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13.2《装在套子里的人》课件(共37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13.2《装在套子里的人》课件(共37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6 14:2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情景导入——装在套子里的人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
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现实生活中,还大有人在。诗人希望这些人能解放思想,别老捧着老皇历不放。
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顽固保守、僵化致死的可笑形象——“别里柯夫”。别里柯夫之死的原因何在?这个形象能给我们以怎样的启迪?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装在套子里的人》。
第十三课
第二节 装在套子里的人
(俄)契诃夫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其作品与写作背景,并识记和积累文中词语,加强语言建构和运用的学科素养能力;
(2)理清情节结构,学习通过情节、环境和言行来探究别里科夫之死的原因,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刻画人物形象特征(高考小说阅读易考点),提高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
(3)学会分析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并且理解小说作品的主题,完善学生审美鉴赏和理解能力;
(4)分析小说标题的主要含义和小说情节的安排(高考常设考点)
知人论世
第一部分
课程解读
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俄国作家,剧作家。1860年1月29日生于俄罗斯罗斯托夫州塔甘罗格市 。1879年进入莫斯科医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平民和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并开始文学创作。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20世纪世界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他的主要作品有:《胜利者》(1883)、《变色龙》(1884)、《草原》(1888)、《没意思的故事》(1889)、《库页岛》(1893-1894)、《在流放中》(1892)、《第六病室》(1892)。后来,他由开始创作戏剧,如《结婚》(1890)、《蠢货》(1888)、《求婚》(1888-1889)、《一个不由自主的悲剧角色》(1889-1890)、《伊凡诺夫》(1887-1889)、《樱桃园》(1903-1904)等
知人论世——契诃夫
语言素养提升
小说的分类
1.按题材的时代性分类
2.按小说内容的侧重点分类
3.按体裁分类
小说的分类既复杂又简单。说它复杂,是因为小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成若干类。说它简单,是按人们通常的习惯方法,则可简单地分成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三大类。现从几个主要的角度,来看看小说的分类。
①历史小说 ②现代小说
①社会小说 ②爱情小说③战争小说 ④侦破小说
⑤武侠小说 ⑥幻想小说
①笔记体小说 ②日记体小说③书信体小说 ④诗体小说
⑤章回小说 ⑥传记体小说⑦回忆录体小说 ⑧纪实体小说
知人论世——文章背景
契诃夫所生活的19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沙俄统治非常黑暗的时期,“这时的俄国政治上虽然还算封建专制统治,但经济和社会生活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的灭亡。
在这种情况下,沙皇反动统治与时代大流做着垂死挣扎,加大了书刊检查制度,秘密警察紧紧盯着人们的一举一动。沙皇政权不允许有任何反对其的言论,他们生怕革命的火种蔓延开来,因此加大了对人们思想和行动控制。而那些反对沙皇统治或是试图宣传革命的人遭到了严酷的镇压,很多进步人士和知识分子都被抓进监狱,流放或是处死。在这样令人窒息的气氛里,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会保持高度的警惕。大多数人渴望改变现状,却又因为无法与强大的专制统治做斗争,因而逆来顺受地忍受着这一切,每天小心翼翼地生活。
契诃夫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一方面,他深深地厌恶残暴反动的沙皇统治,另一方面,他又为当时俄国人民的麻木和逆来顺受而痛心。他想要唤醒人们的意识,不想看到封建专制扼杀了人们本性中美好的一面。因而用夸张的手法塑造了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人物形象,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作者放大了人们顽固守旧、胆小怕事、固步自封的形象。
课程解读
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文学常识
知识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流行于十九世纪欧洲等地区的一种文学流派。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广阔而深刻、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社会风俗、人情、国民性和社会矛盾;深入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童话,把人间的一切苦难,形象地昭示给人们。这一文学流派,在艺术上多有创见,既是写实的,又具有倾向性。其中在典型环境中再现某一阶层人的典型性格的创作方法,使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契诃夫的创作基本上倾向于批判现实主义,他善于透过平凡的日常生活揭示出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主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多采用幽默这一艺术手法来嘲讽丑恶的社会现实,形成他创作上的一种风格:幽默讽刺。
内容简介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创作的短篇小说。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想做一个纯粹的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
别里科夫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但是他所作所为,在客观上却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暴力等手段,而是给众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出气”。可以说是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但更是受害者。因而可以说别里科夫成为了,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课程解读
