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魏县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邯郸市魏县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6 05:04:37

文档简介

魏县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课内知识检测(本题共5小题,15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是恩格斯给一位青年学生的回信,针对经济因素和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展开论述,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B 《改造我们的学习》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撰写的政论文,论述中引入口语、成语、俗语、对联等,文章说理深透而又通俗明白。
C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富于思辨性,大量引用经典理论文献,立论驳论相结合,边立边破,破立结合,论证严密。
D 《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人应当坚持正义》三篇告诉我们立身处世的法则,题目恰好就是作者在文中论述的论点。
2. 下列各项对《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这样说前后矛盾,不清楚刘和珍到底是不是“我”的学生。
B.“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这句话中的“中国人”特指反动派。
C“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文明,是说有科学文化的人才能发明枪弹。
D.“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作者引陶潜的诗句,侧重前两句的意思,指出革命者的牺牲毕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们将永远纪念他们。
3.下列对《包身工》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这句话用准确的数字说明楼房之狭,人数之多,表现了包身工居住条件的恶劣。
B.成人期女孩所共有的害羞的感觉在包身工身上表现得很迟钝,是因为她们在遭受非人的折磨后,已经变得很麻木了。
C.“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一句中的“饲养”一词,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人们根本无法生活下去。
D.从包身契的内容可以看出包身工完全失去了自由和做人的权利,成为任人摆布、昼夜运转的机器的现实情况。
4.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反复)
B.所以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可以安全地保藏,自由发挥地使用,没有因为和空气接触而起变化的危险。(借代)
C.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反语)
D.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比喻)
5.下列加点词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序八州而朝同列 B 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
C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D 天下云集响应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白洋淀上
关仁山
吃过了炖杂鱼,铃铛奶奶把腿盘在炕头,坐着一个蒲草做的圆垫子,烤着火盆,吧嗒着长烟袋,瞄了一眼窗外。
街巷里堆满了雪。千年老梨树也挂满了树挂。白得圣洁的码头,零零散散地泊着几只老龟一样的旧船。
铃铛奶奶嘴里唠叨着:“你爹活着的时候,就爱砸冰懵子……”
王永泰嗯了一声。他在夏天是船老大,冬天也爱在冰上砸冰懵子。
荒凉的大淀上压着层层叠叠的厚雪,撩得他猛地来了精神。他心里念叨,砸冰懵子的季节到了。
王永泰挺直腰,拧着屁股下炕。他哼了几声保定老调,腰里缠上一圈绳索,披上油脂麻花的羊皮袄,戴上一顶大皮帽子。他从墙上摘下一支明晃晃的冰枪,冰枪的颜色跟大铁锅一样。
他扛着冰枪,扑扑跌跌地走进雪野里。鱼鹰大黑、二黑躲着雪片儿,跟着他,摇摇晃晃地飞。
野地里的雪,一层层地厚着。两溜儿深深的雪窝,串起空旷淀滩上的无数道雪坎,简直就是雪的长城。王永泰脚下一跐一滑,走不大稳,觉得雪窝深得像是挖地三尺,冷透了的寒气直往骨缝里杀。
