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满井游记明 袁宏道
回顾复习: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
堤坝两旁栽着高高的柳树,土地肥沃湿润
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就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过髻鬟一样。
3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亮晶晶的像镜子初打开, 冷光忽然从匣中闪现出来一般。
4、柳条将舒未舒
柳条的嫩叶将要伸展, 还未伸展。四 、辨别下列“之”的用法,选出不同于其他一句:( ) 1、 若脱笼之鹄 2、 曝沙之鸟 3、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4、呷浪之鳞辨别下列“而”的用法,选出不同于其他
的一句: ( )
1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2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 3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回答问题。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
第三部分(3)城中“余寒犹厉”的早春景象。
满井春色。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怀。
思考探究题:
1、第一段中景色的特点是什么? (用一个字概括)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别是哪些句子?
3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在全文起何作用?
1、第一段中景色的特点是什么?
(用一个字概括)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别是哪些句子?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心情:
作用: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寒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
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思考探究题:
1 第二段逐句读来,表达了怎样的记游次序?
2 本段写景,有何特点,用了哪些手法?试举例分析其妙处。
第1-2句:点明所游之地,总写郊外春景。
第3-8句:
第9句,感受: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议论,与第一段对照。
春水: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春山:为晴雪所洗……掠也。
春柳:将舒未舒
春苗:浅鬣寸许
游人欢欣:泉而茗,罍而歌,红装而蹇
鱼鸟之乐:鸟曝沙,鱼呷浪,悠然自得春水: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
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
乍出于匣也。春已到而刚到春风,冰融清澈明净春水之寒,早春特点(白描)(比喻)二月春水的形态、颜色、温度。
春山: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手法:拟人
积雪:由被动地消融变为主动地为山川梳妆打扮;
山峰:由一个沉寂的静物变成一个梳洗打扮、髻鬟始掠的美女。作用:
生动形象写出春临大地、山峰转翠这个变化过程,
积雪和山峰也显得更加娇艳动人,充满春的气息。春野: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特点:观察的细致和比喻的生动准确妙处:
写出柳条麦苗早春二月时的形状及其时时变化着的动态。
更能体现出春天是个生长的季节、向上的季节这个典型的季节特征。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游人:男男女女,有动有静,声色兼备,形态各异,都是兴之所至、自得其乐 ;
曝沙之鸟,呷浪之鱼,也悠然自得,都有一种摆脱拘牵,放情于春光中的喜气。这种情志,实际上是作者厌弃官场,欣慕大自然的主观感觉的折射;而这种主观感觉又随着草木向荣,禽鸟的欢叫,春风的鼓荡变得更浓更深。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有我之境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遗落世事,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
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探究思考题:
如何理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悟道:明白事情的真相就一定要亲自去看看,唯有所行动才有所收获。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 辛弃疾<<鹧鸪天>>本课小结:
本文描写满井春色,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由远而近,由面到点,层次分明,详略得宜;用贴切、新奇的比喻描写各种景物。动静结合,高下相属,光鲜悦目,色彩缤纷,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白描简练形象,文笔清新秀丽而有生气,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游览时轻松喜悦的心情和追求自由的个性情怀。
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
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
如“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
“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确而生动。
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无不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
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
苏州虎丘“如冶女艳妆”(《上方》);
杭州西湖为“山色如娥,花光如颊”(《初至西湖记》)。
原文: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译文: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桃花嫣红,好似少女的面颊;暖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像绫罗般轻软柔滑。我刚刚抬头一看,就已心醉神迷。这时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大约像东阿王曹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了。北宋著名的画家兼山水画理论家郭熙写的《山水训》:“真山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是从一个画家的视角借用雾气的不同特点来描写四季山峦景色。比喻:
恰当且新奇,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
如“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
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用“脱笼之鹄”来形容他乍见郊外早春景色的感奋和摆脱了城中局促的欢欣,也显得生动传神,使景和情很好地交融为一体。
白描的笔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形象却鲜明如画。
“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
“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
写柳条突出其“将舒未舒”的姿态,
写麦田说其“浅鬣寸许”,都是典型的早春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