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课时学案(共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课时学案(共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2-26 07:32:56

文档简介

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1.综合思维:结合资料,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其内涵,认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人地协调观:结合图文材料,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认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措施。 3.地理实践力:运用资料,说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并学会在生活实践中提倡绿色消费。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结合教材第101~104页相关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1.可持续发展的背景
2.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3.内涵
(1)生态持续发展——基础。
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2)经济持续发展——条件。
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3)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4.原则
(1)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2)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3)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
[思考1] “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这句话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
答案: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结合教材第104~107页相关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1.政府、企业、公众在可持续发展实施中的关系
2.消除贫困
(1)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①贫困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②环境恶化又会阻碍这些国家的发展。
(2)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3.发展绿色经济
(1)“褐色经济”:基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经济。
(2)“绿色经济”。
①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
②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
(3)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4.提倡可持续消费
(1)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2)每个人都应建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思考2] 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可持续消费的践行者。日常生活中的哪些消费方式可称为可持续消费
提示:衣——尽量避免干洗,减少洗涤频次;食——尽量选择本地的应季食物;住——关注房屋耗能,使用节能灯;行——日常出行选择骑车、步行、公共交通,尽可能拼车或合乘。
1.判断题
(1)环境问题是人地关系不协调的突出表现。( √ )
(2)可持续发展内涵的三个方面是相互独立的。( × )
(3)我国每年夏季在近海地区实施的“伏季休渔”政策主要体现了持续性原则。( √ )
(4)实施循环经济后,不会有污染物的排放。( × )
(5)“绿色经济”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 √ )
2.选择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据此回答(1)~(2)题。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反映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础是( C )
A.经济持续发展 B.社会持续发展
C.生态持续发展 D.文化持续发展
(2)下列行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是( D )
A.污染物产生后再处理
B.高强度地开采自然资源
C.全面关停污染企业
D.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
3.连线题
将下列世界(中国)环境日主题与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原则连线。
探究一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公报明确提出了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在发展中倡导绿色、生态、低碳、循环的理念,改变以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支撑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对于保障中国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行进至关重要。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口号。
[思考]
(1)(综合思维)“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口号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些方面
答案:“既要金山银山”反映了经济持续发展,“也要绿水青山”反映了生态持续发展。
(2)(人地协调观)中国为什么要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
答案:绿色发展的理念反映了生态持续发展的观念,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内涵 作用 内容和要求 关系
生态持续发展 基础 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它包括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方面;要实现持续发展,首先要实现生态的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可持续发展系统。经济的发展要以环境和资源为基础,环境的保护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提供必需的资金和技术。生态持续发展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
经济持续发展 条件 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环境保护需要依靠经济发展来提供必需的资金和技术
社会持续发展 目的 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内容 要求
公 平 性 原 则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 续 性 原 则 有限的地球面积和有限的地球承载能力,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共 同 性 原 则 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可持续发展三原则的判别方法
判别三原则时,要注意体会和提取所给图文材料包含的信息。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中,“公平性”侧重的是“权利”,强调享有的平等,即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共同性”侧重的是“义务”,强调地球为一个整体,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持续性”侧重的是“发展”,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
传统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区别
比较项 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发展目标 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 以社会全面发展为标准,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增长方式 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 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
消费模式 提倡高消费 提倡适度消费
文明标准 建立的是物质文明,主要考虑经济利益 建立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考虑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时间尺度 当代人的最大需求 强调代际公平
空间尺度 从区域利益出发,采取封闭式、掠夺式和转嫁式的发展方式 从全球利益出发,是一种互补的发展方式
按常理,鸭子长得越快鸭农越赚钱。但在湖北云梦、京山等地,一些鸭农却养起了“慢生鸭”。在自然环境捕食,辅之以麦麸、玉米、谷糠和青饲料,这样养的鸭比用有添加剂的浓缩饲料喂养的晚2个多月才能出栏,但肉质好,价格高,成为更有赚头的绿色食品。据此回答(1)~(2)题。
(1)“慢生鸭”饲养者在有利于消费者健康的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持续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公正性原则 D.公平性原则
(2)为了生产绿色食品,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有(  )
①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 ②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 ③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
④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思路点拨:第(1)题,这种做法既保障了消费者的健康,又保障了鸭农的高利润,体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公平性原则。第(2)题,绿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并经国家有关机构认定,获取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引进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利用作物害虫的天敌防治虫害等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使用有剧毒的农药防治病虫害,在面粉中添加增白剂、防腐剂,对人体健康不利。
答案:(1)D (2)C
探究二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2020年世界环境日由哥伦比亚和德国合作主办,将生物多样性作为主题,意为这是一项紧急的呼吁,旨在制止人类活动造成的物种加速灭绝和自然世界的衰退。
[思考]
(1)(地理实践力)当前世界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2)(人地协调观)为保护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
提示:切实履行好保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强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养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1.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途径 具体措施
消除 贫困 教育扶贫、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就业、异地搬迁
发展 绿色 经济 循环经济 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控制污染物排放
低碳经济 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
提倡 可持 续消 费 衣 尽量避免干洗,减少洗涤频次
食 尽量选择本地的应季食物
住 关注房屋耗能,使用节能灯
行 日常出行选择骑车、步行、公共交通,尽可能拼车或合乘
2.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
(1)实现循环经济的途径。
①清洁生产。
优点: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
环境效益: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大部分污染,减少工业污染的来源。
经济效益:可以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大有作为。
②生态农业。
应用领域: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目的: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
项目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
资源利用率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资源再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理 污染物和废弃物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3)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项目 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不同点 提出背景 应对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引发的全球资源环境问题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气候
关注重点 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 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定位 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强调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共同点 根本目标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发展要求 应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基本保障 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2020·江苏卷,21~22改编)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桑蚕产业由长江中下游和珠三角地区逐渐西移。2005年以来,广西蚕茧产量稳居全国首位,桑蚕业助推35个石漠化贫困县脱贫致富。下图为广西桑蚕业平怀模式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广西发展桑蚕业得益于(  )
①土壤肥力高,桑叶生长快 ②热量条件好,结茧次数多 ③地表水资源多,桑枝萌叶多 ④土地资源丰富,宜桑面积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广西桑蚕业平怀模式的优势有(  )
①桑下种薯,延长了产业链 ②桑枝育菇,发展多种经营 ③薯、丝加工,增加附加值 ④菌基回田,提高土地利用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思路点拨:第(1)题,广西多喀斯特地貌,土壤肥力不高,地表水易下渗,地表水资源不多,①③错误;广西部分地区位于热带,热量条件好,桑蚕结茧次数多,②正确;广西土地面积大,地形多样,宜桑面积广,④正确。第(2)题,桑下种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没有延长产业链,①错误;桑枝育菇,实现了废弃物综合利用,利于发展多种经营,②正确;红薯加工成淀粉、粉丝,蚕茧加工成丝绸,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③正确;菌基回田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不能提高土地利用率,④错误。
答案:(1)D (2)C
循环经济模式图的判读
典型图示 解读步骤
1.在循环经济关联图中,地理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较为复杂,关键环节法和代入尝试法是突破此类试题的有效方法。 (1)关键环节法。 ①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框图,把握关联图示意的地理事物主体是什么。 ②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 ③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厘清逻辑关系。 ④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填入框中,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加速问题的解决。 ⑤将已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重新理顺一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2)代入尝试法。 ①要把握关联图的中心思想,认真理解题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②根据关联图的核心内容,联系所学知识,对相关环节进行正确、严密的推理、分析、判断。 ③关联图中若有填空,宜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先把最直接、最容易的完成,剩余的越少就越容易填,填时最好采用试填法。 ④完成解答后要进行验证,以确保判断的正确性。 2.解读步骤
(2020·四川达州模拟)凯隆堡生态园区位于丹麦西部海滨小城凯隆堡市。20世纪60年代前,该市的生产和生活用品大多依靠外运,后来建立起一座大型炼油厂和热力发电厂。随后的几十年里,逐渐形成工业化生态园区。如图示意该园区内部产业流程。据此回答(1)~(3)题。
(1)该园区内炼油厂的建造主要得益于当地(  )
A.丰富的矿产 B.便利的交通
C.充足的水源 D.广阔的市场
(2)下列环节最能反映该生态园区优势的有(  )
①湖泊向热力发电厂供水 ②炼油厂向石膏材料公司提供燃气 ③炼油厂向硫酸钙厂提供硫 ④热力发电厂向养殖场供电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该工业生态园区内企业集聚,其影响是(  )
A.单位产值能耗提高 B.实现废弃物零排放
C.经济效益明显增强 D.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上升
解题思路: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市的生产和生活用品大多依靠外运,位于沿海地区,交通便利,便于资源的运入;丹麦矿产资源并不丰富;水源对炼油厂的影响较小;丹麦人口少,市场小。第(2)题,湖泊向热力发电厂供水,属于正常现象,未能体现生态的特点;炼油厂向石膏材料公司提供燃气,充分利用了资源;硫是炼油厂的废弃物,向硫酸钙厂提供硫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属于生态行为;热力发电厂的产品为电,向养殖场供电属于正常输出。第(3)题,该工业生态园区内企业集聚,单位产值能耗降低;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但没有实现废弃物零排放;充分利用了废弃物,经济效益明显增强;共用基础设施,其建设成本下降。
答案:(1)B (2)B (3)C
一、选择题
  可持续城市是指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具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好环境的城市。下图为我国某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指数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努力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工业产值烟尘排放量,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有序性原则