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标题【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理解及其含义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架,不敢有一点越界的人。小说中的别里科夫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不仅用一切陈规陋习“套”自己,还去约束别人。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已经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者的代名词。
别里科夫,现实生活让他总是感到心神不安,让他害怕,为了同世人隔绝,不致受到外界的影响,他总想给自己包上一层外壳,给自己制造一个所谓安全的套子
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标题含义
知识点:标题的作用(高考常考点)
1、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
南京中考题《蔷薇几度花》,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用“蔷薇花”象征了老人淡然、不强求的品质
2、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
鲁迅《一件小事》,标题交代文章写作内容——一件小事。
3、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
胡适《我的母亲》,标题交代文章写作对象——我的母亲。
4、交代写作顺序。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标题交代文章写作顺序——空间顺序。
5、设置悬念,新颖,吸引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位梦华《旅鼠之谜》,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6、是文章行文的线索。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文章以花开花落为线索。
(1)怂恿:
(2)辖制:
(3)周济:
(4)撮合:
(5)讥诮:
(6)陶冶:
(7)祈祷:
(8)滑稽:
(9)默许:
(10)孤僻:
语言素养提升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管束
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从中介绍促成(多指婚姻)
冷言冷语的讥讽
烧制陶器或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语言动作引人发笑
没有明确表示同意,但是暗示已经许可
孤独怪僻
整体感知
第二部分
课程解读
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别里科夫,生活让他心神不安,害怕,为了受到外界的影响,他给自己包上一层外壳,给自己一个所谓安全的套子:在艳阳天出门他也总是穿着套鞋,带着雨伞,他的雨伞、怀表、削铅笔的小折刀等等一切能包裹起来的东西都总是装在套子里,就连他的脸也好像装在套子里,因为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面,戴着黑眼镜,耳朵里塞上棉花,坐出租马车的时候也要车夫马上把车篷支起来。这仅仅是他抵挡恐惧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一切被禁止的东西都让他感到心里踏实、清楚明了,而对一切没有被政府明令禁止的事物他都觉得可疑、害怕。他的一句时时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在这部篇幅不算长的小说里这句话竟然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了九次之多,简直就像咒语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特别让人无法容忍的是,他总是像一个幽灵一样不请自到地造访每个教师的住所,一句话不说地坐上一两个钟头,然后又像幽灵一样地消失了。他的恐惧像毒瘤一样一点一点地蔓延,传染给他周围的每一个人。他在学校里待了15年,整个学校乃至全城被他这样的情绪控制了15年,竟然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没有一个人想要反抗,想要对他说一个不字。全城的人什么都怕: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寄信、交朋友、读书,不敢周济穷人、教人识字,不敢吃荤、打牌,不敢搞任何娱乐活动,人们都像他一样蜷缩在自己的套子里苟且偷生。
课程解读
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课程解读
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文学常识
自读课文,理清小说结构,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5)
第二部分(6—37)
第三部分(38—40)
从别里科夫的外表、行为、思想方式和生活习性写他的套中人的特征。
写别里科夫同华连卡婚事的失败,进一步揭露“套中人”思想的腐朽和反动。
写别里科夫的死和出葬,指出现实里的“套中人”还有许多。
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
有形的套子
无形的套子
有形的套子有哪些?可看出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有形的套子
胆小孤僻
封闭保守
与世隔绝
狭隘惶恐
穿着:
用具:
出行:
住处: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戴黑眼镜,用棉花堵耳,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别里科夫有哪些“套子”?
有形的套子
无形的套子
无形的套子有哪些?可看出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5.禁闭开除学生
无形的套子
(维护旧制度)
(沙皇卫道士)
(害怕新事物)
(顽固保守)
(现实的逃避者)
1.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2.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3.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4.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只求不出乱子
思考:别里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藏在套子里?
害怕改变现状、害怕新生事物、因循守旧、保守反动
套子的本体是什么?二者的相似点在哪里?
本体
喻体
相似点
套子
束缚禁锢
旧思想旧生活旧制度
课程解读
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人物形象分析
第三部分
课程解读
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小说不仅从日常生活方面描写了别里科夫 ,还从其它哪些方面描写了别里科夫?  
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漫画事件
自行车事件
从“漫画事件”中找出描写别里科夫神态、语言、心理的句子,并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神态
语言
心理
漫画事件
脸色发青,比乌云阴沉,嘴唇发抖
天下竟然有这么歹毒的坏人!
难堪极了
性格
胆小怕事
神态
语言
心理
骑自行车
脸色由发青变成发白。
还成体统吗?这怎么行?
