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在新媒体营造的“后真相”时代,新闻反转加剧了舆论环境的动荡,传统新闻观念及伦理受到极大冲击。新闻反转既包括新闻事实的反转,也包括事实反转后舆论的反转。反转新闻,指的是针对同一新闻事实,媒体后期的报道内容与前期报道内容显现出较大差异,随着报道内容不断深入与完善,新闻报道内容向相反的方向改变,受众立场随报道内容极速两极化的新闻传播现象。
后真相时代的新闻反转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二零二二年四月新闻反转事件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
邓伦偷逃税被追缴并罚款1.06亿元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
老坛酸菜方便面制作“脚踩酸豆角”
星巴克驱除执勤民警事件
河北寻亲男孩刘学洲
长沙自建房倒塌致人死亡
温州特斯拉失控车主公开道歉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狂人日记》是日记体小说,日记体采用第一人称作为行文的角度。作品借主人公的眼睛,观察了他周围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作者为此感到不解和愤怒:“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作品还写道:“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即狂人的大哥引者)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也会吃尽。”在作品的最后一日记里,作者深切地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并具大声疾呼:“救救孩子……”这些都是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写的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第十二课 祝福
鲁迅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祥林嫂之死,谁是罪魁祸首?
有人说是鲁四老爷;有人说是四婶;有人说是柳妈;有人说是“我”;有人说是鲁镇上的人们;有人说是祥林嫂她自己;那到底是什么谁呢?
单元导语
人间世相千姿百态,我们需要以正确的立场,睿智的头脑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思考,分析鉴别。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鲁迅
知人论世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 、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从1918年5月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
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先生的简历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作品谈论
《祝福》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创作的短篇小说,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小说集《彷徨》
《彷徨》中共收了《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11篇小说。作品表达了作者彻底的不妥协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的镜子。作品主要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题材。前者以《祝福》和《示众》为代表;后者以《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为代表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
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在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驱使下,1924年2月7日鲁迅先生创作了这篇小说
写作背景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文体知识“小说”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情节一般有四部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微型小说
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刻画人物形象: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结合文章内容,标上段落,将小说按照内容分明层次,概括每个层次的主要大意。
序幕(1-2)
结局(3-33)
开端(34-53)
发展(54-65)
高潮(66-110)
尾声(111)
写祝福的景象与鲁四老爷
祥林嫂突然去世
祥林嫂初到鲁镇
祥林嫂被买改嫁
祥林嫂再回鲁镇
再次写祝福景象和“我” 感受
文章的段落之多,结合文章的内容及其层次大意,简要概述文章主要内容及其主旨大意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祥林嫂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并且拿走了她在鲁四老爷家打工的所有工钱,然后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行尸走肉,于是,走投无路的她只能去再次投奔到鲁四老爷家。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但是,人们非但没有可怜她,还都骂她是一个谬种。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结合文章内容,文章结构为什么要先写结局再按照顺序记叙小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叙述方法?
倒叙
①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吸引读者寻根探源。
②从内容上分析,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并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③把祥林嫂寂然死去的结局提前,营造了小说浓厚的悲剧气氛。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文体知识“记叙方式”
叙述是一种表达方式。所谓的叙述就是作者用它来展开情节,交代人物活动和事件经过。叙述的基本特点是在于陈述“过程”,构成叙述交代和介绍的主要内容。叙述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
叙述的先后顺序,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顺叙:是指按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自然序列,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的进程,人物活动的次序或事件的始末进行叙述。
倒叙:是指先把叙述事件的结局或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个突出片断提到前边来写,然后再按事件的发生发展顺序展开叙述,传统上称为"倒插笔"。
插叙:是在叙述过程中,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插入相关的事情或必要的解说。插叙结束后,仍回到叙述主线上来。
补叙:是在叙述过程中对前文涉及的某些事物和情况作必要的补充,交待它的作用在于对前文所设伏笔作出回应,或对前文中有意留下的接榫处予以弥合。
平叙:是对同一时间内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件或多件事情所作的平行叙述或交叉叙述。
便于把叙述内容表述得条理清楚,自然顺畅
容易造成悬念,形成波澜,引人入胜
回忆联想,诠释说明,使文章内容充实,叙述曲折,使行文错落有致
使内容完整充实,情节结构完善,使记叙周严,不留破绽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品动词 探案情 析命运
我来当侦探—— 一次对“祥林嫂之死”的案情剖析
寻找关键动词
按照祥林嫂的年谱,找全、找准文中那些描述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关键动词,作为研读文本、探究案情的线索和支点,通过品味动词,来达到剖析案情和分析人物命运的作用。
鲁镇元年:祥林嫂二十六七岁
还原案情一:祥林嫂为什么要来鲁镇?她来了后生活如何?她是怎么来的?