2.图示可持续城市发展指数,能体现出的做法是(  )
A.提高能源利用率 B.降低碳排放量
C.提高城市绿化率 D.减少污染物排放
解析:1.C 2.D 第1题,缓解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该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第2题,图中指数体现了生活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减少污染物排放,D项正确。
(2021·广东珠海高二期末)读“内蒙古光伏发电产业链模式图”,回答3~5题。
3.图中的①、②分别为(  )
A.粉煤灰、新型建筑材料 B.供气、液化气站
C.供水、农田灌溉 D.钢材、轧钢厂
4.关于此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立足于煤炭资源的深加工 ②实现了光伏发电循环发展 ③最终产出绿色环保电能 ④达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关于此产业链各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煤矸石和秸秆等废弃物用于热电厂锅炉燃烧 ②热电厂的热蒸汽全都用于多晶硅生产 ③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用作热电厂冷却水源 ④热电厂发电作为多晶硅生产的动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3.A 4.A 5.B 第3题,以煤炭等为燃料的热电厂除了供电、供热外,还会产生粉煤灰等煤渣,粉煤灰可用于生产建材、新型建筑材料。第4题,根据图示信息,此发展模式立足于煤炭资源的深加工,实现了光伏发电循环发展,最终产出绿色环保电能,①②③正确。但是此发展模式仍然有废气排放,并未达到废弃物的零排放,④错。故选A。第5题,根据供热线的分布判断,热电厂的热蒸汽并没有全部用于多晶硅生产,②错。故选B。
二、非选择题
6.下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读图,据此回答问题。
(1)读图,描述我国可持续发展区域的空间分布规律。
(2)M地区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3)N地区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严峻生态问题有哪些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可持续发展区域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良好向较差过渡。第(2)题,M地区为我国经济较发达的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经济发展中资源、能源不足。第(3)题,N地区为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答案:(1)从沿海向内陆,可持续发展状况从良好向较差状态过渡。
(2)环境污染严重 资源、能源不足
(3)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脆弱。
三、优选题
7.(2021·河北唐山高二期末)发展循环经济是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下图为某企业木塑复合材料生产流程示意。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指出可以为木塑复合材料生产提供原料的工业部门。
(2)该生产流程中,减少资源浪费的主要措施包括   (填序号)。
①废弃物再利用 ②使用化学添加剂 ③废料处理后循环使用
(3)根据该生产流程的启示,列举两项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普遍参与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行为。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木塑复合材料的原料有化学添加剂、废旧塑料、废旧家具、农业秸秆、木材、稻壳。因此,可以为木塑复合材料生产提供原料的工业部门有化学工业、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塑料加工业等)。第(2)题,在该生产流程中,减少资源浪费的主要方式是对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因此,填写序号①③。使用化学添加剂在生产流程中没有循环。第(3)题,只要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且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普遍参与的任意两条措施即可。如:垃圾分类处理、淘米水洗菜、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等。
答案:(1)化学工业、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塑料加工业等)。
(2)①③
(3)垃圾分类处理、淘米水洗菜等。(合理即可)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可持续发展内涵 1、2、6、7、8、13、14、15、16、18、19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4、5、9、10、11、12、17、18、19
读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指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持续发展 ②生态持续发展是目的 ③社会持续发展是基础 ④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2.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的含义分别是(  )
A.生态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人的管理调控
B.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人的管理调控
C.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人的管理调控
D.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生态系统、人的管理调控
解析:1.D 2.C 第1题,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概念,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第2题,经济系统为社会系统提供物质产品、资金等,社会系统为经济系统提供劳动、科技等,因此甲为社会系统,乙为生态系统,丙为经济系统,丁为人的管理调控。
内蒙古某企业在乌兰布和沙漠中养殖奶牛,构建起以牧治沙,以沙种草,以草养牛,牛粪还田的沙草有机循环产业链。据此回答3~5题。
3.与传统乳畜业比较,沙漠中发展奶牛养殖的主要优势是(  )
A.人口众多,市场广 B.远离城市,地价低
C.光照充足,生长快 D.环境清洁,病害少
4.适宜推广该养殖模式的地区是(  )
A.安徽 B.河南
C.宁夏 D.云南
5.推行该养殖模式后,当地(  )
A.产业实现升级换代 B.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C.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D.城市土地利用高效
解析:3.D 4.C 5.B 第3题,沙漠中人烟稀少,且气候干燥,病菌不易存活和传播,环境较为清洁,奶牛病害少,A错误,D正确;光照充足对动物生长影响较小,C错误;乳畜业一般靠近大城市分布,远离城市不属于优势,B错误。第4题,由题干可知,四个省区中宁夏气候较为干旱,有大面积的沙漠,利于推广沙漠奶牛养殖模式,安徽、河南、云南无沙漠。C正确。第5题,该模式实施过程中种植牧草可减少沙漠面积,且牛粪还田可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恢复土地生产能力,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B正确;该模式是在沙漠中养殖,不能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经济效益有所提升,但不会大幅提升;该产业仍停留在第一产业,产业未实现升级换代;A、C、D错误。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9年5月24日,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林草局发布《关于联合开展野生动物保护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通知指出,野生动物保护事关生态安全、民生福祉和国家形象。为进一步加强生态安全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林草局决定自即日起至10月,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一次野生动物保护专项整治行动。
材料二 三幅漫画。
(1)材料一中两部门联合通知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原则和
     原则。
(2)图甲反映的问题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原则和     原则,其理由是   。
(3)图乙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原则,其理由是 
 。
(4)读图丙,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说说你的认识。
(5)在解决三幅漫画表现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上,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题,保护野生动物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生物得到保护可以不断地繁衍,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第(2)题,图甲反映人类过度捕捞,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鱼类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人类过度捕捞使渔业资源衰退,影响后代人的生活质量,违反了公平性原则,影响生物繁衍也违反了持续性原则。第(3)题,要认识到臭氧层破坏是一个跨国界的问题,只有进行国际合作才能有效保护臭氧层,所以体现的是共同性原则。第(4)题,结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分析西欧人的态度,结合公平性原则和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巴西人的态度。第(5)题,主要从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和目标,以及高消费、高污染的特点方面分析。
答案:(1)公平性 持续性
(2)公平性 持续性 鱼类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人类过度捕捞使渔业资源衰退,影响后代人的生活质量,违反了公平性原则,也违反了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 臭氧层破坏是一个跨国界的问题,只有进行国际合作才能有效保护臭氧层,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4)图中西欧人的态度,是出于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和共同性原则,巴西人的观点是维护本国的发展权,西欧人的背后是被砍伐后的树桩,却在要求发展中国家为环境保护而付出牺牲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代价,这违背了公平性的原则。
(5)发达国家已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其主要目标;发达国家是世界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环境的主要污染者。
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读我国某地区地理要素关联图,回答7~8题。
7.下列描述最符合图中所示地区景观的是(  )
A.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B.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D.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8.当今的发展要处理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整体性原则
解析:7.D 8.B 第7题,图示内容显示该地区有广阔水域、旱涝严重、围湖造田等,判断为我国南方地区,D正确;A、B、C主要为西北地区景观。第8题,当今的发展要处理好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这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据环保部门调查,1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产生的生活污水。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许多南方养猪大企业纷纷向东北等地迁移,出现了“南猪北养”的局面。下图为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示意图(2016—2020年)。读图,回答9~10题。
9.东北吸引大型养猪企业北迁的最主要优势是(  )
A.饲料原料丰富 B.劳动力成本低
C.工业基础好 D.接近市场
10.促进东北地区生猪产业生态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
A.延长生猪养殖产业链
B.引进优质品种
C.加强养殖废弃物再利用
D.扩大养殖规模
解析:9.A 10.C 第9题,东北地区是我国商品粮基地,作物秸秆充足,饲料原料丰富,吸引大型养猪企业北迁。第10题,本题要求选择促进生猪产业“生态发展”的措施,四个选项中只有C选项属于生态措施,其他都属于经济措施。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据此回答11~12题。
11.与长江下游经济圈相比,长江上游经济圈发展的区位优势是(  )
①资源环境承载力大 ②水能资源丰富 ③科技力量雄厚 ④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2.为建设沿江绿色发展轴,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
①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保护天然植被 ②关停部分重污染企业,治理沿江水污染 ③中下游地区疏浚河道,降低洪灾风险 ④调整产业结构,全部发展第三产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11.D 12.A 第11题,与长江下游经济圈相比,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低,科技力量相对薄弱。同时,长江上游地区地势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②④正确,③错;资源环境承载力与资源数量、消费水平、科技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均有关系,不能说长江上游经济圈资源环境承载力更大,①错;故选D。第12题,上游地区植树造林,保护天然植被,减少水土流失,①正确;关停部分重污染企业,治理沿江水污染,有利于提高沿江水质,②正确;中下游地区疏浚河道,增强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洪灾风险,③正确;长江沿江发展轴不同区域的优势不同,产业结构要依据区域的优势与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不可能全部发展第三产业,④错。故选A。
关注人与环境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读图,回答13~14题。
13.有关图示地区生态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生态环境危急程度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生态环境危急区的自然植被以森林与草原为主 ③人口密度400人以上的地区为生态环境极危急区 ④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也是生态环境问题最小的地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4.关于M、N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M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壤肥力下降 ②M地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是毁林开荒 ③N地主要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④解决N地环境问题应当退耕还草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13.D 14.C 第13题,读图可知,生态环境危急程度高的地区,人口密度大,但也有例外,所以二者并不是正相关的关系,故①错;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也不是对应危急程度最小的地区,故④错;生态环境危急区对应的是大小兴安岭林区和内蒙古草原区,自然植被分别以森林和草原为主,故②对;人口密度在400人以上的地区对应生态环境极危急区,故③对。故选D。第14题,M地属大、小兴安岭林区,主要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的破坏,造成该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采育失调、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N地位于内蒙古草原,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解决措施是退耕还草、合理利用草场资源。
因天目山余脉余岭而得名的余村,在20世纪末是安吉县有名的工业村,村民们靠开山采矿鼓了腰包,但村里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常年灰尘漫天。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余村逐渐从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的“靠山吃山”,转变为通过保护环境来优化经济增长的“靠山吃山”,成为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一座地标。据此回答15~17题。
1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反映出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
A.环境决定论 B.人定胜天论
C.因地制宜思想 D.可持续发展论
1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主要体现的可持续发展内涵是(  )
A.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B.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C.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
D.生态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17.余村践行“两山”理念的具体措施可能有(  )
①继续加强矿产开采和加工 ②分类处理垃圾 ③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④打造特色文化,吸引中外游客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15.D 16.A 17.D 第15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的是社会经济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等要素相协调,反映出的人地关系思想是可持续发展论,D正确。第16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主要体现的是重视生态保护,以此促进经济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第17题,余村实现了从靠“卖矿山”到靠“卖风景”“卖文化”的转变,在发展生态旅游、打造特色文化和分类处理垃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继续加强矿产开采和加工不利于余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故选D。
