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3.《 角的度量》 教材解读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3.《 角的度量》 教材解读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12-25 21:5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于整体 聚焦本质 识“器”量角
——“四上《角的度量》”单元教学的思与行
大家好,今天由我代表我们团队以“基于整体 聚焦本质 识“器”量角”为主题汇报《角的度量》单元教学的思与行,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就是“角的度量”。
我们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汇报:一、整体框架;二、单元解读;三、课例分析;四、活动感悟。
一、整体框架
2022版的新课标将“图形与几何”领域由原来的4个分支整合为2个主题,即: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今天《角的度量》这个学习内容就属于图形的认识和测量。
图形的测量重点是确定图形的大小,分为三个维度:一维是线的度量,二维是面的度量,三维是体的度量。
三者之间不仅在结构上具有内在关联性,而且在要素构成上具有内在逻辑性:一维的长度是二维的面积的构成要素,一维的长度和二维的面积又是三维体积的构成要素;反过来,后者又是在前者基础上形成和拓展的,在学习上起到类推和迁移的作用。
无论是一维线的度量,还是二维三维面、体的度量,本质都是看“度量的对象自身包含了多少个度量单位”。从行为上看,度量就是将一个待测量和一个标准量单位进行比较,“标准量”的个数就是度量的结果。不管哪个维度,其本质就是单位数量的累加。度量教学的关键是“数”出度量单位的个数。三个维度从形式上不一样,但内涵是一样的,都具有正则性,有限可加性,运动不变性。
引导学生借助知识迁移,类比出角的度量单位,发现角的大小与度量单位之间的关联,以及角的度量的基本方法,自此,角的度量不再只是一个独立的知识模块,它与之前的其他的度量活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角的度量,只是度量世界的一次向外拓展,丰富了度量的内涵,并没有改变度量的本质。于是,新的学习不再外在于学生的经验,而是有机融入学生原有的思维框架与认知背景,让已有的经验整合、融通,获得新的生长。
2022版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有3个方面,第一点就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数学的眼光主要表现: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
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这一主题我们要培育的关键能力就是量感、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量感,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以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表现为这样5方面:1.理解度量的意义;2.理解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3.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4.同一度量方法下不同单位的换算;5.感知度量工具和方法引起的误差,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结果。
我们再来看一下什么是空间观念,空间观念主要是指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认识。能够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并表达物体的空间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感知并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规律。空间观念有助于理解现实世界生活中空间物体的形态与结构,是形成空间想象力的经验基础。
在教学中我们力求帮助学生理解度量本质,拥有空间观念、推理意识,逐渐形成联系的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形成结构化的思维,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让学习更具有生长性,并在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单元解读
我们以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为例,横向比较,角的度量都安排在四上教学,发现内容编排结构相似,都呈现出相互关联,螺旋上升,逐段递进的特点。
我们重点将人教版和北师大版的教学目标作了比较。人教版教材关于“角的度量”单元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角的静态概念,即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角的度量,通过间接比较来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和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角的分类,认识角的动态概念,进一步认识直角、锐角,知道平角和周角,并了解这几种角的大小关系;
画角,会画特定度数的角。
北师大版教材关于“角的度量”单元的教学目标如下:
