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5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2-27 13:2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2.从部落到国家
3.商和西周
人类何以成为统治地球的物种?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什么?
制造工具;学会用火;直立行走;有复杂的语言系统……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毛泽东《贺新郎·读史》
考古学上,将人类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
1.1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1万年)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主要代表-元谋人和北京人)
元谋人门齿化石
北京人复原像
②过着群居的生活
③从事渔猎和采集
④已经学会使用火
生活场景
①使用打制石器
1.1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1万年)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思考1
1.大河附近
2.分布广泛
(二)石器时代的区段划分
观察这两幅图片,它们有什么不同?
表面光滑,
打磨结合方法制作而成
表面粗糙,
打制方法制作而成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旧石器时代
石器制作技术
主要文化遗存
元谋人
北京人
(地图)
打制
新石器时代
磨制
中期
晚期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红山文化
黄河
长江
辽河
生活状态
10000年前
7000年前
5000年前
食物采集者
渔猎、采集、
群居、住山洞
学会用火
食物生产者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生活稳定(定居)
大量使用陶器
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社会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
(生产力的进步,供养更多人口)
黄河流域
彩陶、粟
中游-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
5000年前
中期
晚期
下游-大汶口文化
黑陶/蛋壳陶
长江下游
河姆渡文化
水稻、养蚕缫丝
辽河上游
良渚文化
红山文化
玉器、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龙山文化蛋壳陶
以上三类文化出土的玉琮有何共性?
它们是什么用的?
礼器,是古代中国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
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
反映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的什么特点?
多元一体(p3)
材料二: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大量玉琮不断出土,尤其是良渚文化墓葬中玉琮的大量出土,使许多学者对玉琮的用途展开了新的讨论。我们认为玉琮不仅象征“天圆”与“地方”,而且为天地相通的法器。……通过对现有考古资料和传世文献的分析,我们认为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先民已产生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这种宇宙观在产生之初,便深刻影响着先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许凯《“天圆地方”宇宙观的考古印证与文化阐释》
材料三:如果用一种物质代表中华文化,那就是玉。可以说自八千年以来,一直延绵到今天,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见证和载体。……这种墓葬中随处可见的玉琮,是一种重要的礼器,它是沟通天地之间的媒介。琮外方象征地,内圆象征天,中孔穿的柱子为天地柱,象征天地之间的贯穿。
——纪录片《中国通史》第4集:文明起源
以上三类文化出土的玉琮有何共性?
它们是什么用的?
礼器,是古代中国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
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
反映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的什么特点?
多元一体(p3)
“贵族”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这一现象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原始社会按社会组织形式分为三个阶段: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后面两者也可以合称为氏族社会。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奴隶社会(BC2070-BC476,夏、商、西周、春秋)
封建社会(BC476-1840 战国-鸦片战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
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
社会主义社会(1956-)
氏族社会,是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的社会基层单位,又称氏族公社。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
人类社会发展的五个阶段
时间 ←旧石器时代晚期 旧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社会组织形式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组织上的特点 松散、不稳定 以母系血缘为纽带 以父系血缘为纽带
生产力 水平 渔猎采集; 生产力极低-生存 1.渔猎采集+逐渐出现原始农业 2.女性社会地位高 3.生产力十分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公有制) 1.比较成熟的农业生产,产量增加,人力投入也更大
2.男性社会地位高
3.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剩余产品,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私有制)

黄河流域
彩陶、粟
中游-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
社会状态
5000年前
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母系氏族社会
社会组织
中期
晚期
下游-大汶口文化
黑陶/蛋壳陶
长江下游
河姆渡文化
水稻、养蚕缫丝
辽河上游
良渚文化
红山文化
玉器、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父系氏族社会
具备了
国家的初始形态
第一子目的重难点:弄清新石器时代各“文化”所对应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状况
小王同学归纳了某个古代遗址的特点:
①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的重要阶段
②出现了石镰、石斧等石制农具
③出现了明显的分层社会
该古代遗址所属的文化类型最有可能是
A.良渚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龙山文化 D.大汶口文化
简单解答一个疑惑:什么是考古学中的“文化”
A
G
E
D
C
B
F
来自三种文化的器型
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彩绘陶器
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新石器时代中期
考古学文化,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以及相同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
(以最早发现的遗址命名文化)
以仰韶文化为例,其以1921年最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半坡遗址和姜寨遗址都属于仰韶文化
p3最下图文
陶寺遗址,牛河梁遗址分别属于?