18.图甲为我国华北某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等高线单位:m),图乙为该地区生态农业园区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等高线数值,说出该地旱地和林地的空间分布特征。
(2)该地区林地面积广,其环境效益主要是什么
(3)为了更好地促进该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图乙,说明该地区种植业结构该做如何调整,理由是什么
(4)简述该地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对当地的积极影响。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林地均分布于海拔100m以上地区,而旱地分布在海拔50~100m的地区。第(2)题,森林的环境效益主要从“水(涵养水源)气(调节气候)净(净化空气)美(美化环境)物(维护生物多样性)尘(吸烟除尘)沙(防风固沙)”等角度来阐述。第(3)题,根据图乙可知,该地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原料为旱地农业产出的小麦、玉米秸秆。且当地水源不足,因此应当减少水田面积,增大旱地面积。第(4)题,该农业生态园建设的意义应从环境、经济发展两方面阐述。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答案:(1)海拔100m以上是林地,海拔50~100m地区为旱地。
(2)调节局部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
(3)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规模),增加小麦、玉米种植面积(规模)。
理由:灌溉水源不足;生态农业园区主要原料为小麦、玉米,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4)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增加劳动力就业机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居民生活。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如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mm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mm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解析:第(1)题,注意设问中是分析环境条件,定语是出现“小老头树”的区域,而任何一种地理现象的岀现,都离不开当地的地理环境。所以在分析时,要找到“小老头树”的生长背景,并与“小老头树”的特征关联起来。因为植被和土壤是反映区域自然特征的两面镜子,分析时提取关键信息“年降水量小于400mm”“地表1米以下有干土层”,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图示区域应为黄土高原西部,风较大。“小老头树”的状态为树木生长不良、枝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等。降水少,水分不足,不利于植被生长——生长不良;有干土层,不利于植被扎根,扎根不深——根基不稳;风大,易摇动树,树木不能正常生长——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最终致使树的枝叶稀疏,长不大。第(2)题,“小老头树”是在“年降水量小于400mm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树木”后出现的,而在年降水量大于400mm的地区则长势良好,因此出现这种现象是当地满足不了树木生长所需的水分而导致的,最终可能会引起已经恢复的自然生态有所倒退。还要注意“人工连片种植”代表大规模的人工种植,所以我们对一个区域生态环境修复或治理时应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对于一些生态较脆弱的区域应该进行小区域治理,尽可能走自然恢复之路,减少人工干预。
答案:(1)降水量少(低于400mm),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1.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3.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1.综合思维:结合区域背景资料,理解我国建设主体功能区的原因及分类。结合相关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我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2.区域认知:通过实例,理解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因及意义。 3.地理实践力:结合实例,了解我国海洋的基本国情,并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4.人地协调观:根据我国国情,理解拓展蓝色海洋空间的意义,理解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方向。
一、建设主体功能区
结合教材第109~112页相关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1.主体功能:一个区域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
2.建设主体功能区的意义
(1)建设主体功能区是生态文明理念下提出的国土开发和保护重大战略。
(2)主体功能区规划促使区域发展由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依据主体功能因地制宜、有序开发。
3.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地理背景及现状
地理背景 我国现状
土地适宜开发的程度 适宜开发的土地少
自然资源的丰富度 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生态环境的脆弱度 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4.我国主体功能区分类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结合教材第113~115页相关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1.概况
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11个省级行政区,面积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2.发展条件
(1)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2)资源储量充足,种类丰富。
(3)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明显。
(4)城市密集,市场广阔。
3.发展规划
(1)总体定位:“一轴、两翼、三极、多点”。
(2)发展方向。
①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
②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③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产业布局。
三、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结合教材第115~116页相关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1.海洋的作用
“能量的源泉”“未来的粮仓”。
2.我国的海洋国情
(1)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大陆架宽广,岛屿众多。
(2)自北向南纵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季风特征显著,热带气旋影响大。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冬季海面有结冰。
(3)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4)海洋灾害种类多,包括风暴潮、海冰、海水入侵等。
(5)拥有多种海洋生态系统类型,包括入海河口、珊瑚礁、红树林等。
(6)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①海洋污染蔓延的势头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②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总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破坏加剧。
3.战略举措: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
[思考1] 分析浙江省的舟山渔场成为我国最大渔场的原因。
答案:位于沿海大陆架海域,阳光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强;长江、钱塘江等大河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有沿岸寒、暖流交汇;位于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明显。
四、维护海洋权益
结合教材第116~119页相关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1.海洋权益的概念
海洋权益是指国家领土向海洋延伸形成的一些权利和利益。
2.海洋权益的范围
包括本国的内水和领海,还包括本国管辖的毗连区、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海床和底土等。
3.我国的海洋权益
(1)中国可主张的管辖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
(2)中国有悠久的海洋开发和利用历史。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确立了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相关权益。2012年,我国为便于对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和中沙群岛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在海南省设立三沙市,把永兴岛作为三沙市市政府驻地。
(3)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有史为凭、有法为据。钓鱼岛等岛屿是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和利用的,中国渔民历来在这些岛屿及其附近海域从事生产活动。早在明朝,钓鱼岛等岛屿就已经纳入中国海防管辖范围,是中国台湾的附属岛屿。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4)我国政府一贯主张,与相关国家通过双边协商、公平合理地解决海洋争端。
[思考2] 我国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范围包括哪些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专属经济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至200海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陆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依本国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至大陆边外缘的距离不足200海里,则扩展至200海里。
1.判断题
(1)一个主体功能区只有一个功能。( × )
(2)目前,我国经济呈现多极化趋势。( √ )
(3)各类主体功能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都很重要,只是主体功能不同,发展的首要任务不同。( √ )
(4)海洋被誉为“能量的源泉”“未来的粮仓”。( √ )
(5)我国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 √ )
2.选择题
(1)下列地区中,属于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的是( A )
A.呼伦贝尔典型草原 B.洞庭湖湿地
C.三江平原湿地 D.黄土高原西部
(2)我国虽然对南沙群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但我们又主张对南沙群岛附近的石油资源“共同开发”,这反映了我国的态度是( C )
A.和平利用海洋
B.友好协商、公平合理解决国际争端
C.公平分享海洋利益,合作开发海洋资源
D.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
3.连线题
将下列区域与其所属的主体功能区连线。
探究一 建设主体功能区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祁连山系南麓。该保护区是以保护青海湖湿地以及鸟类资源及其栖息地为宗旨,集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生态旅游于一体的自然保护区。
[思考]
(1)(区域认知)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我国的哪一类主体功能区
提示:禁止开发区域。
(2)(综合思维)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体功能是什么
提示:提供生态和游憩产品、精神财富。
1.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地理背景
2.我国主体功能区的建设
区域 类型 区域特征 区域范围 发展重点 发展方向
优化 开发 区域 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 包括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着力引导 提升国际 竞争力 要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继续成为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
重点 开发 区域 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 包括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地区、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湾地区、成渝地区、黔中地区、滇中地区、藏中南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和天山北坡地区等18个区域 促进新型 工业化 和城镇 化进程 要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投资创业环境,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经济规模,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承接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逐步成为支撑全国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
限制 开发 区域 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 农产品主产区:主要包括东北平原主产区、黄淮海平原主产区、长江流域主产区等7大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及其23个产业带 大力提高 农产品供 给能力 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引导超载人口逐步有序转移,逐步成为全国或区域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区
重点生态功能区:包括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等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增强生态 服务功能
禁止 开发 区域 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包括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 加强监管 要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这里是红色摇篮,这里是绿色家园,这里是古色厚土”“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等咏唱江西的诗歌,让人心生无限自豪。下图为2013年颁布的《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省划分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和城镇化地区。据此回答(1)~(2)题。
                 
(1)鄱阳湖在冬季成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的原因是(  )
A.湖滩面积大,水浅
B.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
C.湖区流速慢,风速小
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2)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和城镇化地区的分别是(  )
A.Ⅰ、Ⅱ、Ⅲ B.Ⅱ、Ⅲ、Ⅰ
C.Ⅲ、Ⅱ、Ⅰ D.Ⅰ、Ⅲ、Ⅱ
思路点拨:第(1)题,鄱阳湖在冬季成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的原因是冬季湖滩面积大、水浅,为鸟类提供栖息、捕食的环境,A正确。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不是影响鸟类生存的主要因素;湖区流速慢,风速小,并不能保证食物充足;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大,B、C、D错。第(2)题,两图对照分析,图中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布在河流上游山区,注意保持水土,对应Ⅰ。农产品主产区应位于河流中下游平原或湖泊沿岸平原,对应Ⅱ。城镇化地区分布在平原,主要沿河分布,对应Ⅲ,A正确。
答案:(1)A (2)A
探究二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长江经济带
2020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苏省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思考]
(1)(区域认知)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的“一轴”指的是什么
提示:长江黄金水道。
(2)(区域认知)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群有哪些
提示: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 图示 发展条件 发展方向
长江经 济带 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资源储量充足,种类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产业优势明显;城市密集,市场广阔 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产业布局
京津冀 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优势明显;港口多,海岸线长;科技、人才富集 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构建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粤港澳 大湾区 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雄厚;创新要素集聚;国际化水平领先;合作基础良好 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分析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方法
 读“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有关该区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中占有突出地位
B.长江经济带形成了上、中、下游经济区
C.长江流域是我国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河流两岸城镇都很密集
D.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度要远远大于上游地区
(2)在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过程中,应放在首要地位的是(  )
A.修复长江生态环境
B.提升长江的黄金水道功能
C.推进新型城镇化
D.优化产业布局
思路点拨:第(1)题,长江上游地区由于流经青藏高原、横断山区等地形起伏大的高原、高山地区,人口和城镇分布少。第(2)题,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加强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修复,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