动态再认识角,结合旋转的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了解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发展推理能力;
探索角的度量单位的产生过程,认识角的度量单位;
会用量角器等工具量角和画角。
对比两个版本的教学目标,可以看到该单元中角的度量部分都包含3个方面:①角的内涵,只是人教版从静态概念(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中理解,北师大版从动态角(旋转活动角)中理解;②在间接比较中认识角的度量单位;③会用量角工具量角和画角。
再从纵向上看,以学内容,一上: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一下: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二上:直观认识角(锐角、直角、钝角),用自己的语言直观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三上: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三下: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这些基本属于直观认识范畴。在本单元中,包括了:线段、射线、直线的认识;
角的认识;角的分类;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这已经变成了抽象本质领域。那么,在后续我们将深入探究:三角形分类;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三边关系……
"角的度量"这一单元内容包括了线段、直线、射线,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和画角五部分。本单元的核心学习内容是从数学概念的本质层面认识角,教材的显性内容是通过角的度量,让学生从直观认识角过渡到利用度数精准认识角,并在头脑中建立不同角的概念,行成量感;隐性思维的发展则是通过线段、直线、射线的系统学习,沟通射线与角的联系,并以射线为抓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深入认识角的概念。其目的就是通过点的运动向射线的旋转运动转变,让学生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以及图形之间的关系,提升空间想象能力,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基于以上分析,本单元的核心素养聚焦为空间观念和量感。
大单元教学需站在较高的视角俯视教材,跨越知识模块进行有序整合,建立知识与思维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学生思维的发展。空间图形的认识需要直观辨认,同时也是一个静态到动态的认识过程,这种动静结合认识角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把握图形的意义,发展空间观念。综合教材和学情分析,将本单元总体目标确定为:
结合具体的实例,认识线段、直线、射线,明确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初步感知无限延伸的含义。
结合射线的特征理解角的静态和动态含义,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了解角的度量单位的形成过程,了解量角器的原理,能用量角器正确量角,体会角的度量在生活中的意义,发展量感。
认识周角和平角,理解五类角之间的关系,并能借助五类角的关系,进行说理分析解决问题、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经历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的过程,能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利用画角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认为《角的度量》的单元划分为5课时:
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内容要求 相关练习 学业要求
第一课时 1.线段、直线、射线2.角 1.认识线段、直线、射线,2.知道线段、直线、射线的联系和区别,3.认识角,并能用符号表示角。 做一做 掌握线段、直线、射线的定义,体会无限延伸的含义,掌握角的定义。
第二课时 角的度量 1.知道计量角大小的常用单位是“度”,认识表示度的符号“°”。2.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并能准确量角。 做一做1、2、3 会正确使用量角器,并且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第三课时 角的分类 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做一做 明确各种角的概念,巩固各种角的关系。
第四课时 画角 使用量角器,按指定的度数正确地画角。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做一做1、2 使用量角器,按指定的度数正确地画角。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第五课时 练习七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练习七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根据以上课时划分内容,针对每课时,我们根据知识点制定了学业评价表:这是第一课时《线段、直线、射线和角》的学业评价表,我们是从知识维度、学业要求、学业内容、学业形式和难度这几个方面来进行一个星级评价的,最高可以达到5颗星。
