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26 17:13: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现代史)发展线索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过渡时期
十年探索
十年文革
两年徘徊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新中国成立
三大改造完成
十一届三中
全会召开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标要求:①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② 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③ 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第一目 奠国之基:新国家的成立
第二目 固国之本:新政权的巩固
第三目 革国之质:新制度的确立
第一目 奠国之基:新国家的成立
㈠ 筹备:
⑴ 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①时间:
1949年9月21日
②地点:
北平中南海怀仁堂
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皮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而他们会在同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这是什么意思?我望着会场前挂着的大大的‘代表’两字,不免点起头来。 ——费孝通
代表具有广泛性 民主性
③内容:
①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并选定国旗、国徽、代国歌
②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③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等为副主席
为什么说《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①当时新中国尚未建立起来,不具备召开全国人大的条件,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支持。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③规定了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等等
《共同纲领》对中国的社会性质做出了什么规定?
《共同纲领》规定中国的社会性质为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
政治形态: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共参国政、长期合作”。中央人民政府具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且多党合作的联合政府性质。
经济形态: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份)
《共同纲领》通过“不写入社会主义”这一方式使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之间达成了新民主主义的共识。但中共对社会主义的强烈向往和强大政治影响力又使新中国包含了大量的社会主义因素,推动其实际上跨越了新民主主义,但尚未完全进入社会主义,从而处于“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临界状态。
临时性、过渡性
㈡ 标志:
开国大典(1949.10.1.下午3时,天安门广场)。
毛主席走到麦克风跟前,庄严而兴奋地宣布: “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
(三)意义:
革命意义: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社会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世界意义: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四川军阀
国民党残军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的政权有何国内外的压力 在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遇到的困难又是如何应对的
1、背景
1949年10月中国疆域形势简图
经济:稳人心
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
在城市稳定物价
军事:稳政权
镇反剿匪、抗美援朝
外交:稳国际环境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巩固政权的“组合拳”:
严峻形势
国内
①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②占全国人口2/3的新解放区农民仍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③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国际
美国等西方国家与台湾当局联合对我进行经济封锁、政治打压和军事威胁。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第二目 固国之本:新政权的巩固
军事:稳政权
至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1.镇反剿匪
1949.10.14 广州解放
1949.11.14 贵阳解放
1949.11.30 重庆解放
1949.12.04 南宁解放
1949.12.09 昆明解放
1949.12.27 成都解放
1950.05.01 海口解放
1951.10.16 拉萨解放
2.抗美援朝1950-1953
①背景:
A.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B.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C.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②过程:
A.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
B.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国被迫同意进行谈判。
C.经过边谈边打,反复较量,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
——毛泽东10.13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56页
思考:影响中国抗美援朝决策的主要因素?
国家利益 意识形态
国际环境 坚持正义
军事
②抗美援朝
思考:结材料说明了抗美援朝战争怎样的历史影响?