答案:(1)C (2)A
探究三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和维护海洋权益
  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海洋经济已形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海洋领域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发布的《2020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显示,我国海洋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发展,经济实力稳步增强,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内生动力不断积蓄,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下图为中国海洋产业集聚中心布局图。
(1)(区域认知)北方海洋产业集聚中心共有的主导产业是哪一种 目前该产业利用海洋资源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提示:主导产业:海水利用。主要方式: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
(2)(区域认知)南方海洋产业集聚中心各主导产业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哪些
提示:海洋生物;海洋空间;海洋动力;海洋旅游。
(3)(地理实践力)促进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对策有哪些
提示:提高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做强优势产业;扩大品牌效应;保护海洋环境。
1.我国的海洋国情
优势 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大陆架宽广,岛屿众多 蓝色经济发展空间大
地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季风特征显著,热带气旋影响大;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冬季海面有结冰
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油气资源和金属矿物储量较多;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渔场面积广阔;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丰富
拥有多种海洋生态系统类型 海洋生态类型多样,如入海河口、珊瑚礁、红树林等
劣势 海洋灾害种类多 包括风暴潮、海冰、海水入侵等
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海洋环境质量恶化总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破坏加剧
2.有关海洋权益的几个概念
3.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举措
固体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2017年5月18日,我国宣布在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2017年7月9日14时52分,可燃冰的试采井在连续60天稳定产气后正式关井,这也标志着我国首次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取得圆满成功。下图为神狐海域位置图。读图,回答(1)~(2)题。
(1)若在神狐海域大规模开采可燃冰,则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缓解全球变暖 B.改变海流方向
C.很快取代石油 D.影响海洋生态
(2)下列地形区中,可能有可燃冰分布的是(  )
A.华北平原 B.云贵高原
C.青藏高原 D.东南丘陵
思路点拨:第(1)题,读材料可知,固体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若在神狐海域大规模开采可燃冰,可能影响海洋生态。第(2)题,固体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四个选项中青藏高原有多年冻土,可能有可燃冰。
答案:(1)D (2)C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利于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真正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促进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有利于打破行政分割和市场壁垒,推动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统一融合,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读“长江经济带示意图”,回答(1)~(2)题。
(1)长江经济带依托黄金水道发展,主要是因为长江运能大、成本低、能耗少,可发展江海联运和干支流直达运输。长江运能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支流多,汇水区域广
B.落差大,含沙量小,不结冰
C.水量大,江阔水深
D.汛期长,多宽而深的“V”形谷
(2)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之一,该城市群三个中心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A.长江航运中心
B.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C.传统工业基地
D.甘蔗、花卉生产基地
解题思路:第(1)题,长江经济带依托黄金水道,可发展江海联运和干支流直达运输,这是利用长江水量大、江阔水深的特点。支流多、汇水区域广不能体现江阔水深的特点;落差大不是发展航运的有利因素;多宽而深的“V”形河谷,水流速度快,不利于航运。第(2)题,长江中游城市群三个中心城市是武汉、长沙、南昌。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有武汉是长江航运中心和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基地;三个中心城市附近都不适合种植甘蔗;长江中游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之一,其三个中心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是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公路、铁路、水运交通发达。
答案:(1)C (2)B
一、选择题
  根据开发方式的差异,我国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功能区域。据此回答1~3题。
1.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域都面临一定的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优化开发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
B.重点开发区域的经济基础薄弱
C.限制开发区域的耕地面积减少较多
D.禁止开发区域的人类活动强度大
2.关于不同类型功能区域开发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优化开发区域应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B.重点开发区域应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
C.限制开发区域应限制农业开发活动
D.禁止开发区域应禁止任何人类活动
3.下列主体功能区与其类型组合不正确的是(  )
A.环渤海区域—优化开发区域
B.北部湾地区—重点开发区域
C.黄淮海平原主产区—限制开发区域
D.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域
解析:1.C 2.B 3.D 第1题,优化开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但接近饱和;重点开发区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受工业化、城镇化的影响,限制开发区域耕地面积减少较多;禁止开发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小。第2题,优化开发区域应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群的协调发展,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不属于开发方向;重点开发区域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开发潜力大,可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限制开发区域应限制工业开发活动;禁止开发区域主要是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区域,强调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并不是禁止任何人类活动。第3题,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域,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国务院批准撤销海南省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办事处,设立地级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读“中国的南海诸岛图”,回答4~5题。
4.下列关于三沙市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说法正确的是(  )
①劳动力不足 ②多台风灾害 ③邻近东南亚 ④周边油气资源丰富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设立三沙市对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有(  )
①有利于加强我国对南海岛礁及海域的有效管理
②有利于强化海洋国土意识,巩固国家安全 ③有利于促进海洋资源的开发 ④有利于我国领海的扩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4.A 5.C 第4题,邻近东南亚,周边油气资源丰富,是三沙市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故排除③④,A项正确。第5题,领海是指邻接陆地领土和内水的一带海域。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最宽不超过12海里,不能随意扩张,故排除④,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18年4月2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下图为长江经济带图。
(1)简述长江经济带发展有哪些优越的社会经济条件。
(2)为实现经济更协调,分析长江上游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如何实现优势互补。
(3)为实现生态更优美,分析修复长江生态环境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可从劳动力、产业基础、水陆交通、国家政策、市场等方面分析。第(2)题,长江三角洲经济技术水平高,能够为长江上游地区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长江上游地区水能等资源丰富,能够为长江三角洲提供能源、原料。长江三角洲的产业升级,将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长江上游地区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实现经济更协调。第(3)题,为实现生态更优美,主要从保护流域生态环境、整治航道、治理水污染等方面考虑。
答案:(1)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社会经济发达,产业基础雄厚;水陆交通便捷;国家政策扶持;市场广阔等。
(2)长江三角洲为长江上游地区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长江上游地区为长江三角洲提供能源、原料;长江三角洲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长江上游地区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3)实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整治长江航道,处理好防洪、通航、发电的矛盾;控制和治理沿江水污染。
三、优选题
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日本海上保安厅2019年8月29日公布了2019年度的预算申请,金额高达2 338.7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43.3亿元),再次刷新历年预算申请记录。此次预算继续把重点放在加强钓鱼岛“警备”的措施上。日本千方百计想窃取钓鱼岛的主权,日本海保厅计划新打造一艘3 500吨的大型巡逻船。
材料二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和历史现实:①大陆架是陆地国土的自然延伸部分,其外延按物质来源划分;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材料三 钓鱼岛的位置示意图。
(1)说明我国外交部关于“中方有关船只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正常海洋科考,是行使中方正当主权权利”的自然地理学依据。
(2)分析日本远隔重洋,千方百计想窃取钓鱼岛的主权,目的是想窃取哪些海洋权益
(3)中国海洋调查船“东方红2号”在钓鱼岛海域进行科考,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一项措施。分析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意义。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钓鱼岛位于冲绳海槽以西,是台湾东部山岭的自然延伸,与琉球群岛以冲绳海槽隔开,属于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第(2)题,海洋权益包括海洋资源的勘探、开发、养护和管理等。第(3)题,维护海洋权益的意义可以从巩固国防、维护对外贸易航运通道、营造海上安全秩序、为海洋开发活动提供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等角度回答。
答案:(1)钓鱼岛位于冲绳海槽以西,是台湾东部山岭的自然延伸,与琉球群岛以冲绳海槽隔开,因此钓鱼岛是我国台湾省的附属岛屿,而不是琉球群岛的组成部分。
(2)勘探、开发、养护和管理自然资源及其管辖权。
(3)维护海洋权益可以巩固国防、维护对外贸易航运通道、营造海上安全秩序、为海洋开发活动提供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建设主体功能区 1、2、9、10、11、18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3、4、5、7、8、12、13、14、15、19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维护海洋权益 6、16、17
主体功能区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建设主体功能区的自然背景主要有(  )
①山地多,平原少 ②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③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④水污染严重,水源不足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我国建设主体功能区的生态背景主要是(  )
A.生态保护区面积大 B.生态脆弱区范围广
C.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D.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解析:1.A 2.B 第1题,我国建设主体功能区的自然背景有:我国山地多,平原少,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有限;自然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故A项正确。第2题,我国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生态脆弱区范围广,这是我国建设主体功能区的生态背景。
依据国家发展新棋局,我国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读图,回答3~5题。
3.与川渝地区相比,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有(  )
①资金充足 ②矿产、水力等资源丰富 ③土地和用工成本低 ④技术力量雄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为推动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两区域在生态安全方面可以开展的合作是(  )
A.航道建设 B.西电东送
C.劳务输出 D.水土保持
5.在与长江三角洲产业分工协作方面,川渝地区应重点发展(  )
A.原料重化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业
B.机械制造、服装制造、石油化工
C.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对外贸易
D.高端装备制造、临空经济、现代物流业
解析:3.C 4.D 5.A 第3题,川渝地区土地面积大,价格低;劳动力丰富且工资水平低;矿产、水力等资源丰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较为发达,资金充足,技术力量雄厚。第4题,中上游地区作为长江流域的生态屏障,应加强水土保持;同时河流含沙量降低会减轻下游河道淤积,利于下游通航与防灾。第5题,在产业分工协作方面,川渝地区应发挥土地、劳动力、矿产、水力等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发展原料重化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业等;该地石油资源不丰富,发展石油化工不合理;因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的差异,C项更适合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川渝地区科技水平不如长江三角洲地区高,高端装备制造也不适宜在川渝地区发展。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涠洲岛位于广西北部湾中部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岛屿北部、东部海岸主要为基岩岩滩,西部海岸以海蚀崖为主,该岛是全球珊瑚礁分布的北缘,珊瑚主要生活在热带海域,其生长条件较苛刻,最适宜的温度为25~27 ℃,对水环境要求高。随着气候变化,全球的珊瑚礁正在不断减少。目前科学家正在涠洲岛海域进行人工繁育珊瑚多项实验,主要采用固定式苗圃和悬浮式苗圃进行海底珊瑚种植,由于海况复杂,工作人员在海底种植珊瑚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下图为涠洲岛等深线及珊瑚礁的分布图(阴影区显示活珊瑚覆盖度>5%)。
(1)推测涠洲岛西部和南部地区珊瑚分布较少的原因。
(2)分析气候变暖对涠洲岛珊瑚的影响。
(3)简述在涠洲岛海底种植珊瑚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4)指出涠洲岛珊瑚礁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方向。
解析:第(1)题,结合珊瑚生长的条件,从风力、光照、水体污染等方面回答。第(2)题,珊瑚礁最适宜温度为25~27℃,对水温、盐度、水深和光照等条件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影响珊瑚生存。第(3)题,其困难可从珊瑚本身生态环境的脆弱和海上工作的难度来分析。第(4)题,可持续利用即保护性开发,既能保护环境,又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答案:(1)西部风浪大,侵蚀强,水较深,形成侵蚀海岸;南部为海湾,人类活动密集,水体污染较严重,海底以淤泥沉积物为主,不利于珊瑚生长。
(2)气候变暖导致海水温度升高,影响珊瑚生存,导致珊瑚总量减少;使热带的珊瑚类型增加,成为热带珊瑚的避难所;珊瑚分布范围向北扩大。
(3)珊瑚易受风浪、台风破坏,种植难度大;水下工作量大,成本高;工作人员可能会遇到海底有毒或危险生物,威胁人身安全;海底压力大和缺氧环境,长时间工作影响身体健康。
(4)利用珊瑚礁发展水产养殖;开展海洋科普教育和科研;发展潜水观光等旅游项目。