王永泰斜卧在一艘冻僵的船板上,嘴巴喷出一团哈气,拽起拴在腰上的酒葫芦,比画两下,锥子似的目光依旧盯着沉静的大淀。
白腾腾的,除了雪还是雪,就像夏日淀上的浪头一样白。
王永泰无声地笑笑,感到一种空落,只有嘴巴寻着酒葫芦对话。
往年人多的时候,王永泰总是带着王决心、二巴掌他们打冬围。但今年不同往常,王决心在千年秀林栽树,还要护卫规划设计专家在白洋淀勘测。
他冬天只能自己在冰上砸冰懵子了。雪花飘在头上,大雪不久淹没了他的脚。
这个季节,淀上凶险无比,常常使走冰的人陷于危险境地。厚厚的冰层下面,还能听到淙淙流水的声音。
王永泰永远记着父亲“大抬杆”的模样,父亲和水上飞教他砸冰懵子,真怀念大抬杆肩扛大鱼“喊淀”时的赏灯之夜。
喊淀就是到了码头冲着村口喊一嗓子,有缘赶上的就分一点儿鱼。喊淀还没有人来,就在千年老梨树下敲钟,钟声一响,人们点燃一盏盏各式各样的灯笼,亮了一街。大抬杆将冰枪高高地举过头顶,绷脸不笑,心里却分外得意。这是王家寨人自古以来最高的奖赏。后来王永泰听母亲说,其实,砸冰懵子得到的大鱼是水上飞的功劳,水上飞是护着大抬杠的威望。
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不如白洋淀的水鬼子。王永泰捕鱼的本领就属于水鬼子。改革开放初期,王永泰成立了捕鱼公司。但冬天砸冰懵子,照样是他的拿手好戏。
他砸冰懵子,大黑、二黑都跟着,两只鱼鹰静静立在雪坨上东张西望。不多时,冰层底下挤出声如裂帛的脆响,犹如砸碎了玻璃。响声里夹杂着隐隐约约的“嗷呵——嗷呵”的叫声。白洋淀人都知道大鱼浮冰游,小鱼却是沉了底。王永泰躲避的雪坎子,就是夏天他的老船守鱼窝的地方。他兴奋得眼睛里充了血,扭头时,蓦地看见几步远的雪岗顶端黑乎乎地袒露着什么,那是碎冰,别人砸过冰懵子了。鱼也是精明,见不得一丝人的影子。鱼若是见了冰上头有黑东西,就会掉头逃跑的。
王永泰滚过浮雪,爬上那道雪岗,盖住了被风吹秃的地方,然后斜着眼睛寻着裂响的冰面。他调动了多年获得的嗅觉和听觉经验,捕捉着冰面细小的变动,寻找大鱼的踪迹,同时也在寻找乐趣。
他的心里不知不觉渐渐温馨起来。
寒风涩重,滚地而来。王永泰灌了一口雪粉,咂吧咂吧。
夜空的云层里有月儿游出来了。雪上面有兔子跑过的痕迹,百米远的冰面上有了声响,他就划开了浮雪。冰层下边一个硕大的黑乎乎的东西。王永泰揉揉眼睛,活动一下冻僵的手脚,哈腰轻跑过去,高举着冰枪,狠狠地砸下去,连连砸着。
冰层下面的黑东西就蒙了,露出水的时候,他辨认出是一条大黑鱼,就迅疾趴下,将被砸晕的大黑鱼捉上来,扔进他的网兜里。
自己砸冰懵子,那是只有他独享的快乐。
王永泰再灌几口衡水老白干,烈酒热辣辣的,身上的筋脉就活了,老胳膊老腿儿也顿时来了灵气。等了一阵,他抽了抽鼻子,看见又游来黑乎乎的东西。但是大鱼像嗅到了人的气味,从冰窟窿里逃了。
王永泰重新找了个地方,刮掉上面的浮雪,细细审视,又有黑乎乎的东西游来。瞧定这是一条肥硕的大鲤鱼,王永泰嗖地爬起,身上好像长了一片芒刺,高高举起冰枪砸去,大鲤鱼瞬间被震蒙了。
王永泰的双手也没劲了,喘了喘气,哑静了三分钟。
王永泰抓大鲤鱼的时候,眼前黑了景儿,扭头噗地摔了一跤。大黑、二黑扑棱着翅膀飞过来。好在都是雪粉,他又撑着身体爬起来,看见一个大冰块滑溜溜滚进一张一合的冰缝,溅起清晰的水声。等他睁开眼睛,已经来不及了,大鲤鱼苏醒了,摇摇晃晃地游动起来。他凄厉厉叹一声:“这狗日的……”
王永泰一动不动,宛如悄然拱出的一座雪雕。
他孤傲地站在雪梁子上,等着大鱼不游动了,他时刻准备将冰枪砸下去。他着急啊,然而大鱼没有动作。僵持许久,王永泰双腿发软,围着冰层里的大鱼兜圈,脚下的棉靰鞡踩进深雪里,脆脆地响。
大鱼几乎在惊悸中游不动了。王永泰即刻出手,嘭一声,冰枪砸下去,大鲤鱼震蒙了。他趴在那里捞出大鲤鱼,忽然有一种温情脉脉的伤感。此时,寒鸟从枯黄的芦苇中起飞。
王永泰拾头看看天,带着胜利果实回家。茫茫雪野里,脚下的棉靰鞡响个没完没了。(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永泰看着大淀上压着层层叠叠的厚雪,来了精神,心里知道白洋淀上砸冰懵子的时节到了。
B. 王永泰砸冰懵子捕鱼先锁定目标,再高举冰枪猛砸冰面,然后迅速趴下将鱼抓住扔进网兜,动作描写生动传神。
C. 小说多用方言、口语,如“砸冰懵子”“水鬼子”“咂吧咂吧”等,语言活泼,生动形象,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D. 小说描写白洋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传奇的人文生活风貌,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景,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情,和人物情感关系不大。
7.关于文中“喊淀”时的赏灯之夜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渔猎者打渔归来喊淀,招呼人们分享胜利的喜悦,体现出白洋淀民风的淳朴。
B. 人们听到钟声后,点燃灯笼上街迎接渔猎者打渔归来,表达对渔猎者的敬意。
C. 大抬杆的表面严肃、内心得意与水上飞的默默付出、谦逊低调形成鲜明对比。
D. 小说插叙喊淀时的赏灯之夜,丰富了内容,体现出白洋淀渔猎文化历史悠久。