黄河流域
彩陶、粟
中游-仰韶文化
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
社会状态
5000年前
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母系氏族社会
社会组织
中期
晚期
下游-大汶口文化
黑陶/蛋壳陶
长江下游
河姆渡文化
水稻、养蚕缫丝
辽河上游
良渚文化
红山文化
玉器、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父系氏族社会
具备了
国家的初始形态
第一子目的重难点:弄清新石器时代各“文化”所对应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状况
你认为什么是国家?国家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生产力十分低下,
人们共同劳动,
成果共享
(阶级还未产生)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母系氏族社会
最早的国家形式是?
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父系氏族社会
邦国
国家形成的过程(从部落到国家)
氏族→较小的部落
旧石器时代晚期→
较大的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新石器时代晚期→
“上古之世”
三皇
“中古之世”
五帝
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政治实体的演进应更规范地表述为:邦国―王国―帝国三个阶段和三种形态,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是小国寡民式的邦国,邦国的进一步发展是王国,王国以后,通过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走向了帝国。
神话传说的史料价值 p5史料阅读
中国古代历史传说,极富理性,切近事实,与并世其它民族追述古史之充满神话气味者大不相同。如有巢氏代表巢居时期,燧人氏代表熟食时期,庖羲氏代表畜牧时期,神农氏代表耕稼时期。此等名号,本非古所本有,乃属后人想象称述,乃与人类历史文化演进阶程,先后符合。此见我中华民族之先民,早于人文演进,有其清明之观点与合理的想法。
——钱穆《国史大纲》
氏族→较小的部落
较大的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邦国―王国―帝国
“万邦时代”
国家权力的继承方式-
禅让制
从邦国转变为王国
需要什么条件?
王权增强、疆域扩张
满天星斗 —→ 月明星稀
1.禹并没有直接将王位传给儿子;
2.启是中国“传子不传贤”王位继承方式的最早实行者
3.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转变并非风平浪静
4.早期世袭制并不成熟,夏商的王权继承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图片)
对于同一事件,不同的史料可能会有不同的记载,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
通过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禹建立了夏朝,启开创了世袭制
暴君夏桀
(1)基本概况
存在时间: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
重要君王:建立-禹;巩固-启;灭亡-桀
历史地位: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2)政治制度
最高统治者:夏王,实行王位世袭制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直接统治夏部族,间接统治其他部族
(3)经济文化
文化成就:夏朝历法《夏小正》
文化遗存: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夏的统治
1.建立时间: 建 立 者: 都城:
2.政治制度:
公元前1600年

①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②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
商的统治

①商王控制着附属国。
②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是有限的,附属国保持原来地的社会结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可以对商王发动战争。
知识链接
商朝实施了内外服制度。相较于夏朝,商王的权力要相对集中。但附属国对商的臣服关系是以中央力量的强弱为转移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仍比较弱。

1.建立时间: 建 立 者:
2.政治制度:
公元前1600年

①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②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3.考古发现:
①甲骨文(性质)——神权色彩
②青铜器——阶级分化、王权
③历法——
商的统治
商纣王暴政
牧野之战
纣王自焚
商的灭亡
时空座标
西周
东周
春秋
战国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221年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薨,因鲁史《春秋》记录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而得名。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这一时期各国征战不休,故被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周文王姬昌
周朝奠基者
周武王姬发
周朝建立者
周公
周朝巩固者
武王卒,成王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殷贵族武庚和东夷反叛。他率师东征,平定叛乱,灭奄(今山东曲阜东),营建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
周建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状况?结合p6地图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制
1.同姓贵族(主体)
(晋、卫、燕)
2.异姓功臣
(齐)
3.先代贵族
(宋、楚)
-原则?
