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基于逻辑 优化设计 落实素养
理论基础
一是历史的逻辑。即历史发展的进程、阶段、背景、原因、经过、结果等, 以及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二是教材的逻辑。即所用教科书课文叙述的结构、层次、段落、要点等。一般来说, 教材的逻辑是将历史的内容组织成适合教与学的逻辑顺序。
三是认识的逻辑。即教师在把握历史的逻辑和分析教材的逻辑后,将教学内容整理成适应学生认识历史的逻辑, 使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教学安排逐步了解和理解所学的历史,进而达成对历史的认识。 叶小兵《讲述的逻辑》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拓疆土、崇尚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学科指导意见:“东汉的兴衰”一目为自主学习内容;“两汉的文化”一目中“两汉的文学”为项目化学习内容。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第一目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与第二目西汉的强盛之间应该怎么处理?
2、西汉的强盛是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开拓疆域两方面来论述的,二者是什么关系?
前202年
西汉建立
汉武帝时代
前141年即位
前87年去世
前138年张骞出西域
前133年,马邑之谋,
前136年,儒学独尊
前127年收回河套颁布推恩令
前119年,盐铁官营,征收财产税
前124—前119年,四次汉匈大战
前115年张骞出西域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两年后(公元前138年),他派张骞出使西域,说明年轻的皇帝把解决匈奴问题当作自己亲政的头等大事。 任世江《中外历史纲要上教材解析》
前202年
西汉建立
汉武帝时代
前141年登基
前87年去世
前138年张骞出西域
前133年,马邑之谋,
前136年,儒学独尊
前127年收回河套颁布推恩令
前119年,盐铁官营,征收财产税
前124—前119年,四次汉匈大战
前115年张骞出西域
前110年,择兵振旅,封禅泰山
自云阳出发,向北行经上郡,至西河郡、五原郡,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郡,临北河。谴使告与单于:“南越王头已悬于汉北阙矣。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亟来臣服。何但亡匿幕比寒苦之地为!”《汉书武帝纪》
“王者,……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班固《白虎通义》
1、汉武帝通过哪些军事行动以实现天下太平
2、为实现天下太平,汉武帝还有那些重要的举措?
3、为实现天下太平,汉朝武帝之前的君主有那些举措?
4、为实现天下太平,汉朝还涌现出了那些著名人物?
5、天下真的太平了吗?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
政治
经济
思想
①颁布“推恩令”
②划分十三州部,设刺史监察地方
③任用酷吏治理地方,打击豪强
④设立中朝
①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实行盐铁官营
③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④推行均输平准,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天子为何尊)
长期艰苦卓绝的军事斗争,必然要求君主对于天下有绝对的掌控力
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
张骞“凿空”的勇气
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
马援“马革裹尸”的情怀
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
……
陈汤: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在15年中9次大战,损失了十几万氏卒,二三十万匹战马(一匹战马10万钱),后期动用了二三百万民工。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加重了农民身上的赋税……农民最终不得不卖掉他们唯一剩下的家财——土地……《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择兵振旅真的能带来天下太平?
当我们遵循历史的逻辑去构建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弄清楚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弄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也就必然会渗透时空观念的培养。而基于教材的逻辑(包括课标的要求),既有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也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一方面要求重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落实史料实证素养;另一方面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辩证客观的理解历史事物,也就落实历史解释素养。学生的认知过程大部分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已知到未知、从现象到本质,认识逻辑是基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对教师设计提出的要求,在历史教学的过程,我们只有遵循唯物史观,有便于我们把问题讲清楚。如两汉衰亡的原因,就是基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的理论得出。而当我们再把历史的镜头拉长,将两汉的贡献放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进行探讨,学生往往就会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
总结和反思:
1、新教材,新课标,新理念,给了我们很大的创作空间和试错空间,我们可以基于逻辑做很多尝试。
2、仍有一些问题需待我们去不断探讨和完善。
课标要求:知道列宁主义的诞生,能够描述俄国十月革命的基本历程,能够了解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能够简述苏俄(联)不同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第一目列宁主义的形成,第二目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三目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从标题上看革命与建设是并列关系,但从教学内容上看,一堂课要都讲透难度很大。从课标要求上看,社会主义建设部分的要求是简述,因此决定将重心放在前面。
2、本课陈述性内容较多,课标也是知道、描述、了解、简述等基本要求。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比较侧重与对史料分析,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落实历史解释素养。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沙皇尼古拉二世
公民罗曼诺夫
罪犯尼古拉
史料一:1917.3.2(俄历):“每个人都发来了回电,核心内容是,为了挽救俄国和保持部队的安定,我必须退位。我同意了。凌晨一点,我带着一颗因痛苦而沉重的心离开了。我周围到处是被判、懦弱和欺骗!” 《末代沙皇》
沙皇尼古拉二世
1、材料中沙皇日记的内容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2、依据材料,概括沙皇认为自己被迫退位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课本和所学,思考到底还有那些原因导致沙皇退位了?