昌九一体化是江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南昌是江西省的省级行政中心,九江是江西省的门户城市,两城地缘相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双核”。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昌九区域经济发展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南昌市应发挥资金、技术优势,进行产业升级
B.九江市应发挥交通区位优势,融入长江经济带
C.昌九发展轴应发挥地缘优势,承接产业转移
D.生态“蓝肺”应发挥空气质量优势,发展光伏产业
8.下列关于昌九一体化积极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区域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工业化 ②有利于构建长江下游城市群,推进城市化 ③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 ④有利于全省均衡发展,增强区域辐射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7.D 8.A 第7题,南昌市是江西省的省级行政中心,有资金、技术优势,应发挥其优势,进行产业升级;九江市位于长江沿岸,应发挥交通区位优势,融入长江经济带;昌九发展轴应发挥地缘优势,承接产业转移;生态“蓝肺”主要侧重于湿地环境的保护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因此不适合发展光伏产业。第8题,昌九一体化有利于区域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工业化;与构建长江下游城市群,推进城市化关系不大;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是区域内合作发展,不能实现全省均衡发展。
下图为中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读图,回答9~11题。
9.下列关于图中生态功能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位于低山丘陵区
B.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
C.都位于省区交界处
D.三级地势阶梯上均有分布
10.图中序号代表的生态功能区所属的省级行政区是(  )
A.①地位于青、藏之间
B.②地跨陕、甘、宁、晋地区
C.③地主体位于川、渝地区
D.④地跨粤、桂、黔地区
11.国家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目的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D.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解析:9.D 10.B 11.C 第9题,根据图示分析:图中生态功能区在三级阶梯都有分布。第10题,图中①位于青海和甘肃交界处;②位于陕西、甘肃、宁夏、山西地区;③位于湖北、陕西交界处;④位于云南、贵州、广西交界处。第11题,国家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目的不尽相同,有些是保持水土,有些是防风固沙,但共同的目的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下图是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强度指数图,指数越大,城市之间经济流量越大。读图,回答12~13题。
12.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强度指数显示(  )
A.廊坊指数大小与距离北京远近无关
B.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城市等级、距北京远近
C.北京的对外辐射与距离呈正相关
D.北京对冀各城市产业转移力度相同
13.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  )
A.区域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作用
B.冀大力发展种植业为京、津服务
C.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冀
D.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之间的联系
解析:12.B 13.A 第12题,由图可以看出,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天津最大,但并不与距离呈正相关;河北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北京对河北各城市的产业转移力度不同;廊坊指数高与距离北京近有关;各城市等级、距北京远近极大地影响其与北京经济联系强度。故选B。第13题,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冀,也会影响到京、津地区,不可取;天津经济外向性强,与北京形成东西呼应,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间的联系不可取;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辐射作用,京津形成在京津冀城市区域发展的双引擎,利于区域发展;冀应注重接收京津的产业转移,与京津形成互补,不能以发展种植业为目标。故选A。
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第四大湾区,一般而言,湾区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四个阶段。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级战略,下图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示意图。港珠澳大桥总长55千米,是当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主体工程由6.7千米的海底沉管隧道和22.9千米的桥梁组成,沉管隧道是通过把预先制成的管道沉入开挖好的海底稳定地层并连接而成的隧道。大桥的通车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互联互通。据此回答14~15题。
14.目前广州、深圳应当(  )
A.强化港口建设,重点发展转口贸易
B.提升创新型产业占经济结构的比重
C.重点发展造船、汽车等基础工业
D.以香港为标准打造国际金融中心
15.在粤港澳大湾区中,以“山水城市”和“二线城市”为定位的惠州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①水源和农产品 ②基础设施 ③原料和动力 ④生态环境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14.B 15.C 第14题,在湾区建设的背景下,应重在创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所以目前广州、深圳应当提升创新型产业占经济结构的比重,而不是重点发展造船、汽车等基础工业,也不是强化港口建设,重点发展转口贸易。国际金融中心属于高级职能,不可能任何城市都要建立。第15题,惠州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有“山水城市”,对应的是水源和农产品丰富,“二线城市”对应的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其基础设施相对一线城市而言并不完善,原料和动力供应也相对不足。
海南省提出要“积极稳妥”地开发西沙群岛旅游资源。读图,回答16~17题。
16.稳妥开发西沙旅游资源是因为当地(  )
①基础设施薄弱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远离祖国大陆 ④淡水资源匮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7.开发西沙旅游资源有利于(  )
A.促进当地工业生产
B.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C.大规模开发海洋资源
D.扩大当地岛礁面积
解析:16.D 17.B 第16题,西沙群岛及其海域,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淡水资源匮乏。第17题,开发西沙旅游资源有利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长江经济带及部分主体功能区示意图。
(1)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长江经济带内有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功能区。试判断图中四个主体功能区的类型。
(2)说明甲主体功能区的重要意义。
(3)评价长江“黄金水道”在实现交通更顺畅中的重要价值。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位于长江上游,是长江中上游生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禁止开发区域;乙位于江汉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基地,为限制开发区域;丙位于长沙及附近地区,为重点开发区域;丁位于沪宁杭地区,为优化开发区域。第(2)题,甲为重点生态功能区,重要意义是生态价值。第(3)题,长江由于流域面积广,通航条件好,被称为“黄金水道”。该题主要分析长江水运的优点、长江水运需求量大、长江水运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联系。
答案:(1)甲为禁止开发区域;乙为限制开发区域;丙为重点开发区域;丁为优化开发区域。
(2)甲区位于长江上游,是长江重要的水源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3)长江航线与铁路运输相比,具有运量大、投资省、成本低的优点;长江流域资源丰富,农业发达,长江沿岸有众多的工业城市,运输需求量大;众多支流也能通航,长江干支流航线能沟通内地和沿海。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4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这意味着,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推动实施这一战略的总体方针已经明确。下图示意京津冀发展战略图。
(1)简述我国实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主要原因。
(2)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3)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会给京津冀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实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说明该战略的主功能是解决北京“大城市病”。第(2)题,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注意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一系列工作,保证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规划与管理,整合优势资源,图中不同通道建设还反映要做好区际合理分工,突出特色等。第(3)题,这一战略对京津等大城市及其他区域作用有所不同。对京津而言可以解决“大城市病”,实现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河北省而言,可以推进区域城镇化发展,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区域产业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和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等。
答案:(1)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规划与管理;依托邻近区域,整合优势资源;明确功能,合理分工,突出特色。
(3)分散北京的大城市职能,控制大城市(北京)的人口数量和规模;实现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进区域城镇化发展;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区域产业升级,推动经济转型和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标要求 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地理实践力:结合实例,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2.综合思维:运用资料,分析人类面临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表现和成因。 3.人地协调观:结合实例,正确认识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4.区域认知:运用资料,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及成因。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结合教材第96~99页相关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以此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
(2)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简称“三废”)等,又被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当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时,就会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
(2)如果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
[思考1] 简述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
答案: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自然资源枯竭,自然资源枯竭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结合教材第99~100页相关知识,完成以下内容。
1.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 具体表现
自然资源枯竭 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短缺等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
2.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1)区域性环境问题。
①聚落
②国家
(2)全球性环境问题。
①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②从局部向全球蔓延的环境问题有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污染等。
[思考2]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为什么
提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环境意识不强;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1.判断题
(1)人口增长一定会带来环境问题。( × )
(2)环境污染往往会引起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 √ )
(3)目前发达国家不存在环境问题。( × )
(4)环境问题的表现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 )
(5)在广大农村地区,环境问题只有生态破坏,没有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枯竭。( × )
2.连线题
将下列对应的内容连线。
探究一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雾霾是雾和霾的混合物,其中雾是自然天气现象,虽然以灰尘作为凝结核,但总体无毒无害;霾的核心物质是悬浮在空气中的烟、灰尘等物质,气体能直接进入并黏附在人体呼吸道和肺叶中,对人体健康有伤害。早晚湿度大时,雾的成分多;白天湿度小时,霾的成分多。
[思考]
(综合思维)分析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
提示:雾霾天气的形成主要是人为的环境污染,再加上气温低、风小等自然条件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
1.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
环境问题源于人类与环境关系失衡。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影响人类,人类如果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则能与环境协调发展,否则就会产生环境问题。如下图: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其原因具体归纳如下。
(1)人口压力。
(2)资源不合理利用。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方法
1.人为原因的分析方法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分析方法如下图所示:
2.自然原因的分析方法
(1)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
(2)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3)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4)植被条件:包括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植被稀疏会加剧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字母a、b、c分别表示(  )
A.海洋污染 海水入侵 全球变暖
B.海水入侵 海洋污染 全球变暖
C.全球变暖 海水入侵 海洋污染
D.海水入侵 全球变暖 海洋污染
(2)该海岸带侵蚀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
B.入海径流、泥沙量减少
C.大面积围垦滩涂湿地
D.过量排放、倾倒废弃物
思路点拨:第(1)题,超采地下水会使地下水位下降,在内陆地区形成地面下沉,在沿海地区引起海水入侵;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超标污水排放等,超过海水自净能力,会引起海洋污染。第(2)题,由图可知,该海岸带侵蚀后退是入海泥沙减少、海浪侵蚀加强及近岸泥沙减少造成的。
答案:(1)D (2)B
探究二 环境问题的表现
沱沱河是金沙江源头一段的称呼,全长375 千米。在想象中,它应该是清澈的,笔者20年前见到的它,也确是一江清流,碧绿如玉。然而现在,沱沱河的冰川融水流经50多千米后,便开始渐渐浑浊,河水带有盐碱味儿。到了再下段的通天河,就已是浊浪滚滚,酷似黄河了。源头两岸森林被毁,地表裸露,造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沼泽干涸,草甸退化,狂风一来,飞沙走石,天昏地暗。
——《谁来保卫母亲河 》
[思考]
(区域认知)文章中描述了哪些环境问题
答案: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冰川萎缩等。
1.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原因、典型案例
(1)自然资源枯竭。
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
水资源危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华北平原的春旱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能源资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2)生态破坏。
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 滥伐、滥垦、滥牧,自然植被遭到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土地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华北平原次生盐碱化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 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氟氯烃化合物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恶化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 巴西热带雨林遭到破坏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过度捕猎等 大熊猫、江豚、藏羚羊等数量日益减少
(3)环境污染。
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泰晤士河的悲剧