8. 对《荷花淀》课文中描写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3分)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A.这段描写景中有情,景中有人,将景物描写和人物活动紧密结合,以自然的景物美衬托人物形象美。
B.本段描写的主体画面,其基本色调是“洁白”“银白”“透明”,体现了荷花淀派清新、明丽、隽永的艺术风格。
C.这段描写抓住了描写对象本身所具备的自然美感,并将它们巧妙组合,进一步升华和丰富了美,把读者带入了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
D.这段文字动静结合,从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细腻地描绘了“月夜水淀图”,为下文人物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
9.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小说往往通过典型环境塑造人物形象,分析这篇文章中的自然环境描写的艺术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范文正公集》叙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总角之宴)小时候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1】,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伯仲叔季)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往昔,之前)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以争天下。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今其集二十卷,为诗赋二百六十八,为文一百六十五。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元祐四年四月十一日。
(节选自《东坡先生全集》,有删改)
【1】韩、范、富、欧阳: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B.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C.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软/
D.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叙”即序,苏轼的祖父名苏序,古人遇到尊亲名字不直接写出,这里讳用序字,改序为叙。
B. 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 “乃克为之”“克终者盖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三个“克”意思一样,“能够”。
D. 孝悌,孝指善事父母,悌指敬爱兄长,“申之以孝悌之义”与文中一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苏轼进入乡校之后,从京师来的读书人口中知道了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从那时起就在心底记住了他们。
B. 苏轼考中进士后,得到欧阳修的赏识,又因欧阳修认识韩琦、富弼,此时范仲淹已经离世。
C. 苏轼提及伊尹、姜太公、诸葛亮等功业卓著的历史人物,表明范仲淹跟他们一样,很早就具有心忧天下、安定国家的雄才大略。
D. 范仲淹曾经向朝廷呈送万言书,后来由担任将领晋升为执政,一生建功立业,著述丰富,在诗赋、文章等方面皆有造诣。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淮阴侯拜见高低在汉中),论刘、项短长(讨论六项短处长处),画取三秦(谋划)。
(2)彼三杰者他们三个人,皆得从之游交往,(秦时与臣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遗憾)
14.苏轼为范仲淹的文集作叙的原因有哪些,从这篇文章中,你了解到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日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上林苑:皇家园林)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南桥、西第:均在洛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游寓”二字点明诗人宦游的处境,“秦”字点明宦游的地点,照应了题目中的“京中”。
B.第二句关键在“看春”二字,内容上交代了愁的结果,结构上又领起下文对春景的描绘。
C.颔联两句选取典型场景,刻画了京中春天的生机盎然,表达诗人面对美景内心的欢愉。
D.尾联构思新颖,其中“明年”“倍还”等语表明诗人对未来充满期待,洋溢着昂扬乐观的情绪。
