇反
土地改革
稳定物价(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统一全国财经
抗美援朝战争;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2.外交方针: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包括“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同时,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外交政策 内容 意义
“一边倒” 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保卫和平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另起炉灶” 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是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绝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独立自主”与“一边倒”并不矛盾
1、目的 :
为中国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
3.参加日内瓦会议:
◎周恩来出席日内瓦会议
(1)时间:1954年4月
(2)目的:讨论朝鲜问题与印度支那问题
(3)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4)结果: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 。由于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5)作用: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
A.1953年12月,中印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
B.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②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影响:
对中国: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基础。
对世界: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5.参加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1)时间:1955年4月
(2)特点: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3)成果: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4)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
同—共同的遭遇(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
共同的愿望和要求(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维护和平)
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差异。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目的:为中国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
㈠.经济领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
工业化
三大改造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一五计划
(1953-1957)
①内容:
A.实施一五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特点:
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同时进行,
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发展生产力
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天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54宪法》
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并通过决议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在近三个月时间里,全国有1.5亿余人参加讨论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几乎涉及宪法草案。每一个条款……--《中国共产党历史 第二卷 1949-1978》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人民民主原则
社会主义原则
2、政治领域: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内容:
①
社会主义
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意义: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奠定基础
推进
完成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2、政治领域: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3.思想领域——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①概念: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晚年错误思想也不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②作用:
小结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新中国不仅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远。
新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是不是一帆风顺的?
1.(2021.山东新泰一中高一阶段练习)毛泽东深信,公开为蒋介石撑腰的美国政府是决不能听任中共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共产党要想顺利地取得胜利和巩固政权,就非加入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去不可。由此推知,毛泽东领导的新政府
A.不急于获取国际社会的支持
B.希望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C.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冲破了美国外交孤立政策
练习
C
2.(2021.6.浙江卷)1949年,毛泽东在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这次“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
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
C.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依法治国”的方略
D.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
B
3.(2021·海南·高考真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苏南行署的工作人员主要来自苏北与山东,他们对当地的方言、生活习惯存在隔膜感。苏南行署通过各级民政机关执行苏南区党委制定的抚恤措施,还通过发动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对解放战争中牺牲军人的家属提供经济补助,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这体现了A.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B.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初步形成C.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步进行 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运用
【答案】D【详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跨区域政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地方政府采取不同方式来解决政府工作人员的困难,这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性运用,D项正确;A项与题无关,排除A项;题干并未涉及到民主政治形成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社会主义改造,排除C项。故选D项。
4.(2019·江苏·高考真题)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下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答案】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世界处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峙时期,而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一方,因此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新中国的说法是错误的,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说法是符合史实的,排除。
5.(2020·北京·高考真题)建国初期,为改变民间拜神祈福的旧习俗,国家鼓励创作新年画。如图《拖拉机》在1950年全国新年画评奖中获甲等奖。该画“新”在
①选用了年画创作的新题材
②表现出移风易俗的新气象③展示了合作化运动的新成就
④描绘出农业机械化的新愿景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详解】从材料题材来看,该画选用了年画创作的新题材,①正确;材料描绘的是农民围绕着耕地机器设备的情景,表达了农业机械化的新愿景,也表现出移风易俗的新气象,②④正确,因此A符合题意;此时农业合作化尚未开始,③错误,BCD排除。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