失去丈夫,为丈夫戴孝,为丈夫守寡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穿着
动作
人物命运 文章主旨
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给四婶留下了好印象,非独立而存在的人, 用“逃”来逃离“夫权”的禁锢
一个逃字就可以看出来,她是没有任何尊严和 自由的,虽然,他的丈夫已死。虽然逃到鲁镇,但还是夫权的禁锢和追踪。她只是作为男人的财产而存在,是丈夫的附属品。从中可以看出封建夫权对妇女的禁锢之深之远。
逃灾避难
东躲西逃
鲁镇二年 祥林嫂二十七八岁
还原案情二:在鲁镇后不久,她突然遭遇了什么?
不是人在“劫”她,是众人的集体无意识之“族权”观念合谋“劫”了祥林嫂
动作之暴力,无能力反抗;
动作之迅速,来不及反应
哭喊
劫
人物命运 文章主旨
在劫难逃
劫数难逃
光天化日之下,在鲁四老爷的地盘,之所以婆婆能劫人成功,是因为大家心里都认同“族权”的天经地义,才有了婆婆劫人的有恃无恐,才有了镇上居民的视而不见,才有了鲁四老爷后来的心里默许,使得祥林嫂在强大的封建族权之下,再一次深陷悲剧。与其说是 “婆婆”在劫人,不如说是所有人在默契的配合之下,合力劫持了祥林嫂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鲁镇二年 祥林嫂二十七八岁
还原案情三:回到祥林家后,她又遭遇了什么?
歇斯底里的以死相抗
变态的封建族权的野蛮行径
改嫁
闹
人物命运 文章主旨
封建妇女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在作祟
族权的逼迫改嫁,是封建时代对妇女的严重摧残,但更让人痛惜的是,祥林嫂以死相抗的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她用封建礼教中的妇女贞节观来反抗封建礼教中的族权入侵,这本身就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抗争,正是封建礼教对祥林嫂毒害之深的表现,也是鲁迅写得深刻的体现
嫁祸于人
大吵大闹
作家点评:
“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许寿裳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鲁镇六、七年 祥林嫂三十二至三十三岁
柳妈建议捐门槛来赎罪,次年求捐成功
付诸行动,倾其所有,孤注一掷
封建迷信,承认自己有罪
捐赎
求
人物命运 文章主旨
祥林嫂轻信封建迷信和封建神权观念,想把自己的不洁之身通过捐门槛的方式来重新洗白,以便死后能从容应对两个死鬼男人。四婶的不接纳和不原谅,让她思想上无所归依,精神上陷入绝望,封建神权观和封建妇女贞节观同时压榨着她,让她无所适从,不知所措
求神拜佛
求生不得
于事无补,精神崩溃,最终扫地出门,沦为乞丐。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鲁镇十三年 祥林嫂三十七或三十八岁
问我三个问题,我似答非答,最后祥林嫂凄然死去
我吞吞吐吐,支支吾吾,未能帮助她
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
问
答
人物命运 文章主旨
祥林嫂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一个软弱、妥协、逃避、无能的启蒙者、革命者身上,而“我”终究在似是而非的逃避责任中,没能帮助祥林嫂解决问题,最后在接近祝福的时候凄然死去。在这里,小说除了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外,另外一个主旨就显而易见了,即对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妥协、不彻底进行了有力的质疑和批判。
刨根问底
答非所问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将案情分析进行到底
如果将倒叙还原为顺叙,以祥林嫂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重新梳理祥林嫂的故事,将会是怎样的呢?从时间上看有何特点?
年龄 经历 时间 叙述
大约二十六七 丈夫离世,逃到鲁镇帮佣 冬初 顺叙
大约二十七八 被人劫回,被迫改嫁 春天 大约二十八九 生孩阿毛,过得平稳 年底 三十、三十一 丧夫失子,再到鲁镇帮佣 春、秋 大约三十二三 重述遭遇,捐献门槛,不让祭祀 新年 大约三十七八 沦为乞丐,凄然死去 新年
从其经历可知,祥林嫂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春天,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小说中对祥林嫂肖像进行了三次详细的描写,分别是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和临死之前,细读相应内容,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和精神变化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品人物 探案情 析命运
我来当侦探—— 一次对“祥林嫂之死”的案情剖析
寻找人物形象
按照祥林嫂的事件内容,找全、找准文中那些祥林嫂悲惨命运有关的人物,作为研读文本、探究案情的线索和支点,通过品味人物关系,来达到剖析案情和分析时代背景。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祥林嫂无名无姓,但在小说中却有多种称呼,请一一找出来,并分析这些称呼背后的社会角色含义,从中可以体现出祥林嫂怎样的社会角色?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通过这些不断变化的肖像描写,尤其是祥林嫂的眼神变化,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概括了祥林嫂半生悲惨的经历。
通过鲜明的对照反映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几个阶段,形象地表现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地被逼到绝境的。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鲁迅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祥林嫂对不幸的命运抗争过吗
抗争表现
逃:山中出逃,做工鲁镇
敢于直面封建妇道、孝道, 维护自我尊严
撞:改嫁中的“出格”行为
对婆家为她安排的命运的反抗
捐:倾其所有,洗刷“污秽”
追求人的平等权利
问:死前问我鬼神
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你如何看待祥林嫂的抗争?这种抗争的实质是什么
不愿二婚
逃
撞
捐
躲避被卖
抗争是祥林嫂自发的,但她缺乏明确的认识,且方式方法也是错误的。所以,抗争的结果只能是逃出“苦海”,又进“狼窝”。
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落后与愚昧仍然是祥林嫂性格中相当突出的因素。
总结:
“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向封建迷信低头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将案情分析进行到底
除了封建夫权、族权、从一而终的妇女贞节观念,还有谁是杀死祥林嫂的真凶之一?