16.诗歌先言“不当春”,后边又说“应尽兴”,你认为应该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论语·学而》中孔子提出:“君子”不应把心思都放在追求物质享受上,要“ , ”,如此可以称得上是“好学”。
(2)《燕歌行》中,“ , ”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写士卒在前线阵地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将帅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
(3)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卑微,出身低贱的句子“ , , ”。
(4)《过秦论》中,贾谊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站在凤凰山下的荒野中,遥望西北, 的长城沉浸在暮霭中,此刻,该还有 的游人吧 我禁不住朝那边呼喊起来,喊声拖着长长的尾音,在暮色中一波接一波地传送。少顷,又一波接一波地回过来。透过那声波,倾听抚摸过长城的画面,传递着长城顿挫有致的质感,令我感受回声挟带着的苍古的气息。我站在大运河的源头向着万里长城呼喊,作为中华民族最具文化生命和魅力的两大工程原来靠得这样近,几乎一踮脚、一弯腰就可以牵手共舞。这究竟是天造地设还是 古老的运河与长城默默对视了几多春秋,这是雄迈与坚韧的对视,是阳刚与阴柔的对视,是铁马秋风与杏花春雨的对视,是 伟烈与世俗生活常态的对视。在它们对视的眼波中,有倾慕,有祝福,有幽怨的诉说和相濡以沫的厮守。但绝对没有嫉妒,因为它们本身太强大了,有足够的自信,而嫉妒在本质上只属于弱者。长城和运河把那么一大片朴素的原始形态展示在你的面前,让你在惊悸中叹为观止。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相去咫尺 恋恋不舍 鬼使神差 一鸣惊人
B.咫尺天涯 流连忘返 鬼斧神工(大自然) 一鸣惊人
C.咫尺天涯 恋恋不舍 鬼斧神工 石破天惊(音乐、文章 、议论)
D.相去咫尺 流连忘返 鬼使神差 石破天惊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声波让我倾听抚摸长城的画面,感受回声中挟带着苍古的气息,传递着长城顿挫有致的质感。
B.那声波抚摸过长城,传递着长城顿挫有致的质感,令我感受到了回声中挟带着的苍古气息。
C.声波中,倾听抚摸过长城的画面,传递着长城顿挫有致的质感,感受回声挟带着的苍古气息。
D.透过声波,倾听它抚摸过长城,传递着长城顿挫有致的质感,感受回声中挟带着苍古的气息。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牙齿坚硬而有光泽,( ),“巧笑倩兮”则是与五官相映生辉的动态美。牙齿对主人容貌的加持不亚于任何饰品。
① :前方切牙像铲刀,负责切断蔬菜水果;两侧犬牙像尖刀,负责撕碎坚韧的肉类等食物;后方前磨牙凸凹不平,负责把食物嚼碎;更靠后的磨牙把前磨牙嚼碎的食物再次咀嚼,使其更加细碎。
智齿与“智慧”没有什么联系, ② 。古人类采集到的食物,比如植物茎叶、块茎等,质地比较坚硬粗糙,含有大量纤维,在咀嚼时要有较大力量和大的碾磨面积,所以古人类有宽阔的颌骨容纳智齿。人类学会使用火和工具加工食物后,不再需要那么费力地咀嚼,于是颌骨变窄,预留给智齿的空间位置明显缩小,这就导致智齿往往不能正常萌出, ③ ,如果咬合不良或经常发炎就要拔掉了。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齿如编贝”是形容洁白整齐的静态美
B.形容洁白整齐的静态美可以用“齿如编贝”
C.“齿如编贝”形容的是洁白整齐的静态美
D.洁白整齐的静态美可用“齿如编贝”形容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曾有许多改变人类生活的伟大发明,后来他认为这个世界上再没有可发明的东西了,就自满起来,他曾经对他的手下人说:“不要给我提任何意见!”因此,爱迪生的晚年就很少有创造发明。
②冬奥会拉下帷幕,在我们对赛事津津乐道的时候,获得一金一银的苏翊鸣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在达到这个体育高峰之后,追求另一座高峰,拟报考清华大学。
两则材料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
1—5 B D C B A 6.D 7.C 8.D
9.6分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烘托环境的严寒、凶险。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大淀上的厚雪促使王永泰去砸冰懵子。③烘托人物形象。“白腾腾的,除了雪还是雪”体现出王永泰内心的孤独;雪中捕鱼烘托出王永泰不畏艰险的形象。④雪在小说中多次出现,使小说更有画面感,富有诗意。
10. C 11. C 12. A
13. 8分(1)淮阴侯韩信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短处和长处,谋划夺取三秦。
(2)那三位豪杰,我都能够跟和他们交往,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
