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2023届统编版历史纲要下
政治
体系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世界范围的确立
经济体系
新航路开辟特别是两次工业革命使亚非拉美成为资本主义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的输出场所,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
殖民
体系
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的形成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超越了西欧和北美的范围,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开展起来(英、法、美、德、意、俄、日等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与巩固)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主要指资本主义国家在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以全世界为活动舞台,通过殖民扩张、商品倾销、原料掠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确立了一个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整体。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指被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国。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初步形成于工业革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完全形成。
从空间来看,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主要指广大的亚、非、拉地区。
阶段 时期 殖民扩张主要范围
第一阶段:初见端倪 15世纪-18世纪 美洲大部地区、非洲沿海地区、
东南亚边沿
第二阶段:初步形成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 向西亚、东亚、南美等地区纵深扩张
第三阶段:最终形成 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 非洲内陆、亚洲内陆广大地区
历时长、涉及范围广、从沿海向内陆逐步深入。
根据表格,归纳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有何特点。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
②资本主义对当时来说具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产力的先进性;
③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出于对资本积累、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的需要,列强不断加快对外殖民扩张的步伐。
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国家 西 班 牙 葡 萄 牙
时间
殖民范围
1496年,西班牙在海地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
1500年,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罗·卡布拉尔到达巴西。
到16世纪中叶,西班牙已经把除巴西之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个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葡萄牙紧随西班牙之后侵入拉丁美洲,随后的三百年里,建立了巴西殖民地。
到18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已完全处于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其中绝大部分土地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小部分土地(圭亚那)荷兰、英国和法国
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殖民统治
影响
国家 西 班 牙 葡 萄 牙
政治:总督治理;专制统治
①建立了几个总督辖区进行管理,
②国王任命总督和高级官吏,并派人监督总督,总督代表国王在辖区内行使军事、行政和司法的最高权力。
设立总督制度,由国王任命,享有行政权和征税权。
经济掠夺(方式):掠夺金银财富;奴役、屠杀印第安人;开采金银矿;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黑奴贸易;禁止或限制贸易,限制发展
总督辖区是西班牙王室在美洲进行殖民统治的主要权力机构。总督一般由国王信任的大贵族充任,是国王在殖民地的全权代表,行使辖区内的军事、行政和司法等权力。
⑴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实行专制统治,掠夺了巨额财富。⑵殖民者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造成后者大量死亡。⑶为弥补劳动力不足,殖民者发展起罪恶的黑奴贸易。⑷宗主国禁止或限制殖民地同任何其他国家进行贸易,限制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思考:殖民者的掠夺对美洲和欧洲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对美洲:(1)原住民大批死亡,巨额财富被掠夺;加剧了拉丁美洲的贫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美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对欧洲:(1)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2)引起“价格革命”,加快欧洲社会分化,对欧洲社会结构形成巨大冲击。
概念解析:资本积累不同于资本原始积累。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前,通过赤裸裸的掠夺进行的是资本原始积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后,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而积累的过程叫做资本积累。
资本的原始积累的手段是掠夺,资本积累的手段是剥削。
(2019·全国Ⅰ卷高考·33)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欧洲殖民扩张对拉美地区的影响】
(2015·广东高考·19)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 )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
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
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
D
A
【认知深化】殖民者的掠夺对拉丁美洲留下的现实影响
(1)经济方面:拉丁美洲殖民地单一产品制经济结构的形成,导致社会经济畸形发展,形成考迪罗制度。 (选必3 P67)
(2)政治方面:出现军人专政来维持其政治统治。
(3)思想文化: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随移民大批涌入,传播到南美各地,西、葡语取代印第安语,成为普遍使用的正式语言。
(4)人种:美洲的印第安人却几乎被灭绝殆尽。今天的加勒比海诸国只有黑人、白人和黑白混血人种。(选必3 P38.39.67)
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1.16世纪的西班牙和葡萄牙
背景 国家 殖民方式 概况
新航路开辟 (16世纪) 葡萄牙 建立商站 控制商路 16世纪中叶,在亚洲建立了包括中国澳门在内的几十个商站
西班牙 入侵菲律宾,将其变为了殖民地
2.17世纪后的英、荷、法
(1)南亚