《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这是上午我们张老师执教的课《角的度量》,针对这节课,我们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学业评价。
《角的度量》
《角的分类》
《画角》
三、课例分析
1.课前思考:
(1)学习路径
可以看出,单元目标层层深入,可以实现本单元的育人目标。知识上——知道角是什么;技能上——会量角,会画角;能力上——能合理推断或估计角的大小;思维上——能想象并表达不同角的大小关系;品格上——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生活中有关角的问题。基于以上分析,本单元的学习路径确定为:线段、直线、射线——角的静态概念、动态含义——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画角。
因此,这节课我试图解决三个问题:①建立1°角的表象;②认识量角器;③会使用量角器量角。第一个问题主要指向度量单位,第二个问题指向度量工具,第三个问题指向度量值。
(2)角的度量从属范畴
数学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衔接性、连贯性、逻辑性,角的度量从属于一般度量的范畴,包含了度量的所有属性和一般原理。因此,本节课与之前的其他度量活动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所以在上课伊始,张老师并没有按部就班直接讲授如何度量角,而是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启发学生回忆以往的度量经验,总结度量单位的正则性、有限可加性、运动不变性,把握度量的数学本质:被度量的对象包含了多少个度量单位。这样的教学导入就为接下来角的度量提供了更为一般的上位概念,为新知识顺利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支点。
2.学情前测:
对于角的度量,学生有哪些基础了呢?我们做了前测。
通过对学生角的内涵理解水平的前测,从“角的概念”测查中发现约有79%的学生不会用构成要素分析角,从“角的大小”测查中发现约有57%的学生缺乏间接比较的经验。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需要重视对角的内涵的学习,经历角的度量单位的形成过程。①在无法直接比较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小角作为一种工具来度量角的大小;②对小角量化结果10°的理解,从10°角的累加或细分中描述不同角的大小,建立角的度量单位1°的表象;③用1°的角量角的大小,体会度量的本质。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考虑,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3点:
① 理解测量角的大小的本质就是看一个角里面含有多少个单位角。
②经历单位角的产生的过程,统一单位角的大小和细化单位角的精确度量,产生1°角,建立1°角的表象。
③理解测量角的大小的原理,初步建立角的大小的量感。
教学重点:经历角的度量单位的产生过程,通过测量角的大小的活动建立角的大小的量感,体会测量的本质,建立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理解角的大小需要用一个单位角作为标准来测量和表示,体会角的大小就是单位角的叠加。
4.教学设计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设计的导入环节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入手,老师问:想知道这条线段有多长,怎么办?学生说:可以测量。这是1分米,这条线段有多长?理由?让学生说出以1分米为单位,这条线段包含了4个这样的单位就是4分米。接着出示长方形,问:想知道它的面积要先确定什么?(单位)一起数数。引导学生清楚:无论是测量长度还是面积,它们的大小都是由单位一个一个累加上去的,看看里面包含了几个单位。这个导入环节隐含了度量的本质都是看“度量的对象自身包含了多少个度量单位”。那么角的度量呢?是否也是如此?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角的度量。(出示课题)张老师通过3个任务设计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
任务一:度量角的大小,需要统一度量单位,并建立1°的单位表象。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用单位角去测量一个稍大的角,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度量角的大小,需要先统一度量单位。学生操作之前,先明确要求①确定单位角(单位角在信封里);②摆一摆、拼一拼。拼时需要注意什么?③数一数角里包含了几个单位角?
如果我要测量比这个单位角还要小的角呢?要怎样选择单位角。引导学生得出:单位角要更小。这么多角,有没有1个单位角是所有的角都可以适用的。学生找到了1°角,为了统一,测量角的单位角统一为1度,记作1°(板书1度,记作1°)。那么1°的角有多大呢?课件演示,感觉怎么样?(小、像针一样)让学生直观感知1°角的大小。然后用5个1°角拼出5°角、10个1°角拼出10°角,并感知它们的大小。这样,学生就清楚了:把1°角一个一个拼一拼,看看里面有几个1°角就是几度。
任务二:认识单圈刻度量角器。一度一度累加上去,如果继续往上数,再继续往上拼,发挥你的想像力,将会得到一个什么图形?(半圆、圆形)这样就可以发现把圆平均分成了360份,其中一份所对的角作为度量角的单位,它的大小就1°。根据这个原理人们制作了度量工具——量角器。
在认识了量角器以后,接着问学生:你能在纸质量角器上找出一个80°的角,并把它画下来吗?(有能力的可以在第2个量角器上再画一个)反馈环节中,张老师动态呈现了3种典型的画法:右刻度线起始的、左刻度线起始的、任意刻度线起始的。明确无论怎么画只需符合包含80个1°角就是可以的。由静到动,一个别具匠心的细小环节,让学生印象深刻,体验了动静之间截然不同的两种表象。
