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10.2《师说》课件(共43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10.2《师说》课件(共43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2-26 14:2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韩愈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治学名联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简释: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而荒废在于贪玩;做事的成功在于思考,而失败在于盲从。
(嬉:玩耍。随:跟着别人走。)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及写作背景,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2.赏析本文中运用的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
3.培养尊师重道的思想,树立谦虚好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
赏析本文中运用的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文题解读:
本文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议论文。“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说明老师的重要作用、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原则。这里的“师”是指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而非狭义上的老师。
“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
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 ——斯大林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
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
名人说“师”
韩愈,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的风气,贵族子弟无论学业怎样,都有官可做,士大夫阶层以从师为耻,这种风气严重破坏了从师之道。
到了唐朝时候,人们以从师为耻的风气愈加浓厚。
韩愈写此文,目的在于抨击时弊,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




认真听读或跟读,注意断句和字音。
句读( )或不焉( ) 经传( )
老聃( ) 蟠( ) 苌弘( )
近谀( ) 作师说以贻( )之
长幼( ) 欤( )
dòu
fǒu
zhuàn
dān
pán
cháng


zhǎng

完成下列检测题,看谁最快最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者……也 判断句
“所以”:“用来……的”
“……的原因(缘由)
受:通授,传授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之:代词,这里指道理
而:连词表假设,如果
从:跟随,追随
其:代词,那些
为:成为,动词
解:明白、通晓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介词。相当于“在”和“比”
闻道:懂得道理。
固:本来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学习。“师道”,即学道
庸 :岂,难道,哪。
是故:因此,所以。
无:无论,不论
所存:所存在的地方
道之所……也。 判断句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有了疑惑,却不跟随老师学习,那些疑难问题,最终也不能明白。出生在我的前面,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随他,把他当作我的老师;出生在我的后面,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跟随他,把他当作我的老师。我学习道理罢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所以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第一段译文
分析第1段
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概述中心
从师的必要性
择师标准
挑战自己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三分钟,力争当堂能流利背诵第一段;
集体背诵第一段重点字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师,动词,从师学习;
道:名词,风尚。
欲:动词,想要。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出:动词,超出。
远:多,形容词。
犹且:还,副词。
问:请教,动词。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众人:一般人
下:低,形容词。
耻:意动,“以……为耻”。
圣:前一个“圣”,圣明的人,名词;后一个“圣”,动词,圣明。
所以:……的原因
其皆出于此乎?
其:副词,表反问或揣测语气,译为难道或大概
此:代词,这个(原因)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其:代词,他的;
而:连词,表顺承关系。
之:代词,代童子。
习:学习。
句读:句中停顿的语气所在。可译为断句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者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其:代词,自己。
耻:意动,以…为耻
惑:糊涂,形容词。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所谓:称呼的,说的。
哎!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明的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昧的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原因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人。
第二段上半段译文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句读,惑:都是前置宾语。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有的人。
不:通“否”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小的方面。
遗:遗漏,丢掉。
明:明智。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前)名词,表示“……的人”。(后)动词,学习。
之:近指代词,这些
耻:“以……为耻”,意动。
师:学习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之族:这类人
云:说,与者合在一起,表示“诸如此类的说法”。
则:连词,就。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彼:代词,当老师的(或当学生的)。
道:学问道德水平。
羞:可羞愧。
盛:地位高。
谀:阿谀,奉承。
之: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矣!
齿:队列,不齿,不以为伍。意为看不起。
其:代词,他们,指那些君子
乃:竟、竟然
及:赶得上。
其:副词表反问,难道?
不明白断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 ,有的人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遗漏不学,我没看出他们的明智。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相仿,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哎!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为伍,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赶不上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真是奇怪啊!
第二段下半段译文
阅读分析第二段
本段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对比
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①纵向比较
②自我比较
对其子——于其身
③横向比较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对比的论证方法
三组对比对象
今之众人
古之圣人
于其子
于其身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从师的态度
耻学于师
从师而问
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不耻相师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结 果
愚益愚
圣益圣
小学
大遗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论述中心
通过正反对比, 得出分论: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常:固定的
师:以……为师,意动。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类,辈。
贤:道德、学问、才能。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不必:不一定
术业:学问和技艺。
攻:研究。
如:动词,像。
是:代词,这样子。
而已:句末语气词,罢了。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所以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第三段译文
阅读分析第三段
说明谁可为师,得出分论点:
本段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分析第三段举出孔子的例子,引用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圣人无常师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好:喜爱。
六艺经传:六艺,指《诗》、《书》、《礼》、
《乐》、《易》、《春秋〉。
通:普遍。
于:前一个是介词,表被动,被;
后一个也是介词,从。
行:做。贻:赠送。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第四段译文
阅读分析第四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①能行古道;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
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
师 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 中心论点
从师的必要性和标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分论点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爱其子择师教之
于其身则耻师焉
技艺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曰师而笑
圣人无常师
分论点
行:
孔子师郯子之徒
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写作缘由
赠李潘——能行古道 不拘于时学于余
1.下列句中加 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本来)
B.彼童子之师(那些)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
C.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 士大夫之族(类、辈)
D.作《师说》以贻之(赠送) 是故无贵无贱(没有)
D
2.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吾从而师之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A
1.韩愈在《师说》明确地指出了老师的职责是“师者,_________ ”,同时又提出了对老师与学生关系的看法。
2.《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作业:《同步训练》