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6 16:19:4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 题 《被压扁的沙子》 备课人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2.制作思维导图,梳理课文论证的思路,感受科学推导的逻辑之美; 3.品析科普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和准确,感受作者审慎的态度;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制作思维导图,梳理课文论证的思路,感受科学推导的逻辑之美;
教学难点 3.品析科普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和准确,感受作者审慎的态度;
教学流程 1.自读课文,明确课文说明的对象; 2.小组协作,理清课文论证的思路; 3.师生互动,品析课文严谨的语言; 4.总结感悟,培养探究科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铺垫渲染,引入新课 观看恐龙化石图片,对曾经的地球霸主的灭绝产生心灵震撼,对恐龙灭绝的原因产生探究欲望。 师:恐龙,曾经的地球霸主,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们的灭绝 今天,我们将通过阿西莫夫的一篇短文,从被压扁的沙子说起,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 二、阅读课文,把握内容 生默读课文,勾画主要信息; 媒体出示导学问题:本文的标题是“被压扁的沙子”,它的说明对象就是沙子吗? 明确:不是,本文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论证说明一个事理: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三、分析思路,体会逻辑 媒体出示导学问题:“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灭绝之谜”看似毫无关联,作者是怎样推导出他们的联系,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推导出恐龙灭绝的原因的?请细读课文,小组协作,探究推导思路,绘制思维导图。 学生展示思维导图,说明推导过程,其他同学评议。 老师板书展示简明思维导图并作说明。 四、品析语言,感受严谨 媒体出示导学问题:通过学习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我们能从中得到科学思维方式的许多启示,其中就包括大胆质疑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带着这种精神,你有没有觉得阿西莫夫推导的“撞击说”,或许并不一定成立呢?我们来看下面的视频。 媒体播放小视频《恐龙灭绝之谜》 师:通过视频我们可以了解到,迄今为止,恐龙灭绝的原因虽然有种种假说,但是并未形成一个科学家们一致认可的结论。其实,阿西莫夫先生自己也并不十分肯定自己的推断,这从他在课文中的许多语句可以看得出来。 比如课文第一段的“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中的“也许”,就表明恐龙灭绝之谜有可能解决,也可能无法解决,说明阿西莫夫对最终能否解答恐龙灭绝之谜持审慎的保留态度,同时也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课文中类似的句子和用词的情况还有许多,请大家小组内找一找,并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五、总结感悟,期待希望 媒体出示“未解之谜”,引导学生谈论话题。 总结: 今天我们这节课,感受了阿西莫夫推导论证的思维方法,体会了阿西莫夫严密准确的科普语言,增进了我们对恐龙灭绝的原因的认识。同学们,浩瀚的宇宙,复杂的地球,有待我们解答的谜题数不尽数,这不但需要我们具备渊博的科学知识,更加需要我们具备创新的思维方式。但愿这篇短文,能有助你打开科学幻想的大门,引领你走进无比奇妙的科学世界,谢谢大家。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理想的课堂,是真正把表达和表现的舞台留给学生的课堂;真正有价值的教学,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感受、思考、交流和总结提升的教学。本堂课教学设计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充分落实教师学生“双主体”的教学地位:教师是“教”的主导,要在深度解读教材文本、深入发掘教学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导学问题,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是“学”的主体,就要在课前阅读课文、熟悉内容、思考内容,做好迎接课堂教学的准备。在这种“双主体”教学理念的指导之下开展的教学,教师就不在是一个把知识“搬运”给学生的工匠,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 本堂课设计的另一个主要想法,是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梳理课文的逻辑。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尚在低级阶段,需要适度的引领和实践,而《被压扁的沙子》正是一篇蕴涵逻辑推导之美的好文章。在本文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做工具,既有文本理解本身的需要,更有运用工具本身的目的。通过同学们的制作来看,非常理想,甚至超出老师的预计效果。这就说明学生的能力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前提是作为老师要敢于放手、善于放手。 把相信学生视作最大的师德! 把调动学生视作最强的技能! 把发展学生视作最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