心神不定地搓手,打哆嗦
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脸色苍白。
倒过来用脑袋走路,把谈话内容报告校长
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保守落后
惧怕新事物
从“自行车事件”中找出描写别里科夫神态、语言、心理的句子,并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性格
课程解读
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瓦连卡姐弟在别里科夫的生命历程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瓦连卡:
在婚姻问题上先前有些糊涂,为人率真、爽朗、明净、纯洁,活泼可爱、向往自由
科瓦连科的姐姐,单身,30岁上下,个子高,身材匀称,黑眉毛红脸蛋,像个蜜饯水果,活泼开朗,谈笑风生,老是哈哈大笑,是个很可爱的姑娘。校长太太想撮合她与别里科夫成亲,但由于别里科夫的因循守旧,不可能与瓦连卡结合,所以婚事告吹。她单纯、热情、富有朝气,也是新生力量和新生活的代表者。
课程解读
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瓦连卡姐弟在别里科夫的生命历程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科瓦连科是一个敢说敢为,富有生气的知识分子,他十分厌恶别里科夫。学校的老师、校长都有些畏惧别里科夫,但他却敢当面驳斥死守旧制度,反对新事物的别里科夫。他骂别里科夫是“蜘蛛”,是“背地里进谗言的人”。他也敢于批评当时俄国的教育:“你们这儿的空气闷死人,不干不净!……你们这地方算不得学府,只能算是教人安分守己的衙门,而且有巡警局里那股腐臭气味。”他表示宁愿到乡下去捉捉龙虾,教教小孩,不愿在这死气沉沉的环境中呆下去。显然他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热爱自由的人。
柯瓦连科:
向往自由、光明正大、敢作敢为、仇视憎恨反动保守势力,向往自由光明的新势力的代表人物
瓦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向往自由,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
课程解读
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全城的人为什么怕他?
旧势力顽固
沙皇专制制度
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他像鹰犬一样,到处嗅着不合当局要求的气味。
周围的人怕他们,没勇气和他们斗
革命力量弱
怕的根源:
为什么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他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和进步,他的存在让许多人生活在压抑和窒息的环境中,他的死使大家有了一种解脱感。
别里科夫形象:
1、孤僻胆怯、因循守旧、敌视新生、维护专制的猥陋、卑劣、虚伪的沙皇政府的卫道士。
2、他既代表了一股黑暗、腐朽的势力;也成了一切害怕、阻碍新生事物的代名词。
3、他不仅是个性格典型,也是个时代典型。
他怕的就是这样的发展、进步,所以他干脆逃避生活,以今不如昔来安慰自己,甚至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可见他已经虚妄到何等地步。契诃夫通过生动的“套中人”形象的塑造,讽刺和鞭挞别里科夫之流以及产生他们这种畸形性格的反动时代。
别里科夫形象:
布尔金形象:
布尔金是作为故事的叙述人出现在作品中的,他是另一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对现实不满,渴望自由。他厌恶别里科夫,但他缺乏勇气,不敢同别里科夫作斗争,容易向旧势力妥协,安于忍气吞声地过着套子式的生活。这些体现了当时俄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征。契诃夫对这样的知识分子虽寄予同情,但也批评了他们的市侩哲学。“……你忍受侮辱和委屈,不敢公开说你跟正直和自由的人站在一边,你自己也做假,还微微地笑,你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混一口饭吃,得到一个温暖的角落,做一个一钱不值的小官儿罢了。”作品中兽医伊凡尼奇的这段谈话,正表现了契诃夫对布尔金这类知识分子的谴责。
课程解读
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小人物的悲剧
  可恶之处:性格上的顽固保守、躲避现实、害怕变革和人格上的卑劣。
  可怜之处: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使他整天六神无主、战战兢兢、为了维护专制制度而丧失了自我。他既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维护者,也是受害者。
  总之,他不但不知自己的“奴隶”身份,而且想极力地让“全城的人”都生活在“做稳奴隶的时代”
课程解读
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别里科夫的可悲之处还在于,他千方百计地想要隐藏自己,用一层一层的套子,而却没有想到,自己的这些隐藏,反而将他醒目地暴露在了众人的面前,当他已经被异化成套子的时候,这件套子却又仿佛成了那一撮白色,使得他在别人眼中成了一个异类,被身边的人所挤压所排斥,直到期最终走向坟墓——一个永远的套子
课程解读
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小人物的悲剧
别里科夫之死是属于自杀,还是属于他杀?
既属于自杀,又属于他杀
一方面,从他的日常穿着与习惯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极为保守,正是这种保守顽固的思想杀死了他。
另一方面,别里科夫的死也属于他杀,当时的俄国实行沙皇专制统治,而别里科夫就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从根本上说沙皇专制制度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
别里科夫死后不久,为什么“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
结尾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含意。“大快人心”表现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愿望,而不久“恢复旧样子”却是告诉人们愿望和现实还有距离。别里科夫是社会的产物,只要当时那样的社会还存在,就会有新的别里科夫存在,就会一切“又恢复旧样子”的。
课程解读
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别里科夫其实只是一个面孔模糊的人,契诃夫详细地描绘了他的衣着、物件,比如他的套鞋、雨伞、眼镜、帽子以及房间的摆设,却恰恰没有对别里科夫进行面部描写,这自然决不是大师的忽略,而应当是匠心所在,文中几次只出现了他的“苍白的脸”,这个苍白的脸,苍白的生活,苍白的人格的别里科夫不是一个人,这个尖酸刻薄、神经衰弱、精神极度紧张警觉的形象
为什么作者没有对别里科夫进行人物外貌描写?