时间 国家 殖民手段 概况
17世纪初 新航路开辟 英国 ①设立垄断性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采取直接抢掠、侵占土地、强征巨额土地税、种植并走私鸦片等手段,进行财富掠夺;②挑唆内战(印度人打印度人),坐收渔利;③直接武力侵略 ①17世纪初,英国人来到印度;
②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采取走私鸦片等手段,掠夺了大量财富和巨额利润,对印度的剥夺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
19世纪中后期 工业革命 到19世纪中后期,
英国几乎控制了印度全境
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2)东南亚
时间 国家 概况
17世纪初 荷兰 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入印度尼西亚,建立了巴达维亚殖民地。后来占领了整个印度尼西亚
19世纪末 英国 到19世纪末,英国已将缅甸和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变成殖民地
法国 法国侵占了越南、柬埔寨和老挝
美国 美国从西班牙手里夺得菲律宾(美西战争:1898年)
(3)西亚
时间 国家 概况
18世纪末 19世纪初 英法俄 在奥斯曼帝国扩大势力范围,分割领土。奥斯曼帝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英俄 俄国和英国不但控制了伊朗的经济和内政,而且分别在伊朗北部和南部划分势力范围
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4)东亚
时间 国家 概况
鸦片战争(19世纪中后期后) 列强 鸦片战争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日本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
战争 原因 结果 影响
鸦片战争 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在中国抢占市场,掠夺生产原料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
19C60S 边疆危机 清廷内部动荡; 列强扩大侵略;清政府软弱 收复新疆;中法战争,台湾建省 边防危机引发 “海防”和“塞防”之争
甲午中日战争 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蓄意挑起对华战争 《马关条约》 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直接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一 18世纪中后期,英国加紧了对印度的侵略,蚕食土地,抢掠财富,扩大殖民地......1757年,克莱武指挥英国殖民军队侵占了孟加拉,放手让部下抢劫,他自己一人就从当地土王的金库中抢夺了价值23万英镑的金银财宝。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1页
材料二 ……农村村社赖以存在的基础——农业和手工业——两大支柱被摧毁,到19世纪中叶农村村社基本上瓦解了,英国价格低廉的工业产品很快占领了印度市场,传统的手工业部门被冲垮,印度也由棉纺织品的输出国变为输入国。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材料三 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庚子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
——陈争平《中国近代经济史教材》
直接掠夺财富
商品输出为主
资本输出为主
1.以亚洲为例,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方式有何变化?
材料一 英国的机制棉纺织品把印度传统的棉纺织工和家庭手工业一齐消灭了,破坏了印度文明特有的村社组织的经济基础,从而消灭了上百万个这样的小小村社,给印度次大陆的农业文明社会造成结构性的破坏……英国人修建铁路和兴修水利,为印度现代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英国在印度开办了近代教育推行英语教育,英语成为印度的官方语言。印度禁止社会恶俗,立法制止杀婴儿祭拜恒河河神的风俗和寡妇殉夫火葬风俗、废除残存的奴隶制度。 ——摘编自马克垚的《世界文明史 下》
材料二 马克思曾经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进行了科学的评价,他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选集》第2卷
破坏性:破坏了印度传统社会,逐步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带来深重灾难
建设性:带来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客观上推动印度社会进步
2.阅读材料回答,英国对印度侵略的影响?
P70: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演变历程?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末19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西葡为主
建立商站,以控制商路
英、荷、法为主
武力征服,建立殖民地
英、法、俄等国在奥斯曼帝国扩大势力范围,分割领土;
伊朗北部南部分别被俄英控制
19世纪中后期
印度几乎全境被英国控制
东南亚各国被侵占为殖民地
东亚的中国和日本沦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三、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历史阶段 侵略非洲特征 主要史实
工场手工业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区
⑴在西非、中非和南非占领重要港口和城镇;⑵持续进行奴隶贸易
1865年,非洲只有沿海和内陆几个地区为人们所知晓。到19世纪末,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基本上仍未受欧洲的影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技术进步提升非洲抵御能力
B.黑奴贸易导致非洲贫穷落后
C.地理障碍阻挡欧洲国家殖民
D.非洲资源匮乏未能吸引欧洲
C
三、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历史阶段 侵略非洲特征 主要史实
工场手工业时代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区
⑴在西非、中非和南非占领重要港口和城镇;⑵持续进行奴隶贸易
⑴逐渐放弃奴隶贸易,转而全面进行殖民入侵;
⑵欧洲探险者深入非洲腹地探险
北非:⑴英法争夺埃及和苏伊士运河;
⑵英国侵占埃及和苏丹;
⑶法国入侵阿尔及利亚,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扩张
欧洲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加快(掀起瓜分非洲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们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
⑴英法德侵略非洲的计划(如英国的“2C”、法国的“2S”计划);
⑵1884年,欧洲列强召开柏林会议(召开背景、达成协议内容、影响);
⑶19世纪末20世纪初,除埃塞俄比亚和利比亚外,非洲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
19世纪70年代起,英国制定了建立一个北起开罗、南至开普敦的纵贯非洲大陆的“二C计划”,法国提出了西起塞内加尔、东到索马里的横贯非洲大陆的“二S计划”,德国则妄图沿赤道非洲两侧建立殖民帝国。这些计划反映出A.非洲战略地位的提高
B.列强瓜分世界的野心
C.非洲大陆被完全侵占
D.殖民国家利益的趋同
B
1.英国:妄图建立一个北起开罗,南至开普敦,纵贯非洲大陆的庞大殖民地。
2.法国:要把它的非洲殖民地从西非的佛得角(塞内加尔)一直延伸到东非的索马里。
3.德国:希望在赤道两侧建立自己的殖民地。
19世纪,列强加快对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的侵略的概况?
