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件(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27 12:1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标
(一)佛教传入
材料一:永平十年(68年)于大月氏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得佛像经卷,用白马载抵洛阳,明帝为其建白马寺,译四十二章经。
材料二
材料三
根据材料,概括佛教传入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思考:
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经卷由白马驮至洛阳,这被认为是佛教的传入。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日益兴盛,逐渐同道教文化和儒家文化相结合。
“三教合一”
(2)隋唐:出现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中国化。
(3)宋明:佛教由盛转衰,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宋明理学,是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而建立的“道学”。 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
2.佛教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佛教传入影响
你周围受佛教文化影响的例子。
文学艺术
绘画建筑(三大石窟)
音乐
礼仪习俗
宗教信仰
哲学观念
逻辑思维
想一想
谈一谈
(二)西学传入
1.明末西学的传入
徐光启和利玛窦
探究:
1.图中的两个人物是什么关系?
2.他们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什么贡献?
明末,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徐光启等人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译著相继介绍到中国。
2.清朝西学的传入
17世纪,清政府采用太阳历,任命传教士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擅长天文、光学、医学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汤若望,初名约翰亚当沙耳,姓方白耳氏,日耳曼国人。崇祯初,日食失验,光启上言:“台官用郭守敬法,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庄烈帝用其议,设局修改历法,光启为监督,汤若望被徵入局掌推算。
——《清史稿·汤若望传》
从材料可以得知哪些信息?
探究: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后,西学是如何影响中国文化的?
a.清政府培养西学人才
(1)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
(2)1868年,专门翻译、引进西方书籍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
(3)派遣留学生(严复、詹天佑)。
b.推动中国人的救亡图存运动
(1)封建士大夫提倡“经世致用”
(2)戊戌变法运动—学习君主立宪制
(3)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
(4)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
京师同文馆
清政府派遣留学生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
思考:近代中国对西方的学习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
一、中体西用——师夷长技
(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
二、维新思想—君主立宪
(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派)
三、革命思想—君主共和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
四、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器 物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1)汉字: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2)儒学: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朝鲜谚文
日本假名
越南喃字
1、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3)佛教: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8到10世纪,印度佛教开始衰微,13世纪回教入侵,印度佛教文化遭到毁灭。但中国恰在7、8世纪,佛教得到长足发展。大量佛教译著和论著输出到东北亚、东南亚。
——冯天喻等《中华文化史》
唐鉴真和尚东渡日本路线图
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1、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
(4)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
①朝鲜: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②日本大化改新: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③越南: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7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仿效中国制度,以儒学思想为指导,推行了“推古朝改革”……唐帝国建立后,公元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在此后二百多年中,日本共任命遣唐使18次。在返日的留唐学生的策动下,日本发生大化革新……日本各级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科书……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制为立国规范……在学制上,新罗仿唐置国学,设儒学科和技术科。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高丽王朝效仿唐朝制度,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地方划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中外历史纲要(下)》
公元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
——《中外历史纲要(下)》
1、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
(5)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唐代仕女图
日本和服图
韩国首尔景福宫
日本法隆寺
唐长安平面图
平城京平面图
日本学习、改造中国的饮茶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唐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日本的铜钱仿唐开元通宝。日本平城京,也就是今天的奈良,设计仿唐长安城,还有日本的法隆寺建筑深受中国南北朝建筑风格的影响。韩国首尔的景福宫,结构和样式是中国皇宫的翻版,景福宫的门均以汉字命名,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1、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和东南亚的影响
(1)造纸术: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促进了欧洲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
(2)火药: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3)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4)印刷术: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四大发明的传播及对欧洲的影响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德]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
【问题探究】四大发明是如何影响欧洲的历史进程?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传入,便利了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封建武士阶层日益衰落;指南针的使用,为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2、四大发明的传播及对欧洲的影响
3、14-15世纪
(1)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2)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3)郑和下西洋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琉球国中山王遣使来华,要求“给赐冠带”……明朝皇帝“命礼部图冠带之制示之”……另外,琉球国还仿照中国之制设立学校,“改粗鄙之俗为儒雅之风”,全国上下,“渐染华风,祀先圣,兴学校,家购儒书,人崇问学”,使得琉球国国内移风易俗,逐渐变化为“衣冠礼义之乡”。
——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
明代中国的航海事业,海外贸易,海外移民,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非前朝可比。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第二版)》
4、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
(1)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2)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1687年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在巴黎印行了《中国哲学家孔子》,书中附有《大学》《中庸》《论语》的拉丁译文。作为首次向欧洲介绍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译本一出版就引起了强烈反响。1691年英文译本出版,书名叫《孔子的道德》……孟德斯鸠等著名启蒙运动思想家都仔细研读过此书。当时整个欧洲到处可以听到颂扬中国的声音。
——梁真惠《中国儒家学说的译介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瑞典首都的中国宫
课堂小结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古代
近代
汉字、儒家经典、佛教的传播
唐文化的传播和影响
14—15世纪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
对亚洲
对欧洲
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
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佛教文化的传入
西学的传入
开眼看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维新思想
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