长津湖战役“冰雕连”
他们没有钢盔,携带的数枚制造粗劣的手榴弹,爆炸力不及美军的一半。粮食是用米和杂粮磨成粉状而成的,装在一条长管形的布袋里….….他们勇敢纪律性强,是了不起的军人。-- 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官 范弗里特(其子在朝鲜战争中阵亡)
朝鲜战争历时二年零九个月,在整个战争期间美国将其陆军的三分之一、空军的五分之一、海军近二分之一的兵力投入到这个幅员狭小的朝鲜战场上,并拉拢14个仆从国组成「联合国军」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现代化武器,然而却没有赢得这场战争。
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展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共产党中国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美国陆军战史记
经过边谈边打,反复较量,1953年7月,参战各方于板门店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习近平《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讲话》(2021年10月23日)
1.农村:土地改革
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状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的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和其他人,却总共只占有约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到1952年底,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七亿亩土地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经济:稳人心
意义:
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解放;
农村生产力解放;
全国粮食产量增加;
为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材料1:中国解放我是很高兴的,但是总觉得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因为中国很落后,很穷,一穷二白。——毛泽东
材料2:荣毅仁对共产党的评价: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
思考:请结合材料分析“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的背景、目的和结果。
原因:
①财政困难。
②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导致物价上涨,市场混乱。
1950年春物价趋于稳定。
为制止投机者制造的混乱
统一财政经济
为根本上稳定物价
1952年底,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政府赢得人民的信任,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银元之战”
“米棉之战”
2.城市: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实质:党和政府与资本家争夺市场领导权
特征: 经济措施和行政手段并用
1、背景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绿色是新兴独立或谋求民族独立的国家
国际:①两极格局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美苏冷战)
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政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
国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急需进一步巩固,经济上百废待兴,亟需获得国际认可和帮助。
外交:稳国际环境
2、外交方针
外交方针 解决的问题 内容 影响
“另起炉灶” 如何对待国民党政府的外交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如何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如何对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中国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新中国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相对于旧的外交关系而言
相对于帝国势力而言
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绝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独立自主”与“一边倒”并不矛盾
3、外交成就
建国第一年内,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
A.1953年12月,中印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
B.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同两国确认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正式倡议
②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影响:
对中国: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基础。
对世界: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思考: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建国初期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明显的受到了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摆脱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并且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名词解释:
求同存异:
同:有相同的历史遭遇,都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掠夺和统治;有共同的愿望维护独立,谋求发展。
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存在差异。
4、日内瓦会议
①时间:
1954年4月
②目的:
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③意义:
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主要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5、亚非会议
①时间:
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万隆
②特点: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③成果:
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④影响:
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会议促成了万隆十项原则的产生,称为“万隆精神”。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中国迎来了第二次建交高潮。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着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我们亚非会议既然不要排斥任何人,为什么我们自己反倒不能互相了解、不能友好合作呢 ”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与会各国的“同”是什么,“异”在哪里?
同:有相同的历史遭遇,都受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殖同:拾和统治、有共同的愿望:维护独立,谋求和平、发展经济。
求同:共同的发展
异:各国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保留不同的意见和分歧。
存异:保存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探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平等性: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均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基础上,体现了新中国主张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外交关系。
(2)结盟性:“一边倒”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3)过渡性:其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伯默斯顿
总结: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国家利益
国家实力
国家性质(意识形态)
国内外形势
决策者
民意
(决定因素)
㈠.经济领域:
1、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化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
工业化
三大改造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一五计划
(1953-1957)
①内容:
A.实施一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核心:
一化三改
③特点:
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同时进行,“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二者互相关联而不可分离。
第三目 革国之质:新制度的确立
㈠.经济领域:
2、工业化—— 一五计划(1953-1957)
①背景:
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巩固国防的需要;
借鉴苏联经验;
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内容:
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优先(≠片面)发展重工业
长春一汽
沈阳机床
鞍山三大工厂
武汉长江大桥
鹰厦铁路
宝成铁路
康藏公路
青藏公路
新藏公路
③结果:
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㈠.经济领域:
3、三大改造(1953-1956)
随着工业建设和城市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经济建设发展需要。
——《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
①含义: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变革生产关系
②方法:
农业方面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方面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实行公私合营,和平赎买政策。
项目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造前性质 个体所有制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法 合作社 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改造后性质 集体所有制 国营经济
③意义:
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促进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㈡ 政治领域——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时间:
1954年9月,北京。
②内容:
A.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C.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 (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刘少奇人大委员长、周恩来总理)
①内容: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②影响:这就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原则: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④性质: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C.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D.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③意义:
㈢ 思想领域——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
①概念: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晚年错误思想也不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②作用:
提供稳定的
国内政治环境
建立新政权
巩固
新政权
政协会议
开国大典
肃清残敌 剿匪镇反
土地改革 解放农民
稳定物价 恢复经济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独立,自主,和平
五项原则 两次会议
国内
国外
建设
新政权
奠定一定
经济基础
提供稳定的
国际政治环境
经济: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导
政治:五四宪法
三大制度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课小结
经济
军事
外交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