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第13章 世界现代史
第一节 两次世界大战
第二节 二战后的国际政治
第三节 二战后的经济与交通
第四节 二战后的文化与科技
(20C初—— )
世界现代史分期及时空效果图:
亚非拉民族运动高涨
年代
时代
国际关系
1914
1945
十月革命
苏联模式的改革
雅尔塔、两极格局
1991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电气时代
信息时代
民族主义
一战
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探索社会主义
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二战
国际:三大经济支柱;
国家:凯恩斯主义(思)
第三产业和知识经济(经)福利国家、中间阶层和弱势群体的运动(社);
民国
新中国
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中国改革开放
和平与发展主题;多极化全球化信息化多样化
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
区域集团化:欧盟、北美、东南亚;
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科、阿、伊战争;911事件;
全球化与逆流:WTO;美国退群;英国脱欧;
经济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
新兴国家成就与问题并存
第一节 两次世界大战
《纲要下》
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P82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P89
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及运动 P95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P100
《选必二》—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P46
《选必三》—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P71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
纲下 P82
1.时代背景
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斗争
萨拉热窝事件
帝国主义
根本原因
(导火线)
(二工、垄断组织)
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19C末20C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0%
5%
10%
15%
20%
25%
30%
35%
1870年
1890年
1910年
法国
德国
英国
美国
1870-1910英法德美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
1914年英法德占有殖民地对比图
法国
德国
英国
单位:万平方公里
美国
殖民地、市场、世界霸权
巴尔干问题
1879
1904
1907
1892
1882
突尼斯问题
协约国
同盟 国
普法战争后果
贸易摩擦
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意大利
法国
德国
英国
奥匈
沙俄
假使德国明天从地面上被消灭掉,那么,后天在世界上就找不到一个不因此而更富的英国人。
——(英)《星期六评论》(1897)
“德国过去曾有那样的时期,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着天空,可是这种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
——皮洛夫在帝国议会上的演讲(1897年)
“大陆均势”政策
1915年-1916年战争第二阶段:胶着!三大战役后,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
马恩河战役
索姆河战役
凡尔登战役
日德兰海战
俄国十月革命
1917年-1918年战争第三阶段:美国、中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战争以同盟国失败告终
1914年战争第一阶段主战役:马恩河战役,德国速决战计划破产双方形成 相持局面。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2
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
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企图灭亡中国。
(纲下P84)
堑壕里的士兵
马恩河战役后伤亡的士兵
日德兰海战
马克沁机枪和防毒面具
第 次世界规模的大战
直接或间接卷入战争的国家达 个
1
33
造成 人死亡, 人受伤
1000万
2000万
战火影响的人口达 之多,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
15亿
2/3
直接经济损失达 美元
2700亿
一战大数据
——以上数据均源自纪录片《世界通史100集》解说词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形成新的国际体系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a. 标志:1919年和1921-1922年,战胜国分别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条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
b.内容: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
割地赔款裁军,德国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斯~和南~等国独立
③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④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⑤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
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凡
华
地位: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宗旨:促进国家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决议原则:“全体一致”
“我没有实际的进攻装备,我只能以我双眼的力量来震慑它。”
英法所控制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2)国际联盟
动摇世界殖民体系
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觉醒。(纲下P87)
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传播的民族自决原则成为指导殖民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选三P71-72)
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纲下P91)
知识回顾
一战后: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
改变国际格局
“全欧洲的灯火都要灭了。我们这一辈子是看不到它再亮起来了。”
——英国外交大臣格雷
扎格鲁尔
卡德纳斯
桑地诺
塞拉西一世
甘地
苏加诺
克里姆
孙中山
毛泽东
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改变思想观念
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2023·山东德州高三上期中·14)一战结束后,德国的历史教科书认为,法国的复仇欲望将欧洲带到了战争边缘。法国人则把战争责任归咎于德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和西德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在叙述一战的爆发时,强调各国被同盟体系“拖进”战争,法德两国也是这种冲突的牺牲品。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国家利益影响历史叙事
B.历史教科书不能叙述真实的历史
C.一战推动历史观念变化
D.法德对战争责任的认识渐趋理性
二、俄国十月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
(一)俄国十月革命
1. 时代背景
从1880年起,俄罗斯正式踏上了发展工业的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步步入快车道。1891至1900年,俄国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8.5%,而同期德国为4.9%,美国为3.3%,英国为2.4%,法国为1.6%。
——《世纪悲歌》
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2)阶级基础:造就第一代产业工人
(3)组织基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
,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
(1)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尼古拉二世
(4)思想基础:列宁主义的形成
(俄国)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
—— 《人类文明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列宁主义的形成过程
1900年,创办《火星报》
——为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
——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指导思想是列宁主义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学习聚焦 P89)
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一国胜利”论
1917.3
二月革命
1917.4
《四月提纲》
1917.7
“流血事件”
1917.11
“十月革命”
2.十月革命的经过
狭义: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推翻临时政府的革命
广义:1917年俄国爆发的一系列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