14.原因3分:(1)作者自幼敬爱范仲淹,此情由来已久;(2)结识其他三杰而独不识范公,引为平生之憾;(3)为范公文集作叙,可以自托弟子身份实现结交的夙愿。
范仲淹:3分(1)人中豪杰,世人敬仰称颂(2)心忧天下,为国事积极建言(3)信守儒家的美德(仁义礼乐忠信孝悌)
15.C
16.①“不当春”写京中的自己无心赏春,“尽兴”则在想象洛阳友人群游尽兴,一实一虚,形成鲜明对比;②用虚笔反衬自己的孤寂,突出对友人怀念的深沉和思归之切。
【解析】
15. C.“表达诗人面对美景内心的欢愉”分析错误,“花徒发”“叶漫新”中“徒”“漫”二字,标明春景虽美,却无人共赏,流露出无限的惆怅。故选C。
16. 从诗的首联“今日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中可知,作者此时游寓长安,远离家乡洛阳,作者此时充满着思乡之情,虽是春光大好,但作者完全没有心情去欣赏买好的春色,即使是长安著名的美景,“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也让作者毫无兴趣。
相反,作者想象此时的洛阳亲友们赏春的情景,“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作者写自己在长安无心欣赏春天的美景,是实写,而想象洛阳友人群游尽兴,是虚写。一实一虚,虚实结合,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作者写自己在长安无心赏春,却想象洛阳的亲友赏春的情景,此处是用虚笔反衬自己的孤寂,尾联“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更是对明年春天作了想象,想象明年春天自己回到洛阳后与亲友们一同赏春的情景,突出对友人怀念的深沉和思归之切。
18、D 19.B
20.5分①“它们”指代的对象是“古老的运河与长城”;②“对视的眼波”“倾慕”“祝福”“幽怨的诉说”“相濡以沫的厮守”运用拟人手法,赋予它们人的动作行为和情感态度③表达了古老的运河与长城在历史的长河中彼此相依、密不可分的关系。(第①点1分,第②、③各2分)
21.(3分)C
22.( 6分)(1)牙齿在咀嚼时各司其职(各有分工) (2)倒是与人类的进化相关(3)如果平安无事就可以保留
参考译文:
庆历三年,我还是小孩就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读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问先生。先生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并且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参加进士考试,到达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能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被欧阳公赏识,通过欧阳公认识了韩琦、富弼。他们都用对待国家杰出人才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此后三年,我路过许州,才认识了范公的二儿子现在的丞相范纯仁。又过了六年,才在京城见到范公的三儿子范纯礼。又过了十一年,就与他的小儿子范德孺一起在徐州当官。我们都一见如故,而且三位托付我为范公的遗稿作序。又过了十三年,我才能够写出它来。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我都能够跟和他们交往,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如果能够在他的文集中挂名,从而使自己成为范公最后的门生,难道不也是向来的愿望吗?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这些人,他们辅佐人君称王称霸的谋略,原本在乡野之中就确立了。淮阴侯韩信在汉中见汉高帝,评论刘邦、项羽的短处和长处,谋划夺取三秦。等到辅佐汉高帝平定天下,汉中所定的计策,没有一样不得到实现的。诸葛孔明隐居茅庐之中,与先主刘备评论国家形势,争夺天下。这难道是听取别人的口头传授,尝试着进行而侥幸成功的吗?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间,为母亲守孝时,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察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现在范公文集有二十卷,计收诗赋二百六十八首,文章一百六十五篇。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像火的热,像水的湿,是他的天性不得不这样的。(范公)即使玩弄文辞、嬉戏话语,随意写作,也一定要归结到这(义理)上面。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诚,争相师从他、尊崇他。元祐四年四月十一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