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六单元医疗与公共卫生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27 11:3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六单元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源远流长的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珠宝,总结了前代大量的医家经验,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有机联系,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的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千金方》 D.《唐本草》
2.屠呦呦的研究团队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屠呦呦也因此在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我国古代一部医学著作中有关于青蒿抗疟的记载,其成书于( )
A.春秋 B.东汉 C.东晋 D.唐朝
3.《灵枢·师传》有云:“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李时珍在谈及医术时指出:“夫医之为道君于用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这反映出( )
A.中医推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B.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医学的影响
C.医学伦理推动儒家思想传播 D.政府重视规范医者的职业道德
4.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医学工作者积极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救治病人,充分证明了中医的巨大魅力。为后世中医临床学奠定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
A.《伤寒杂病论》 B.《本草纲目》 C.《齐民要术》 D.《九章算术》
5.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6.瘟疫在古代是坟场,在近代是战场,在当代是考场。人类与疫病不懈斗争的成果有:( )
①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抗疟的方法②吴有性提出了传染病源“疣气”致病学说
③西汉政府对患者“民疾疫者,舍空邸地”④为了有效控制重大疫病我国推行计划免疫
A.①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人口死亡率达到30%—50%。死亡使人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追求现实享乐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是人格的觉醒,人开始成为“精神的个体”,并且从这个角度开始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由此可知这次瘟疫( )
A.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 B.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C.促进了社会思想观念的革新 D.导致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
8.在与疫病斗争的过程中,中国古人逐渐重视公共卫生与疫病的防治并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经验不包括
A.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 B.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
C.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病 D.建立救治机构,防治结合
9.在英国,卫生服务主要通过国家预算为全体公民提供免费的基本医疗服务;在德国,公共卫生机构负责公共卫生、传染病预防和管理,门诊医疗主要由家庭医生负责提供;在美国,医疗服务以私有制为主,公立医院仅占医院总数的27%左右。这体现了欧美国家( )
A.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地完善 B.重视强化全民的卫生意识
C.卫生服务的提供具有不同特色 D.公民的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10.20世纪初上海广智书局出版的《最近卫生学》一书提出,“夫欲保国,必先强种,而强种之术,舍人人自解卫生,自能卫生,其道无由。吾国自医学失传,卫生一事,阙而不讲,此国民体格所以日趋于弱也。”书中观点意在( )
A.说明建立完善医疗体系的重要性 B.大力宣传国家卫生防疫基本常识
C.强调卫生之事应该与救国相结合 D.督促政府积极开展卫生防疫工作
11.1947年,西满地区(今辽宁锦州与河北山海关交界处)鼠疫流行,中共东北行政委员会按照预防胜于治疗的原则,制定防疫工作计划,培养防疫人员,注意在城市清理垃圾,加强城市卫生管理,在乡村开展卫生保健和卫生清扫运动。不久后即战胜鼠疫。这反映了当时东北解放区( )
A.社会主义公共服务得到完善 B.爱国民主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C.人民群众卫生意识普遍提高 D.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12.有人赞扬欧洲某位医生∶“医学从来没有产生过任何一种如此有用的进步,就好像你从人类苦难的日历上将其中最大的苦难之一抹去了。后人只会从历史上知道,可恶的天花曾经存在过,而你消灭了它。”该医生( )
A.发明了牛痘接种法 B.证明了青蒿素对防治疫病的作用
C.创立了实验药理学 D.改变了人类对细菌束手无策的状态
13.19世纪和20世纪初,在南非的开普敦、德班和伊丽莎白港等城镇,英国殖民政府对于亚洲人和非洲人居住区采取防疫措施,将其居住区视为传染病滋生地,并将亚洲人重新安置到远离欧洲人居住区的地方。殖民者的防疫措施( )
A.增强了殖民地民众的民族和独立意识 B.改变了殖民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C.促进了殖民地之间跨地域的人口迁移 D.强化了殖民城镇中的种族和文化差异
14.赤脚医生,是“文革”时出现的名词,尤其在1968年毛主席亲自批准后,迅速走红。指没有固定编制,有一定医疗知识和能力的医护人员,他们亦农亦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到1977年底,我国农村赤脚医生有150万,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约390万人。由此可知,赤脚医生( )
A.助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建立 B.医疗水平职业待遇双高
C.有利于村镇公共医疗体系的完善 D.是时代“左”倾的产物
15.据国家卫健委2021年1月28日发布调查报告数据显示,调查地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6.8%,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率分别为96.1%和97.6%。调查地区医疗费用增长速度趋缓,费用增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这反映当代中国( )
A.医疗保险报销程序更加严格 B.医疗技术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C.医疗保障体系辐射范围较广 D.人民群众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世纪时,宗教医学是人们疗治病痛的主要途径。16至17世纪,瘟疫频发,英国人口大量死亡,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基督教会束手无策,神职人员纷纷死亡,民众对教会的权威性和神圣性产生怀疑。这时期医学界对疾病的认识已经向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病理观转变,建议当局注意城市公共卫生,民众重视卫生保健,并以放血、催吐等疗法取代祈祷、观瞻圣物。政府则以医学隔离、清扫街道等手段进行防控,严禁举行相关祭祀活动。在地方政府和议会推动下,伊丽莎白女王授权枢密院编纂《政令大全》,加强对地方防疫的管理。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材料二 为应对西班牙流感等全球医疗和社会危机,1921年国联卫生组织成立。二战后,国际社会仍面临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如霍乱、鼠疫、黄热病等,亚非拉国家普遍缺乏基础医疗设施,无法有效应对,死亡率居高不下。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成立,标志着全球卫生与流行疾病控制的新时代,国际合作共识加深。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疫苗接种,处理贫穷与卫生问题,保障世界不同区域的基础医疗建设,传染病防治取得重大进展,死亡率逐步下降,之前曾威胁世界60%人口的天花基本被根除。
