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 九年级上 数学
4.1.2 成比例线段——等比性质 教学设计
一 、学情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
这节课是“成比例线段”的第二课时,学生已经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观察了大量的图片,列举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认识了线段的比的知识,知道了选用同一单位长度量线段的长度,从而求出两条线段的比。也学会了运用比例线段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并通过图片创设的问题情境,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比例模型,初步掌握了解决有关比的问题的方法。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来学习成比例线段的有关性质,学生不会感到陌生,反而容易接受本节课的继续学习。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
上一节课,学生已经收集了一些相似图形的图片,如大小不同的两张中国地图、国旗,同底相片等。已经感受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各小组展示并讨论过线段比的事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交流的基础和能力。
难点处理:
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推理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发扬小组合作的精神,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教师参与指点。
二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1.能推导并理解掌握比例的等比性质。
2.能运用等比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3.培养学生对由形——数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由特殊到一般,分类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重点 巩固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其简单应用,能推导并理解比例的等比性质。
难点 等比性质的推导及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工具 学案 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法:2、合作交流法3,自主探究法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反馈:提问:什么叫成比例线段? 比的基本性质?复习反馈:学案考题。二.探索新知(一) 如图,的值相等吗? 的值又是多少?在求解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二)已知,a,b,c,d,e,f六个数。已知a,b,c,d,e,f六个数,如果 (b+d+f≠0)那么 成立吗?(三)如果数字是a,b,c,d,e,f....m,n呢?(板书)等比性质。若===…=,(b+d+f+…+n≠0,)则=.应用新知:跟踪训练:1.已知 (b+d≠0),则2.已知(b+d+f≠0),则3.已知求k。试确定直线y=kx+2k一定经过第几象限?当堂检测:小结反思 查漏补缺作业:必做题:数学书P81页1.2习题。选做题:3题。 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观察并回答。1.若a,c,d,b成比例线段,则比例式为 。 比例内项: 。 比例外项: 。等积式为 。 2.若m是a,b的比例中项,则比例式为 ,等积式为 。 3.判断下列四条线段a,b,c,d是否成比例。 1)a=4, b=6, c=5, d=10 2)a=12, b=8, c=15, d=10 4.如图,线段AB∶BC=1∶2,则AC∶BC等于( )A.1∶3 B2:3 C.3∶1 D.3∶2 5.四条线段a,b,c,d成比例,其中a=3 cm,d=4 cm,c=6 cm,则b等于( )A.8 cm B. cm C. cm D.2 cm 6.已知=,那么下列式子中一定成立的是( )A.2x=3y B.3x=2y C.x=2y D.xy=6先从“形”探究对应线段的比值问题。感知等比性质。又从“数”角度探究有限个数字之间的对应比值。进一步感知等比性质。由“有限数”到“无限数”。由特殊到一般。得出等比性质。活动目的: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都需要在一定的知识背景中去认识和练习才能得到巩固应用,从引例的结论中,引出“等比性质”的学习。注意事项:要强调等比性质中,分母b+d+……+n≠0 。学生独立分析。在学案中完成。找学生到黑板板书。(师生共同分析过程,加深对等比性质的理解)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各自的答案。(分类数学思想方法)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1.若===,且b+d+f≠0,则= ;= .2.若===,b+d+f=30,则a+c+e= .3.已知a、b、c是△ABC的三边,满足==,且a+b+c=12.(1)试求a,b,c的值;(2)判断△ABC的形状.4.如图,网格中的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叫做格点。和 的顶点都在格点上。请问AC,AB,CD,DE是成比例线段吗?请说明理由。本节课:我知道了 我发现了 我学会了 巩固升华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活动目的:学生思考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更好的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目的。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为自己小组争分,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想情操的一次洗礼。活动目的:学到的知识要会应用升华,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灵活应用比例的合比性质及等比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师生互动,主要还是学生的动,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会主动学习,遇到问题,要善于分析思考。注意事项:利用得出的解题方案,解答上面的两个问题。可让学生自己先做,学习小组讨论后,在黑板上演示,教师与学生共同评讲。活动目的:为了巩固刚学到的知识,选择相应的习题来让学生练习。注意事项:选用的练习题不能太多,必须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这里选的两个题都是比较典型的,做题所花的时间不会太多,但是又得到了巩固。检测中有基础篇,有中等篇,也有中考链接篇。照顾到了不同层面的学生。当堂检测对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检验作用。活动目的: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学生在学案中完成测试,然后小组之间互相批阅。将所学,所想,所感写在学案中,是对本节课的梳理,与同伴交流,又一次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考虑到不同基础的学生掌握情况不同设置不同的作业题。更能促进学习。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