史料所示议定书出台背景?
19世纪后期,列强加快对略非洲的步伐,各自制订侵略计划。在抢夺殖民地过程中,列强冲突加剧;为解决矛盾和进一步瓜分非洲。1884年柏林会议召开,最终达成该协议
材料反映了什么核心内容?
“有效占领”原则:即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才能有效
公开承认帝国主义侵略和瓜分非洲的合法性;为帝国主义侵略行径提供依据。
柏林会议
(1)背景:在抢夺殖民地过程中,列强冲突加剧。
(2)目的:为解决矛盾和进一步瓜分非洲。
(3)召开:1884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
(4)内容:
①“有效占领”: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
②“地图上作业”:各国可先在地图上划定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
(5)影响:柏林会议之后,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
B
1884年,英、法、德等国签署《柏林会议总议定书》,规定: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各国所占非洲大陆之沿岸地区,有责任保证贸易自由和过境自由。据此推知,此次柏林会议
A.解决了欧洲列强争夺非洲的矛盾
B.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C.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原则
D.导致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特点:图示中的国界线大多平直,疆域规整,充分体现了列强对非洲的瓜分“地图上作业”的殖民侵略特点。
问题:非洲国家和地区与列强之间力量对比实力悬殊,列强在瓜分非洲时完全不顾非洲传统,直接在地图上划界。
(注)“柏林会议”的主要内容
①“有效占领”原则;② “地图上作业”。
P73:“列强瓜分非洲”图中,非洲国家的分界线有什么特点,它反映了什么问题
意义: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们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
?
P79:1896年埃塞俄比亚打败意大利,保持了独立
四、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形成:
亚洲的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的绝大部分沦为殖民地,独立的拉丁美洲国家实际也成为依附于欧美国家的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开始
15C新航路开辟
1760s
工业革命开始
早期殖民扩张
暴力掠夺
原始积累
武力侵略
商品输出
瓜分世界
资本输出
工业时期殖民扩张
垄断时期殖民扩张
初步形成
19C中期
工业革命完成
最终形成
20C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过程:
3.形成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
(2)资本主义对当时来说具有制度的优越性和生产力的先进性;
(3)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出于对资本积累、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的需要,列强不断加快对外殖民扩张的步伐。
工业革命前: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对外暴力掠夺的方式逐步完成早期资本积累。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必然导致世界联系加强。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向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过渡中,资本主义各国要求独占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资本投资场所。列强掀起了大规模的瓜分世界的狂朝;努力扩大自己的殖民帝国,导致更大规模地瓜分世界。
【知识扩展】各个侵略国在不同时期的侵略方式及经济主张的不同变化
时期 侵略方式 经济主张 典型事件 殖民阶段
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工业革命时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暴力掠夺不平等贸易
重商主义
黑奴贸易东印度公司
早期殖民时期
商品输出为主武力侵略
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开放印度贸易解散东印度公司
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资本输出为主瓜分狂潮
垄断
柏林会议瓜分中国
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3.影响:
(1)对殖民者:帝国主义之间扩张与争夺的加剧,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
选必2 P44
选必1 P35
纲下 P82
说明: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3.影响:
(1)对殖民者:帝国主义之间扩张与争夺的加剧,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
(2)对世界: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
(3)对殖民地半殖民地
①破坏性:打破了当地传统的经济结构;
殖民统治和掠夺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高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②建设性:传播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客观进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