——摘编自[英]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医疗与帝国》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早期英国防疫策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产生的原因。(5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背景及其意义。(7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医疗福利制度是宋代政府仁政思想的重要体现之一。宋代出现了“医政”概念,通过医政来推行医疗福利,同时它还抑巫扬医、培养人才、加强对医疗人员的管理。宋代的医疗福利对于皇族及官员采取了保健、治疗、用药等方面的制度及措施;对于军人采取了防病、医疗、抚恤等方面的制度及措施;对于平民百姓则采取建立医疗机构和药局机构的制度及措施,同时对于弱势群体采取法律保护。此外,宋代以建立义冢的方式,掩埋无主尸骸,预防疾疫发生,形成了生有所养,病有所医,死有所葬的系统化社会福利体系。
——摘编自杜菁《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医疗福利制度的特点。(6分)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初,国贫民弱,医疗卫生状况十分恶劣。1949年11月,卫生部成立时专门设置了妇幼卫生局来保护妇女儿童的健康。1950年,《种痘暂行办法》规定:婴儿出生后六个月即应该接种牛痘,并且是免费接种。朝鲜战争爆发后,全国人民掀起了以反对美军细菌战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并于1952年成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53年,毛主席指出:“看不起中医是不对的,把中医说得都好、太好,也是错误的。西医也有唯心论。中西医一定要团结。”同年,卫生部在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对于医务人员,要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在党的领导下,建国初我国的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摘编自钟冰《建国初期党的领导集体的医疗卫生思想》
(3) 根据材料二,指出建国初期我国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表现。(6分)
(4)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和建国初都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原因。(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起,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84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该法明确规定政府必须设立国家和地方卫生委员会,为英国的卫生改良运动奠定了改善城市卫生和市民健康状况,控制结核病、伤寒、霍乱等传染病的基础。当时的英国社会和卫生改良运动的内容包括反对消费烈性酒,降低婴儿死亡率,进行监狱和精神病院改革,建立妇幼保健院、公立医院和药房等。19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们开始注重对传染病的积极预防及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欧洲一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
材料二 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奠基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1949年10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以及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1949年11月,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国家注意统筹城市乡村公共卫生协调发展,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任务。这些基层机构的卫生医务人员相互配合,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公共卫生活动,成功执行公共卫生计划。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医人才少,又多集中在城市,数量在西医十倍以上的中医大夫们活跃于乡村与城市中,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中西医结合成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指导方针之一。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新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上的成绩和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获益”的“中国模式”,并在世界其他国家宣传和推广。
——摘编自胡克夫《试论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等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欧洲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相似之处,并简析中国与欧洲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的意义。(7分)
(2) 根据材料,概括与英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形成“中国模式”的优势。(5分)
参考答案
1.A2.C3.B4.A5.B6.D7.C8.C9.C10.C11.D12.A13.D14.C15.C
16.(1)变化:宗教色彩减弱,科学性增强。
原因:现实情况动摇人们的宗教信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封建王权强化、民族国家逐步建立。
(2)背景:具有国际合作的经验;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国家面临医疗卫生困境;传染病等公共卫生问题突出;科技和医疗条件的进步;全球化;建立健全世界卫生体系的需要。
意义:协调各国之间的医疗卫生工作;推动世界卫生工作的体系化、制度化;提高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全人类医疗水平,促进健康状况的改善;强化了人类的公共卫生观念。
17.(1)特点:①政府主导、重视,视医疗福利为推行仁政的重要方式。
②医疗福利的内容、对象涵盖广泛,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
③针对不对阶层,福利内容具有侧重性。
④具有一定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
(2)表现:①重视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法制建设。
②以防为主,从小抓起。
③重视传统医学,中西医结合。
④加强思想教育,树立爱国爱民意识。
(3)原因: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新政权得到巩固。
②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政府的重视,政令畅通、上陈下达。
③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民本思想的传承。
④医疗事业的进步和医护人员的仁德之心。
(3)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政府的重视、传统文化的影响、医疗事业的进步和医护人员的努力等方面回答。
18.(1)相似之处:国家立法保障发展;开展公共卫生运动;卫生事业涉及面广;设立卫生保健机构;将公共卫生发展与人民的健康状况相联系。
意义:改善了社会公共卫生;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身体素质提高);增强了政府的管理职能;有利于更好地应对全球疾病,促进人类文明发展。
(2)特点:预防为主;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卫生防疫网络;中西医结合;广泛发动群众参与。
优势: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服务人民群众宗旨的指导;创造性确立适应国情的公共卫生模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