周天子膝下有3个儿子:
大儿子(二夫人所生)
二儿子(大夫人所生)
小儿子(大夫人所生,很贤能)
请问王位该传给谁?
宗法制 ( p7历史纵横)
分封制
“授民授疆土”
层层分封
分封制
天子适诸候曰巡狩,诸候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同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墨子·告子》
要服从周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
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幽王)
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分封制有何影响?
积极-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范围,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消极-诸侯国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室衰微(血缘淡化),诸侯国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土地越分越小,产生冲突
西周又是通过什么来延长这一制度的生命力的?
西周建立时间?
礼乐制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古代祭祀时的乐舞,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每佾八人。季氏是鲁国大夫,得有四佾,而竟用八佾于家庙,实为僭礼。在孔子意中,一个僭礼的人为害于国家很大,所以说这样的人不可容忍。
含义:西周时期出现的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作用:在于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其实质是维护宗法制和分
封制的工具。
补充:礼乐制
◆含义:西周时期出现的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
◆作用:在于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
其实质是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工具。
《史记·周本纪》: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
这首先当然是因为司马迁坚守着编订纪年必须根据可靠的历史资料的原则,而他当时堂握的可靠纪年资料又只能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也就是说,司马迁仅追溯到 700余年前的具体年代,再往前,即夏商周的记载,仅有世系(各个王在位的先后顺序),而没有具体年代。
本来,司马迁认为自黄帝时代以来应该就有历史纪年,公元前841年以前的历史也是有纪年的;可是他在写《史记》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历史记录不全,说法也各不相同,模糊不清,真实的纪年没法确定;只有在共和元年之后的纪年才是连贯一致的,可以确定的,于是他只能以此为开头编订纪年。
公元前841年为中国有明确纪年的开始
周厉王“国人暴动”
召公、周公“共和执政”
周幽王
“烽火戏诸侯”
周平王东迁洛阳
早期国家的特点
夏商西周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同构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政治上
经济上
奴隶制/奴隶社会
奴隶主通过劳役进行直接剥削
奴这个字的原意其实就是战俘,奴的去向主要有:一是羌,原意就是两脚羊,最常用的人殉,周人就是靠帮商人抓羌人发迹的,有个专业用语叫获羌,把头砍下来煮一下祭神叫伐羌,然后商人有一条完整的人体加工流水线,剥皮、剔肉、去骨、下水等都有各自的用途,总之是可以拿来卖钱的,就和牛羊一样处理。
二是伐,算是高等人殉,先好吃好喝养着,到点了砍头。
三是仆,甲骨文就是左边一人拿着右边的武器,这往往是敌国的战兵,这些人是打仗时放在第一线当炮灰的。平民拿来祭神,敌兵拿来当炮灰,这是奴的主要用途。商人认为自己是天选之民,整片大地都是天帝的应许之地,除了自己以外,其他种族统统是两脚羊,他们捕获两脚羊献祭给天帝,博得天帝的恩宠,继续统治这片大地,人肉对于商人而言也是无上的美味。(16世纪前的美洲文明、解放前的西藏)
在纣王灭亡前夕,征发了朝歌70万奴隶来抵抗周军,这些奴隶阵前倒戈为周人灭商立了大功,这大概也是给周人一个巨大的触动,是他们后来善待奴隶的一个重要因素。
周逐步废弃了商人把蛮族当两脚羊的做法,而是建立礼制,教化和同化蛮族。周代的奴隶处境比商代好一点,主要是指它过度到了农奴制,农奴的生命有了一定保障,不会随时被杀。
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北山》
井田制(土地公有,集体劳作)
材料二: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 滕文公下》
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井田制特点有三:一是土地国有,亦即归周天子所有;二是分赐诸侯臣下,世代享用,不得买卖;三是缴纳贡赋。诸侯大夫对分封的土地只享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并且要按时向周天子缴纳贡赋。
井田制是把耕地划分为多块一定面积的方田,周围有经界,中间有水沟,阡陌纵横,像一个井字。一人耕种大约100亩(约合今70公亩)。100亩为一个方块,称为“一田”。甲骨文中的“田”字也是由此而来。 一井分为9个方块,周围的8块田由8户耕种,谓之私田,私田收成全部归耕户所有;中间是公田,由8户共耕,收入全归封邑贵族所有。
生产工具?