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鲁迅笔下的那个拖着一条瘦瘦的辫子的阿Q绝不是“这一个”而是“每一个”一样,是一个群体。正是这些别里科夫,才使小镇成了“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艺术手法
第四部分
小结(思想主题)
别里科夫是沙皇政府的忠实奴仆,他保守,反动,害怕变革,禁锢和扼杀一切新思想,作品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俄国黑暗的社会现实,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禁锢人的思想,摧残人的精神这一反动本质。
课程解读
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人只是一只芦苇,是宇宙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人是一只会思想的芦苇”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
《装在套子里的人》在契诃夫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品中别里科夫这一形象成为因循守旧、害怕新生事物的典型。
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讽刺手法运用
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
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来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
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的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含蓄的对比
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
装在套子里的人
小说《套中人》在结构上,作者采用了故事套故事的结构方式。
主要故事情节是以作品中人物回忆的方式叙述的。
契诃夫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别里科夫的行为及内容,轮廓清晰、秩序井然。小说是从一个月夜两位打猎朋友的聊天开始的,他们本是海阔天空地聊,殊不知别里科夫的故事,引起了他们的感慨和深思。开始的轻松宁静和别里科夫的故事的沉闷气氛形成了一种反差,接着又引出了一段皎洁恬静的月色的描绘。这又和别里科夫的故事形成一种反差:大自然是宁静美好的,现实生活又是那么黑暗污浊。于是在那个月夜里,布尔金和伊凡·伊凡内奇两个人浮想联翩,想到生活中的种种套子。作品因而写到伊凡·伊凡内奇再也不能入睡了,他站了起来,坐到门外,点上了烟斗。也许他想到:再也不能照这样生活下去了,小说的这个结尾也耐人寻味。整篇小说结构自然、巧妙。
艺术特色
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高考对接
第五部分
高考对接
答案: B 解析:A项,“臭”应读“xiù”;C项,“传”应读“zhuàn”;D项,“吓”应读“hè”。
高考对接
1、(2010·江西高考)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绚丽(xuàn) 丰腴(yú)  倩影(qiàn) 乳臭未干(chòu)
B.赦免(shè) 嗜好(shì) 逡巡(qūn) 弱不禁风(jīn)
C.游说(shuì) 愤懑(mèn) 逶迤(yí) 不见经传(chuán)
D.泅渡(qiú) 坍圮(pǐ) 恐吓(xià) 否极泰来(pǐ)
2、(2009·湖北高考)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以逸待劳 分庭抗理 信口雌黄 哄堂大笑
B.漫不经心 和颜悦色 见微知著 推心至腹
C.突如其来 接踵而至 精妙绝伦 浑然一体
D.张灯结彩 休戚与共 不知所终 通霄达旦
答案: C 解析: A.分庭抗理—分庭抗礼。B.推心至腹—推心置腹。D.通霄达旦—通宵达旦。
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3、(2006·江苏高考)下列各句中,红色词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句是 (  )
A. 西班牙、比利时、保加利亚等国政府,连日来纷纷发表公报或声明,再次申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谴责台湾当局的“台独”行径。
B. 狼的顽强的生命是靠与凶狠的公马、凶悍的猎狗、凶残的外来狼群和凶猛的猎人生死搏斗而存活下来的。
C.电视连续剧《亮剑》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D.清晨,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在场的群众自发唱起庄严的国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心潮澎湃。
答案:A 解析:B项“凶猛”意为凶恶猛烈,贬义,“凶猛”与“凶悍”互换;C项“评头论足”指对人说三道四,贬义;D项“感同身受”指别人的感受自己能感受到,文中语境是亲身感受。
高考对接
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学校开设的各种选修课中,同学们尤其更喜欢“生活中的法律”“电脑音乐制作”等体验性强、新鲜有趣的课程。
B.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不断对《论语》进行创造性的诠释,由此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经学传统。
C.“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每年会有近5个月的时间执行深海资源勘察、环境勘探、海底生物研究等项工作。
D.关于《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红学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答案 B A项,语意重复。“尤其”和“更”去其一。C项,搭配不当,将“工作”换成“任务”。D项,句式杂糅,去掉“以”和“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