固体废弃物 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大量垃圾任意堆放 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围城”现象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等 城市噪声污染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石油泄漏
2.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
一般可分为政策、法规性的措施,工程、技术类的措施,宣传、教育类的措施等,应从不同的方面来分析。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
问题 具体措施
环境 污染 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生态破坏 恢复生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自然资 源枯竭 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全球性环境问题
表现 分布 成因 危害 对策
全球 变暖 全球 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森林面积大量减少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城市;使各地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
酸雨 (pH值 < 5.6) 西欧、北欧、北美、日本、我国南方地区 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 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危害人体健康 对燃料脱硫处理,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鼓励使用新能源
臭氧 层破 坏 南极上空、北极和青藏高原等地上空 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等制冷剂 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致使皮肤癌发病率增加;危及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全球变暖 禁止或减少氟氯烃化合物的使用和排放
生物 多样 性减 少 全球 人类占据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环境污染;生态退化 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 建立自然保护区
国际 水域 污染 北海、地中海;国际河流上游 工业、生活废水污染水域;海上油轮石油泄漏 破坏海洋生态与海洋水产业;影响河流下游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废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对石油泄漏要及时治理
3.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之间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 地区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乡村 地区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资源枯竭、物种减少等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
国家 类型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发达 国家 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人均自然资源消耗量及污染物排放量高
发展 中国 家 掠夺式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以及快速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 多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转入污染严重的工业
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酸雨、荒漠化、农田土壤侵蚀、原始森林破坏
B.荒漠化、酸雨、原始森林破坏、农田土壤侵蚀
C.酸雨、农田土壤侵蚀、荒漠化、原始森林破坏
D.荒漠化、原始森林破坏、酸雨、农田土壤侵蚀
(2)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污染物是(  )
A.工业排放的废气 B.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放的废气 D.建筑工地的扬尘
思路点拨:第(1)题,根据典型环境问题的分布特征分析问题。①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地区、西亚和中亚,可判断其为荒漠化;②主要分布在西欧、北欧、我国南方部分(工业发达)地区,可能为酸雨;③在我国东北和西南天然林区有大面积分布,结合选项可知,可能为原始森林破坏;④主要分布在南亚以及我国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等部分地区,应该为农田土壤侵蚀。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②为酸雨,与扬尘无关,与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有关。
答案:(1)B (2)D
环境问题图的判读
典型图示 解读步骤
1.弄清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 首先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判断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其表现特征、分布等。每类环境问题都有不同的表现、分布。弄清类型,便容易与已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联系。 2.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多数是因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不要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3.分析后果与危害 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是什么,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影响,要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 (1)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问题。 (2)环境污染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感受到的后果是使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容易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 (3)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会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4.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 (1)环境污染根本解决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生态破坏解决的根本在于恢复生态。 (3)资源枯竭要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入手。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从环境中获取    和    ,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    中。
(2)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     、     。
(3)下面三幅图中,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的周围环境,4个箭头表示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哪种观点指导下的人类行为会使区域性的环境问题蔓延到全球
解题思路:第(1)题,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第(2)题,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资源枯竭。第(3)题,人类行为会使区域性的环境问题蔓延到全球,必然伴随着人类对环境的高强度的开发利用。
答案:(1)物质 能量 环境
(2)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自然资源枯竭
(3)观点二。
一、选择题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
A.a表示资源开发
B.b表示生产活动
C.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D.d表示废弃物排放
2.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
A.煤矿开采——地面沉降
B.化工厂——水污染
C.火电厂——大气污染
D.冰箱使用——臭氧层破坏
解析:1.C 2.A 第1题,a表示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故A项正确;b表示人类将获取的资源用于经济活动,故B正确;c表示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d表示人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的反作用,故D项正确。第2题,不合理地开采煤炭资源,易形成地下采空区,造成地面沉降,故A项正确;化工厂、火电厂、冰箱不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取的资源,而是属于人类加工转化而成的,故B、C、D项错误。
3.我国是世界上氮素化肥施用量最多的国家,无机氮的化合物随江河大量排入我国近海,带来的后果主要是(  )
A.抑制海水水面蒸发 B.水体富营养化
C.水循环速度改变 D.海生植物大量死亡
解析:B 无机氮的化合物排入水体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海生鱼类死亡,但不能说导致海生植物大量死亡,同时它对海水蒸发和水循环没有太大影响。
空气污染指数(API)是一种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的标准,其监测的项目主要有总悬浮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总悬浮颗粒物是飘浮在空气中的尘粒的统称,二氧化硫主要是含硫煤燃烧产生的,而氮氧化合物则主要是由汽车尾气产生的。据此回答4~5题。
4.API的大小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也与一定的大气状况相关。下列大气状况,能促使API增大的是(  )
A.晴朗微风天气 B.大风阴雨天气
C.空气强烈对流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
5.近年来,我国北方城市在春季时,总悬浮颗粒物明显偏高的原因主要是(  )
A.大量燃烧煤炭用于取暖
B.沙尘暴时有发生
C.春耕播种,土地裸露
D.春运高峰,交通流量剧增
解析:4.A 5.B 第4题,晴朗微风天气会导致污染气体积聚,引起空气污染指数(API)增大。第5题,我国北方春季多大风天气,地表物质疏松且无植被保护,易发生沙尘暴天气,使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明显偏高。
二、非选择题
6.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主要是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酸性物质所造成的。读“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市某年酸雨pH值及各级酸雨频率逐季平均值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指出该市酸雨频率的季节变化特征。
(2)说出该市酸雨pH值季节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的酸雨频率有三条线,分别是酸雨频率、弱酸雨频率和强酸雨频率,三者在季节上有高低差异,需要分别进行描述。第(2)题,长江三角洲夏季降水较多,降水对大气中的酸性气体起到稀释作用,故夏季该市酸雨pH值高于其他各季。
答案:(1)季节变化特征:酸雨频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冬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弱酸雨频率,夏季和冬季高,春秋季低;强酸雨频率,春季高于其他季节。
(2)夏季pH值明显高于其他各季。原因:夏季降水量大,稀释了酸度。
三、优选题
7.(2020·山东模考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在干旱内陆区,往往是“以水定地”,水资源的分布格局与开发利用直接决定了绿洲的大小和规模。高昌区绿洲位于天山南麓的洪积扇平原上(图1),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是典型的农业绿洲,生态环境脆弱。近30年来,高昌区绿洲降水趋势平稳,年平均气温变化不大。农业生产以河泉水、坎儿井、水渠以及机电井提取地下水等方式联合灌溉。1989年,高昌区农业绿洲的面积为400平方千米,而现在绿洲规模和空间格局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图2)。绿洲东部为扩张区,以水渠、机电井联合灌溉为主,大力发展种植业,积极推进绿洲城镇化、工业化;西部为缩减区,以坎儿井灌溉为主,多发展农牧经济,弃耕撂荒、牧场迁移现象时常发生。
(1)据图2信息,补充完成高昌区绿洲面积变化折线图,并描述1989-2016年高昌区绿洲面积的变化趋势。(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
(2)分析甲地农业绿洲面积缩减的原因。
(3)有人提出,要进一步加强高昌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提高本区绿洲开发规模。对此,你是否赞同 请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由图2可知,1989—1997年,绿洲面积扩张了65 km2,缩减了100 km2,实际面积由400 km2变为365 km2;1997—2002年绿洲面积扩张了203 km2,缩减了68 km2,实际面积由365 km2变为500 km2;2002—2009年绿洲面积扩张了243 km2,缩减了70 km2,实际面积由500 km2变为673 km2;2009—2016年绿洲面积扩张了207 km2,缩减了99 km2,实际面积由673 km2变为781 km2。高昌区绿洲面积扩张与缩减情况并存,但总体来看,绿洲面积扩张明显。1989—1997年绿洲面积缩减,从1997年开始绿洲面积持续扩张。第(2)题,由图1可知,甲地位于绿洲西部,为缩减区,以坎儿井灌溉为主,无法保证稳定的灌溉用水;从地势上看,西北高东南低,导致甲地位于地势较高的一端,地下水相对较深,随着东部地区机井抽水,地下水位进一步降低,传统坎儿井取水困难,甲地农业绿洲面积缩减。第(3)题,如果赞同,可从扩大绿洲规模的益处等方面说明理由;如果不赞同,可从当地自然条件的劣势方面说明理由。
答案:(1)绘图如下:(纵坐标轴名称及单位正确、纵坐标刻度值正确,并能准确描点连线)
1989~1997年绿洲面积缩减;1997~2016年绿洲面积持续扩张。总体来看,绿洲面积扩张明显。
(2)甲地位于农业绿洲区西部,地势较高,地下水埋藏深,水量小,灌溉方式为传统坎儿井灌溉,效率低且不稳定,水资源供给不足;由于东部大量抽取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西部水量补给不足。
(3)赞同。该地区水资源相对充足,可以适度开发;通过改进灌溉技术、建设节水工程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环境承载力。
或不赞同。本区为典型生态脆弱区,水资源较少,环境承载力较小;水资源开发过度,会影响该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环境问题的成因 1、2、3、6、8、10、12、 14、16、17、18、19
环境问题的表现 4、5、6、7、9、11、13、 15、18、19
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甲、乙、丙、丁含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表示资源 B.乙表示人口
C.丙表示环境 D.丁表示经济系统
2. P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 ②过度排放废弃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废弃物排放 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1.D 2.C 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甲表示环境,乙表示资源,丙表示人口,丁表示经济系统。第2题,P过程产生的问题是人类从环境中获取资源时产生的问题,可能是对可再生资源的破坏,也可能是在获取资源时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它以20%的土地支撑了超过全国40%的经济总量,涵养了全国40%以上的人口。在2018年11月30日举行的“2018长江论坛”上,有人指出,长江病了,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据此回答3~5题。
3.长江经济带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在于(  )
A.资源丰富 B.交通便利
C.腹地广阔 D.历史悠久
4.“长江病了”的“根子”主要是(  )
A.城镇人口快速增长 B.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C.大力发展第一产业 D.自然灾害多样、频发
5.长江经济带今后发展最为重要的两大主题是(  )
①农业发展 ②经济发展 ③自然灾害治理 ④生态环境保护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3.C 4.B 5.D 第3题,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腹地广阔,支撑了超过全国40%的经济总量,涵养了全国40%以上的人口,与沿海和其他经济带相比,长江经济带拥有我国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C正确;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历史悠久等优势不属于其独特优势,A、B、D错。第4题,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和大力发展第一产业不是造成长江水体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A、C错误;长江两岸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没有兼顾环境保护,造成长江水体污染(“长江病了”),“根子”主要是长江沿线各省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B正确;自然灾害多样、频发,并不会造成长江水体污染严重,D错误。第5题,农业发展和自然灾害不是今后发展的比较突出的矛盾,①③错误;据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针对长江出现的水体污染严重问题,今后发展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④正确;经济发展是条件,因此长江经济带发展最为重要的一方面是经济发展,②正确。故选D。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在 21世纪将继续变暖。这一评估报告认为,21 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可能升高1.1~6.4℃。
材料二 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下图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①沿海低地被淹没 ②燃烧矿物燃料 ③毁林 ④极冰融化
a    ,b    ,c    ,d    。
(2)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并就此谈谈我国控制CO2排放量的合理措施。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将会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生影响。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箭头方向,a导致温室气体含量增多,没有释放热量,对应毁林;b释放热量,是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对应燃烧矿物燃料;全球气候变暖,影响c,能够导致海平面上升,对应极冰融化;d是海平面上升的结果,对应沿海低地被淹没。第(2)题,从人类活动角度分析,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大的原因是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矿物燃料占能源消费构成比重高。措施可从新能源开发、提高利用率、加强宣传等方面分析。第(3)题,从节能、减排、提高防洪能力等方面分析即可。