史料二
1895 年全俄罢工事件总数为 274,参与人数为 61088;
1896 年为 262,参与人数为 56826;
1897 年为 612,参与人数为 131776;
1898 年为 673,参与人数为 135743;
1900 年为 573,参与人数为 85378;
1901 年为 762,参与人数为 131291;
1902 年为 586,参与人数为 128786;
1903 年为 2056,参与人数为 327185;
1904 年 407,参与人数为 123314;
1895-1904 年间罢工总数为 6986 次,参与人数共计 1312275 人。
工人罢工的主要口号是提高工资、八小时工作制等。尽管罢工游行期间会遭到当局的反对,但企业主往往最终迫于压力,满足了工人的部分要求,也并未大规模解雇工人;行政当局也未大规模逮捕罢工领导者。
材料选自《俄国早期工人运动研究》
史料三
1905年1月7日,圣彼得堡所有工厂罢工,参与人数12万人次。1905年1月8日,沙皇调集周边部队加强卫戍部队力量。1905年1月9日,工人们带着沙皇的画像和圣象,唱着圣歌,带着他们的妻子与孩子们从郊区涌进了市中心,在哪里等待他们的却是军队和宪兵的射击。200人死亡,多人受伤。
然而,除了8小时工作制以及罢工权等社会诉求之外,他的请愿书还含有一些政治因素……普选权以及召集制宪会议。 材料选自《末代沙皇》
史料四
1917年3月8日,9万群众集会涅瓦大街。
1917年3月9日,20万群众集会涅瓦大街。
1917年3月10日,彼得格勒工人总罢工。
1917年3月11日晚,600名士兵起义;
1917年3月12日晨,10200名士兵起义;
1917年3月12日午,25700名士兵起义;
1917年3月12日晚,66700名士兵起义。
1917年3月1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
依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整理
1、从材料中我们能看出这一时期群众运动呈现出什么特点?沙皇什么态度?
2、对于这次群众运动沙皇政府是态度?为何会呈现出这种不同?
3 、分析什么事件推动了这次群众运动的爆发?这次群众运动具有哪些新的特点?
二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长期因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贫困之间的矛盾
中期因素:沙皇专制体制与民众民主诉求之间的矛盾
短期因素:一战的失利与工兵代表苏维埃的冲击
史料一:1917.3.2(俄历):“每个人都发来了回电,核心内容是,为了挽救俄国和保持部队的安定,我必须退位。我同意了。凌晨一点,我带着一颗因痛苦而沉重的心离开了。我周围到处是背判、懦弱和欺骗!” 《末代沙皇》
沙皇尼古拉二世
1、材料中沙皇日记的内容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2、依据材料,概括沙皇认为自己被迫退位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课本和所学,思考到底还有那些原因导致沙皇退位了?
4、到底是谁背叛了谁了?
史料一:1917.3.2(俄历):“每个人都发来了回电,核心内容是,为了挽救俄国和保持部队的安定,我必须退位。我同意了。凌晨一点,我带着一颗因痛苦而沉重的心离开了。我周围到处是背判、懦弱和欺骗!”
公民罗曼诺夫
1、退位之后,前任沙皇的新身份是什么了?
2、退位之后,前任沙皇面临怎样的处境?