认识双圈量角器。有了刚才的操作经验,学生读出量角器上角的大小,正确率就大大提高了。哪一种能够一眼就能看出角的度数?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像图1一样直接读数度数?学生提出反过来再写一串刻度数字。真聪明,那我们升级一下量角器,趁机引出双圈量角器。观察一下,怎么判断读内圈还是外圈?角的起始边与哪一圈的0刻度线重合,就读那一圈的数。
任务三:用量角器量角。会看会画,会量吗?请你量一量这个角,在反馈中让学生说出角的顶点就是量角器的中点(板书点点对齐)角的开始边是量角器当中的0度刻度线,(板书:线边重合)怎样判断它的度数?首先要分清内外刻度。
结束的边所对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板书: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利用小组合作,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探索出了量角的方法,解决了这节课的重难点,并将量角方法形成口诀写成板书,可以加深学生对它的印象。最后再通过量一个边画的比较短的钝角,让学生明白:边虽然画的比较短,但因为是射线,所以可以延长,既解决了边较短时怎么量角的问题,又解决了内、外圈容易读错的问题。
活动感悟
时光清浅,岁月如歌,撷一束光阴,抚过心间,时光的脚步,从不停歇,走过秋,迎来冬,教研浓,这一个多月,转瞬而过,忙忙碌碌中我们实验小学、育英小学、菁华浩扬联队每位参与老师都是累并幸福着,一次次研讨,一次次的试教、修改、再试教,一次次的更新收获,这其中,有困苦与彷徨,更有收获与成长。我们在勤于学习的同时,互帮互助、大胆实践;在共享资源的同时,积极反思、用心积累,更乐于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行所悟。
回顾这一个多月来,自9月27日我们组建同研一课的团队,就要求每一位成员三读新课标。一读《新课程标准》全部内容,了解《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度量教学的整体要求;二读《新课程标准》对本学段度量教学的要求;三读《新课程标谁》对自己不了解的教学问题的要求。这样的“三读”能使我们很好地从整体到局部,从面到点来了解《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更好地把握住人教版教材对度量教学的内容编排。我们开始收集关于《角的度量》的相关资料,并不时在微信群里讨论。
10月13日下午,我们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在研读了新课标、《角的度量》的相关教材和文献后,第一次线下研讨在实验小学举行,活动正式开启。
10月14日,我们为了准确把握教学起点,了解学情,从而设计、实施有效的教学过程。分别对实验小学,育英小学和菁华浩扬三所学校的三年级学生进行了前测,然后分析整理前测产生的数据,并对典型个例进行访谈追问,从而明确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正如奥苏贝尔说过的,教育原则千条万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知道孩子在哪里?有了前期准备和前测数据,我们团队立刻兵分两路,一路准备课堂展示,一路准备单元解读和活动感悟。
10月17日,张芳芳老师进行第一次试教,试教完,团体每一位成员都找缺点,挖漏洞,修改了部分教学环节,完善课堂展示的每一个细节。每个学习任务的确定都充斥了智慧碰撞的火花,研讨过程中随时都会冒出为大家服务的“信息达人”,形成了志同道合的“教学联盟”。像认识量角器这一学习任务,我们团队成员一致认为,认识量角器的构造非常重要,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同样“识”器不误量角功,只有熟知量角的工具,才能在量角时做到游刃有余,角的度量不仅要关注操作技能的训练,更要体现知识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积累共同生长的教学理念。
10月21日,我们初度讨论出了单元解读的初稿,正是因为我们团队成员凝心聚力、集思广益、协同合作,让大家对大单元整体教学充满了信心。
10月25日,张芳芳老师进行了第二次试教,由我进行了单元解读和活动感悟的展示,这是我们在激烈的争辩中逐字逐句的调整课堂教学语言和单元解读汇报材料。
11月10日,我们进行了第三次试教和单元解读,经过反复推敲,斟酌,我们的课堂教学和单元解读更完美了。
磨课就是上课老师站上讲台面对学生及听课老师的检阅,是一个反复修正的过程,要让自己不断的积累并体会其中的精华,加上自己的观点理念,灵活地运用到课堂中。磨课如磨剑,锋芒在无数次火花中呈现 ,这火花就是我们在磨课的过程中反复推敲、不断积累,把团队的智慧和精华聚集在一起的过程,努力呈现出一节精彩的课堂。
活动开展不过短短一个多月,回忆这一个多月的美好旅程,我们参与其中的每一位成员都累并收获着,这次的同研一课即将谢幕,但我们的研究还在继续,我们的热情还在继续,研修成长,我们一直在路上。
通过这次参加同研一课的活动,我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宽广和魅力,还感受到了以下三点,真的很重要:第一、研讨的过程中学生是最好的老师;第二、一个人可以走的更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第三、研讨过程中要及时反思和积累。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
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同研一课,交流共促成长
相互学习,研讨共赴发展
以上是我们实验、育英、菁华浩扬团队对《角的度量》的单元解读和活动感悟,谢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