答案:(1)③ ② ④ ①
(2)原因: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矿物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极高。措施: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温室气体的回收;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
(3)措施: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采取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加高加固堤防、整理疏浚河道增加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等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对策;加强监测和预报;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2020年5月13日,生态环境部等四部委发布了《关于调整轻型汽车国六排放标准实施有关要求的公告》,要求自2020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实施轻型汽车国六排放标准,禁止生产国五排放标准轻型汽车,进口轻型汽车应符合国六排放标准。国六排放标准的实施,对汽车生产与消费及大气污染防治将产生深刻影响。据此回答7~8题。
7.以下生态环境问题,与汽车尾气排放直接相关的是(  )
A.臭氧层破坏 B.酸雨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石油资源短缺
8.国六排放标准的实施,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改变汽车尾气污染类型
B.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数量
C.降低汽车整车制造成本
D.延缓汽车产业升级进程
解析:7.B 8.B 第7题,臭氧层破坏与制冷剂的使用有关,A错误;酸雨与汽车尾气排放直接相关,B正确;生物多样性减少是人类不合理的开发造成的,C错误;石油资源短缺是人类过度开采造成的,D错误。第8题,国六排放标准的实施,对汽车生产与消费及大气污染防治将产生深刻影响,可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数量,但不能改变汽车尾气污染类型,B正确,A错误;国六排放标准的实施,会促使汽车生产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增加汽车整车制造成本,促进汽车产业升级进程。
农业农村部于2019年12月27日发布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宣布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332个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自2020年1月1日0时起,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鄱阳湖、洞庭湖等大型通江湖泊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由有关省级主管渔业部门划定禁捕范围,上述地区最迟自2021年1月1日0时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据此回答9~10题。
9.农业农村部出台该政策应对的环境问题是(  )
A.渔业资源枯竭 B.水资源短缺
C.水污染严重 D.湿地面积萎缩
10.造成该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捕捞 B.围湖造田
C.废水排放 D.过度引水
解析:9.A 10.A 第9题,常年禁捕等政策出台可以有效应对因过度捕捞而导致的渔业资源枯竭问题,A正确;对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和湿地面积萎缩不起作用,B、C、D错误。第10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环境问题是渔业资源枯竭,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捕捞,即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就会造成资源短缺,A正确。围湖造田、废水排放、过度引水对渔业资源也有影响,但不是造成渔业资源枯竭的最主要的原因,B、C、D错误。
下图为某段高速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及风向频率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该段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
A.距离公路越近,含量越低
B.距离公路越远,含量越低
C.公路东侧含量低于西侧
D.公路西侧呈现波状起伏
12.该段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主要来自(  )
A.汽车尾气排放 B.运输车辆泄漏
C.盛行风的吹拂 D.公路建筑材料
解析:11.B 12.A 第11题,读图分析可知,该段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是距离公路越近,含量越高,距离公路越远,含量越低,故B正确,A错误。公路东侧含量高于西侧,公路两侧均呈现递减状态,故C、D错误。第12题,高速公路车流量较大,公路沿线土壤重金属的主要来源为汽车尾气,受西风影响扩散范围较广,故A正确。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多为粉尘微粒,运输粉尘类重金属的车辆应当是密封的,不会造成大量泄漏,故B错误。盛行风的吹拂是公路西侧重金属含量低于东侧的原因,不是重金属的来源,故C错误。公路建材中的重金属含量不会偏离公路太远,故D错误。
雾霾是飘浮在大气中的PM2.5等微粒、粉尘等粒子,在一定的湿度、温度等天气条件相对稳定状态下产生的天气现象。下图为我国雾霾多发区。读图,回答13~14题。
13.正常年份,我国雾霾天气最多的是(  )
A.黄淮海平原 B.四川盆地
C.长江河谷 D.珠江三角洲
14.城市雾霾多于农村,是因为城市(  )
①高楼林立,风力微弱 ②热岛效应,对流运动弱
③汽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 ④绿地面积小,空气湿度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13.A 14.C 第13题,正常年份,我国北方降水少,空气干燥,植被覆盖率低,再加上燃烧煤炭多,空气中粉尘、微粒多,故出现雾霾天气最多。第14题,城市雾霾天气多于农村,主要是PM2.5等微粒、粉尘等粒子排放量多,加上高楼林立,风力微弱,大气相对稳定,不利于微粒等物质扩散,故雾霾天气多。
目前,城市居民的非机动出行方式备受社会关注。下表为工作日居民总出行距离、出行频率以及机动出行概率的社区比较。据此回答15~16题。
社区 总出行距 离/km 出行频 率/次 机动出行 概率/% 样本数 /个
均值 均值 均值
胡同社区 18.35 3.36 29.23 198
单位社区 15.51 3.56 33.44 407
新建商品 房社区 24.49 3.02 56.68 199
政策性住 房社区 32.97 3.12 59.83 244
注:机动出行概率=机动出行次数/出行频率×100%。
15.工作日期间,人们在出行过程中,最多的碳排放量应来自(  )
A.胡同社区 B.新建商品房社区
C.单位社区 D.政策性住房社区
16.居民出行方式从“高碳”向“低碳”方向转化应(  )
A.积极发展家庭轿车
B.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
C.鼓励兴建职住分散型社区
D.加强车辆分类管制
解析:15.D 16.B 第15题,根据表格数据可知,碳排放量主要来自机动出行。从机动出行概率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机动出行概率越高,机动出行次数相对也较多,表中政策性住房社区总出行距离长,机动出行概率高,碳排放量最多。故选D。第16题,据上题分析,居民出行方式从“高碳”向“低碳”方向转化就是要减少机动车的出行次数。四个选项中与之有关的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故选B。
读我国耕地中盐碱地所占比例示意图,回答第17题。
17.A所在省区盐碱地占耕地的比重大,其原因主要是(  )
①耕地面积少,盐碱地面积较大 ②土壤贫瘠,化肥使用量大 ③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④人口密度小,开发程度低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D A位于新疆,地处西北内陆,盐碱地占耕地比重大的主要原因是耕地面积少,盐碱地面积较大;降水量少,盐分随季节变化小。
18.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有丰富的森林和绿地资源,堪称“中华绿芯”,但在大别山区,广袤的农村仍然存在普遍的“烧柴现象”。每家每户院子里的“标配”,是堆放着的柴垛(如图),有一些珍稀植物甚至濒危植物都被当成柴火烧。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烧柴现象”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2)请你为如何杜绝“烧柴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析:第(1)题,不利影响主要是砍伐森林,导致森林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加剧水土流失,且烧柴过程会造成大气污染。第(2)题,存在烧柴现象的多为山区农村地区,需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能源问题。如推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同时还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答案:(1)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等。
(2)推广使用清洁高效的能源,解决农村生活用能;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生态保护意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等等。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人吸入过多的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PM2.5为10 μg/m3。下表为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PM2.5监测浓度。
采样点 采样点环境状况 PM2.5 /(μg/m3)
甲 学校。东、北、西约1 000m处各有一条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40
乙 老城改建区。南面、西南面约1 000m是煤矿,北邻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60
丙 步行街。紧邻车流量较小的公路 70
丁 居民区。紧邻大型集市、交通繁忙区,东北约500m有一热电厂 170
戊 煤化工区。东邻车流量较大的国道 340
(1)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PM2.5浓度均已超标。归纳监测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
(2)一般而言,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 如何影响
(3)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公路”“热电厂”“煤化工区”等信息可归纳答案。第(2)题,从气温、风速、降水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角度分析。第(3)题,PM2.5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应从气温、降水、能见度等方面分析。
答案:(1)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和居民燃煤。
(2)大气中PM2.5浓度还与风速、气温、降水等因素有关。风速:风速较大时,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PM2.5容易积聚。气温:近地面气温较高时,大气对流作用加剧,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大气出现逆温层,PM2.5不易扩散。降水:降水有利于降低PM2.5浓度。
(3)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削弱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污染大气,降低能见度。章末整合
1.(2021·浙江6月选考,8~9)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独流入海河流径流量较大,流程较短。此类河流所在小流域的生态、农业、城镇等要素多形成上游-中游-下游-滨海的四段式空间分布序列。下图为独流入海河流小流域生态、农业景观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该类型小流域内(  )
A.上游人口密集,小城镇广布
B.中游城镇均为河运集散地
C.下游易形成小流域中心城镇
D.滨海城镇职能以商业为主
(2)该类型小流域在国土开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A.上游洪水威胁严重
B.中游地质灾害频发
C.下游水体污染加剧
D.滨海滩涂湿地锐减
思路点拨: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上游主要是丘陵山地,人口稀疏,小城镇分布数量较少,A错误;中游城镇部分是河运集散地,并不是全部,B错误;下游地势平坦,水运交通便利,易形成小流域中心城镇,C正确;滨海城镇以滩涂沙洲和围垦养殖为主,商业不是其主要城镇职能,D错误。第(2)题,上游地区地势落差较大,河流流速快,洪水威胁并不严重,A错误;中游地区多为河运集散地,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小,B错误;河流下游地区分布有平原湿地和水网良田,水体污染有所缓解,C错误;随着围垦养殖,滨海滩涂湿地面积锐减,D正确。
答案:(1)C (2)D
2.(2019·全国Ⅲ卷,1~2)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回答(1)~(2)题。
(1)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  )
A.废料 B.原料 C.能源 D.产品
(2)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  )
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
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
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
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
思路点拨:第(1)题,由图可知,图中示意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中厨余垃圾是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对象,是处理系统中最初阶段的输入物,即原料。第(2)题,厨余垃圾是作为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原料,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工艺流程中从厨余垃圾开始分拣,其中最长的处理流程为:厨余垃圾→分拣→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与沼气发电,故C项正确。
答案:(1)B (2)C
3.(2019·江苏卷,13~14)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
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
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
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
(2)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能源结构 B.人口密度
C.资源条件 D.出行方式
思路点拨:第(1)题,PM2.5浓度,在10时以后逐渐下降,有可能是热岛效应增强,地面温度逐渐升高,气温升高气体受热膨胀上升。气体在上升的过程中,带走了污染物,有利于PM2.5浓度的下降。浓度的下降与户外活动的减少无关,材料当中并没有提到降水的频率增加。并且并非10时以后才产生降雨,汽车流量减少只会让PM2.5浓度保持相对稳定,而并非下降。第(2)题,华东地区大部分时间段大气的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和能源消费结构相关。华东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石油、天然气为主,而东北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煤和石油为主,天然气是清洁能源,极大地减少了SO2的排放量。SO2的浓度和人口密度、资源条件无关。出行方式不同,对SO2浓度有影响,主要区别在于总汽车尾气排放量,华东地区经济发达, 总汽车尾气排放量相对较高,SO2浓度也应高,说明不仅仅是出行方式的影响,最主要的是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同。
答案:(1)C (2)A
第五章 检测试题
(对应学生用书第179~182页)
测控导航
知识点 题号
人类面临的主要 环境问题 1、2、5、6、23
可持续发展 3、4、7、8、9、10、11、12、13、14、23、24
国家发展战略 15、16、17、18、19、20、21、22、25
一、选择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按照国家卫健委相关规定,使用后的口罩处理原则分为两类:平常,健康人群使用后的口罩,按照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而医学上的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或确诊患者佩戴的口罩,按照医疗废弃物有关流程处理,以防止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发生。据此回答1~2题。
1.对口罩等医疗垃圾分类处理,可防治(  )
                 
A.全球气候变暖 B.臭氧层破坏
C.水土流失 D.环境污染
2.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其用后口罩需由专门机构集中(  )
A.焚烧 B.填埋
C.堆肥 D.回收再生
解析:1.D 2.A 第1题,口罩等医疗垃圾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的危险,如处理不当,会引起病原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对口罩等医疗垃圾分类处理可防治环境污染,D符合题意。第2题,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疑似病例或确诊患者佩戴的口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的危险,为了防止这些口罩等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发生,需要经过高温灭活消毒,因此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其用后口罩需由专门机构集中焚烧,A符合题意;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用后口罩通过填埋、堆肥、回收再生方式处理,有可能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排除B、C、D。
“生活质量”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下图为生活质量与GDP和电力消耗量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从图中可以看出(  )
A.人均GDP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B.人均电力消耗量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C.人均GDP在3 000~6 000美元时,生活质量有所下降
D.人均GDP在3 000~6 000美元时,人均用电量呈下降趋势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境问题在发展中产生,也将在发展中解决
B.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环境问题,所以我们要边污染边治理
C.人均电力消耗多,生活质量就高,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高耗能工业