3、退位之后,俄国产生了怎样的新政权?
概念解释:
公民罗曼诺夫:1917年尼古拉被捕之后才使用—借鉴了法国大革命中对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蔑称“公民卡佩”。这一带有姓氏的称呼是对个人的一种侮辱。
4、退位之后,俄国是否被拯救了?
史料五:1917年7月1日,临时政府命令俄国在西南战线发起进攻,结果遭到惨败。消息传来,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
1917年3—4日,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反对临时政府、要求“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的运动,人数最多时达到50万。
1917年7月4日,临时政府血腥镇压,造成四百多人伤亡。布尔什维克的力量受到打击,一些布尔什维克的活动家被控通敌遭到逮捕;列宁因受到通缉被迫转入地下。
1917年7月6日,工人复工。
依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整理
史料六:10月25日晚(11月7日),美国新闻记者约翰里德当时亲随革命队伍一起冲进冬宫,他在报道说:“(进攻冬宫的队伍)”像一条黑色的河流一般,在整个的一条街上奔流着,我们不唱歌曲,不喊口号,从红色的拱门底下穿过去。……我们裹在波涛般汹涌的人群里,从右边的入口跑到冬宫里……”武装起义进展顺利,几乎没有遇到真正的抵抗。整个起义过程中,一共死6人,伤50人。 《震撼世界的十天》
1、结合所学,分析这次群众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次群众运动呈现什么新特点?
1、材料中的事件指的是那一事件?如此迅速的完成说明了什么?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于人民而言,仍然还是欺骗,还是背叛
史料八:随后发生的事情已被描述了无数次。1918年7月17日凌晨两点,尤里约夫命令医生博特金叫醒房子里的所有居民……尤里约夫读了这样一段简单的文字: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您在国内外的皇室亲戚都试图解救您,而工人代表苏维埃已经下令,将您们全部枪杀。 《末代沙皇》
罪犯尼古拉
1、根据材料指出,此时前沙皇是什么身份?此时的政权领导者是哪个组织 ?
2、这个组织代表谁的利益?这个组织能否带领俄国走出困境?根据课本找出证据
3、这个组织仅仅只是带领俄国走出困境吗?
史料七:11月2日(15日)左右,吉利亚尔(沙皇的家庭教师)回议说,“我们获悉临时政府已被罢免,布尔什维克……上台。但这件事对我们的生活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末代沙皇》
1、公民罗曼诺夫怎样看待这件事了?是否他们的生活真的没受到影响?
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毛泽东
罪犯尼古拉
史料八:随后发生的事情已被描述了无数次。1918年7月17日凌晨两点,尤里约夫命令医生博特金叫醒房子里的所有居民……尤里约夫读了这样一段简单的文字: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您在国内外的皇室亲戚都试图解救您,而工人代表苏维埃已经下令,将您们全部枪杀。 《末代沙皇》
苏维埃制度:立法和行政权力统一
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代议制的政治制度,也是一种集权制度。
1、苏维埃以什么罪名给沙皇定罪?此罪是否应该判处死刑?
2、判处死罪的仅仅只有沙皇一人吗?
史料九:1990年1月30日,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公布,从1928年到1953年斯大林大权独揽的25年间,共有3,778,243人死于非命;1991年6月14日,苏联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宣布,这一时期内有420万人被镇压。
3、苏维埃统治时期,判处死罪的只有沙皇一家吗?
罪犯尼古拉
4、如此大规模的镇压,难道没有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吗?
史料十:在我国(苏联)历史上 , 工人阶级举行这样大规模的罢工(1988年) , 无疑是没有先例的 。我们是第一次遇到工人阶级这支庞大的队伍采取有组织的抗议行动。
《 科 学共 产主 义 》 1 9 9 0年 第 2 、 3期
“历史的逻辑证明,我们不为人民所需要,我们的事业是一种绝望的折磨。”
——赫尔芩
总结和反思:
1、新教材,新课标,新理念,给了我们很大的创作空间和试错空间。
2、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考试指向不明显,决定了我们每堂课要有两个课件,也决定了我们必须加快进程,挤更多的时间拼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