将俄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动
推翻沙皇
工兵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十月革命的意义
欧文 圣西门 傅立叶
《共产党宣言》 十月革命
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1)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20世纪的世界格局。
(3)为俄国改造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条件;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和竞争。
(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道路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余粮收集制
战时共产主义 (1918-1921) 新经济政策
(1921-1925)
农业
工业 /
实行余粮征集制
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
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新经济政策
利: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弊: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政经危机
(纲下 P91)
重心: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思考:
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一定程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
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
——[苏]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3. 苏联模式(1924-1953)
斯大林,俄语中的意思是“钢铁般的人”
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于50或100年。我们必须在十年内赶上这个差距。我们必须要做到这一点,否则我们会被摧毁。”
——斯大林,1931年
农业集体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模式
经济: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100%
13%
75%
243%
600%
1913年
1920年
1925年
1932年
1937年
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
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
“工业的奇迹”
同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形成鲜明的对照。
即使在最艰苦的1942年,苏联飞机产量仍达到两万架以上,比德军几乎超出一倍。
苏联巨大的工业能力压倒了纳粹德国,成为制胜的利剑。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解说词
苏联占领德国议会大厦
“三巨头”
积极影响:
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为苏联赢得巨大的国际声誉。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时间 粮食人均产量 (公斤) 肉类人均产量
(公斤)
1928~1929 470 35
1930~1932 460 20~25
1933~1937 440~450 15~20
1938~1940 420~430 25
消极影响:
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2023·清华大学11月高三诊断性测试·32)1922 年 5 月 22 日《土地劳动使用法》颁布,到 1926 年,苏联土地和生产资料租佃关系发展到顶峰,这一年出租土地数量达 1090 万俄亩,贫农户占出租土地的农户的 82%,承租土地的则主要是富裕农户,其中 67%是中农户。由此可知农村租佃关系的发展( )
A.彻底完成苏联农民阶级的分化
B.实现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转变
C.适应了苏联农业集体化的需要
D.有利于加速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凡—华体系建立
20s资义相对繁荣时期
资义基本矛盾
1929-1933经济危机
两条道路(政治危机)
英法美
德意日
新政
法西斯
绥靖
间接鼓励
法西斯扩张
战争策源地
对外扩张局部战争
政、经不平衡
走向二战
1.时代背景
组建“纳粹党”,德国法西斯运动开始
1920
时 间
政变失败,被捕入狱后口述《我的奋斗》
1923
德国经济落入低谷,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
1929
“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
纳粹党攫取政权,建立独裁统治
1933
吞并奥地利、苏台德等地区
1938
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利用民众对《凡尔赛和约》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
(“慕尼黑阴谋”)
国家 意大利 日本
一战后初期
经济危机后
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世界上第一个 。
1922年,建立法西斯政权。
1935年,意大利入侵 。
1936年,德意结成 国。
1921年,日本 法西斯运动开始。(岗村宁次、东条英机)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6年,建立 专政
军部
军事法西斯
埃塞俄比亚
轴心
法西斯主义政党
法西斯
核心特征
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形式。(学习聚焦)
在30年代那个时候,无论德国、意大利、日本,它们一概不满意这些条件...这些国家在1919年订立过一项条约,然而在十二年之后,它们不愿意实施了。
——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7年 “卢沟桥事变”
(1)局部战争:亚洲中国成为东方主战场
2. 二战的过程
确保侧翼安全
1940.4
敦刻尔克
荷、比、卢
马奇诺防线
40万英法联军
意趁火打劫
巴黎⊙
阿登山区
德军占领巴黎
不列颠空战
(2)全球战场
①
②
③
④
(2023·河北沧州高三上开学考试·15)1941年7月1日,斯大林在致丘吉尔的电报中,提出要英国在法国北部开辟反希特勒的新战场,丘吉尔在回信中拒绝了;1942年7月,英美暂时搁置登陆西欧的计划,第二战场开辟计划第二次被延迟;1943年5月“三叉戟”会议上和8月魁北克会议上,英美决定进攻西西里,斯大林为第二战场的再次延迟而愤怒。导致第二战场开辟延迟的主要原因是( )
A.美英的战略重点集中在太平洋地区
B.德日法西斯在西欧的兵力具有相当优势
C.美英与苏联意识形态导致合作受阻
D.美英希望苏德两败俱伤以坐收渔翁之利
3. 二战的影响
(1)新的世界体系——雅尔塔体系
含义: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雅尔塔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
开罗会议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会议
二战中:
一系列声明、宣言
在政治理论上进一步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和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
主要内容
纽伦堡审判与东京审判
倡导“大国一致”的联合国
重新确定欧亚的政治地图
剥夺日本非法所占领土
德意日殖民地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建立联合国,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
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
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
承认朝鲜最终独立
“雅尔塔会议充满了美苏相互妥协、共同主宰世界的气概,几乎每项协议都包含着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因素”
——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
评价
①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②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2)改变国际格局
欧洲中心(维也纳体系、凡—华体系) → 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①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国力严重消耗,急剧衰落;
②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苏联虽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世界威望很高。
表现
(3)最终瓦解殖民体系
二战及反殖民斗争促成了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构建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选三 P73、74)
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2023·广东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4)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曾写道:“赔款和协约国之间的欠债,主要是在纸面上,而不是用物资来结算的。美国贷款给德国,德国把同样数值转给协约国(赔款),协约国又把它送回美国政府(借款)没有任何实在的东西转手——没有人失去一个便士。”这表明( )
A.一战后欧美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B.二战后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具体情况
C.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产生
D.华盛顿体系之下欧美列强产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