D.我国应大力发展传统经济,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解析:3.C 4.A 第3题,读图可知,生活质量与人均电力消耗呈正相关,B、D错误;人均GDP在3 000~6 000美元时,生活质量呈下降趋势,而不是人均GDP越高,生活质量越高,故A错误,C正确。第4题,环境问题在发展中产生,也将在发展中解决;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不一定会产生环境问题,我们不能走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人均电力消耗多,生活质量不一定高,所以我们要适度发展高耗能工业;我国应大力发展现代经济,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老路,应注意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我国垃圾分类工作已由点到面逐步启动,目前全国46个重点城市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已形成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图1为某特大城市垃圾焚烧厂位置图,图2为该市垃圾处理流程图。据此回答5~6题。
5.图中焚烧厂可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从环境保护方面考虑,四个焚烧厂布局最合理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5.A 6.B 第5题,结合图2垃圾处理流程中各环节的相互关系推断,可燃垃圾指向①,①产生的热量可以用来发电,所以①可能是垃圾焚烧厂。第6题,垃圾焚烧厂会造成大气污染,宜布局在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向。由该地的风频图可知,西北风的风频最小,所以焚烧厂最宜布局在城市的西北侧即乙处,B正确。
联合国组织300名科学家对地球臭氧水平进行持续监测,最新监测显示2000年至2013年,中纬度地区50km高度的臭氧水平已回升4%,科学家提出臭氧层可能会在21世纪中期实现“痊愈”,但仍需靠各国的共同努力。据此回答7~8题。
7.材料显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是(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8.目前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污染源是(  )
A.工厂、家用炉灶燃烧矿物能源
B.汽车尾气
C.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排放废气
D.工业、家庭广泛使用的空调和冰箱
解析:7.C 8.D 第7题,臭氧层的“痊愈”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由此可知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遵循共同性原则。第8题,目前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污染源是氟氯烃化合物,它主要用于空调和冰箱中的制冷剂。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包括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钦州、防城港和北海等沿海城市将承载北部湾经济区沿海工业的发展,而钦州、防城港和北海又是广西红树林分布的主要区域。红树林湿地的生态功能使北部湾成为中国大陆近海岸最洁净的海域,海洋环境质量长久保持着优良状态。下图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示意图。据此回答9~11题。
9.广西红树林的生态功能有(  )
①抵御风浪,保护海岸 ②净化淡水水质 ③调节气候 ④保护生物多样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北部湾经济区(  )
A.矿产资源丰富,适合发展能源、冶金、炼油等重化工业
B.淡水充足,适合发展淡水养殖业,不会对海洋造成污染
C.位于海湾内部,不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利于港口建设
D.临海地区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小
11.为保障生态可持续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应该(  )
A.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生产效率
B.加强重化工业发展,发展经济
C.大力发展传统经济和生态产业
D.加强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建设
解析:9.C 10.A 11.D 第9题,红树林湿地系统虽然有促进水循环的生态作用,但因其生长在沿海地带的海域,只能起到净化海洋水质、保护海洋环境的作用,而不能起到净化淡水水质的作用,所以②错误,故选C项。第10题,由图可知,北部湾经济区有丰富的锰、石油、铝土矿等资源,适合发展能源、冶金、炼油等重化工业。淡水养殖业会对海洋造成污染;北部湾沿海地带是遭受台风较严重的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会排放污染物,对环境影响大。第11题,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加强重化工业发展,发展经济,均属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业,加强红树林湿地的恢复和建设,有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
循环农业是指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多层次利用技术,实现较少废弃物的生产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循环农业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下图为安徽利辛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图。根据图文材料,回答12~14题。
12.该农业生产系统的特点有(  )
①商品率高,受市场影响大 ②专业化程度高,利于安排农事活动 ③注重资源循环利用,降低生产成本 ④资金投入大,科技水平高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3.符合图示循环农业生产模式局部流程的是(  )
A.沼渣→生产沼气→发电
B.禽畜业→蚯蚓养殖→养鱼
C.秸秆→禽畜业→市场
D.沼气→发电→市场
14.在安徽广大农村推广该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还需(  )
①务工人员返乡 ②金融贷款助力 ③公司农户对接  ④政策引导支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12.D 13.B 14.B 第12题,由图可知,该农业生产活动中,秸秆、粪便作为沼气池的原料,沼渣等有机肥又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体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禽畜业、养鱼、蘑菇栽培等农产品直接面向市场,商品率高,受市场影响大。据此判断,①③正确,故选D。第13题,沼渣不能生产沼气,A错误;图中农作物秸秆并未供给禽畜业作为饲料,C错误;沼气发电并未供应市场,D错误;图中禽畜业产生的粪便用于蚯蚓养殖,并为养鱼提供饲料,B正确。第14题,在安徽广大农村地区推广循环农业模式,需要政策层面引导支持,需要银行提供贷款,保障资金;公司农户对接,可获得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渠道。该模式所需劳动力不多,不需要全部返乡,且外出务工后土地承包权转让,有利于发展农业产业园,推广循环农业模式。故选B。
下图为烟台市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图,烟台市属于胶东半岛国家级优化开发区域。“栖霞苹果”“莱阳梨”,还有“海阳白黄瓜”,已经成为外地人来烟台必尝的3种特产。据此回答15~17题。
15.下列说法与划分主体功能区的依据基本无关的是(  )
A.区域资源的环境承载能力
B.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
C.是否适宜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D.区域内河网密度大小
16.莱阳梨的产区属于(  )
A.优化开发区域 B.限制开发区域
C.重点开发区域 D.禁止开发区域
17.莱山区是烟台市的政府驻地,该区未来发展规划合理的是(  )
A.重点开发特色水果烟台苹果
B.重点发展海洋渔业养殖和加工
C.为烟台市提供生态支撑
D.重点进行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解析:15.D 16.B 17.D 第15题,划分主体功能区的主要依据有土地适宜开发的程度、自然资源的丰富度、生态环境的脆弱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地理背景,河网密度对功能区的划分重要性较低。第16题,莱阳梨的主要产区是“农产品主产区”,属于限制工业化和城镇化大规模发展的区域。故B项正确。第17题,莱山区是烟台市的政府驻地,是城镇化水平高、工业化水平高、经济实力强、经济规模较大、科技创新实力较强的区域,发展方向是对现有的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等进行进一步优化。
开发区产业结构发展水平与其成立时间相关,即设立越早的开发区,其产业结构发展水平普遍更高。下图为1984—2017年长江经济带开发区产业发展变化图。据此回答18~20题。
18.2006—2017年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呈现一定负相关的产业组合是(  )
A.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B.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
C.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
D.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
19.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与上游地区的开发区产业等级存在梯度差异,有利于推进上游与下游地区(  )
①均衡发展 ②分工合作 ③独立发展 ④布局优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长江经济带未来工业发展的方向是(  )
A.迅速扩大工业规模 B.积极增加工业产值
C.加速产业结构升级 D.促进工业分散布局
解析:18.A 19.D 20.C 第18题,上游地区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出现缓慢上升的态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趋于下降,下游地区则相反,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存在“互补”现象。据此判断A正确。第19题,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与上游地区的开发区产业等级存在梯度差异,总体上呈现“下游地区>上游地区”。产业等级差异为推进长江经济带的产业有序转移和分工合作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实现长江经济带布局优化、协同发展。因此②④正确,故选D。第20题,当前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产业发展仍然很不平衡,因此,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及其技术创新,对实现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与产业转型和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图1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东海防空识别区范围图,图2为我国钓鱼岛照片。读图,回答21~22题。
21.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有利于(  )
①巩固国家安全 ②强化公民海洋意识 ③维护渔民合法权益 ④树立公民海洋国土观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2.近年来,我国维护钓鱼岛权益的重要措施是(  )
A.加强钓鱼岛定期巡航
B.设立钓鱼岛管理机构
C.加快向钓鱼岛移民
D.到钓鱼岛海域捕鱼
解析:21.B 22.A 第21题,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有利于巩固国家安全,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强化全民海洋意识,树立海洋国土观念,但与维护渔民合法权益无关。第22题,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在钓鱼岛的定期巡航,有效地维护了钓鱼岛的权益。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23.新时期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及“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应注意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环境的综合治理。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下面为我国某区域植被类型分布图及相关资料。
区域 植被类型 人口密度 /(人/km2) 年降水量 /mm
农业植被 200~400 600~620
杂草 100~200 —
小灌丛、碱蓬 1~50 380~390
材料二 下图为B区域玉米芯综合利用产业链示意图。
(1)试分析造成图中A、B两区域人口密度差异的自然原因。(6分)
(2)目前该区域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造成该生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解决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有哪些 (8分)
(3)分析玉米芯综合利用产业链对B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所起的作用。(6分)
解析:第(1)题,通过图表可判断出两区域人口密度的差异,这与两地的降水、土壤等因素有关。第(2)题,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不合理开垦造成的,表现为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等。解决措施从增加植被、保持土壤肥力等方面考虑。第(3)题,该产业链既能充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就业率。
答案:(1)A区域降水较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生产,人口密度较大;B区域降水少,地表多流沙,土壤盐碱化,不适宜农牧业的发展,人口密度小。(6分)
(2)水土流失 过度开垦、植被破坏 退耕还林、还草,保持黑土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营造防护林等。(8分)
(3)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拓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6分)
2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呼伦贝尔某公司是内蒙古一家知名企业,主要经营全脂奶粉等产品。公司与内蒙古许多牧场建立联系,以当地牛奶为原料,就地加工,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下图为该企业奶粉产业生产加工示意图。
材料二 我国奶粉产业较多,但奶源、技术、设备、配方等方面和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产业链不成熟,同质化现象严重,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发展,目前国内能被消费者认可并且熟知的品牌较少,在国际竞争中层次较低。
(1)分析材料中该企业在内蒙古发展奶粉产业的有利条件。(6分)
(2)说明我国奶粉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6分)
(3)请为该企业奶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6分)
解析:第(1)题,产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奶粉产业的自然条件指丰富的原料,社会经济条件指劳动力、市场、交通等方面。第(2)题,需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产品规模、价值、品牌等方面分析。第(3)题,需要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包括树立品牌意识、创新科学技术、开发新市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
答案:(1)内蒙古有丰富的天然草场,乳畜业发达,奶源充足;内蒙古污染较少,奶源质量好;当地有廉价劳动力;全国经济发展迅速,市场广阔;交通运输的发展。(6分)
(2)产业规模小;缺乏核心竞争力;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品牌意识;和国际差距大。(6分)
(3)树立品牌意识;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创新科学技术,加大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开发新的市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6分)
2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以制造业为经济支柱的美国东北部,在20世纪70—80年代由于工业急剧衰落、工厂大量倒闭、失业率增加,闲置的设备变得锈迹斑斑,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锈带”。
材料二 大庆油田、长春一汽、鞍山钢铁……这些都曾是东北地区的耀眼标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和农业基地,东北曾“风光无限”。但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东北计划经济色彩过重、产业结构单一等因素的影响下,东北经济近年来陷入“失速”困境。2003年时中央曾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此后十多年间,利于东北的政策不断出台,但东北经济振兴依然是困难重重。东北“振而不兴”,中国如何擦亮“锈带”地区经济,成为当前一个亟须破解的难题。
东北三省的经济问题主要呈现“三个衰退”(如图)。
(1)简析东北地区“振而不兴”,成为“锈带”地区的原因。(6分)
(2)有人说,东北振兴必须要解决好人口问题,重建人口生态,优化人口结构。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请为中国擦亮“锈带”地区经济献计献策,提出你自己的建议。(6分)
解析:第(1)题,根据图文材料可知,东北地区面临的困境与其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枯竭、发展模式老化、人口流失、政府干预等众多因素有关。第(2)题,东北地区的人口问题表现为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大量外流和老龄化严重,这与经济发展不景气有关;反过来,人口问题又影响经济的振兴,二者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第(3)题,由因导果,针对(1)(2)题中的原因提出我国“锈带”地区经济振兴的相应措施。
答案:(1)东北产业结构单一,高度依赖资源产业和重工业,现代服务业发展落后;长期高强度粗放开发,资源储量逐步减少;“政府+自然资源+国企”的发展模式失去了竞争优势;所有制结构单一,民营经济力量弱小;政府干预过多,政府职能和体制机制转变滞后;东北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迁,人口红利流失严重。(其他答案合理亦可,6分)
(2)东北地区面临的人口问题有:一是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大量外流;二是生育率低,老龄化严重。东北经济增长乏力造成了人口问题,而人口问题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二者是相互影响的。所以东北要振兴,必须解决好人口问题,重建人口生态,优化人口结构。(6分)
(3)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学研相融合;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重视出口型经济的发展;引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资金;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改善生活条件,减少人口大量外流。(其他答案合理亦可,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