鲁四老爷、鲁四婶
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祥林嫂自己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鲁四老爷
鲁四婶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毁灭,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
鲁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因为她能干。祥林嫂被绑架走后,她害怕给自己惹麻烦。之后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后来的佣人都没有祥林嫂那么顺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已不像过去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把祥林嫂当作一件工具罢了,没有把她当人看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祥林嫂的婆婆
人物形象分析
祥林嫂的婆婆是一个精明强干、有心计的女人,也是封建社会中自私自利的典型形象。她拿走了祥林嫂的工钱,把祥林嫂当成工具,并且不顾祥林嫂的反对,就把她嫁到偏僻的村庄来获取高额的彩礼钱。同时她也精明能干,面对鲁四爷的时候从容应对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人物形象分析
柳妈
柳妈和祥林嫂一样都是旧社会的受害者。虽然她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 柳妈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贞洁”在她心里十分神圣!至于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主观愿望还是想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可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但并不是为了自由而反抗,而是为了顺从封建礼教而反抗,祥林嫂从始至终都选择了对封建礼教的屈服,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祥林嫂自己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我”
“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 “我”是一个对鲁四老爷充满憎恨,对鲁镇保守、冷漠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虽然无力拯救祥林嫂,但却是小说中唯一深刻同情祥林嫂悲剧命运的人。相对于漠然的短工、麻木迷信的柳妈和鉴赏祥林嫂痛苦的民众,“我”依然不失为一个有正义感、有觉悟的新党。“我”的忽说有鬼神忽说没有,都是建立在对祥林嫂是否有害的担心上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结合文章分析,“我”在文中为第一人称,在文中有着怎样的作用?
“我”是小说的第一视角,祥林嫂的故事就是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才得以展现,也使读者更加直观感受文章内容,使读者身临其境。“我”也是祥林嫂故事的唯一的批判者,正是从“我”的视角出发,祥林嫂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底层妇女的命运悲剧才得以被关注和审视。另一方面,小说写出了“我”对祥林嫂虽然深切同情,但却无力挽救的困境,深刻地表现了在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禁锢着整个社会思想的情况下,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那种欲救拔而不能的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语言特色、结构特色)
鲁迅用简洁、凝练、深刻、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为读者展示了祥林嫂充满辛酸、坎坷的一生,揭示了封建礼教杀人不见血这一深刻的主题。
结构特点: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方式展现出了鲁迅的小说风格的多变性,按时间顺序来讲述祥林嫂的故事那不是鲁迅的“爱好”,这也是小说作者抛弃选择祥林嫂身边人特别是卫老婆子作为叙述者的原因。“我”这个角色做为叙述角度的合适点在于:有些故事,“我”是知道的;有些事要听过来补充;有些事实直接发生在“我”的身上。这样,文章就会呈现三个层面的内容:有直接发生的(如有无魂灵的对话);有所见的(如祥林嫂的外貌、在鲁镇生活的情况等);有是听来的(如阿毛故事等)。这样的不同类型的故事组合自然会采用“现实与过去,真与虚”的方式,使文章展现出多变的叙述方式,读起来富有跳跃感。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语言特色、结构特色)
语言特色:这篇文章语言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简练而又传神,特别是描写祥林嫂的外貌变化,作者善用白描的手法,通过描写祥林嫂的眼睛,为读者展现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化。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的无声的控诉。其次,作者通过祥林嫂对众人的倾诉,通过祥林嫂和柳妈的对话,通过祥林嫂和“我”的对话,写出了祥林嫂的精神创伤,这正是鲁迅思想的深刻性表现: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可怕。在其他的几个人物中,鲁四老爷每次都说话极少,语气中带着冷漠甚至鄙夷,例如当他知道祥林嫂的婆婆和卫老婆子合伙劫走祥林嫂。言外之意,“既嫁从夫”她婆婆的做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封建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柳妈没话找话,俨然一个好寻开心的市井女人的形象。卫老婆子的话跟柳妈不同,她说话生动活泼,既俗气又有野趣,是一个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中人”形象。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文章通过祥林嫂一生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的社会矛盾以及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深刻地揭示了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祝福课文总体概要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
作家点评
“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许寿裳
“鲁迅的深刻,不仅在于批判封建礼教思想对妇女的毒害,更在于批判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 ”——吴晓庆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第十二课 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