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二节 二战后的国际政治
《纲要下》
《选必一》
《选必三》—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P108
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P133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P138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P43
第18课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P104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P108
一、冷战与两极格局
1.背景
战后美国试图称霸世界,将苏联视为最大障碍
苏联扩大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发生了尖锐矛盾
冷战: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纲下 P108)
同盟基础:
实力对比:
国家利益:
意识形态:
美国和苏联的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
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
苏联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且国际威望很高
二战后不久,美国就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
2. 两极格局的建立过程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
冷战开始标志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VS 经济互助委员会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VS 华沙条约组织
VS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VS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3. 冷战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纲下 P111)
对抗的表现:
美国因苏联入侵阿富汗而加强对苏联的遏制
美国大搞军事竞赛,提出并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纲下 P113)
1958年第二次柏林危机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美苏缓和
会晤:首脑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裁军:《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87
《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1991
其他: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1985年后)
4. 两极格局瓦解
苏联外有“和平演变”,国内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局面。
二、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 20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
▲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召开
▲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匈牙利十月事件
▲中苏交恶
西欧: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欧共体)
日本:让腾飞的经济撑起政治大国的脊梁!
中国: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发展中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有自由、独立的权力!
▲联合的欧洲
国际关系的这些变化,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1.冷战时期——多极化趋势出现
(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
(纲下 P112)
2. 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加强
(纲下 P133)
“9.11事件”
在两极格局瓦解后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
美国
欧盟
1993年,在欧洲共同体基础上成立,继续向经济和政治一体化迈进;
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俄罗斯
日本
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推行多极化外交。
将追求政治乃至军事大国作为国家的长远战略目标。
不结盟运动会徽
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
1945
1947
1955
1960S
1991
杜鲁门主义
(冷战开始)
华约
(两极格局形成)
欧共体
日本
不结盟运动
中国
多极化出现
苏联解体
雅尔塔体系
冷战
两极格局
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欧盟
日本
亚非拉
中国
俄罗斯
(2023·河北邯郸高三摸底考试·15)1961年8月的一天,西欧电视观众见证了极富戏剧性的一幕:在新型摄像机转动时,东柏林警察和西柏林消防员正在进行一场拉锯战,但在他们之间的不是一根长绳,而是一位中年女性,她试图通过窗户逃往西柏林。东西方的这一斗争( )
A.使战后西欧陷入重重危机 B.在亚洲地区发展演变为热战
C.源于战时美苏同盟的破裂 D.导致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三、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1.世界局势:总体和平
①没有发生过新的世界大战,一些局部冲突得到政治解决
②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有效作用
③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全球和区域合作使各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成为制约战争的有力因素
(纲下 P138)
原 因
①阿以冲突、叙利亚内战等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②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③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的争夺等日益激烈
④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存在问题
2015年9月2日,一位3岁的叙利亚男童艾兰伏尸土耳其海滩
2.共同目标:繁荣发展
①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
②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①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
②亚非地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获得独立
原 因
存在问题
推特裁员
3.应对策略:合作共赢
①1992年,各国领导人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首脑会议,讨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办法
②2012年,联合国再次在里约热内卢召开可持续发展会议
(纲下 P138 导入)
可持续发展
①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开放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②1997年达成的《京都议定书》
③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通过《巴黎协定》
④2016年,中国加入《巴黎协定》
⑤2018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实施细则
气候与排放
(纲下 P140)
全球治理:是指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和制度解决各种全球性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增进全球共同的公共利益。
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二战以后,成立的全球治理的组织、机构:
在新形势下,出现的国际治理组织和治理机制:
1999年
四、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国际司法制度得到发展,成立国际法院;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国际法领域扩大。
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成立国际联盟,此后,各国还签订《非战公约》。
二战后,《联合国宪章》缔结,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
海牙国际法庭
中国代表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知识回顾
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选一 P70)
五、移民与难民问题
(一)移民问题
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国际分工日益深化
生产的国际化加强
1.原因
(选三 P43)
2.流动过程
阶段 出发地 目的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20世纪 90年代
南欧、北非
东南亚、拉美
西欧、北美
大洋洲
亚洲、非洲
劳动力
中东产油国、日本
亚洲新兴工业国家
东欧
西欧、北美
企业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难民问题
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
1.由来
(1)二战前: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
而流亡的犹太难民。
2.表现
(2)二战后: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3.难民救助
1950
1951
1966
2000
成立“联合国难民署”
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
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决定设立
“世界难民日”
成立机构:
立法:
成立纪念日:
(2)救助方式
(1)原因:难民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处境十分艰难。
(2022·山东阳信高一下期中·14)表为二战后美国就业人口分布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B.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C.欧洲移民大量增加 D.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六、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基层治理
①各国政府都认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
②1955年,联合国颁布了《通过社区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报告》
(选一 P105)
背 景
表 现
休闲娱乐
教育
生活服务
卫生保健
反映民意
二战后,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2. 社会保障
1930年
美国失业者
经济萧条中
饥饿的母亲
罗斯福签署
《社会保障法》
(1)二战前:
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
(2)二战后:
此后,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1945年,英国在《贝弗里奇报告》的基础上,率先构建了包括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率先建立了一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
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
保障儿童利益;扩大了社会消费。
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
经济增长速度降低;
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
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带来社会道德危机。
(3)评价:
利
弊
(4)改革:
①20世纪70年代“滞胀”危机时,减少福利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
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法等都不同程度的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纲下 P117)
(2022·湛江市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16)图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曲线图,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
A.阶段①——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减少 B.阶段②——出现“滞胀”、物价下跌
C.阶段③——国家大规模增加福利支出 D.阶段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