青铜器刚刚铸造出来的时候是金黄色,可不是绿色。所以古人把它叫「吉金」或「金」(金文),就是因为它是金黄色。
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
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记述的是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新都成周
何尊铭曰:唯王初迁宅于成周(今河南洛阳)之事。
金文
材料一:“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尚书·蔡仲之命》
材料二:
材料一、二反映了怎样的思想
早期民本思想
探究:结合夏商周时早期国家的表现,概括早期国家的特点
政治:
经济:
思想: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同构
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井田制,土地国有集体耕作
青铜铸造发达
礼乐制度
甲骨文
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
(“中国” 、早期民本思想)
权力继承
权力分配
权力核心
权力维护
权力基础
王位世袭制
(?)
宗法制
礼乐制
分封制
井田制
出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锄农业指原始农业,即刀耕火种:
先把地上的树木全部砍倒,对一些大树有时先割去一圈树皮,让它枯死,然后再砍倒。接着用火焚烧,以焚烧后的草木灰为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经营粗放,产量极低。
为什么当时女性主要从事农业、采集,而男性主要从事渔猎?
为什么当时女性的社会地位高于男性?
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农业、采集的食物所得更加稳定且比较可预期。
聚落遗存保存得较完整,由居住区、陶窑和墓地组成。居住区周围有天然河道和人工壕沟环绕,中心有大广场。广场周围分布着房子100余座,分为5个建筑群,每群包括一座大房子与若干中小型房子,均朝向中心广场。(约6500年前)
居住区内还有窖穴、牲畜圈栏和儿童若干瓮棺葬等,房屋有圆形和方形的,屋内设有炉灶。墓地位于居址东边,共发现墓葬600余座,以单人葬为主,也有合葬墓,墓内有陶器等少量随葬品。
返回
仰韶文化中晚期墓葬 (约5500年前)
良渚古城遗址中包含的5片墓地,可从丧葬制度与随葬品的数量、器物与材质等方面划分出至少4种以上的等级:高级、较高级、中级、低级。基于不同社会身份的人物在丧葬时的用玉制度或玉器配制待遇是不同的,由此形成的分等级墓地的现象揭示了良渚社会至少存在着4种以上的社会阶层。 (约4500年前)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良渚遗址(约5300~4300年前)&陶寺遗址(约4300~3900年前)
良渚遗址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非常发达。上图中,上面红色的线是山边的一个拦水坝,下边红的圆圈是它的城墙,橙色的是周边发现的遗址。
可以看出,良渚遗址是当时一个非常发达的原始王国。而且,在这个王国里,有详细的分工:有制陶的,有种田的,还有在高大台阶上住在宫殿里的人群……?
玉钺。权杖前那个像斧头一样的东西叫“钺”,它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只有族群的首领或者族长才能使用或者掌握它。
礼器。十分贵重(鳄鱼皮制成)墓主应当是当时握有祭祀和军事大权的人物
世界上最古老的观象台,比英国巨石阵早500年
阶级分化;公共设施;公共权力;文字符号
综上可知早期国家有何特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